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踏青放風箏玩蹴鞠?古人怎樣過清明節,這些事你絕對想不到!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東北網

清明時節雨紛紛……又到清明時, 家裡的長輩一如既往的去街邊買祭掃用的燒紙, 結果是沒買到……

沒錯, 自2017年3月12日起, 哈爾濱先後公佈了全市禁止燒紙、市區道路廣場、公共綠地禁止燒紙等多項條例, 同時重點整治沿街販賣冥紙、冥幣等違法行為, 焚燒和販賣冥幣類紙製品都將被處以千元以下處罰。

清明節歷史悠久, 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 我們如何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呢?

其實古代人過清明節的方式極為豐富, 比如寒食(吃冷的食物)、踏青、蹴鞠、放風箏和鬥雞等。

歷史上的清明節曾經和元宵節一樣熱鬧……

早在唐玄宗時期, 清明節就和寒食節一塊放假, 成為在元宵節之後的4天小長假……

到了唐朝中後期, 寒食節+清明節這組節日CP一度從小長假4天被延長到7天這麼多, 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黃金周假期……

到了宋朝, 著名的《清明上河圖》更是表明在清明時節, 民間的集會和活動是多麼熱鬧非凡。

上至皇宮, 下到黎明百姓, 在宋朝人們以飲酒, 歌舞和趕集市來度過清明節。

那麼古代人到底是怎樣過清明節的呢?

寒食

寒食節是民間掃墓的日子, 相傳在這個節日不能生火做飯, 只能吃涼的食物(古代人的腸胃真好……)。

寒食節的典故和春秋戰國的晉文公有關。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身邊有一個叫介子推的大臣,他衷心幫助重耳躲避戰亂,甚至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

後來這位介子推想要隱居深山,這時重耳也成為了一國之君晉文公,卻執意要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下山。最後介子推和母親都被焚於山中……

為此晉文公悔恨不已,從此每到放火燒山那天,便禁止在宮中生火,慢慢就演變成了“寒食節”,以此來懷念故人介子推。

時過境遷,介子推的故事已經被認為是封建的“愚忠”表現,不過人們依舊用寒食節的習俗來表達對忠誠和清廉,這些美好品質的認可。

蹴鞠

說到蹴鞠,大家都不陌生了,這不就是中國古代的足球嗎,北宋大佞臣,水滸傳中的高俅的最愛……其實和許多小說一樣,奸臣高俅只是一個戲劇形象,歷史上的高俅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官罷了……

作為古代足球,蹴鞠的外面包裹皮革,裡面塞滿米糠和毛髮(毛髮……?好慎人)。由於寒食節不能生火、吃熱食,所以通過加強體育鍛煉來達到禦寒的作用,蹴鞠自然成為清明節時段的首選戶外運動。

相傳蹴鞠是黃帝所創……又一說是在戰國時代就開始流行蹴鞠了,無論蹴鞠是何時開始興起的,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強身健體!同時也能訓練士兵和操練兵法。

在宋代蹴鞠十分普及,開始有了女子蹴鞠,而且像當代足球一樣講究參賽人數,發展到了2到10人的不同踢法,到了清代還有了冰上蹴鞠。

踏青

古時清明節也被當做是踏青節,踏青節的日期多在二月到三月。在隋唐,士女們會在回暖的季節吹著小風到郊外散步遊玩,釋放經過一整個寒冬的壓抑陰冷。

文人們也喜歡結伴外出,吟詩作對……杜甫雲:“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白居易曰:“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好不愜意快活。

放風箏

明清時,人們更是在掃墓之餘帶著各式風箏,奔跑於曠野,比誰的風箏漂亮,誰的風箏飛的更高。白天放完晚上放,夜裡在風箏線上掛上彩色燈籠,分外搖曳鮮豔。

若是把風箏線剪短,任憑風箏飛上天,又能祈禱災禍和疾病統統被帶走,帶來好運。

吃青團

在江南地區一直有清明節吃青團兒的傳統,這又是怎樣由來的呢?

相傳太平天國時期,李秀成正在躲避官兵追捕,有位農民朋友就幫李秀成偽裝起來。

為了偷偷給李秀成送吃的,這位農民用艾草和糯米粉做成碧綠的小麵團,用豆沙做陷兒,最後蒸熟。

這種綠色的點心可以混在青草裡不被官兵發現,讓李秀成帶走路上吃……

就這樣,這個食物後來演變成青團這種綠色純天然的小點心……

插柳

傳說插柳是為了辟邪,唐代認為插柳可以去病,因為春季細菌滋生,百蟲出洞,總是有些不潔,人們容易在這個時候生病,所以插戴點柳葉防身……也有說法是柳條好活,插柳成蔭,寓意春季裡的生命力。

插柳還有依依惜別之情,因為柳諧音“留”,表示挽留。古代人送別老朋友總是折柳相贈,也表示希望友人帶著這根柳枝到了新去處,能像這支柳枝一樣很好的生根發芽,適應新環境。

蕩秋千

古人發明秋千是為了採摘高處的果子……傳入中原後,逐漸演變成豪門貴族家裡的一種遊戲。《金*梅》中就有描寫眾妻妾在花園乘坐秋千的場面,李清照也曾寫下“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唐宋之後,秋千才慢慢普及,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的節慶方式。

鬥雞

鬥雞在中國有古老的傳統,唐玄宗時期,皇帝帶頭酷愛鬥雞,每當元宵節、清明節和中秋節,唐玄宗都要舉行鬥雞大賽來彰顯天下太平。

《全唐詩》中提到鬥雞一詞50多次,但多與賭博和不務正業聯繫在一起……

植樹

植樹的傳統也是從清明節插柳演變而來的。在我國,最初植樹節和清明節是同一天,後來植樹節被定在每年的3月12日。

世界各地的植樹節日期都不一樣,美國是州定節日,通常在每年的4/5月;義大利是11月21日;印度為7月的第一周;泰國的植樹節則和國慶日是同一天。

說了這麼多,古人的清明節真是豐富多彩呢。快帶著好吃的食物和各種玩具,約上小夥伴外出踏青,享受清明時節的第一縷春風吧……

| 文/圖:楓楓Oo。 只能吃涼的食物(古代人的腸胃真好……)。

寒食節的典故和春秋戰國的晉文公有關。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身邊有一個叫介子推的大臣,他衷心幫助重耳躲避戰亂,甚至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

後來這位介子推想要隱居深山,這時重耳也成為了一國之君晉文公,卻執意要放火燒山,想逼介子推下山。最後介子推和母親都被焚於山中……

為此晉文公悔恨不已,從此每到放火燒山那天,便禁止在宮中生火,慢慢就演變成了“寒食節”,以此來懷念故人介子推。

時過境遷,介子推的故事已經被認為是封建的“愚忠”表現,不過人們依舊用寒食節的習俗來表達對忠誠和清廉,這些美好品質的認可。

蹴鞠

說到蹴鞠,大家都不陌生了,這不就是中國古代的足球嗎,北宋大佞臣,水滸傳中的高俅的最愛……其實和許多小說一樣,奸臣高俅只是一個戲劇形象,歷史上的高俅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官罷了……

作為古代足球,蹴鞠的外面包裹皮革,裡面塞滿米糠和毛髮(毛髮……?好慎人)。由於寒食節不能生火、吃熱食,所以通過加強體育鍛煉來達到禦寒的作用,蹴鞠自然成為清明節時段的首選戶外運動。

相傳蹴鞠是黃帝所創……又一說是在戰國時代就開始流行蹴鞠了,無論蹴鞠是何時開始興起的,它的目的只有一個——強身健體!同時也能訓練士兵和操練兵法。

在宋代蹴鞠十分普及,開始有了女子蹴鞠,而且像當代足球一樣講究參賽人數,發展到了2到10人的不同踢法,到了清代還有了冰上蹴鞠。

踏青

古時清明節也被當做是踏青節,踏青節的日期多在二月到三月。在隋唐,士女們會在回暖的季節吹著小風到郊外散步遊玩,釋放經過一整個寒冬的壓抑陰冷。

文人們也喜歡結伴外出,吟詩作對……杜甫雲:“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白居易曰:“元年寒食日,上巳暮春天”好不愜意快活。

放風箏

明清時,人們更是在掃墓之餘帶著各式風箏,奔跑於曠野,比誰的風箏漂亮,誰的風箏飛的更高。白天放完晚上放,夜裡在風箏線上掛上彩色燈籠,分外搖曳鮮豔。

若是把風箏線剪短,任憑風箏飛上天,又能祈禱災禍和疾病統統被帶走,帶來好運。

吃青團

在江南地區一直有清明節吃青團兒的傳統,這又是怎樣由來的呢?

相傳太平天國時期,李秀成正在躲避官兵追捕,有位農民朋友就幫李秀成偽裝起來。

為了偷偷給李秀成送吃的,這位農民用艾草和糯米粉做成碧綠的小麵團,用豆沙做陷兒,最後蒸熟。

這種綠色的點心可以混在青草裡不被官兵發現,讓李秀成帶走路上吃……

就這樣,這個食物後來演變成青團這種綠色純天然的小點心……

插柳

傳說插柳是為了辟邪,唐代認為插柳可以去病,因為春季細菌滋生,百蟲出洞,總是有些不潔,人們容易在這個時候生病,所以插戴點柳葉防身……也有說法是柳條好活,插柳成蔭,寓意春季裡的生命力。

插柳還有依依惜別之情,因為柳諧音“留”,表示挽留。古代人送別老朋友總是折柳相贈,也表示希望友人帶著這根柳枝到了新去處,能像這支柳枝一樣很好的生根發芽,適應新環境。

蕩秋千

古人發明秋千是為了採摘高處的果子……傳入中原後,逐漸演變成豪門貴族家裡的一種遊戲。《金*梅》中就有描寫眾妻妾在花園乘坐秋千的場面,李清照也曾寫下“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唐宋之後,秋千才慢慢普及,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的節慶方式。

鬥雞

鬥雞在中國有古老的傳統,唐玄宗時期,皇帝帶頭酷愛鬥雞,每當元宵節、清明節和中秋節,唐玄宗都要舉行鬥雞大賽來彰顯天下太平。

《全唐詩》中提到鬥雞一詞50多次,但多與賭博和不務正業聯繫在一起……

植樹

植樹的傳統也是從清明節插柳演變而來的。在我國,最初植樹節和清明節是同一天,後來植樹節被定在每年的3月12日。

世界各地的植樹節日期都不一樣,美國是州定節日,通常在每年的4/5月;義大利是11月21日;印度為7月的第一周;泰國的植樹節則和國慶日是同一天。

說了這麼多,古人的清明節真是豐富多彩呢。快帶著好吃的食物和各種玩具,約上小夥伴外出踏青,享受清明時節的第一縷春風吧……

| 文/圖:楓楓Oo。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