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珠寶七大傳世手工藝,驚豔世界

中國傳統珠寶製作工藝是融合了幾千年來世代手工藝匠人的智慧結晶, 7000餘年發展的玉雕工藝, 始于商代的花絲工藝, 盛行於明景泰的景泰藍工藝……從祖先留傳下來的古代珍品中,

我們可以充分領略到這些豐富多樣、博大精深的手工藝技法, 絕對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以及中國珠寶巨匠聰明才智的最佳見證。

一、最宏偉的金銀器藝術——燒藍

也稱為“銀藍”、“銀琺瑯”, 這種工藝興盛於清代。

銀藍工藝主要應用在銀飾件上, 是金屬制胎工藝與點藍施色工藝相結合的一門藝術。

在我國北 方地區, 花絲、燒藍相結合的工藝已被用在製作各類首飾和立體銀擺件中。 在銀器上塗敷一層五光十色的釉彩的燒藍工藝, 為古老的首飾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代從事燒藍工藝的藝人們對傳統的工藝製作進行了大膽的創新。 在一件銀飾品上, 他們將掐絲、點瓷白、畫琺瑯、點銀藍等技法融會貫通, 並製作出一批別具特色的藝術品。

燒藍不僅比景泰藍更加色彩豐富, 而且工藝上也有很大不同, 燒藍工藝首先是在銀質胎面上通過磨壓、勾與抬、鏤空和焊接掐制銀花絲等 技術製成圖案, 而後在圖案中點藍、燒藍, 最後形成顏色豔麗的透明銀藍。

你一定不知道,北海的九龍壁、天壇祈年殿等也是燒藍的傑作,九龍壁中顏色不同的巨龍就是燒藍工藝特 有藝術效果的完美呈現。

二、最複雜的綜合藝術——景泰藍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我國最為著名的傳統工藝,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 “景泰藍”。景 泰藍的生產工藝是一門綜合藝術,是美術、工藝、雕刻、鑲嵌、冶金、玻璃熔煉等技術的結晶。

它的製作工藝精細複雜,需要經過設計、制胎、掐 絲、點藍、燒 藍、磨活、鍍金等10餘道工序才能完成。景泰藍是我國最傳統的出口工藝品之一。

林徽因設計夔龍紋對罐

舊時的景泰藍藝術品是專供皇宮貴族享用,它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在昔日的皇 室聖地紫禁城、皇家園林頤和園裡,我們還可以看到那時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景泰藍藝術珍品。

現在景泰藍藝術的發展經歷了時代的變遷,有了巨大的發展,堅持著全手工製作的特點,而又融入現代時尚元素的設計,更為全世界人們所喜愛。

三、歷史最悠長的雕刻工藝——玉雕

中國玉雕工藝有長達7000餘年持續發展的悠久歷史。它發源於中國本土,成熟、昌盛於封建社會,產生過無數能工巧匠,成就了無數盛載美譽的玉雕精品。這些玉雕大作不僅為歷代帝王、權貴和鑒賞家們使用玩賞,而且還被禮學家們詮釋美化,成為具備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財富等內涵的特殊藝術品,這是中國工藝文化中僅有的一種現象。

玉雕工藝是一門相對複雜的手工技藝,每一件作品特有的美感、情趣、風格、價值,不僅通過玉雕藝術品的內容和形式展現出 來,而且還通過玉石材料、工具的使用表現出來。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玉雕技藝逐漸繁榮成熟,尤其是現代工業技術為雕琢所用之後,更是使玉雕技藝大革新,一日千里。

四、最華麗的宮廷藝術——花絲鑲嵌

花絲工藝又稱為細金工藝,最早始于商代,西漢後期金銀制的小頭飾開始盛行。在明清時期,花絲工藝被譽為燕京八絕之一。花絲工藝用料珍奇、工藝繁複,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屬於宮廷藝術,同時也是我國傳統奢侈品的傳統工藝之一,現已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絲工藝又稱為細(xǐ)工藝,累絲工藝,是將金、銀、銅等抽成細絲,再通過推壘、掐絲、編織等工藝進行造型。它可以被焊接在金銀方片上,製成底托,將珍 珠、水晶、白玉、翡翠等珠寶,按照工匠設計的需要,以不同角度固定在金銀首飾上;也可以獨立造型,修飾出一個創意構圖中的細節。

花絲工藝發展到今天,只有極少一部分花絲鑲嵌技師,以個人或小作坊為單位,進行花絲鑲嵌飾品的加工,前景不甚樂觀,而中國著名的翡翠品牌“昭儀翠屋”正在實施的針對花絲鑲嵌的拯救和保護行動,又讓我們的一項傳統工藝得以傳承而發揚光大。

五、最傳統的金屬雕刻藝術——鏨刻

鏨(zàn)刻這門傳統工藝的歷史比花絲工藝更為悠久,始於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時期,在金銀器上鏨刻紋飾的製作手法以鏨刻、鏤雕為主。鏨刻以其獨特 的藝術魅力為作品增加不少亮點。

不同的鏨刻技法使古今金銀器上的紋樣種類豐富多彩,常見有牡丹、菊花、八仙、仙女、壽星、麒麟、龍鳳、飛鳥、山水等中國傳統的造型。

由於鏨刻工藝的操作過程相對複雜並且技術難度較大,所以要求工藝師具備極高的綜合素質,不但需要有繪畫、雕塑的基礎,同時還要掌握鉗工、鈑 金、鑄造、焊接 等多種專業技術,對傳統文化還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鑒賞能力。歷史上的鏨刻工藝多是以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發展至今現在能掌握這門技藝的人越發罕有。

六、最有“活力”的手工藝——點翠

點翠作為古代首飾製作的一種工藝,歷史之悠久,可以一直上溯至戰國時期。點翠首先需要收集翠羽,也就是一種顏色豔麗的翠鳥的羽毛,然後才是承造翠活。

作為中國一項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由於其製作工藝複雜,成品非常難以保存以及所用的翠鳥羽毛稀有罕見,再加上環保等時代需求導致這項傳統工藝幾乎失傳。 現代所見的點翠工藝飾品絕大多數都是清代流傳下來的精品,點翠工藝的發展在清代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

點翠是我國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土耳其藍色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製成各種首飾器物。

據說,翠羽必須從活的翠鳥身上拔取,才可保證顏色之鮮豔華麗,翠羽根據部位和工藝的不同,可以呈現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點翠的羽毛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為上品,加之鳥羽的自然紋理和幻彩光,整件作品富於變化,富麗堂皇又不失生動活潑。

由於保護鳥類及製作工藝的殘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燒藍工藝取代,1933年,中國最後的一家點翠工廠終於關閉,原因是點翠翠羽鳥毛已經絕市。點翠工藝退出了歷史舞臺。

七、最精細的金銀刻縷工藝 金銀錯

青銅金銀錯 孔雀杖首

金銀錯工藝最早始于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於青銅器上的裝飾圖案。其表現手法為在器物表面上繪出精美圖案,以圖案之形鏨出槽溝,將純金或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圖案中,而後打磨平整,拋光磨亮。

戰國 變形獸紋錯金銀青銅扁壺

金銀錯工藝是銅文化與鐵文化結合的產物,因為沒有堅硬的鐵器是沒法在銅器上精細地刻鏤,伴隨著青銅器輝煌時代的逝去,金銀錯工藝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戰國獸琵琶形銀錯幾何雲紋帶鉤

但是,當這些昔日的金銀錯工藝品重見天日時,整個世界都為這一精美的藝術所傾倒。如今,金銀錯工藝經過當代工藝美術大師們的不斷努力,最終將這失傳千年的工藝全面恢復。

和田玉金銀錯壺

金銀錯狩獵文鏡

有詩詞雲“腹有詩書氣自華”。華麗的氣度來自于眼界和智慧。但在人心沉浮的年代,手與心的連接、觸覺,往往才讓我們在紛亂的思緒中獲得沉靜的感覺。而那些承載文化的、有歷史有故事的物品,也讓我們在金錢這個衡量價值標準中,感受到我們自己的獨特和根脈。這也是為什麼手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備受關注的因由,這些穿越時間的物品,有著千年的理由,它們是時間精挑細選的最好禮物。

轉載自:好手藝,版權由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你一定不知道,北海的九龍壁、天壇祈年殿等也是燒藍的傑作,九龍壁中顏色不同的巨龍就是燒藍工藝特 有藝術效果的完美呈現。

二、最複雜的綜合藝術——景泰藍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我國最為著名的傳統工藝,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製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 “景泰藍”。景 泰藍的生產工藝是一門綜合藝術,是美術、工藝、雕刻、鑲嵌、冶金、玻璃熔煉等技術的結晶。

它的製作工藝精細複雜,需要經過設計、制胎、掐 絲、點藍、燒 藍、磨活、鍍金等10餘道工序才能完成。景泰藍是我國最傳統的出口工藝品之一。

林徽因設計夔龍紋對罐

舊時的景泰藍藝術品是專供皇宮貴族享用,它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在昔日的皇 室聖地紫禁城、皇家園林頤和園裡,我們還可以看到那時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景泰藍藝術珍品。

現在景泰藍藝術的發展經歷了時代的變遷,有了巨大的發展,堅持著全手工製作的特點,而又融入現代時尚元素的設計,更為全世界人們所喜愛。

三、歷史最悠長的雕刻工藝——玉雕

中國玉雕工藝有長達7000餘年持續發展的悠久歷史。它發源於中國本土,成熟、昌盛於封建社會,產生過無數能工巧匠,成就了無數盛載美譽的玉雕精品。這些玉雕大作不僅為歷代帝王、權貴和鑒賞家們使用玩賞,而且還被禮學家們詮釋美化,成為具備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財富等內涵的特殊藝術品,這是中國工藝文化中僅有的一種現象。

玉雕工藝是一門相對複雜的手工技藝,每一件作品特有的美感、情趣、風格、價值,不僅通過玉雕藝術品的內容和形式展現出 來,而且還通過玉石材料、工具的使用表現出來。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玉雕技藝逐漸繁榮成熟,尤其是現代工業技術為雕琢所用之後,更是使玉雕技藝大革新,一日千里。

四、最華麗的宮廷藝術——花絲鑲嵌

花絲工藝又稱為細金工藝,最早始于商代,西漢後期金銀制的小頭飾開始盛行。在明清時期,花絲工藝被譽為燕京八絕之一。花絲工藝用料珍奇、工藝繁複,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屬於宮廷藝術,同時也是我國傳統奢侈品的傳統工藝之一,現已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花絲工藝又稱為細(xǐ)工藝,累絲工藝,是將金、銀、銅等抽成細絲,再通過推壘、掐絲、編織等工藝進行造型。它可以被焊接在金銀方片上,製成底托,將珍 珠、水晶、白玉、翡翠等珠寶,按照工匠設計的需要,以不同角度固定在金銀首飾上;也可以獨立造型,修飾出一個創意構圖中的細節。

花絲工藝發展到今天,只有極少一部分花絲鑲嵌技師,以個人或小作坊為單位,進行花絲鑲嵌飾品的加工,前景不甚樂觀,而中國著名的翡翠品牌“昭儀翠屋”正在實施的針對花絲鑲嵌的拯救和保護行動,又讓我們的一項傳統工藝得以傳承而發揚光大。

五、最傳統的金屬雕刻藝術——鏨刻

鏨(zàn)刻這門傳統工藝的歷史比花絲工藝更為悠久,始於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時期,在金銀器上鏨刻紋飾的製作手法以鏨刻、鏤雕為主。鏨刻以其獨特 的藝術魅力為作品增加不少亮點。

不同的鏨刻技法使古今金銀器上的紋樣種類豐富多彩,常見有牡丹、菊花、八仙、仙女、壽星、麒麟、龍鳳、飛鳥、山水等中國傳統的造型。

由於鏨刻工藝的操作過程相對複雜並且技術難度較大,所以要求工藝師具備極高的綜合素質,不但需要有繪畫、雕塑的基礎,同時還要掌握鉗工、鈑 金、鑄造、焊接 等多種專業技術,對傳統文化還要有一定的理解和鑒賞能力。歷史上的鏨刻工藝多是以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發展至今現在能掌握這門技藝的人越發罕有。

六、最有“活力”的手工藝——點翠

點翠作為古代首飾製作的一種工藝,歷史之悠久,可以一直上溯至戰國時期。點翠首先需要收集翠羽,也就是一種顏色豔麗的翠鳥的羽毛,然後才是承造翠活。

作為中國一項傳統的金銀首飾製作工藝,由於其製作工藝複雜,成品非常難以保存以及所用的翠鳥羽毛稀有罕見,再加上環保等時代需求導致這項傳統工藝幾乎失傳。 現代所見的點翠工藝飾品絕大多數都是清代流傳下來的精品,點翠工藝的發展在清代乾隆時期達到了頂峰。

點翠是我國傳統的金屬工藝和羽毛工藝的完美結合,先用金或鎦金的金屬做成不同圖案的底座,再把翠鳥背部亮麗的土耳其藍色羽毛仔細地鑲嵌在座上,製成各種首飾器物。

據說,翠羽必須從活的翠鳥身上拔取,才可保證顏色之鮮豔華麗,翠羽根據部位和工藝的不同,可以呈現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點翠的羽毛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為上品,加之鳥羽的自然紋理和幻彩光,整件作品富於變化,富麗堂皇又不失生動活潑。

由於保護鳥類及製作工藝的殘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燒藍工藝取代,1933年,中國最後的一家點翠工廠終於關閉,原因是點翠翠羽鳥毛已經絕市。點翠工藝退出了歷史舞臺。

七、最精細的金銀刻縷工藝 金銀錯

青銅金銀錯 孔雀杖首

金銀錯工藝最早始于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於青銅器上的裝飾圖案。其表現手法為在器物表面上繪出精美圖案,以圖案之形鏨出槽溝,將純金或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圖案中,而後打磨平整,拋光磨亮。

戰國 變形獸紋錯金銀青銅扁壺

金銀錯工藝是銅文化與鐵文化結合的產物,因為沒有堅硬的鐵器是沒法在銅器上精細地刻鏤,伴隨著青銅器輝煌時代的逝去,金銀錯工藝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戰國獸琵琶形銀錯幾何雲紋帶鉤

但是,當這些昔日的金銀錯工藝品重見天日時,整個世界都為這一精美的藝術所傾倒。如今,金銀錯工藝經過當代工藝美術大師們的不斷努力,最終將這失傳千年的工藝全面恢復。

和田玉金銀錯壺

金銀錯狩獵文鏡

有詩詞雲“腹有詩書氣自華”。華麗的氣度來自于眼界和智慧。但在人心沉浮的年代,手與心的連接、觸覺,往往才讓我們在紛亂的思緒中獲得沉靜的感覺。而那些承載文化的、有歷史有故事的物品,也讓我們在金錢這個衡量價值標準中,感受到我們自己的獨特和根脈。這也是為什麼手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備受關注的因由,這些穿越時間的物品,有著千年的理由,它們是時間精挑細選的最好禮物。

轉載自:好手藝,版權由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