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古代沒洗髮水沐浴露,古人該如何洗澡?

許慎《說文解字》釋“洗”為“灑足也”, 釋“澡”為“灑手也”。 據此看來, 古代的洗澡與現代的洗澡意義並不完全吻合。 而只有將許慎對“沐浴”的解釋與“洗澡”合起來, 才是完全意義上的洗澡, 因為“沐, 濯發也”, “浴, 灑身也”。

《禮記·內則》曾對洗澡規定為:

五日則湯請浴, 三日具沐。 其間面垢, 潘請;足垢, 湯請洗。

一般人們洗澡程式為:“浴用二巾, 上下綌。 出杆履蒯席, 連用湯, 履蒲席, 衣布晞身, 乃屢進飲。 ”人死了也要剪去手腳指甲, 洗澡後才能發喪。 至於“孔子沐浴而朝”, 則為眾所熟知。 春秋時期, 人們對洗澡是嚴肅而又認真的。 洗澡若想舒服、徹底, 當然是在熱水池中最為理想。

浴池較明確出現, 約在秦始皇當政期間。 唐代杜牧《阿房宮賦》中就有“二川溶溶, 流入宮牆”、“渭流漲膩, 棄脂水也”的句子。 從這裡可以推斷:阿房宮中是築有水道的, 外面的渭、樊二川之水, 可以引流入宮。 宮人洗浴之後的脂粉水, 又通過水道流出, 以至使“渭流漲膩”。 由此可以想見阿房宮中是有浴池的, 而且數量不少, 品質也不低。 它表明了阿房宮中水道是經過精心規劃、設計的, 設計者考慮了地形、坡降、流向, 使水道既能吸納河水, 又可經過迴圈排出髒水。 阿房宮中甚至有過濾渭、樊之水的設施,

使其晝夜不舍, 汩汩流瀉。

貴族作為社會上層的代表者, 需要整潔的外表, 以與其赫赫聲威相匹配。 南朝《世說新語》就主張洗澡後必換新衣, 可見貴族將洗澡作為講究衛生的一個內容, 並建立了一套程式。 但是貴族不可能使洗澡成為少數人的“專利”, 即如對僧侶來說, 洗澡則是侍奉佛事的必備條件之一。

唐代義淨將自己在印度所見僧人日常行儀法式, 寫成《南海寄歸內法傳》, 其中就有“那爛陀寺有十余所大池, 每至晨時, 寺鳴健推, 令僧徒洗浴”的記載。 中國的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 中國的僧侶也是嚴格遵循洗澡這一習規的。

《南齊書》中提到的三卷《沐浴經》及《僧祗律》等經典中均有勸人多造浴室的文字, 敦煌壁畫中有描繪僧眾洗浴的場面, 都是洗澡習規的佐證。

高承《事物紀原》曾解釋四月初八“洗佛日”道:“以法水洗我心垢, 今我請僧洗浴, 以除身垢。 ”闡明了通過洗浴來尊佛的意願。 中國的寺院很早就有浴室, 如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記寶光寺園中置有非常大的浴室。

陝西扶風法門寺遺址就曾發掘出當時的浴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