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如此良心,接地氣的紀錄片真的不多見了

今天, 桃子要給婊貝們安利一部紀錄片。

這是一部接地氣, 不完美, 沒背景, 沒錢, 但就是和外面那些妖豔耀眼的影片不一樣的特殊作品。

《尋找手藝》

一位在電視臺幹了若干年, 沒撈到名也沒撈到利, 一賭氣離開電視臺, 沒有拍過任何紀錄片的任性導演。

兩名對攝影和錄音都無基礎, 無經驗的門外漢助手。

一堆二手機器, 一輛用了十多年的老車, 是這個劇組的全部。

豆瓣評分8.4。

這是一部紀錄那些即將失傳的精湛手藝, 和那些日益稀少的手工藝人的影片。

影片畫風土的掉渣, 看上一眼, 仿佛讓人分分鐘回到上世紀90年代。

剪輯, 文案甚至配音, 也一點都不炫酷還有點欠火。

但這一丁點都不妨礙人們對它的喜愛。

投放B站一周, 點擊播放量高達7萬, 數千條評價和彈幕, 很多人直接被看哭, 無數觀眾為它瘋狂打call!

三個紀錄片門外漢, 拍了126天, 足跡走遍大半個中國, 23個省市, 88個地區, 採訪了199位元手工藝人。

導演說這是一部沒有華麗畫面, 沒有絕妙的懸念的平凡紀錄片, 它只真誠地, 安安靜靜地和你講述一系列屬於中國自己的、溫暖的故事。

在這部紀錄片的第一集, 導演上來就談了自己北京有兩套房, 兩輛車, 兩個可愛的孩子, 年收入三四十萬的事情。

如今, 這麼沒心眼的導演也是少見了, 然而這種幾乎完美的人生竟然被導演本人形容成了“如同一隻鬆鬆垮垮的拖鞋”。

接下來, 導演反問觀眾, 那麼你的夢想是什麼呢?

在B站的彈幕裡, 很多網友都做出了如下神回答:我的夢想是北京有兩套房, 兩輛車!

哈哈哈哈, 導演紮心了有木有, 本來是要給你們灌雞湯的, 結果。 。 。

“歲月不在, 伴隨著童年的這些手藝還在不在呢, 如果為這些手藝做一部紀錄片, 這算不算夢想呢?”

這麼有良心的拍片出發點我還真是頭一次見!

導演說他要拍一部偉大的紀錄片, 然後沒人信。

然後導演就把房子給賣了!攝製組一行四人上路了!

喻攀是這部紀錄片的錄音師,而錄音這個技能是他在攝製組出發前一個星期剛學的!

攝製組到達雕刻之鄉曲陽之後,由於沒有事先做調研,於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要拍誰,然後拍攝現場亂套了。。。

到了第二個點,攝製組想拍如何製作桑皮紙,然而,他們發現這些作坊早已經廢棄了。

原來做桑皮紙的老人見他們來一趟不容易,於是,讓他們拍了拍老人收藏的最後一捆桑樹皮。

莫名心疼攝製組30秒。。。

這是一個喜感與心酸並存的攝製組,到了山西絳縣,攝影師小蔣要在這裡治療鼻炎。

經過鄉村醫生的放血療法之後,小蔣的鼻炎好了,然後退出了攝製組。

司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接過了小蔣的攝影機。

誒呀媽呀,這到底是個什麼劇組!

下面這畫面就是何思庚拍的。一個被司機耽誤的好攝影!

用人在囧途來形容這部紀錄片的攝製組再合適不過,然而,否極泰來這個詞適用於接下來的他們。

到了甘肅龍灣村,喻攀用幫大姐拉車的代價換來了哪個村裡製作羊皮筏子的消息。

於是,就有了下面的畫面。

在黃河岸邊,這張羊皮在太陽下曬了4天,已經臭了!

隔著螢幕仿佛都能聞到那一股濃烈的腐臭味。。。

攝影機記錄了關於製作羊皮筏子的一切,然而,如果沒有旅遊業的帶動,如今恐怕已經看到不黃河上的羊皮筏子了!

劇組並沒有親身體驗一把羊皮筏子漂流,因為沒有錢,然後他們來了一把戈壁漂移。。。

到了新疆,攝製組找到了繡花氈的手藝人。

花氈是新疆人裝飾屋子的傳統物件,用途類似於地毯。

圖案鮮豔,過程繁複,一張大花氈,最熟練的師傅,也要耗費4個月。

從畫圖,到繡圖案,羊毛氊子的製作每一個步驟都是純手工。

羊毛變成羊毛線,需要特殊的撚線工具,煮燃料,染色,調試。

每個細節都是工夫!

有人說沒有去過喀什,就不算到過新疆,於是攝製組千里迢迢,來到了喀什。

他們在這裡採訪到了喀什僅有的一位手工制陶手藝人。

喀什陶器在新疆非常有名,從和泥,制胚,到燒窯,陶器成型,需要複雜的工序。

如今越來越多的機械化讓手工藝品面臨失傳,而喀什陶器也面臨著後繼無人,

雖然旅遊業讓這門手藝保留了下來,但接下來它又會怎麼發展下去呢?

巴拉曼是新疆傳統的民族樂器,如今已經很少有人會吹奏了。

攝製組要找到一位名叫胡大拜爾地的大叔,因為整個新疆,只有他還會演奏和製作這種樂器。

攝製組為了找到這位老人,抬著機器,在沙漠裡步行了一個小時。

終於,在茫茫戈壁灘找到了胡大拜爾地老人,老人不但會演奏巴拉曼,他還會別的樂器。

在一個光線很美的早晨,攝製組記錄了老人製作巴拉曼的過程。

但可惜的是,這種即將失傳的新疆樂器,需要懂得吹,才能學會製作。

一門手藝可能隨著一位老人的離去而在這個世上消失,這讓人難過。

我在72道彎,種下層層麥浪

為的是 給你收穫一顆豐碩的青稞種子

我踏遍尼洋河畔

為的是 給你尋找一枚純真的黑色暖石

看,青稞黃了又綠

聽,祥雲一片牽著一片

親愛的姑娘,等你出嫁的時候,請讓我握過你的雙手

左手,送你那把青稞種子

右手,送你那枚黑色暖石

而我 躺在地上

做你通往幸福的橋樑

這是導演寫給女兒的詩,不過那裡放在這部紀錄片裡,竟然覺得畫面相當美好。

離開新疆,攝製組來到了西藏,在白納,他們拍攝了一位製作銅佛像的工匠——土旦。

土旦製作的銅像代表了西藏製作佛像的最高水準。

土旦製作的銅佛像是由一整張銅板敲打而成,通身沒有焊接。

佛像身上所有的花紋,和形狀都代表著不同的佛教含義。

然而,就是這些工匠一錘一錘敲出來的銅像卻往往免費捐獻給寺廟。

有時候捐金子,有時候捐菩薩,有時候在人力上,寺廟把佛像承包給我們,我們工資那些不拿!

帶著信仰工作和生活,這種人真的可以稱為大師!

導演說,在土旦面前突然很慚愧,原以為把房子賣了做紀錄片的這種行為很了不起,但其實,這只是一次投機而已,追求別的還是回報!

這樣的導演莫名其妙讓人喜歡,真實不做作!

拍完這100多位默默無聞的民間手藝人,或者農民,就再也不好意思提夢想這兩個字了,這100多位普通的中國人,只是我們身邊的極少數,他們沒有光環,不被人關注,分散在中國一個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在他們身上,卻延續著中國數百年,數千年的傳統寄託和溫度。如果要說夢想,這些執著的人生,才是對夢想最佳的詮釋。

關於這部看完一集忍不住看第二集的野生紀錄片,雖然它有點粗糙,但好在它真誠質樸。

中國從不缺少工匠精神,只是傳統手藝正在被日益拋棄。

這是一個關於夢想的紀錄片 ,終一生擇一事,只要專注於自己的事業,心無旁騖,所有人都是手藝人。

本文首發于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喻攀是這部紀錄片的錄音師,而錄音這個技能是他在攝製組出發前一個星期剛學的!

攝製組到達雕刻之鄉曲陽之後,由於沒有事先做調研,於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要拍誰,然後拍攝現場亂套了。。。

到了第二個點,攝製組想拍如何製作桑皮紙,然而,他們發現這些作坊早已經廢棄了。

原來做桑皮紙的老人見他們來一趟不容易,於是,讓他們拍了拍老人收藏的最後一捆桑樹皮。

莫名心疼攝製組30秒。。。

這是一個喜感與心酸並存的攝製組,到了山西絳縣,攝影師小蔣要在這裡治療鼻炎。

經過鄉村醫生的放血療法之後,小蔣的鼻炎好了,然後退出了攝製組。

司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接過了小蔣的攝影機。

誒呀媽呀,這到底是個什麼劇組!

下面這畫面就是何思庚拍的。一個被司機耽誤的好攝影!

用人在囧途來形容這部紀錄片的攝製組再合適不過,然而,否極泰來這個詞適用於接下來的他們。

到了甘肅龍灣村,喻攀用幫大姐拉車的代價換來了哪個村裡製作羊皮筏子的消息。

於是,就有了下面的畫面。

在黃河岸邊,這張羊皮在太陽下曬了4天,已經臭了!

隔著螢幕仿佛都能聞到那一股濃烈的腐臭味。。。

攝影機記錄了關於製作羊皮筏子的一切,然而,如果沒有旅遊業的帶動,如今恐怕已經看到不黃河上的羊皮筏子了!

劇組並沒有親身體驗一把羊皮筏子漂流,因為沒有錢,然後他們來了一把戈壁漂移。。。

到了新疆,攝製組找到了繡花氈的手藝人。

花氈是新疆人裝飾屋子的傳統物件,用途類似於地毯。

圖案鮮豔,過程繁複,一張大花氈,最熟練的師傅,也要耗費4個月。

從畫圖,到繡圖案,羊毛氊子的製作每一個步驟都是純手工。

羊毛變成羊毛線,需要特殊的撚線工具,煮燃料,染色,調試。

每個細節都是工夫!

有人說沒有去過喀什,就不算到過新疆,於是攝製組千里迢迢,來到了喀什。

他們在這裡採訪到了喀什僅有的一位手工制陶手藝人。

喀什陶器在新疆非常有名,從和泥,制胚,到燒窯,陶器成型,需要複雜的工序。

如今越來越多的機械化讓手工藝品面臨失傳,而喀什陶器也面臨著後繼無人,

雖然旅遊業讓這門手藝保留了下來,但接下來它又會怎麼發展下去呢?

巴拉曼是新疆傳統的民族樂器,如今已經很少有人會吹奏了。

攝製組要找到一位名叫胡大拜爾地的大叔,因為整個新疆,只有他還會演奏和製作這種樂器。

攝製組為了找到這位老人,抬著機器,在沙漠裡步行了一個小時。

終於,在茫茫戈壁灘找到了胡大拜爾地老人,老人不但會演奏巴拉曼,他還會別的樂器。

在一個光線很美的早晨,攝製組記錄了老人製作巴拉曼的過程。

但可惜的是,這種即將失傳的新疆樂器,需要懂得吹,才能學會製作。

一門手藝可能隨著一位老人的離去而在這個世上消失,這讓人難過。

我在72道彎,種下層層麥浪

為的是 給你收穫一顆豐碩的青稞種子

我踏遍尼洋河畔

為的是 給你尋找一枚純真的黑色暖石

看,青稞黃了又綠

聽,祥雲一片牽著一片

親愛的姑娘,等你出嫁的時候,請讓我握過你的雙手

左手,送你那把青稞種子

右手,送你那枚黑色暖石

而我 躺在地上

做你通往幸福的橋樑

這是導演寫給女兒的詩,不過那裡放在這部紀錄片裡,竟然覺得畫面相當美好。

離開新疆,攝製組來到了西藏,在白納,他們拍攝了一位製作銅佛像的工匠——土旦。

土旦製作的銅像代表了西藏製作佛像的最高水準。

土旦製作的銅佛像是由一整張銅板敲打而成,通身沒有焊接。

佛像身上所有的花紋,和形狀都代表著不同的佛教含義。

然而,就是這些工匠一錘一錘敲出來的銅像卻往往免費捐獻給寺廟。

有時候捐金子,有時候捐菩薩,有時候在人力上,寺廟把佛像承包給我們,我們工資那些不拿!

帶著信仰工作和生活,這種人真的可以稱為大師!

導演說,在土旦面前突然很慚愧,原以為把房子賣了做紀錄片的這種行為很了不起,但其實,這只是一次投機而已,追求別的還是回報!

這樣的導演莫名其妙讓人喜歡,真實不做作!

拍完這100多位默默無聞的民間手藝人,或者農民,就再也不好意思提夢想這兩個字了,這100多位普通的中國人,只是我們身邊的極少數,他們沒有光環,不被人關注,分散在中國一個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在他們身上,卻延續著中國數百年,數千年的傳統寄託和溫度。如果要說夢想,這些執著的人生,才是對夢想最佳的詮釋。

關於這部看完一集忍不住看第二集的野生紀錄片,雖然它有點粗糙,但好在它真誠質樸。

中國從不缺少工匠精神,只是傳統手藝正在被日益拋棄。

這是一個關於夢想的紀錄片 ,終一生擇一事,只要專注於自己的事業,心無旁騖,所有人都是手藝人。

本文首發于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