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閩南的“三真人六祖師”,你家佛龕和村廟供奉的是哪位?

閩南人, 聞名於世的人文性格有二, 一為愛拼才會贏的拼搏精神, 二為尊神敬組的信仰文化。 其民間信仰以及佛道各類神靈的豐富程度,

是全國各地所無法媲美的, 從封建時代的淫祀到現在窮奢至極的祭拜, 無不令人嘆服。

在眾多民間信仰中, 除了媽祖、各府王爺外, 論信仰分佈範圍, 閩南“三真人六祖師”無疑是最普遍, 幾乎遍佈整個閩南的城市與鄉間。 據說閩南村神村廟中媽祖和真人(三真人之一)必有其一或二者兼而有之, 而每戶人家佛龕上供奉的神靈中菩薩、土地公和祖師公(六祖師之一)必然有其二或其三。

那麼, 三真人六祖師都是哪些厲害的神靈呢, 有與媽祖齊名的保生大帝, 大名鼎鼎的三平祖師公和清水祖師公, 幾乎都是閩台及海內外信眾繁多的神靈, 甚至被佛道吸收為神仙和佛祖。

吳真人, 廈門青礁、漳州白礁慈濟祖宮, 保生大帝吳夲

吳夲(979-1036年),

字華基, 出生于北宋福建路泉州府同安縣白礁, 又稱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和保生大帝。

吳夲年少時曾受昆侖山西王母傳授法術, 後舉科舉, 官任禦史(傳說), 精通天文地理, 禮樂醫術, 後辭官修道, 行醫濟世, 曾于山林之中施法救起遭虎咬死的書僮, 感動書僮主人知縣江仙官與張師爺, 此二人後棄官追隨吳夲修練道術, 施藥活人。 吳夲早年活動於泉州府同安縣與漳州府龍溪縣交界的白礁與青礁一帶, 他的一生, 都以能為民眾解除病痛為矢志。 對於登門求醫的病人, 吳夲一視同仁, “無視貴賤, 悉為視療, 人人皆獲所欲去, 遠近鹹以為神”。 吳夲高尚的醫德醫品, 在此非常明顯的體現。

吳夲在青礁岐山采藥時不慎摔落過世,

百姓聽聞後自發在吳夲生前采藥煉丹的青礁岐山(今青礁慈濟公)搭建簡易小祠-龍湫庵, 供奉吳夲神像, 呼為醫靈真人, 虔加祭禱。 說來也怪, 病人在龍湫庵祭拜後, 其疾患往往不藥而愈, 仿佛是吳夲之靈還在冥冥之中護佑著病人, 後來吳夲在青礁顏氏官紳的努力下, 受到朝廷累次加封, 最後定級為“恩主昊天醫靈妙惠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慈濟醫靈妙道真君”。

漳州白礁慈濟宮

廈門青礁慈濟宮

許真人, 妙濟真君許遜

許遜(239-374年), 字敬之, 豫章南昌人, 東晉道士, 淨明道派尊奉的祖師。

許遜賦性聰穎,

博通經史、天文、地理、醫學、陰陽五行學說, 尤其愛好道家修煉法術。 二十歲舉為孝廉, 屢薦不就。 二十九歲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吳猛學道, 盡得秘傳。 三十六歲時與文學家郭璞結伴遍訪名山勝地, 最後選擇南昌西郊的逍遙山(今新建西山鄉)隱居, 只求修煉, 不願為仕, 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里, 深為鄉人尊敬。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年), 許遜隱居南昌南郊梅仙祠舊址, 創辦道院, 名太極觀, 額曰“淨明真境”, 立淨明道派。 其宗旨為“淨明忠孝”, 宋徽宗時上尊號為“神功妙濟真君”。

淨明道院

孫真人,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541-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

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541年),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孫思邈幼年嗜學如渴,知識廣博,只是後來身患疾病,經常請醫生治療,花費了很多家財,於是,他便立志從醫。

唐太宗即位後,召孫思邈入京師長安,見到他70多歲的人竟能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歎,便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太宗想授予孫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絕了,仍回到鄉間為民醫病。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隱居於故里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五臺山(藥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唐永淳元年(682年),孫思邈與世長辭,享年142歲。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紮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牲畜。

藥王廟

三平祖師,漳州平和三平寺,廣濟大師,漳州祖師第一

三平祖師,唐代高僧義中禪師,敕諡號為廣濟大師,民間俗稱之為三平祖師公。

三平祖師俗家本姓楊,祖籍陝西高陵人。因其父官宦入閩,義中于唐宗李適興元元年(784年)誕生在福唐(今福清縣)。時值甲子歲正月初六日,繈褓中便不食葷腥,即所謂「胎素」也。到了德宗貞元十三年丁醜歲,他隨父親仕官至宋州(即泉州),投拜于玄用禪師門下,剃髮出家,這年他才十四歲,直他二十七歲才受具足戒,成為比丘。

他先修三摩缽提,做得安心慮;後修奢摩他禪那,達到正定寂止的境界。於是他頓明心要,肩杠錫杖,雲遊天下,拜師修證。十八年間,他遍訪海內高僧,不僅精研了佛教的經、律,也修證了禪學義理,經歷了世事滄桑,終於使他「妙造空中,深了無礙」了。唐敬宗李諶即位,改元寶曆,義中離潮州游漳水。他見到新興的漳州人文地理均好,就選定開元寺後面的三山(即今之紫芝山)半雲峰下,建立「三平真院」,自立門戶,聚徒傳教。

至會昌五年乙丑歲(845年),唐武宗李炎下令毀滅佛,強迫僧尼還俗,其時義中禪師早已有所察覺,並做好準備,雖然他這時己年上花甲,仍堅定不移地率領一干僧尼,徒步循澗進入平和,避居化外蠻荒之地,以堅持佛法禪學。他們在深山林中披荊斬棘,日夜鑽行,好幾天難見天日,僧尼們皆巳精疲力,還找不到一處可立足存身。有一天,他們在溪澗中盥櫛淨身,義中禪師忽見水面上飄浮著無數樟花在迴旋,心中大喜,對僧們說;「上游有樟樹林,定是個好去處。」於是,僧尼們精神振,溯流上行,果然來到大柏山麓,只見四圍青山,中間一片肥沃,山水極佳。

義中禪師選定龜蛇峰間建立寺院,開荒辟田。又續收容逃難來的僧尼,達三百餘人。從此在深山密林中,聚徒講學,保護了大乘一脈真傳。宣宗李忱即位後,改元大中,三年已巳歲(849年),降詔恢復禪教。漳州重建開元寺,有巡禮僧常肇、惟建等二十人向朝廷推薦義中禪師是位「嗣達摩正統,繼南宗衣缽」的高僧。於是漳州刺史鄭熏恭請義中禪師主持開元寺,完成修繕之事,使寺宇煥然一新。鄭熏又將義中禪師的事蹟上奏朝廷,宣宗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

至鹹通七年(866年),義中已逾八十高齡了,他思己所創建的三平寺,毅然重返九層岩修葺三平寺。鹹通十三年曆十一月初六日,廣濟大師圓寂,享年九十二歲,僧臘六十五。廣濟大師示寂後,門人弟子在三平寺後修建了祖殿,單簷重簷,面闊三間,殿中塑廣濟大師金身。春秋祀之,旁立四尊蛇侍者。又奉骨及舍利子葬於塔殿的石龕下,至今香火鼎盛,曆千年而不衰。

三平寺

清水祖師,泉州安溪清水岩,昭應祖師陳榮祖,泉州祖師第一

清水祖師聖號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宋泉州永春縣小姑鄉人,簡稱清水祖師,此外尚有麻章上人、黑面祖師、清水真人、蓬萊祖師、昭應祖師、祖師公、佛祖公諸稱。

清水祖師俗姓陳諱榮祖法名普足,據史志記載,清水祖師成佛後,神通廣大,有求必應,行仁賜福,興神助戰,功勳卓著。自宋至清,獲歷朝皇帝四次敕封祭典。英名遠播,四海人民皆敬奉,倍受人間崇拜。泉州安溪清水岩蓬萊祖殿清水祖師正金身神像,自宋至今,歷經滄桑,香火供養,幾經坎坷輾轉,尤其渡過“文化浩劫”一關,更是不易,為無價珍貴的歷史珍寶。

宋神宗元豐六年,清溪(福建安溪,南宋時期更名為安溪)彭萊鄉(後更為蓬萊,也是受清水祖師影響)一帶大旱,鄉人請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清溪蓬萊劉氏便獻張岩山,築一精舍,延請麻章上人居住,並更名“清水岩”,這就是蓬萊祖殿的由來。麻章上人在此修行十八年,行醫救世、獨力募化、修橋鋪路,人人稱便,泉州、漳州、汀州一帶的人都十分崇信他。

宋徽宗靖國九年,五月十三日在說教中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五歲。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澤,屢次奉報朝廷,敕賜“昭應廣慧善利慈濟大師”封號。

清水祖師生前隱居于安溪清水岩,仙逝後明太祖追念他功在國家,敕封為“護國公”昭命于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岩建立祠堂崇祀,因此福建安溪人稱他為“祖師公”,其廟宇稱為“祖師廟”,但只是臺灣信眾的另一種說話,清水祖師安溪縣誌記載確實出身廟宇。

清水岩

李公祖師,泉州南安靈應寺,李文愈

相傳後唐年間有個神童叫李文愈,誕生于唐代仁宅李家,幼有孝行,家貧有志,博超群倫,福而有德,常現神愛事蹟昭聞,如渡溪飛笠、立石朝天、播竹茁地等,坐化於山中“茄藤”,後人將他塑造成像,祀奉為靈應祖師。

靈應祖師祖廟為靈應寺,又名靈應岩、紫帽岩,位於南安市東北部洪梅鎮境玳瑁山南麓半山腰,東連鸚鵡嶺、香嶺、淩雲寨、氈坪山,西面楊梅山雪峰寺,正面與馬甲雙髻寺對峙,是閩南著名古寺之一。

關於“靈應”有兩種傳說。第一個說法是清光緒乙末年因連年旱災,祈雨應驗而被當時的武榮知縣賜名為“靈應寺”,據說從此靈應祖師更加神威顯現,有求必應,聲名遠揚。第二個說法是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南安縣令梁韻清來寺祈雨,甘霖普降,遂題刻“靈應”兩字作匾額,“靈應寺”據此而來。

靈應寺

黃公祖師,泉州永春天湖岩,黃應顯

天湖黃公祖師,諱名黃應顯,俗呼應奇,法號慧旗(1189-1206年),是黃昭提的次子,宋朝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一日生於永春七都仙洞山麓。

少時蒙白眉大師智玄引導而堅定禪心,十三歲到三都善化裡天湖山的華陽、含春、大橫、上山等村為人放牛,一邊放牛,一邊念佛。他為上山村陳家放牛時,啄石而尋得一眼泉水,稱為“啄泉”,供人畜飲用。他在天湖山為人們留下了迭佛石、雷公竹、無頭魚之後,於開禧二年七月,端坐峰頂,餐風吸露,不食不飲達七天七夜,於中元十五日圓寂,時年十八歲。

鄉民就其肉體塑成法相,稱為黃公祖師,奉祀於天湖岩。另有日壺岩奉祀劉公祖師,月壺岩奉祀陳公祖師,當時,三都善化裡的華陽,俗稱下洋,人口眾多,為了敬神方便,南宋寶佑年間(1253~1258),村民在村中起蓋華陽庵,迎奉黃、劉、陳三尊祖師。

天湖岩

除以上三真人、四祖師外,還有兩位祖師公,你覺得是哪個呢?

慚愧祖師

愧愧祖師,全名「陰那山得道慚愧祖師公」,又稱「蔭林山祖師公」、「陰林祖師」、「祖師公」等。

慚愧祖師的身平由來,眾說紛紜,主要有二。 其一,「慚愧祖師」又稱「陰林山(或作蔭林山)祖師公」,祖師公共有三位,為潘家三兄弟,生於福建省平和縣陰林山,父姓潘名達。相傳三兄弟,大祖師擅于地理之術,二祖師擅于岐黃之術,三祖師專于醫術及法術。慚愧祖師的造型,為粉面(或是黑面)無須,頭戴王冠(或是黑底紅字的五佛冠),身著文武裝,赤腳跣足,其聖誕為農曆三月十六日。

其二以廣東梅州靈光寺「陰那山慚愧祖師」的說法,慚愧祖師,又稱「陰那開山祖師」,俗姓潘,名了拳,別號慚愧,是福建沙縣人氏,生於唐朝元和十二年丁酉三月二十五日,仙逝于懿宗鹹通二年辛巳九月二十五日,世壽四十四歲。祖師出生時,左手屈曲握拳,因此取名「拳」,滿月時,有一名遊僧來訪,見了祖師緊握的拳,就在祖師的左手上寫下一個「了」字,祖師的左手指才張開,潘父就為他改名為「了拳」。潘母過世後,祖師前往陰那武峰隱居修行,講經弘法,創建道場,信徒視為神佛再世。祖師仙逝前,自慚未能弘法濟世,於是告訴門徒在他的骨塔上寫「慚愧」二自,此後信徒們就稱他為『慚愧祖師』。

梅州靈光寺

顯應祖師

顯應祖師,宋朝河南僧人,俗姓黃,名惠勝,精通佛法。其到南方弘法,至福建永春泰山岩,見頗為佳勝,於是留永春靜修。

清乾隆時的《永春州志》記載:顯應祖師「幼不茹葷,預知禍福」,且還能為民祈雨:「歲大旱,語人曰:吾能致雨。禱經罷,忽曰:眾可急歸。未及半途,大雨滂沱」,求雨甚驗,故人稱「黃水車」。

後顯應祖師離永春,改往安溪縣修道。宋高宗紹興四年在安溪大尖山圓寂。顯應祖師坐化後,許多百姓紛往瞻仰,且集資建廟,取名「泰山岩」,尊為神明。後受詔封為「顯應普濟大師」,俗稱其「顯應祖師」,亦有人稱「泰山顯應天師」者。由於顯應祖師在安溪弘法修道至於仙逝,故不僅永春人,安溪人也頗為崇信祭拜,如清康熙時大學士李光地家族即是。

顯應祖師在臺灣臺北泰山鄉有二廟,曰頂泰山岩、下泰山岩。「泰山鄉」之名,亦由「泰山岩」而來。顯應祖師與泉州安溪最負盛名的佛教高僧清水祖師常被誤會為同一人,但考其出身、事蹟、行誼皆不同,實為兩人,不可混淆。

泰山岩

惠應祖師

張道源,南宋紹定間在德化九竇溪學道,後尋到安溪縣還一裡(今長坑鄉田中村),擇地定居修行,並將該地稱為太湖,開山修建太湖岩(泰湖岩)。邑人尊稱為“惠應祖師”。

宋紹定年中(約1230年),道人張道源在德化的九竇溪遇見一個異人,並背負他渡過溪。異人於是對道源說:“我是泰山之佛,將傳授給你心法。”事後果然如他所言,非常靈驗。又一天夜晚,張道源夢見神人帶他去一險境,山中有一處地方名叫“龍湖”,那裡古木流泉,風景甚佳,有石岩可供居住。夢醒後,張道源率鄉人尋找到那座山,果然如夢中所見,於是將此地稱作“太湖”,並擇地居住下來。當張道源著手修築泰湖岩時,該地有個非常富有的財主,他家的山林裡長著許多高大的杉木。道源前往佈施,財主說:“如果發現有樹梢折斷的,就奉送給您。”不久,居然狂風大作,樹梢多數被折斷了。道源依約得到杉木後,正發愁如何運送時,突然發現杉木竟自己從山頂的湖中冒出來。直至工匠大喊道:“木材已經足夠用了!”杉木才停止冒出。如今尚有一根冒出水面一半的杉木挺立在湖中,仿佛向世人印證這個古老的神話。

泰湖岩、清水岩與泰山岩並稱為安溪三大岩,三大祖師。世人稱三岩之奇為“普足構清水自出米,惠勝構泰山自出瓦,道源構太湖自出木”,並尊稱普足為“昭應祖師”,道源為“惠應祖師”,惠勝為“顯應祖師”。明朝知縣汪瑀曾作詠《題三岩》詩雲:“院靜天花落,泉流地脈分。停杯僧話永,飛雨過松雲。”

武功祖師

武功祖師,俗姓功,諱一道,號法真,祖籍陝西省武功縣,生於宋紹聖元年,十八歲入閩桃源(永春)普濟寺,投拜音淨法師,後隨師去沙縣雲景山修行。

政和四年二十一歲的他回到東平許阪,為人耕田放羊,據傳:他仙風道骨,放牧時,“田乏水,予咒水而泉湧,予畫山而牛歸;置蝦雲峰間,放鳥普濟山,縱魚沙龍縣。”其後做了甚多善事。清道光知州在陳銑雲峰岩石碑載文,稱武功祖師“惠濟黎民,禦大災,捍大患,有歸德於民乎”。法真圓寂後,民眾即修廟供奉。

永春雲峰岩

龍褲祖師

龍褲祖師,法名樵雲,字真常,誕生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圓寂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享年83歲,僧齡69,戒臘51,俗家姓郭名世傑。

樵雲苦行實修,弘律傳戒,培養得戒僧才千餘人,促進明末福建佛教尤其是閩南佛教的復興,厥功甚偉。萬曆末期(1614年)樵雲師入覲,帝賜紫衣以榮之,敕封“龍褲祖師”封號。

“龍褲祖師”這個稱號的由來,緣於一個有趣的典故。據說有一年,皇帝的母親去世了,皇帝委託全國各地的出名僧侶超度,但都沒能如願。當時京城有個和尚聽說福建漳州府有個“樵雲上人”擅長法術,就千里迢迢將他請了過去。沒想到這個樵雲上人是屬於濟公一類的人物,生性癲狂而且衣衫襤褸,特別是他身上的那條褲子“破綻百出”。

但沒想到,就是這個和尚順利為皇母超度了。皇帝大喜,對樵雲上人大加獎賞,但這樵雲上人卻也怪異,賜他再多的金銀珠寶都不要,卻向皇帝討要一條褲子,皇帝急忙吩咐下人從宮裡取來一件龍袍賜予他。只見樵雲上人將龍袍往身上隨便一套,就哼著調子跌跌撞撞地走了。當年,穿著龍袍的樵雲上人回到漳州後,大夥敬畏他如神明,從此以後就將他稱作“龍褲祖師”。

漳州覺皇寺

章公祖師

章公祖師,法號普照,俗名章七三,章公祖師37歲時,北宋哲宗(趙煦)元佑年間(1086-1094年)在福建省德化王村(現大田縣吳山鄉陽春村)成佛。

章公祖師小時候是放牛娃,有一次放牛時,在一個名為“佛子格”的地方,受到仙人點化,得道成為一代高僧。章七三皈依佛門之後,廣結善緣,救苦救難,自己採集草藥,免費救助四方民眾,當時瘟疫肆意橫行,陽春林氏族人得到章公祖師的救助,得以維繫生存繁衍。章公祖師坐化成佛後。林姓族人為感激其救助之恩,視其為“開山恩主”,歷代供奉於福建省大田縣吳山鄉陽春村林氏宗祠普照堂大殿的正廳之上,而林氏族人的祖先牌位則退居於左側偏廳供奉,林氏族人代代相傳,教肓後代,知恩圖報,生生不息,鄰里和睦,民情質樸,鄉風可塑。

章公祖師歷代供奉于福建省大田縣吳山鄉陽春村林氏宗祠普照堂的大殿之上,1995年農曆十月廿三日被盜,並被走私出境。2015年3月3日重現匈牙利自然科學博物館,目前章公祖師寶像由一名荷蘭私人收藏家收藏保管。

林氏宗祠普照堂

淨明道院

孫真人,藥王孫思邈

孫思邈(541-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

孫思邈生於西魏大統七年(541年),自謂“幼遭風冷,屢造醫門,湯藥之資,罄盡家產”,孫思邈幼年嗜學如渴,知識廣博,只是後來身患疾病,經常請醫生治療,花費了很多家財,於是,他便立志從醫。

唐太宗即位後,召孫思邈入京師長安,見到他70多歲的人竟能容貌氣色、身形步態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歎,便道:“所以說,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人物原來世上竟是有的,怎麼會是虛言呢?”太宗想授予孫思邈爵位,但被他拒絕了,仍回到鄉間為民醫病。

孫思邈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隱居於故里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五臺山(藥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唐永淳元年(682年),孫思邈與世長辭,享年142歲。留下遺囑:要薄葬,不要焚燒那些紙紮的陰間器物,祭祀時不宰殺牲畜。

藥王廟

三平祖師,漳州平和三平寺,廣濟大師,漳州祖師第一

三平祖師,唐代高僧義中禪師,敕諡號為廣濟大師,民間俗稱之為三平祖師公。

三平祖師俗家本姓楊,祖籍陝西高陵人。因其父官宦入閩,義中于唐宗李適興元元年(784年)誕生在福唐(今福清縣)。時值甲子歲正月初六日,繈褓中便不食葷腥,即所謂「胎素」也。到了德宗貞元十三年丁醜歲,他隨父親仕官至宋州(即泉州),投拜于玄用禪師門下,剃髮出家,這年他才十四歲,直他二十七歲才受具足戒,成為比丘。

他先修三摩缽提,做得安心慮;後修奢摩他禪那,達到正定寂止的境界。於是他頓明心要,肩杠錫杖,雲遊天下,拜師修證。十八年間,他遍訪海內高僧,不僅精研了佛教的經、律,也修證了禪學義理,經歷了世事滄桑,終於使他「妙造空中,深了無礙」了。唐敬宗李諶即位,改元寶曆,義中離潮州游漳水。他見到新興的漳州人文地理均好,就選定開元寺後面的三山(即今之紫芝山)半雲峰下,建立「三平真院」,自立門戶,聚徒傳教。

至會昌五年乙丑歲(845年),唐武宗李炎下令毀滅佛,強迫僧尼還俗,其時義中禪師早已有所察覺,並做好準備,雖然他這時己年上花甲,仍堅定不移地率領一干僧尼,徒步循澗進入平和,避居化外蠻荒之地,以堅持佛法禪學。他們在深山林中披荊斬棘,日夜鑽行,好幾天難見天日,僧尼們皆巳精疲力,還找不到一處可立足存身。有一天,他們在溪澗中盥櫛淨身,義中禪師忽見水面上飄浮著無數樟花在迴旋,心中大喜,對僧們說;「上游有樟樹林,定是個好去處。」於是,僧尼們精神振,溯流上行,果然來到大柏山麓,只見四圍青山,中間一片肥沃,山水極佳。

義中禪師選定龜蛇峰間建立寺院,開荒辟田。又續收容逃難來的僧尼,達三百餘人。從此在深山密林中,聚徒講學,保護了大乘一脈真傳。宣宗李忱即位後,改元大中,三年已巳歲(849年),降詔恢復禪教。漳州重建開元寺,有巡禮僧常肇、惟建等二十人向朝廷推薦義中禪師是位「嗣達摩正統,繼南宗衣缽」的高僧。於是漳州刺史鄭熏恭請義中禪師主持開元寺,完成修繕之事,使寺宇煥然一新。鄭熏又將義中禪師的事蹟上奏朝廷,宣宗皇帝敕封義中為「廣濟大師」。

至鹹通七年(866年),義中已逾八十高齡了,他思己所創建的三平寺,毅然重返九層岩修葺三平寺。鹹通十三年曆十一月初六日,廣濟大師圓寂,享年九十二歲,僧臘六十五。廣濟大師示寂後,門人弟子在三平寺後修建了祖殿,單簷重簷,面闊三間,殿中塑廣濟大師金身。春秋祀之,旁立四尊蛇侍者。又奉骨及舍利子葬於塔殿的石龕下,至今香火鼎盛,曆千年而不衰。

三平寺

清水祖師,泉州安溪清水岩,昭應祖師陳榮祖,泉州祖師第一

清水祖師聖號為「昭應廣惠慈濟善利大師」,宋泉州永春縣小姑鄉人,簡稱清水祖師,此外尚有麻章上人、黑面祖師、清水真人、蓬萊祖師、昭應祖師、祖師公、佛祖公諸稱。

清水祖師俗姓陳諱榮祖法名普足,據史志記載,清水祖師成佛後,神通廣大,有求必應,行仁賜福,興神助戰,功勳卓著。自宋至清,獲歷朝皇帝四次敕封祭典。英名遠播,四海人民皆敬奉,倍受人間崇拜。泉州安溪清水岩蓬萊祖殿清水祖師正金身神像,自宋至今,歷經滄桑,香火供養,幾經坎坷輾轉,尤其渡過“文化浩劫”一關,更是不易,為無價珍貴的歷史珍寶。

宋神宗元豐六年,清溪(福建安溪,南宋時期更名為安溪)彭萊鄉(後更為蓬萊,也是受清水祖師影響)一帶大旱,鄉人請他去祈雨,立刻甘霖普降,因此被尊稱為“清水祖師”。清溪蓬萊劉氏便獻張岩山,築一精舍,延請麻章上人居住,並更名“清水岩”,這就是蓬萊祖殿的由來。麻章上人在此修行十八年,行醫救世、獨力募化、修橋鋪路,人人稱便,泉州、漳州、汀州一帶的人都十分崇信他。

宋徽宗靖國九年,五月十三日在說教中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五歲。地方人士感念其德澤,屢次奉報朝廷,敕賜“昭應廣慧善利慈濟大師”封號。

清水祖師生前隱居于安溪清水岩,仙逝後明太祖追念他功在國家,敕封為“護國公”昭命于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岩建立祠堂崇祀,因此福建安溪人稱他為“祖師公”,其廟宇稱為“祖師廟”,但只是臺灣信眾的另一種說話,清水祖師安溪縣誌記載確實出身廟宇。

清水岩

李公祖師,泉州南安靈應寺,李文愈

相傳後唐年間有個神童叫李文愈,誕生于唐代仁宅李家,幼有孝行,家貧有志,博超群倫,福而有德,常現神愛事蹟昭聞,如渡溪飛笠、立石朝天、播竹茁地等,坐化於山中“茄藤”,後人將他塑造成像,祀奉為靈應祖師。

靈應祖師祖廟為靈應寺,又名靈應岩、紫帽岩,位於南安市東北部洪梅鎮境玳瑁山南麓半山腰,東連鸚鵡嶺、香嶺、淩雲寨、氈坪山,西面楊梅山雪峰寺,正面與馬甲雙髻寺對峙,是閩南著名古寺之一。

關於“靈應”有兩種傳說。第一個說法是清光緒乙末年因連年旱災,祈雨應驗而被當時的武榮知縣賜名為“靈應寺”,據說從此靈應祖師更加神威顯現,有求必應,聲名遠揚。第二個說法是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南安縣令梁韻清來寺祈雨,甘霖普降,遂題刻“靈應”兩字作匾額,“靈應寺”據此而來。

靈應寺

黃公祖師,泉州永春天湖岩,黃應顯

天湖黃公祖師,諱名黃應顯,俗呼應奇,法號慧旗(1189-1206年),是黃昭提的次子,宋朝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一日生於永春七都仙洞山麓。

少時蒙白眉大師智玄引導而堅定禪心,十三歲到三都善化裡天湖山的華陽、含春、大橫、上山等村為人放牛,一邊放牛,一邊念佛。他為上山村陳家放牛時,啄石而尋得一眼泉水,稱為“啄泉”,供人畜飲用。他在天湖山為人們留下了迭佛石、雷公竹、無頭魚之後,於開禧二年七月,端坐峰頂,餐風吸露,不食不飲達七天七夜,於中元十五日圓寂,時年十八歲。

鄉民就其肉體塑成法相,稱為黃公祖師,奉祀於天湖岩。另有日壺岩奉祀劉公祖師,月壺岩奉祀陳公祖師,當時,三都善化裡的華陽,俗稱下洋,人口眾多,為了敬神方便,南宋寶佑年間(1253~1258),村民在村中起蓋華陽庵,迎奉黃、劉、陳三尊祖師。

天湖岩

除以上三真人、四祖師外,還有兩位祖師公,你覺得是哪個呢?

慚愧祖師

愧愧祖師,全名「陰那山得道慚愧祖師公」,又稱「蔭林山祖師公」、「陰林祖師」、「祖師公」等。

慚愧祖師的身平由來,眾說紛紜,主要有二。 其一,「慚愧祖師」又稱「陰林山(或作蔭林山)祖師公」,祖師公共有三位,為潘家三兄弟,生於福建省平和縣陰林山,父姓潘名達。相傳三兄弟,大祖師擅于地理之術,二祖師擅于岐黃之術,三祖師專于醫術及法術。慚愧祖師的造型,為粉面(或是黑面)無須,頭戴王冠(或是黑底紅字的五佛冠),身著文武裝,赤腳跣足,其聖誕為農曆三月十六日。

其二以廣東梅州靈光寺「陰那山慚愧祖師」的說法,慚愧祖師,又稱「陰那開山祖師」,俗姓潘,名了拳,別號慚愧,是福建沙縣人氏,生於唐朝元和十二年丁酉三月二十五日,仙逝于懿宗鹹通二年辛巳九月二十五日,世壽四十四歲。祖師出生時,左手屈曲握拳,因此取名「拳」,滿月時,有一名遊僧來訪,見了祖師緊握的拳,就在祖師的左手上寫下一個「了」字,祖師的左手指才張開,潘父就為他改名為「了拳」。潘母過世後,祖師前往陰那武峰隱居修行,講經弘法,創建道場,信徒視為神佛再世。祖師仙逝前,自慚未能弘法濟世,於是告訴門徒在他的骨塔上寫「慚愧」二自,此後信徒們就稱他為『慚愧祖師』。

梅州靈光寺

顯應祖師

顯應祖師,宋朝河南僧人,俗姓黃,名惠勝,精通佛法。其到南方弘法,至福建永春泰山岩,見頗為佳勝,於是留永春靜修。

清乾隆時的《永春州志》記載:顯應祖師「幼不茹葷,預知禍福」,且還能為民祈雨:「歲大旱,語人曰:吾能致雨。禱經罷,忽曰:眾可急歸。未及半途,大雨滂沱」,求雨甚驗,故人稱「黃水車」。

後顯應祖師離永春,改往安溪縣修道。宋高宗紹興四年在安溪大尖山圓寂。顯應祖師坐化後,許多百姓紛往瞻仰,且集資建廟,取名「泰山岩」,尊為神明。後受詔封為「顯應普濟大師」,俗稱其「顯應祖師」,亦有人稱「泰山顯應天師」者。由於顯應祖師在安溪弘法修道至於仙逝,故不僅永春人,安溪人也頗為崇信祭拜,如清康熙時大學士李光地家族即是。

顯應祖師在臺灣臺北泰山鄉有二廟,曰頂泰山岩、下泰山岩。「泰山鄉」之名,亦由「泰山岩」而來。顯應祖師與泉州安溪最負盛名的佛教高僧清水祖師常被誤會為同一人,但考其出身、事蹟、行誼皆不同,實為兩人,不可混淆。

泰山岩

惠應祖師

張道源,南宋紹定間在德化九竇溪學道,後尋到安溪縣還一裡(今長坑鄉田中村),擇地定居修行,並將該地稱為太湖,開山修建太湖岩(泰湖岩)。邑人尊稱為“惠應祖師”。

宋紹定年中(約1230年),道人張道源在德化的九竇溪遇見一個異人,並背負他渡過溪。異人於是對道源說:“我是泰山之佛,將傳授給你心法。”事後果然如他所言,非常靈驗。又一天夜晚,張道源夢見神人帶他去一險境,山中有一處地方名叫“龍湖”,那裡古木流泉,風景甚佳,有石岩可供居住。夢醒後,張道源率鄉人尋找到那座山,果然如夢中所見,於是將此地稱作“太湖”,並擇地居住下來。當張道源著手修築泰湖岩時,該地有個非常富有的財主,他家的山林裡長著許多高大的杉木。道源前往佈施,財主說:“如果發現有樹梢折斷的,就奉送給您。”不久,居然狂風大作,樹梢多數被折斷了。道源依約得到杉木後,正發愁如何運送時,突然發現杉木竟自己從山頂的湖中冒出來。直至工匠大喊道:“木材已經足夠用了!”杉木才停止冒出。如今尚有一根冒出水面一半的杉木挺立在湖中,仿佛向世人印證這個古老的神話。

泰湖岩、清水岩與泰山岩並稱為安溪三大岩,三大祖師。世人稱三岩之奇為“普足構清水自出米,惠勝構泰山自出瓦,道源構太湖自出木”,並尊稱普足為“昭應祖師”,道源為“惠應祖師”,惠勝為“顯應祖師”。明朝知縣汪瑀曾作詠《題三岩》詩雲:“院靜天花落,泉流地脈分。停杯僧話永,飛雨過松雲。”

武功祖師

武功祖師,俗姓功,諱一道,號法真,祖籍陝西省武功縣,生於宋紹聖元年,十八歲入閩桃源(永春)普濟寺,投拜音淨法師,後隨師去沙縣雲景山修行。

政和四年二十一歲的他回到東平許阪,為人耕田放羊,據傳:他仙風道骨,放牧時,“田乏水,予咒水而泉湧,予畫山而牛歸;置蝦雲峰間,放鳥普濟山,縱魚沙龍縣。”其後做了甚多善事。清道光知州在陳銑雲峰岩石碑載文,稱武功祖師“惠濟黎民,禦大災,捍大患,有歸德於民乎”。法真圓寂後,民眾即修廟供奉。

永春雲峰岩

龍褲祖師

龍褲祖師,法名樵雲,字真常,誕生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圓寂於崇禎十二年(1639年),享年83歲,僧齡69,戒臘51,俗家姓郭名世傑。

樵雲苦行實修,弘律傳戒,培養得戒僧才千餘人,促進明末福建佛教尤其是閩南佛教的復興,厥功甚偉。萬曆末期(1614年)樵雲師入覲,帝賜紫衣以榮之,敕封“龍褲祖師”封號。

“龍褲祖師”這個稱號的由來,緣於一個有趣的典故。據說有一年,皇帝的母親去世了,皇帝委託全國各地的出名僧侶超度,但都沒能如願。當時京城有個和尚聽說福建漳州府有個“樵雲上人”擅長法術,就千里迢迢將他請了過去。沒想到這個樵雲上人是屬於濟公一類的人物,生性癲狂而且衣衫襤褸,特別是他身上的那條褲子“破綻百出”。

但沒想到,就是這個和尚順利為皇母超度了。皇帝大喜,對樵雲上人大加獎賞,但這樵雲上人卻也怪異,賜他再多的金銀珠寶都不要,卻向皇帝討要一條褲子,皇帝急忙吩咐下人從宮裡取來一件龍袍賜予他。只見樵雲上人將龍袍往身上隨便一套,就哼著調子跌跌撞撞地走了。當年,穿著龍袍的樵雲上人回到漳州後,大夥敬畏他如神明,從此以後就將他稱作“龍褲祖師”。

漳州覺皇寺

章公祖師

章公祖師,法號普照,俗名章七三,章公祖師37歲時,北宋哲宗(趙煦)元佑年間(1086-1094年)在福建省德化王村(現大田縣吳山鄉陽春村)成佛。

章公祖師小時候是放牛娃,有一次放牛時,在一個名為“佛子格”的地方,受到仙人點化,得道成為一代高僧。章七三皈依佛門之後,廣結善緣,救苦救難,自己採集草藥,免費救助四方民眾,當時瘟疫肆意橫行,陽春林氏族人得到章公祖師的救助,得以維繫生存繁衍。章公祖師坐化成佛後。林姓族人為感激其救助之恩,視其為“開山恩主”,歷代供奉於福建省大田縣吳山鄉陽春村林氏宗祠普照堂大殿的正廳之上,而林氏族人的祖先牌位則退居於左側偏廳供奉,林氏族人代代相傳,教肓後代,知恩圖報,生生不息,鄰里和睦,民情質樸,鄉風可塑。

章公祖師歷代供奉于福建省大田縣吳山鄉陽春村林氏宗祠普照堂的大殿之上,1995年農曆十月廿三日被盜,並被走私出境。2015年3月3日重現匈牙利自然科學博物館,目前章公祖師寶像由一名荷蘭私人收藏家收藏保管。

林氏宗祠普照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