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盛唐下的敦煌莫高窟文化的燦爛發展

唐代開國後, 直到貞觀五六年, 吃不上飯的緊張局面才緩和下來, 社會經濟復蘇後逐步上升, 再經過唐高宗、武則天的幾十年過渡, 在他們的孫子唐明皇時, 很容易地進入了一個歷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 開元天寶年間史稱“盛唐”。 當時的農業生產水準是封建小農經濟時代的巔峰, 可以推算出, 社會平均農業勞動生產率可能達到了每人年產糧2400市斤的較好水準, 在人均佔有糧食700市斤的基礎上, 出現了封建文化的空前繁榮。 1盛唐時代, 人們一般沒有衣食之虞, 使以充沛的精力和熱情創造了無數精湛稱絕的手工藝品和豪邁自信的文學作品。

當時又是我國國內民族關係和中外關係大發展的時代, 即如魯迅先生所說, 唐和漢一樣, “雖然也有邊患, 但魄力究竟雄大, 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信心, 或者竟毫未想到, 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候, 就如將彼俘來一樣, 自由驅使, 絕不介懷”。 2即如在敦煌, 沙州十三鄉中便有專為安置定居下來的粟特商人設的“從化鄉”, 接納慕道來歸的康、安、石、曹、羅、何、史諸姓胡商。 這樣一種魄力, 這樣一種開放政策, 對唐代物質文化的發展起了極好的作用。

網路配圖

盛唐時代的敦煌一派太平治世的景象, 整個河西隴右地區度過隋末的衰敗, 完全復蘇了。 開元天寶年間, “自安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 閭閻相望, 桑麻翳野, 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3稍後一點, 張籍的《涼州詞》:“邊城暮雨雁飛低, 蘆笙初生漸欲齊。 無數236鈴聲遙過磧, 應馱白練到安西。 ”所描述的是盛唐絲路繁盛景象。 敦煌就是依託這樣的經濟背景, 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到八世紀中葉,

由於安史之亂(755—763年), 中原地區的繁榮中衰。 敦煌情況有些不同, 沒有直接受到叛亂的破壞, 反而因包括敦煌論師曇曠在內的一批僧人為避亂返回河西, 帶來內地流行的變相粉本和佛經變文, 為敦煌莫高窟增添了新內容。

不過敦煌在盛唐時也受到吐蕃的紛擾, 為此唐政府早在景雲元年(710年)便置河西節度使, 總領涼、甘、肅、伊、瓜、沙、西七州防務, 但吐蕃還是在開元十五年(727年)一度攻陷敦煌東邊的瓜州。 763年以後, 吐蕃更乘唐軍被東調去對付安史叛軍未歸而河隴空虛之機, 大舉進攻, 克大震關, 盡陷隴右, 又沿祁連山西進, 占涼、甘、肅、瓜各州。 敗退沙州的河西節度使楊休明、周鼎等一籌莫展, 想焚毀沙州城後繞道漠北東奔。 沙州民眾在閻朝領導下展開敦煌保衛戰,

堅持約十年, 到最後“糧械皆絕”, 不得已立城下之盟, 城池交吐蕃接管, 從此敦煌結束了自己盛唐時代四分之三個世紀的美好歲月。

盛唐時期敦煌共開宏九十六個, 即第23、26、27、28、31、32、33、34、38、39、41、42、44、45、46、47、48、49、50、52、66、74、75、79、80、83、84、87、88、89、91、101、103、109、113、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4、125、126、129、130、148、162、164、165、166、170、171、172、175、176、179、180、182、185、188、194、199、208、214、215、216、217、218、219、223、225、264、300、319、320、328、345、347、353、374、384、387、444、445、446、450、458、460、482、483、484、490、492等窟, 其中第91、115、117、126、129、179、188、384諸窟是至中唐才完成的。 另外這時還完成了初唐開鑿的第205窟,

重修過前代開鑿的第292、371、379、383等四窟。 合計今莫高窟有盛唐畫跡遺塑的窟也和隋代一樣是100個, 但盛唐75年, 相當於隋代37年的兩倍, 平均每年修窟的數量只及隋代之一半。 當然盛唐壁畫多巨幅鴻篇, 每鋪塑像的數量也多, 按壁畫面積和塑像數目而論, 便不在隋以下了。

盛唐新開窟, 從最南邊的第148窟到最北的第347窟和374窟, 仍都在南區, 因崖面中層已沒什麼空了, 所以基本上是發展底層窟, 因而後來人為損毀也較多, 有些則被沙土掩埋, 如第483窟直至1957年才又被發掘出來。

盛唐窟形, 絕大多數是覆鬥形頂, 兩壁開龕或設壇塑像。 其中西壁開一龕的窟有70多個。 西壁僅設壇, 或西壁與南、北壁各開一龕的窟又有10餘個。 第39、44兩窟還是前部人字披頂, 後部平頂,保留有中心龕柱的舊式樣。此外,第130窟是又一個通頂大佛窟,東壁上有兩層明窗,俾使透光在俗稱南大像的佛頭部。第148窟拱形頂,第492窟圓券龕,第319窟盝形頂和一批帳形龕、甬道的盝頂,加上第300窟人字披頂,顯得在窟形上,既有主流的西壁開龕的覆鬥形頂窟,又有變化的多樣性。

盛唐社會條件下,累世苦修,年復一年面壁坐禪的修行方法過時了,天堂人間拉近了距離的感覺使人們對佛典經義有了新的選擇,人們喜聞樂見的是莊稼“一種七收”,樹上“自然生衣”的彌勒經變,只要念一聲藥師佛的名號,一切苦難皆可解救的《藥師變》和說小孩聚沙成塔也能成佛的《法華經變》。盛唐壁畫的主要內容是淨土變、觀無量壽經變、阿彌陀經變、彌勒經變、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諸品則以見寶塔品、觀音普門品為多。單身的觀音像數量尤其多。這樣一類主題顯示,人們似乎忘卻了對過去痛苦生活的記憶,他們的興趣完全轉移到對往生無五濁之垢染,無塵世之煩惱的淨土的追求,表現出他們對能超度自己出世,往生淨土的阿彌陀佛、彌勒佛和觀音菩薩的崇拜。

《觀無量壽佛經》是佛教淨土宗的主要經典,無量壽佛是西方淨土的教主阿彌陀佛的意譯。北魏曇鸞(476—542年)欲求長生不死之法,北天竺高僧菩提流支授以此觀經,從此曇鸞專修淨土,提倡最簡便的以口唱佛名阿彌陀佛之口念為主要修持方法的易行道,對後世影響較大,曇鸞因此被尊為淨土北派五祖之高祖。曇鸞一傳道綽,再傳到第三祖善導(613—681年)。善導和尚早年誦習法華、維摩等經,一次信手從經藏中探得《觀無量壽佛經》,後來又聽道綽師講觀經,從此大徹大悟,便依觀門念佛。他倡言無論貴賤賢愚,只要專心念佛,凡夫皆得脫離穢土,往生淨土。顯然他的思想非常適應社會從門第至上的門閥社會向門閥後社會轉化的歷史大潮,因此徒眾甚廣,被尊為“彌陀化身”。他也深受武則天禮重,武則天皇后捐脂粉錢修的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大盧舍那佛,便請善導為第一主持人。那尊典雅秀美的釋迦佛永恆不滅法身與敦煌宏偉的北大像遙相呼應,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盛時代在這時降臨的美好預兆。善導一生還畫淨土變三百壁,組織寫彌陀經十萬卷。淨土宗因之極盛一時,淨土崇拜風靡全國,它成為盛唐時代敦煌壁畫的主題便很容易理解了。

後部平頂,保留有中心龕柱的舊式樣。此外,第130窟是又一個通頂大佛窟,東壁上有兩層明窗,俾使透光在俗稱南大像的佛頭部。第148窟拱形頂,第492窟圓券龕,第319窟盝形頂和一批帳形龕、甬道的盝頂,加上第300窟人字披頂,顯得在窟形上,既有主流的西壁開龕的覆鬥形頂窟,又有變化的多樣性。

盛唐社會條件下,累世苦修,年復一年面壁坐禪的修行方法過時了,天堂人間拉近了距離的感覺使人們對佛典經義有了新的選擇,人們喜聞樂見的是莊稼“一種七收”,樹上“自然生衣”的彌勒經變,只要念一聲藥師佛的名號,一切苦難皆可解救的《藥師變》和說小孩聚沙成塔也能成佛的《法華經變》。盛唐壁畫的主要內容是淨土變、觀無量壽經變、阿彌陀經變、彌勒經變、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諸品則以見寶塔品、觀音普門品為多。單身的觀音像數量尤其多。這樣一類主題顯示,人們似乎忘卻了對過去痛苦生活的記憶,他們的興趣完全轉移到對往生無五濁之垢染,無塵世之煩惱的淨土的追求,表現出他們對能超度自己出世,往生淨土的阿彌陀佛、彌勒佛和觀音菩薩的崇拜。

《觀無量壽佛經》是佛教淨土宗的主要經典,無量壽佛是西方淨土的教主阿彌陀佛的意譯。北魏曇鸞(476—542年)欲求長生不死之法,北天竺高僧菩提流支授以此觀經,從此曇鸞專修淨土,提倡最簡便的以口唱佛名阿彌陀佛之口念為主要修持方法的易行道,對後世影響較大,曇鸞因此被尊為淨土北派五祖之高祖。曇鸞一傳道綽,再傳到第三祖善導(613—681年)。善導和尚早年誦習法華、維摩等經,一次信手從經藏中探得《觀無量壽佛經》,後來又聽道綽師講觀經,從此大徹大悟,便依觀門念佛。他倡言無論貴賤賢愚,只要專心念佛,凡夫皆得脫離穢土,往生淨土。顯然他的思想非常適應社會從門第至上的門閥社會向門閥後社會轉化的歷史大潮,因此徒眾甚廣,被尊為“彌陀化身”。他也深受武則天禮重,武則天皇后捐脂粉錢修的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大盧舍那佛,便請善導為第一主持人。那尊典雅秀美的釋迦佛永恆不滅法身與敦煌宏偉的北大像遙相呼應,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盛時代在這時降臨的美好預兆。善導一生還畫淨土變三百壁,組織寫彌陀經十萬卷。淨土宗因之極盛一時,淨土崇拜風靡全國,它成為盛唐時代敦煌壁畫的主題便很容易理解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