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傳承千年文脈,繪就荊楚文化燦爛畫卷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中國手藝網”

十九大前夕, 中央網信辦網路傳播局和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共同主辦了“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路傳播活動。

在為期一周的湖北行活動中, 手藝君深入武漢、孝感、隨州、襄陽、宜昌、仙桃等地進行實地採訪, 親身體驗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作為荊楚文化的發祥地, 湖北省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湖北省文化廳副巡視員胡學民介紹, 湖北現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4項, 分別是端午節、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剪紙(雕花剪紙)、和京劇。 此外, 湖北省有國家級代表作名錄100項(127個專案保護單位), 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57人;省級代表性專案347項(546個專案保護單位), 代表性傳承人571人;市級代表性項目1218項, 代表性傳承人1976人;縣級代表性項目3462項, 代表性傳承人5193人。

為保護這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北省積極探索新路徑。 各類非遺研究、非遺教學、非遺示範基地建設等整體性保護和生產性保護陸續展開, 為非遺保護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遺+高校 研培計畫為傳承注入活力

在武漢紡織大學, 手藝君欣賞了一場別具特色的漢繡服飾時裝秀。

一位位身著精美漢繡服裝的模特, 伴著動感的音樂款款走來, 演繹著時尚與傳統的完美結合。 模特們展示的服裝款式、剪裁都很時尚, 在領口、衣襟、衣袖等處融入的傳統元素增添了獨特的文化韻味, 讓人眼前一亮。

“現場展示的都是武漢紡織大學非遺傳承人群(刺繡)培訓班學員設計的時裝作品, 培訓班開辦兩年多以來, 培訓了90多名漢繡傳承人。 ”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劉重嶸老師說:“湖北紡織業發達, 僅就傳統刺繡而言, 就聚集了黃梅挑花、陽新布貼、紅安繡活及漢繡四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漢繡和現代服裝設計相結合的創新之舉, 能夠使非遺更好地融入生活, 同時為漢繡的保護和傳承, 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將非遺專案引入大學, 讓高校肩負起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任, 已經成為我國探索傳承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新途徑。 手藝君剛一進入中南民族大學美術館的展廳, 就被兩幅巨大的剪紙作品所吸引。 “這兩幅作品分別以龍、鳳二字為主題,

希望通過剪紙藝術表現漢字之美, 吸引更多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中南民族大學何紅一教授說:“此次展出的剪紙和漆器作品, 是我校近幾年非遺培訓的成果展示。 學員們大多技藝嫺熟, 也有各自的絕活, 經過系統地培訓後, 在作品的創意、創新方面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剪紙藝術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雖然只有紅、白兩種色彩, 可每個人創意、剪刻手法有所不同, 所呈現的作品就會各具風格。 ”

作為文化部、教育部指定參與“研培計畫”的78所高校之一, 武漢紡織大學、中南民族大學等高校充分發揮資源優勢, 積極推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畫”, 先後舉辦了漆藝、剪紙、刺繡、雕刻等8期傳承人群培訓班, 400多學員參加了培訓。兩所大學的“研培計畫”負責人均表示,研培計畫一方面增強了傳承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和對自身價值、潛力的自信,另一方面促進了大學與社區的互動,對於豐富學術積累、提升學科建設水準、增強文化傳承和創新能力意義重大。

非遺+社區 傳統技藝在江欣苑“安家”

走進武漢市漢陽區江欣苑社區時,正巧趕上了熱熱鬧鬧的舞高龍表演。在鑼鼓和鞭炮聲中,一位長者手舉號燈,高聲吟誦,眾持燈者"嘿嘿"呼應。舞龍頭的隊員將高龍龍頭扛起、抖動,眾燈節圍龍頭邊跑邊吼,以壯龍威。只見龍頭高昂,燈節環繞,龍尾搖曳擺動,整條高龍活靈活現,通體透亮,可謂場面宏大,氣勢壯觀。

“江欣苑以前是個漁業村,是漢陽高龍的發源地,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都有舞高龍的民間習俗,在江欣苑建立非遺聚集區的想法來源於保護高龍。”瞧著大家看得入迷,江欣苑社區黨支部書記胡明榮為大家講起了高龍和江欣苑的故事。

2008年,漢陽高龍成功獲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後,漢陽區開始關注省內非遺發展傳承的現狀。從2012年開始,以“高龍”保護為基礎,江欣苑社區大力探索非遺生產性保護傳承。先後建成“一園兩館”:武漢高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和高龍博物館、漢繡博物館,集保護、生產、展示、銷售、研究、傳承為一體,將非遺展示、社區傳承、居民素質提升、產業發展相結合,為城鎮化進程中的非遺保護探索了一條新路子。

看完高龍表演,胡明榮帶著記者來到了非遺傳承園的漢繡工作室。一走進工作室,各種色彩絢爛、造型生動的漢繡作品映入眼簾。漢繡傳承大師任本榮老先生正在桌前設計新的圖紙,他的徒弟們坐在繡架前專心繡圖。

“漢繡有3大工序,一是繪畫設計,二是刺繡,三是裝飾。”任本榮說,刺繡和裝飾相對容易一些,但繪畫設計學起來特別難,不僅需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還需要豐富的經驗積累。

漢繡作為2008年入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是流行於武漢和荊州一帶的傳統刺繡藝術,其構思大膽、色彩濃豔、針法靈活,在中國刺繡中自成一派。84歲的任本榮出生於漢繡世家,他從12歲起學習漢繡的剪樣、畫活、配色、刺繡、成裝等全套工藝流程,是漢口繡花街上最後一代漢繡傳人。

任本榮為了更好地傳承漢繡,打破了漢繡傳男不傳女的習俗。教過的弟子有200多人,他的女兒、外孫女也加入傳承行列。“我對漢繡的傳承有很大期待,我的外孫女年紀和你差不多大,也是90後,現在是家族第六代傳承人。為了讓她趁著年輕早接班,連大學都沒有讓她讀。”近年來,任本榮還新收了幾名女弟子,都是來自武漢紡織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令任師傅頗感欣慰的是,這幫徒弟真心喜愛漢繡,不僅聰明好學,也很刻苦,常常從早到晚,一繡就是一整天。任本榮感慨地說:“他們讓我看到了漢繡傳承的希望。”

如今,耄耋之年的任本榮已經很少親自去繡,但是他仍舊堅持親手設計圖案。他認為,在漢繡傳承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就在於漢繡的設計和圖案的原創性。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一方面盡可能地設計製作出更多的傳統漢繡作品,為後人留下研究資料;另一方面盡全力培養徒弟,讓漢繡傳承後繼有人。

高龍、漢繡、皮影、木雕船模、雕花剪紙、黃梅挑花……54項國家、省、市級非遺項目在此“安家”。江欣苑社區免費為代表性傳承人提供了11000平方米的非遺精品展示廳和近14000平方米的傳承工作室,通過“前店後廠”的展銷方式,説明他們尋找產品銷路、建立傳習所、與武漢高校建立產學研中心、在社區居民和大學生中培養學徒,使這些非遺項目找到了生產、傳承的機會,傳承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有明顯提升。江欣苑社區,這個曾經的“城中村”,正在為當下城鎮化過程中的新農村社區建設,樹立起一個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實現社區文化再造的樣本。

圖、文 / 中國手藝網記者 胡泓林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

長按識別二維碼

發現生活中的美|用美的方式生活

400多學員參加了培訓。兩所大學的“研培計畫”負責人均表示,研培計畫一方面增強了傳承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和對自身價值、潛力的自信,另一方面促進了大學與社區的互動,對於豐富學術積累、提升學科建設水準、增強文化傳承和創新能力意義重大。

非遺+社區 傳統技藝在江欣苑“安家”

走進武漢市漢陽區江欣苑社區時,正巧趕上了熱熱鬧鬧的舞高龍表演。在鑼鼓和鞭炮聲中,一位長者手舉號燈,高聲吟誦,眾持燈者"嘿嘿"呼應。舞龍頭的隊員將高龍龍頭扛起、抖動,眾燈節圍龍頭邊跑邊吼,以壯龍威。只見龍頭高昂,燈節環繞,龍尾搖曳擺動,整條高龍活靈活現,通體透亮,可謂場面宏大,氣勢壯觀。

“江欣苑以前是個漁業村,是漢陽高龍的發源地,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都有舞高龍的民間習俗,在江欣苑建立非遺聚集區的想法來源於保護高龍。”瞧著大家看得入迷,江欣苑社區黨支部書記胡明榮為大家講起了高龍和江欣苑的故事。

2008年,漢陽高龍成功獲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後,漢陽區開始關注省內非遺發展傳承的現狀。從2012年開始,以“高龍”保護為基礎,江欣苑社區大力探索非遺生產性保護傳承。先後建成“一園兩館”:武漢高龍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園和高龍博物館、漢繡博物館,集保護、生產、展示、銷售、研究、傳承為一體,將非遺展示、社區傳承、居民素質提升、產業發展相結合,為城鎮化進程中的非遺保護探索了一條新路子。

看完高龍表演,胡明榮帶著記者來到了非遺傳承園的漢繡工作室。一走進工作室,各種色彩絢爛、造型生動的漢繡作品映入眼簾。漢繡傳承大師任本榮老先生正在桌前設計新的圖紙,他的徒弟們坐在繡架前專心繡圖。

“漢繡有3大工序,一是繪畫設計,二是刺繡,三是裝飾。”任本榮說,刺繡和裝飾相對容易一些,但繪畫設計學起來特別難,不僅需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還需要豐富的經驗積累。

漢繡作為2008年入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是流行於武漢和荊州一帶的傳統刺繡藝術,其構思大膽、色彩濃豔、針法靈活,在中國刺繡中自成一派。84歲的任本榮出生於漢繡世家,他從12歲起學習漢繡的剪樣、畫活、配色、刺繡、成裝等全套工藝流程,是漢口繡花街上最後一代漢繡傳人。

任本榮為了更好地傳承漢繡,打破了漢繡傳男不傳女的習俗。教過的弟子有200多人,他的女兒、外孫女也加入傳承行列。“我對漢繡的傳承有很大期待,我的外孫女年紀和你差不多大,也是90後,現在是家族第六代傳承人。為了讓她趁著年輕早接班,連大學都沒有讓她讀。”近年來,任本榮還新收了幾名女弟子,都是來自武漢紡織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大學生。令任師傅頗感欣慰的是,這幫徒弟真心喜愛漢繡,不僅聰明好學,也很刻苦,常常從早到晚,一繡就是一整天。任本榮感慨地說:“他們讓我看到了漢繡傳承的希望。”

如今,耄耋之年的任本榮已經很少親自去繡,但是他仍舊堅持親手設計圖案。他認為,在漢繡傳承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就在於漢繡的設計和圖案的原創性。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一方面盡可能地設計製作出更多的傳統漢繡作品,為後人留下研究資料;另一方面盡全力培養徒弟,讓漢繡傳承後繼有人。

高龍、漢繡、皮影、木雕船模、雕花剪紙、黃梅挑花……54項國家、省、市級非遺項目在此“安家”。江欣苑社區免費為代表性傳承人提供了11000平方米的非遺精品展示廳和近14000平方米的傳承工作室,通過“前店後廠”的展銷方式,説明他們尋找產品銷路、建立傳習所、與武漢高校建立產學研中心、在社區居民和大學生中培養學徒,使這些非遺項目找到了生產、傳承的機會,傳承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有明顯提升。江欣苑社區,這個曾經的“城中村”,正在為當下城鎮化過程中的新農村社區建設,樹立起一個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實現社區文化再造的樣本。

圖、文 / 中國手藝網記者 胡泓林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

長按識別二維碼

發現生活中的美|用美的方式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