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形意拳北派之車毅齋戴龍邦布學寬

車先生, 名永宏, 字毅齋, 排行第二, 人稱車二師傅, 系山西省太谷縣桃園堡村人, 後移居太谷縣賈家堡。 一八三三年, 車先生出生在一個窮苦農民的家庭裡。

幼年時, 因家境貧寒未上學念書。 早年, 在太谷富戶武福蠻家當車夫, 先生一生除務農外, 也曾保鏢護院, 傳授形意拳技, 聲望素著, 遠近知名, 獲“清華翎五品軍功”之稱。 車先生不僅拳藝精湛, 功深力厚, 而且正直慷慨, 平易近人, 視富貴如浮雲, 專愛恤貧濟孤, 因而頗受人尊重, 一九一四年逝世, 終年八十一歲。

車永宏先生長的虎臂熊腰, 體格健壯, 臂力過人, 使槍弄棒, 自帶三分, 具有練武的先天資本。 約一八五六年, 形意拳宗師李洛能先生(世稱李老農)在太谷一紳士孟綍如家保鏢護院。 車先生知李洛能精形意拳, 經友人介紹, 拜李洛能先生為師。 自得名師指教後, 車先生便晝夜發奮苦練, 二十餘年, 終於在形意拳的造詣上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每次與人相較無不隨心所欲、手到成功, 為李洛能先生最得意的門徒之一, 為武林同輩中之佼佼者。 據傳, 李洛能先生的高足弟子郭雲深, 長於形意五行拳中之崩拳, 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稱。 後聽其師傅說, 他不及山西的車二, 便很不服氣。 隨之跋山涉水, 遠道而來太谷, 拜訪其師弟車永宏先生。 二人見面如故, 寒喧之後, 雲深師水不喝, 飯不吃, 便迫不及待地要與師弟交手。 當時, 車先生辭謝。 雲深師急以崩拳直上。 車先生極善顧法, 只顧而不攻, 雲深師便緊逼車先生至牆角處。 在雲深師使出成名絕技發勁之時, 則不見車先生, 正疑惑間, 車先生在雲深師背後輕輕一拍曰:“師弟在這兒呢?!”就這一招,
雲深師連連嘆服曰:“還是兄弟功夫好!”之後, 雲深師在太谷學習數月, 拜謝辭去。

戴龍邦, 字爾雷, 山西省祁縣小韓村人。 約生於清康熙五十二年, 卒于嘉慶七年, 終年九十歲。 為心意六合拳序言的作者, 鼉、鮐二形的創始人, 心意拳北派之祖。

祖傳長拳, 以開店為業。 十三歲時即隨父至安徽巴州(今貴池)經營店業。 他從小熱愛武術, 每日起早睡晚練功習藝, 常與一拳師相遇, 彼之拳法奇異, 勁法神妙, 深為龍邦羡慕。 經再三懇求, 始得拜師學藝, 得知拳師姓鄭, 拳名為《心意六合拳》, 幾經二十易寒署, 方知鄭師即秋浦曹公繼武, 藝成歸晉時, 贈與龍邦《姬際可自述》和《拳論十法摘要》。 歸晉途中至洛陽, 遇馬公學禮, 得馬公之助, 始有《心意六合拳》之作,

時在乾隆十五年。 然此書為手抄著作, 屢經傳抄, 謬誤頗多。 但對研究心意拳, 則為一部不可多得的資料。

龍邦先生勤奮好學, 刻苦鑽研, 在池州時, 見長江邊有鼉長丈余, 浮于水中, 龍邦心有所感, 即以兩手左右分撥作為鼉形練習;又見鮐魚往來于水中, 左右回游如護尾之狀後以為鮐形。 複經曹師贊許, 終將心意十形發展為十二形。 故此戴龍邦所傳心意拳練有十二形, 龍邦亦被稱為心意拳北派之祖。 龍邦先生回晉後, 又於乾隆四十三年對該拳譜進行訂正。 有雲心、意拳屬:“少林外家支派”, 並附有《姬際可自述》與《拳論十法摘要》等。

龍邦先生有鑒於師祖姬公反清複明之志未遂, 學藝嵩山而不敢言少林;複為清代之禁武,

師付曹公被排斥異已清洗而隱姓埋名, 故他一生中不專外人, 只傳其子文亮、侄文英、文雄和文雄表兄郭維漢。 故雲“戴氏祖傳心意拳”, “戴家拳”之說, 實自龍邦先生始也。

布學寬(1876年一1971年)字子容, 山西祁縣鞏家堡人。 幼年私塾讀書, 後在太谷經商習武。 1900年投師于車毅齋門下學形意拳, 因他品學皆優,人緣好,成為車毅齋的得意門生。1918年,42歲的布學寬推選為太谷縣體育會主任,自然地成為形意拳掌門人。同仁們在他組織領導下,在太谷城關十所學校開設了國術課的先河。1930年廣有卓見的孔祥熙聘請布學寬為太谷銘賢學校的專職國術教師。直到1951年銘賢學校與國內其他大學合併為止。

1935年,在孔祥熙(中央政府財政部長)資助下,太谷成立了國術館;布學寬任館長,國術館成為"三晉"武術活動中心。以拳會友,切磋拳藝,培育後人起到促進作用。布學寬指導下,在研究形意拳套路基礎上,側重於散打(撕扒)訓練項目。吸引了省內,外形意拳愛好者參加國術館活動。湧現出一批技擊能手,如張永義、孟立綱、呂家麟、吳立孝、車采藻、孫德義、閻芝蘭、吳連富、梁煥章等。都是聞名一時的形意拳技擊能手。1937年後,布學寬的弟子們與日寇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如:候維煌、王大任、仝玉一、吳德凱、呂東賓、李士榮、郭振武等。有關他們可歌可泣故事,銘記史冊。

解放後,布學寬任太谷縣武術協會主任。在他的精心努力下,先後建立了武術推廣站75個,有五千余名武術愛好者參加活動,使太谷形意拳之鄉,重放光彩。布學寬為省體育總會委員,中國武協委員。榮獲國家体委主任賀龍元帥接見,並合影留念。 "文革"時,大部分寶貴資料遺失,1971年於世長辭,終年96歲。

布學寬以武學為業70年,在形意拳的研究、教學和應用上,獨樹一格。在技擊方面《形意拳十四處打法》,深得車毅齋教誨。運用嫺熟,尤精肩打、肘打,多以巧取勝。數十年教學生涯、精心體驗形意、八卦、太極和鴛鴦腳互相豐富,熔為一爐。他創編了"形意連環手"和"鴛鴦腳應用法"。特別是兩臂佈陣,形如獅子張口,意如蟒蛇吸食。以打陀螺原理,變化手法,講究吞吐、舒展。隨招變手防中寓攻,攻中寓防。技法上直橫弧應用為主,勁力剛柔相濟。巧用園球勁,彈簧力,擊發如觸電一般。晚年以求實為宗旨,側重研究健身養生。將 "易筋經""八段錦""性命雙修功""保健按摩"等。結合幾十年練功經驗加以整理,並編寫了"洗髓經"一書留于後人。

孔祥熙傳辦的太谷銘賢學校武術兵器配備齊全,布學寬對"十八般兵器"做了系統編排、教授。在單練套路以及器械技擊都有創新,達到了形意拳器械練法的頂峰。

太谷銘賢學校培養學生萬余人。普遍得到布學寬老師的武術教誨。數以百計的學生隨孔祥熙從政、經商、行武。在港、台以及海外拳藝也有一定的發展和影響。如巴西爵士武朝相曾在臺灣傳藝,後旅居巴西創辦"中國文化研究院",建 "形意拳武館",門徒達3600之眾。另一弟子李英昂,在瓜地馬拉,精心研究武術,廣傳弟子,著書立說。

因他品學皆優,人緣好,成為車毅齋的得意門生。1918年,42歲的布學寬推選為太谷縣體育會主任,自然地成為形意拳掌門人。同仁們在他組織領導下,在太谷城關十所學校開設了國術課的先河。1930年廣有卓見的孔祥熙聘請布學寬為太谷銘賢學校的專職國術教師。直到1951年銘賢學校與國內其他大學合併為止。

1935年,在孔祥熙(中央政府財政部長)資助下,太谷成立了國術館;布學寬任館長,國術館成為"三晉"武術活動中心。以拳會友,切磋拳藝,培育後人起到促進作用。布學寬指導下,在研究形意拳套路基礎上,側重於散打(撕扒)訓練項目。吸引了省內,外形意拳愛好者參加國術館活動。湧現出一批技擊能手,如張永義、孟立綱、呂家麟、吳立孝、車采藻、孫德義、閻芝蘭、吳連富、梁煥章等。都是聞名一時的形意拳技擊能手。1937年後,布學寬的弟子們與日寇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如:候維煌、王大任、仝玉一、吳德凱、呂東賓、李士榮、郭振武等。有關他們可歌可泣故事,銘記史冊。

解放後,布學寬任太谷縣武術協會主任。在他的精心努力下,先後建立了武術推廣站75個,有五千余名武術愛好者參加活動,使太谷形意拳之鄉,重放光彩。布學寬為省體育總會委員,中國武協委員。榮獲國家体委主任賀龍元帥接見,並合影留念。 "文革"時,大部分寶貴資料遺失,1971年於世長辭,終年96歲。

布學寬以武學為業70年,在形意拳的研究、教學和應用上,獨樹一格。在技擊方面《形意拳十四處打法》,深得車毅齋教誨。運用嫺熟,尤精肩打、肘打,多以巧取勝。數十年教學生涯、精心體驗形意、八卦、太極和鴛鴦腳互相豐富,熔為一爐。他創編了"形意連環手"和"鴛鴦腳應用法"。特別是兩臂佈陣,形如獅子張口,意如蟒蛇吸食。以打陀螺原理,變化手法,講究吞吐、舒展。隨招變手防中寓攻,攻中寓防。技法上直橫弧應用為主,勁力剛柔相濟。巧用園球勁,彈簧力,擊發如觸電一般。晚年以求實為宗旨,側重研究健身養生。將 "易筋經""八段錦""性命雙修功""保健按摩"等。結合幾十年練功經驗加以整理,並編寫了"洗髓經"一書留于後人。

孔祥熙傳辦的太谷銘賢學校武術兵器配備齊全,布學寬對"十八般兵器"做了系統編排、教授。在單練套路以及器械技擊都有創新,達到了形意拳器械練法的頂峰。

太谷銘賢學校培養學生萬余人。普遍得到布學寬老師的武術教誨。數以百計的學生隨孔祥熙從政、經商、行武。在港、台以及海外拳藝也有一定的發展和影響。如巴西爵士武朝相曾在臺灣傳藝,後旅居巴西創辦"中國文化研究院",建 "形意拳武館",門徒達3600之眾。另一弟子李英昂,在瓜地馬拉,精心研究武術,廣傳弟子,著書立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