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探訪儀征古跡之泗澗東林寺

我2014年撰寫《阮元儀征事》一書的時候, 在林溥《揚州西山小志》上看到一則資訊:東林寺, 在(陳集)集北八裡, 宋時為朱仙觀。 基址廣闊, 柱礎石獅, 猶有存者。 宋太祖征李重進時, 駐蹕於此。 今野老傅會《飛龍傳》小說, 以為千里送京娘處, 可一大噱也。 還配了一首詩:

野寺東林煙樹籠,

誰尋蓮社舊宗風?

宋時仙觀留遺跡,

傅會何須話建隆。

那時候我就有了去東林寺探訪的想法, 然而瑣事纏身, 一晃就是三年。 今年儀征政府辦的小夥子張向陽(西北政法研究生畢業, 鹿邑人, 難得年輕人喜歡儀征歷史, 跟我探訪過廟山、舊港、秦欄)到大儀鎮掛職當某村副支書,

我正好去看看他, 而且約好國慶日後立即去, 否則他掛職時間也“一晃就過去”了。

去之前我於2017年10月9日, 特意到儀征圖書館備課, 查閱了《揚州文庫》第一輯(16), 徐成敟《(民國)甘泉縣續志》, 在卷十二的寺觀考第二一六頁查到了“東林寺”條目:在陳家集北鄉與大儀鄉交界處, 古名清幽觀, 舊有民田種七擔, 道光間由僧嚴懷質出, 咸豐兵燹, 寺毀。 光緒間, 裡人俞三林等倡捐, 助僧宏舟募建。 正殿僧房於十三年落成, 並贖回質出田畝, 稟甘泉知縣梁, 給示勒石寺內。

10月11日天不架勢, 下雨, 我和張向陽請大儀鎮熟悉地點的劉通副鎮長帶路, 順著鎮政府後面的興儀路, 跨過泗大線一直向西, 在柏油路的盡頭, 看到了一大片玻璃大棚,

大棚上面是太陽能電池板, 劉鎮長告訴我們, 專案是由兩家共同實施的, 一家是中國綠色有機食品實業有限公司, 搞棚下種植;另一家是華電集團, 做棚頂光伏發電。 棚下農業, 棚頂工業, 是超億元的綠色環保好項目。

由於雨大泥濘, 行走艱難, 我們在大棚快結束的地方被迫停下了腳步, 劉鎮長用手指著說, 遠處工房西邊停推土機的地方, 就是東林寺遺址, 屬於泗澗村聯盟組。 東林寺解放後還有的, 只是破敗了, 比較完好的四排房子是做過東林小學的, 1986年才拆除。 學校也併入了泗澗小學。 寺內有一顆高大的銀杏樹, 老一輩人說, 出了揚州城朝西北看, 這棵老銀杏就隱隱在望, 是大儀的標誌, 1971年遭砍伐。 原址上已經沒有了任何標記和殘留,

現在做了大棚光電項目了。

【東林寺位置】

【東林寺遺址】

從地圖上看, 此地位於陳集北八裡, 離大儀陳集交界處不遠, 與西山小志和民國志對得上號。

2016年8月, 我曾經寫過一篇《漫話大儀》, 為此我曾查閱過《嘉慶重修揚州府志》, 沒有找到東林寺, 但我在卷二十八“寺觀志一 建隆寺”條目中, 查到宋王禹偁(chēng, 954-1001, 字元之, 钜野人。 太平興國八年進士, 官至知制誥、翰林學士)的《揚州建隆寺碑記》, 其中有一段文字, 確認宋太祖確實駐蹕大儀, 這段文字是這樣寫的:

我太祖皇帝受禪于周, 啟封在宋,

朱旗所指, 黔首乂安。 惟李重進作帥江都, 嬰城構逆。 時建隆元年九月也, 乃命故中書令石公統王師討之……是月十一日, 太祖至大儀驛, 距廣陵六十裡。

這段文字清楚地記載了宋太祖確實曾經駐蹕大儀, 連年月日都有了。 這也是我所知道最早出現“大儀”地名的文獻。 王禹偁至道二年(996)任揚州知府, 次年奉調入京任知制誥, 碑記成文時間為至道三年。

王禹偁的碑記中, 還記述了建隆寺的由來:就在駐蹕大儀驛的當晚, 傳來了攻破江都城、擊敗李重進的捷報, 於是太祖就指定宣徽北院使李公接管當地軍政, 並指示將駐蹕的地方改建成寺廟, 找有德行的高僧來主持。 此地有位“道暉”名聲不錯, 眾人推薦, 李公就將他上報, 太祖同意, 並將道暉改名為道堅, 將紀年“建隆”來做寺名,將四傾良田劃為廟產,將附近的一個莊子劃歸廟屬。從建隆元年(960)延續到至道二年,四十年了,主持代代相傳,現有僧眾六十多人。太祖當年的禦榻,至今尚存呢。

《嘉慶重修揚州府志》還記載了宋朝《燕翼貽謀錄》對建隆寺的描述:太祖親征李重進,以禦營建寺,所禦之榻留焉。後僧徒共建一殿,申嚴崇奉,名彰武殿,且請降禦容,民庶瞻仰。真宗命翰林畫工圖寫,嚴衛而往,仍賜供具。景德二年八月,命中使前往奉安。遇朔望,州郡率官僚朝禮。

這一段是說,建隆寺是用宋太祖征李重進時駐蹕的軍營(其實就是驛站)改建的,睡覺的臥榻就留在寺裡做文物了。僧人們鄭重其事地建了一座彰武殿,供奉著宋真宗命宮廷畫師繪就並于景德二年命中使送來的太祖畫像,遇到重要日子,當地官員都要來祭拜朝禮。

然而這個建隆寺,在建炎初年被毀了,嘉熙年間,在揚州城的壽甯街重建,位置在今天揚州天寧寺的後面。寶佑、洪武、嘉靖、乾隆等年間都有重建或修繕。

我在儀征圖書館還查閱了《光緒增修甘泉縣誌》,裡面的建隆寺記載跟《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差不多,總之,原始的建隆寺在廣陵西六十裡的大儀驛,後來在揚州重建了,沒有哪本志書交代原址是不是改建成了清幽觀(民國縣誌說法)或朱仙觀(西山小志說法)或東林寺,幾個志書上都沒有查到清幽觀和朱仙觀。王禹偁碑記中記載大儀驛就地改造成的建隆寺(原寺),距廣陵六十裡,在地圖上測量一下,東林寺遺址到揚州老西門的直線距離為27公里,所以東林寺有可能就在古建隆寺的位置。

回程時路過泗澗村村部附近的農民集中居住區,發現村口建有一座紀念牆,上面有“東林古刹話當年”一文,相當於碑記,因下大雨,未及細看,拍照留念。

【東林古刹紀念牆】

《揚州西山小志》裡提到的《飛龍傳》小說和“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年青時憤懲強暴,為避禍而逃難。路過清幽觀,救了被強盜囚禁于暗室的苦命女子趙京娘,為免使趙京娘再次遇險,趙匡胤與趙京娘結為兄妹,千里護送趙京娘回家。故事裡趙京娘的避難處,就叫清幽觀,而東林寺的前身也叫清幽觀(民國志),鄉親們就把東林寺附會成《飛龍傳》裡趙京娘的避難處了。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流傳很廣,還被改編成各種戲劇,大儀鎮的同志在挖掘宋太祖駐蹕這個史實的同時,也“附會”了一下(紀念牆文)。

這次探訪和查閱史料,還在《揚州文庫》第一輯(14)之《(光緒)增修甘泉縣誌•卷九•寺觀》中,發現了一處“三義閣”條目,說三義閣在大儀集西,相傳是明代馬神廟的故址,康熙初年,當地人看見有三個人進了廟,追進去一看,三人都不見了,所以將這裡改為三義閣。上面有“靈宣古鎮”匾額,那是阮文達公題寫的。看到這條資訊後我趕緊拍了下來,當初我撰寫《阮元儀征事》時沒發現,否則肯定把他收錄到我書裡。

【《光緒增修甘泉縣誌》“三義閣”書影】

作者:巫晨

將紀年“建隆”來做寺名,將四傾良田劃為廟產,將附近的一個莊子劃歸廟屬。從建隆元年(960)延續到至道二年,四十年了,主持代代相傳,現有僧眾六十多人。太祖當年的禦榻,至今尚存呢。

《嘉慶重修揚州府志》還記載了宋朝《燕翼貽謀錄》對建隆寺的描述:太祖親征李重進,以禦營建寺,所禦之榻留焉。後僧徒共建一殿,申嚴崇奉,名彰武殿,且請降禦容,民庶瞻仰。真宗命翰林畫工圖寫,嚴衛而往,仍賜供具。景德二年八月,命中使前往奉安。遇朔望,州郡率官僚朝禮。

這一段是說,建隆寺是用宋太祖征李重進時駐蹕的軍營(其實就是驛站)改建的,睡覺的臥榻就留在寺裡做文物了。僧人們鄭重其事地建了一座彰武殿,供奉著宋真宗命宮廷畫師繪就並于景德二年命中使送來的太祖畫像,遇到重要日子,當地官員都要來祭拜朝禮。

然而這個建隆寺,在建炎初年被毀了,嘉熙年間,在揚州城的壽甯街重建,位置在今天揚州天寧寺的後面。寶佑、洪武、嘉靖、乾隆等年間都有重建或修繕。

我在儀征圖書館還查閱了《光緒增修甘泉縣誌》,裡面的建隆寺記載跟《嘉慶重修揚州府志》差不多,總之,原始的建隆寺在廣陵西六十裡的大儀驛,後來在揚州重建了,沒有哪本志書交代原址是不是改建成了清幽觀(民國縣誌說法)或朱仙觀(西山小志說法)或東林寺,幾個志書上都沒有查到清幽觀和朱仙觀。王禹偁碑記中記載大儀驛就地改造成的建隆寺(原寺),距廣陵六十裡,在地圖上測量一下,東林寺遺址到揚州老西門的直線距離為27公里,所以東林寺有可能就在古建隆寺的位置。

回程時路過泗澗村村部附近的農民集中居住區,發現村口建有一座紀念牆,上面有“東林古刹話當年”一文,相當於碑記,因下大雨,未及細看,拍照留念。

【東林古刹紀念牆】

《揚州西山小志》裡提到的《飛龍傳》小說和“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說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年青時憤懲強暴,為避禍而逃難。路過清幽觀,救了被強盜囚禁于暗室的苦命女子趙京娘,為免使趙京娘再次遇險,趙匡胤與趙京娘結為兄妹,千里護送趙京娘回家。故事裡趙京娘的避難處,就叫清幽觀,而東林寺的前身也叫清幽觀(民國志),鄉親們就把東林寺附會成《飛龍傳》裡趙京娘的避難處了。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流傳很廣,還被改編成各種戲劇,大儀鎮的同志在挖掘宋太祖駐蹕這個史實的同時,也“附會”了一下(紀念牆文)。

這次探訪和查閱史料,還在《揚州文庫》第一輯(14)之《(光緒)增修甘泉縣誌•卷九•寺觀》中,發現了一處“三義閣”條目,說三義閣在大儀集西,相傳是明代馬神廟的故址,康熙初年,當地人看見有三個人進了廟,追進去一看,三人都不見了,所以將這裡改為三義閣。上面有“靈宣古鎮”匾額,那是阮文達公題寫的。看到這條資訊後我趕緊拍了下來,當初我撰寫《阮元儀征事》時沒發現,否則肯定把他收錄到我書裡。

【《光緒增修甘泉縣誌》“三義閣”書影】

作者:巫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