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超凡魔術師》“超凡”二字成為創作心態 接下來還會有質的飛躍

10月13日22:00, 由江蘇衛視歷時兩年研發打磨的大型原創綜藝《超凡魔術師》驚豔首播, 初初面世的成績單也對得起“超凡”二字:索福瑞32城收視率1.30%, 牢牢佔據同時段第一, 而由此也帶動江蘇衛視週五晚間第一, 週五全天第一的收視佳績!

出色的市場回饋, 就是對平臺誠意和團隊心血最好的褒獎。 10月18日中午, 《超凡魔術師》總製片人張燁鏑通過微信接受了全國媒體專訪。 節目播出之後收到了大量的回饋和建議, 張燁鏑在欣喜和激動之餘反而多了一份忐忑和壓力, “不管魔術層面還是節目層面, 第一期如果打一個分數的話,

在我看來很勉強算及格, 後面會更加精益求精, 如果大家有興趣一起追看, 到第三期、第四期的時候, 會發現節目跟前面比有一個質的飛躍。 ”

歷時兩年研發, 從魔術產業的源頭開始介入創意生產和人才培養, 《超凡魔術師》走過的是一條艱難的路——在市場絕大多數製作團隊都輕裝上陣、逐風而行的時候, 江蘇衛視的這次創新當然需要極大的魄力和勇氣, 張燁鏑表示, “第一個, 江蘇衛視的平臺特性要求原創;第二個, 出於我們團隊的特性, 我們沒有做過類似於跟風、抄襲或者模仿的節目;第三個, 我們必須得做點有意思的東西, 媒體在變化的時候, 應該是可以想辦法去做一些跟別人不一樣、而且能讓別人記得住的的內容,

這讓所有人有奔頭, 也一定能讓我們在行業內有所獲得。 ”

創新初衷:

一開始就想做魔術界的奧林匹克, 未來將與美、日、德、X四個戰隊同台競技

從《非誠勿擾》的海外專場, 到《最強大腦》《超級戰隊》的世界對決, 包括《一站到底》的名校巡禮, 國際視野和地域交流一直都是江蘇衛視的內容特色。 《超凡魔術師》去年出現在江蘇衛視的招商文案之時, 它的名字叫《魔林匹克》——顧名思義, 一場魔術界的奧林匹克。

不過, 《超凡魔術師》這個名字聽起來更炫酷, 更壯觀。 觀眾難免要問, 節目到底“超凡”在哪兒?張燁鏑笑道, “因為最後一個階段會有跟國外魔術高手的PK, 所以一開始選了一個比較直白的名字叫《魔林匹克》, 後來定了《超凡魔術師》之後, 名字取得有點大。目前來說,我們也還有很多值得進步的地方,超凡兩個字會倒逼我們在節目設計上根據觀眾回饋不斷優化、精益求精。”據悉,節目進入後半賽段之後,會邀請美、日、德、X(多國組合戰隊)四個戰隊來和“中國戰隊”同台競技,一決高下。

回憶起節目誕生的緣起,張燁鏑介紹,“江蘇衛視每年對團隊在創新這件事情上,都有特別嚴格要求。我們團隊從2008年開始到現在,從沒做過任何的引進版權或者模仿節目,一直在做自主研發和原創節目,所以這也是我們本身作為媒體人的責任和使命。至於為什麼選擇魔術,是因為我們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市場調研,發現過去十年裡面,每一種類型的節目都涉獵過,都回潮過,但是魔術這個題材很少有人碰,即便碰也沒有成功,但是往往在春晚或者在其他一些大型晚會上,魔術又是話題度和熱度最高的,所以我們覺得它是有做頭的。”

從第一感受來說,《超凡魔術師》和《最強大腦》類似,都是從一個相對小眾細分的領域入手,致力於將其打造成一個具有全民審美和情感共鳴的節目形態。那麼擺在它們面前的首要問題都是相似的——模式是否成立?資源是否支援?

在魔術節目專業性和娛樂性的權衡上,《超凡魔術師》團隊經過了深思熟慮和廣泛考察。張燁鏑表示,“我們在魔術研發的過程中,調查了很多觀眾目前的喜好,包括不同的類型,以及一期節目當中不同的魔術電視呈現和秀的包裝,力求新鮮感和多樣化,首先要滿足它的可看性。專業性層面,我們所有魔術都是聯合中外頂級魔術顧問原創研發,包括魔喚師的選擇、解說間的設置,都盡可能希望給觀眾帶來恰好到處的知識普及,也奉獻耳目一新的精彩表演。”

《超凡魔術師》不但選擇了向這一高難原創領域發起挑戰,而且還懷有一顆希望在魔術產業開發層面有所建樹的美好願望。張燁鏑中肯道:“中國目前魔術市場雖然觀眾人群很多,但是幾乎沒有成型的魔術表演,也沒有比較像樣的魔術經濟,更沒有人願意花錢去做魔術產業,我們也在探討這個問題。包括現在錄完兩期之後,就不斷有廣告客戶或者其他的合作公司找過來,邀請我們魔術師進行表演,或者進行線下活動推廣,其實市場是有的。但是魔術是一個非常非常燒錢的事情,究竟是否值得做,能做成什麼樣,我們現在也還不太明確,但是我們願意嘗試。”

製作挑戰:

魔術是一個強創意、高消耗的藝術類型,顧問環節“最燒錢”

《超凡魔術師》首播之時,無論是近景手法和大預言的《魔方世界》,到古風四溢的“花瓣變魚”,再到糅合了演唱、舞蹈的綜合表演,以及將氣氛掀至高潮的由“魔術界優等生”李澤邦帶來的“硬幣魔法”……節目基本做到了不同類型和個性的藝術搭配,加上出現在節目裡的魔術師個個都是高顏值實力派,濃濃的偶像氣質讓他們圈粉不少。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魔術是一個強創意、高消耗的藝術類型,創作過程十分痛苦,所以在張燁鏑看來,《超凡魔術師》有比《最強大腦》的製作難度有過之無不及之處,“魔術自誕生到現在,一共只有17種效果。從魔術師的才藝來說,他們本身會的往往只有一個活或者兩個活,很難在短時間內訓練出新的手法和技巧來,但是舞臺表演沒有辦法做到一直反復,觀眾所看到的很多魔術,單是一個項目的籌備時間可能要在一年左右,而我們需要在一年多時間裡面籌備最終播出的幾十個魔術,這還不包括備用的以及被PASS掉的。資源的後繼乏力是非常大的挑戰,魔術不像唱歌可以每週唱不同的歌,也不像大腦圍繞記憶力或者識別力可以做很多設計,魔術太狹窄,不可能就某一個人特殊的能力做無限研發。”

為了克服困難,《超凡魔術師》完全打破了電視工作者的身份,從“小白”做起,瞭解、熟悉、探索和研發,和中外頂尖魔術高手組建的魔術顧問團隊一起攻關,如今差不多都成了大半個魔術專家。

談及幕後實現的具體難度,張燁鏑從以下三個層面做了闡述:

“第二,魔術對於電視導演來說,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門類和藝術,所以電視導演不會去做魔術,這也是很多年前大家發現沒有辦法做、或者沒有做得很好的原因。我們這次破題的時候,花了大量財力還有精力組織顧問團隊,讓專業的人才來做研發設計的工作。”

“第三,魔術這種類型,如果只是一個晚會的調劑,觀眾會看得非常喜歡,而且熱度也很高,但是把它當成一整期節目來看,就十分考驗整個製作團隊了。需要我們對於表演部分、真人秀部分、人物部分,互動部分,以及每一個魔術之間不同的編排、風格的設置都要有所講究,這樣觀眾才能夠有興趣在幾個不同魔術當中繼續觀看。”

足以看出,《超凡魔術師》是一個很有“科研感”的專案,經費投入自然不小。張燁鏑透露,“我們花在節目上的硬投入占到了50%,目前來看最花錢的地方第一就是顧問費,到現在為止,顧問團隊一共15個人,分中方顧問團隊四個人左右,剩下都是外方,第一個階段他們幫助節目組進行魔術師篩選和定位,第二個階段進行每一個魔術的原創模式研發,然後研發確定之後尋找這些魔術能否實現的方法,並製作魔術道具,第四個階段是彩排和錄製的過程中修正道具、輔助進行魔術效果的呈現,然後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對魔術燈光和魔術鏡頭的調度,這些顧問已經跟我們在一起工作了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很有熱情、很有想法,但他們奉獻的是一週五天八個小時的工作制,聘請他們的勞務費挺貴的;第二個比較花錢的是道具費用,包括道具和制景,尤其馬上播的第三期和第四期,基本上每一個魔術都會做的像秀一樣包裝,每一個魔術道具都必須是能夠經得起高清攝影機拍攝的,跟原來我們那種理解的劇場魔術道具是完全不同的製作工藝。除了一眼看上去就很花錢的大道具,看似不起眼的小道具同樣耗工、耗時、卻承擔起了魔術最重要的效果,很多時候在最後錄製的前一天晚上,美術老師們還在趕工優化。”

創作大概就是這麼一個不斷突破、否定、重來的周而復始,張燁鏑開玩笑說,“就是一個我們從不瞭解魔術,到瞭解魔術,到厭惡魔術,到重新愛上魔術的過程。除了研發魔術節目,包括拍攝呈現也是一種新的學習和新的嘗試,因為在歐美,早就已經應用了綜藝節目演播廳裡的分鏡頭拍攝,我們也是借魔術這個項目在提升整個團隊的製作工藝。”

陣容設置:

魔術師跑場子的“江湖氣”,是我們無論如何要捨棄掉的

《超凡魔術師》在誕生之時有一個很響亮的口號,那就是打造“電視界的霍格沃茲”。節目組從6000多的報名者中層層挑選,並全方位包裝、培訓。已經和觀眾見面的魔術師個個有顏值,有實力,儼然魔術圈的偶像派,連範冰冰都忍不住連呼想找個魔術師做男朋友。

說到具體的選擇標準,張燁鏑介紹,“第一是要有相應手法和技巧;第二是整個人必須要乾乾淨淨的,沒有任何負面新聞;第三是形象好,因為到了現在這個看顏的時代,大家對形象好的人會有莫名的好感;第四個就是一定不要油,因為很多這個行業不少人從事魔術表演更多是進行商業表演和跑場子,身上的江湖氣是我們無論如何要摒棄掉的東西。”

首期節目,如果非要說“槽點”的話,那就是魔術師能力的參差不齊。從呈現效果來看,一度讓現場無法做出抉擇的郭皓煒和李澤邦,他們兩人的水準要比其他的魔術師強很多,而這樣懸殊的差距也令勝負輕易就能猜出來,這會否造成節目的一個困擾呢?張燁鏑回答:“第一,有比較就一定有強弱;第二就目前國內來說,很多人喜歡魔術、學習魔術,可以將之作為夢想和愛好,真正拼命把這件事情做好的人很少,這也是我們搜尋魔術師的時候碰到的狀況,我們也是希望借由這個節目能夠讓更多人喜歡魔術,也可以誕生一批可以讓更多人記住的魔術明星;第三個層面,魔術分很多種類,它有偏心靈的,有偏舞臺,然後有純手法的,觀眾更容易接受的是原來一種常態,可能也是因為節目設置,讓大家覺得魔術師強弱區分很明確。因為魔術分類很特別,通常沒有辦法PK,我們讓每一期的出題嘉賓帶來了一種新的比拼方式,在同一個主題下較量,顯得更具可比性。”

紅花也靠綠葉襯。作為一檔以素人為主打的節目,《超凡魔術師》中的首發明星魔喚師範冰冰、魏坤琳、陳智玲、惠若琪、曾舜晞也有極高的關注度。關於這一設置的考慮,張燁鏑介紹,“魔術不僅僅是表演,還包含了魔術手法和技巧,還包含表演、語言、肢體、舞蹈等等,它是各種藝術的結合。我們在魔術的製作過程當中,發現還會結合物理學知識、天體學知識還有化學知識,以及一些新材料。我們並不想把它做成一個純技術類魔術比賽,所以需要有不同門類的人評判。具體到魔喚師的選擇過程,希望盡可能使每一個維度的人都能夠參與評判,包括觀眾。所以大家就看到有表演和舞臺經驗的範冰冰;陳智玲是魔術專業權威的代表;魏坤琳代表著科學,他不光是心理學,還有新的科學的技術和手段;每期還會有一個觀眾代表,集納觀眾意見,進行現場互動,比如第一期的曾舜晞;惠若琪則是作為出題人,帶來比拼的統一主題。”

為了強化專業性,《超凡魔術師》還特設了解說員,由節目首席中方顧問鄧男子和美女主持張純燁連袂坐鎮。張燁鏑認為這樣可以補足現場的知識缺失,做好審美引導,“解說員在我們設置當初是覺得魔術有專業性,很多東西沒有當下及時地解讀,觀眾可能會看不懂。尤其到國際賽的時候,又存在語言的問題,我們設定這一角色從觀感上面來說,帶來解說的空間和感受,有一定是比沒有要好。”

觀眾發現,《超凡魔術師》除了表演質感大幅刷新,舞美也全線升級,尤其是引用了在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上一戰成名的AR技術。談到這裡,張燁鏑卻抱有一絲遺憾:“其實說實話,這次的舞美我不是特別滿意,因為我們只完成了設計理念以及呈現上的科技感,但是在真正的舞臺上面,我們除了用AR之外,以及後面一些全息的部分,也沒有更多的新科技了。其實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挖掘,因為我們專門去看了很多場太陽馬戲團的秀,他們那種成熟的舞臺裝置,是非常惹人嚮往的,可惜我們目前沒有用到。”

所有誠意的付出,都是為了一場完美的抵達,縱然中間有遺憾和缺失,也是給未來的努力指明了方向。一路走來,正是因為深知魔術這門藝術創作的難度,張燁鏑希望觀眾多多給予尊重和愛護,“包括我們在錄製過程跟每個觀眾都簽了保密協議,也會把手機沒收起來。魔術本身是一門藝術,我們希望更多觀眾能夠從審美角度去看它,而不是揭秘。一個魔術的誕生往往可能需要八到十個人一個月或者兩個月的智慧,而且這有可能會影響到魔術師營生的手段,傷害非常非常大。對節目組來說,有人討論、有人爭議是一件好事,但是出於對魔術的尊重,我們還是希望這樣的事情少一些。”

名字取得有點大。目前來說,我們也還有很多值得進步的地方,超凡兩個字會倒逼我們在節目設計上根據觀眾回饋不斷優化、精益求精。”據悉,節目進入後半賽段之後,會邀請美、日、德、X(多國組合戰隊)四個戰隊來和“中國戰隊”同台競技,一決高下。

回憶起節目誕生的緣起,張燁鏑介紹,“江蘇衛視每年對團隊在創新這件事情上,都有特別嚴格要求。我們團隊從2008年開始到現在,從沒做過任何的引進版權或者模仿節目,一直在做自主研發和原創節目,所以這也是我們本身作為媒體人的責任和使命。至於為什麼選擇魔術,是因為我們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市場調研,發現過去十年裡面,每一種類型的節目都涉獵過,都回潮過,但是魔術這個題材很少有人碰,即便碰也沒有成功,但是往往在春晚或者在其他一些大型晚會上,魔術又是話題度和熱度最高的,所以我們覺得它是有做頭的。”

從第一感受來說,《超凡魔術師》和《最強大腦》類似,都是從一個相對小眾細分的領域入手,致力於將其打造成一個具有全民審美和情感共鳴的節目形態。那麼擺在它們面前的首要問題都是相似的——模式是否成立?資源是否支援?

在魔術節目專業性和娛樂性的權衡上,《超凡魔術師》團隊經過了深思熟慮和廣泛考察。張燁鏑表示,“我們在魔術研發的過程中,調查了很多觀眾目前的喜好,包括不同的類型,以及一期節目當中不同的魔術電視呈現和秀的包裝,力求新鮮感和多樣化,首先要滿足它的可看性。專業性層面,我們所有魔術都是聯合中外頂級魔術顧問原創研發,包括魔喚師的選擇、解說間的設置,都盡可能希望給觀眾帶來恰好到處的知識普及,也奉獻耳目一新的精彩表演。”

《超凡魔術師》不但選擇了向這一高難原創領域發起挑戰,而且還懷有一顆希望在魔術產業開發層面有所建樹的美好願望。張燁鏑中肯道:“中國目前魔術市場雖然觀眾人群很多,但是幾乎沒有成型的魔術表演,也沒有比較像樣的魔術經濟,更沒有人願意花錢去做魔術產業,我們也在探討這個問題。包括現在錄完兩期之後,就不斷有廣告客戶或者其他的合作公司找過來,邀請我們魔術師進行表演,或者進行線下活動推廣,其實市場是有的。但是魔術是一個非常非常燒錢的事情,究竟是否值得做,能做成什麼樣,我們現在也還不太明確,但是我們願意嘗試。”

製作挑戰:

魔術是一個強創意、高消耗的藝術類型,顧問環節“最燒錢”

《超凡魔術師》首播之時,無論是近景手法和大預言的《魔方世界》,到古風四溢的“花瓣變魚”,再到糅合了演唱、舞蹈的綜合表演,以及將氣氛掀至高潮的由“魔術界優等生”李澤邦帶來的“硬幣魔法”……節目基本做到了不同類型和個性的藝術搭配,加上出現在節目裡的魔術師個個都是高顏值實力派,濃濃的偶像氣質讓他們圈粉不少。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魔術是一個強創意、高消耗的藝術類型,創作過程十分痛苦,所以在張燁鏑看來,《超凡魔術師》有比《最強大腦》的製作難度有過之無不及之處,“魔術自誕生到現在,一共只有17種效果。從魔術師的才藝來說,他們本身會的往往只有一個活或者兩個活,很難在短時間內訓練出新的手法和技巧來,但是舞臺表演沒有辦法做到一直反復,觀眾所看到的很多魔術,單是一個項目的籌備時間可能要在一年左右,而我們需要在一年多時間裡面籌備最終播出的幾十個魔術,這還不包括備用的以及被PASS掉的。資源的後繼乏力是非常大的挑戰,魔術不像唱歌可以每週唱不同的歌,也不像大腦圍繞記憶力或者識別力可以做很多設計,魔術太狹窄,不可能就某一個人特殊的能力做無限研發。”

為了克服困難,《超凡魔術師》完全打破了電視工作者的身份,從“小白”做起,瞭解、熟悉、探索和研發,和中外頂尖魔術高手組建的魔術顧問團隊一起攻關,如今差不多都成了大半個魔術專家。

談及幕後實現的具體難度,張燁鏑從以下三個層面做了闡述:

“第二,魔術對於電視導演來說,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門類和藝術,所以電視導演不會去做魔術,這也是很多年前大家發現沒有辦法做、或者沒有做得很好的原因。我們這次破題的時候,花了大量財力還有精力組織顧問團隊,讓專業的人才來做研發設計的工作。”

“第三,魔術這種類型,如果只是一個晚會的調劑,觀眾會看得非常喜歡,而且熱度也很高,但是把它當成一整期節目來看,就十分考驗整個製作團隊了。需要我們對於表演部分、真人秀部分、人物部分,互動部分,以及每一個魔術之間不同的編排、風格的設置都要有所講究,這樣觀眾才能夠有興趣在幾個不同魔術當中繼續觀看。”

足以看出,《超凡魔術師》是一個很有“科研感”的專案,經費投入自然不小。張燁鏑透露,“我們花在節目上的硬投入占到了50%,目前來看最花錢的地方第一就是顧問費,到現在為止,顧問團隊一共15個人,分中方顧問團隊四個人左右,剩下都是外方,第一個階段他們幫助節目組進行魔術師篩選和定位,第二個階段進行每一個魔術的原創模式研發,然後研發確定之後尋找這些魔術能否實現的方法,並製作魔術道具,第四個階段是彩排和錄製的過程中修正道具、輔助進行魔術效果的呈現,然後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對魔術燈光和魔術鏡頭的調度,這些顧問已經跟我們在一起工作了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很有熱情、很有想法,但他們奉獻的是一週五天八個小時的工作制,聘請他們的勞務費挺貴的;第二個比較花錢的是道具費用,包括道具和制景,尤其馬上播的第三期和第四期,基本上每一個魔術都會做的像秀一樣包裝,每一個魔術道具都必須是能夠經得起高清攝影機拍攝的,跟原來我們那種理解的劇場魔術道具是完全不同的製作工藝。除了一眼看上去就很花錢的大道具,看似不起眼的小道具同樣耗工、耗時、卻承擔起了魔術最重要的效果,很多時候在最後錄製的前一天晚上,美術老師們還在趕工優化。”

創作大概就是這麼一個不斷突破、否定、重來的周而復始,張燁鏑開玩笑說,“就是一個我們從不瞭解魔術,到瞭解魔術,到厭惡魔術,到重新愛上魔術的過程。除了研發魔術節目,包括拍攝呈現也是一種新的學習和新的嘗試,因為在歐美,早就已經應用了綜藝節目演播廳裡的分鏡頭拍攝,我們也是借魔術這個項目在提升整個團隊的製作工藝。”

陣容設置:

魔術師跑場子的“江湖氣”,是我們無論如何要捨棄掉的

《超凡魔術師》在誕生之時有一個很響亮的口號,那就是打造“電視界的霍格沃茲”。節目組從6000多的報名者中層層挑選,並全方位包裝、培訓。已經和觀眾見面的魔術師個個有顏值,有實力,儼然魔術圈的偶像派,連範冰冰都忍不住連呼想找個魔術師做男朋友。

說到具體的選擇標準,張燁鏑介紹,“第一是要有相應手法和技巧;第二是整個人必須要乾乾淨淨的,沒有任何負面新聞;第三是形象好,因為到了現在這個看顏的時代,大家對形象好的人會有莫名的好感;第四個就是一定不要油,因為很多這個行業不少人從事魔術表演更多是進行商業表演和跑場子,身上的江湖氣是我們無論如何要摒棄掉的東西。”

首期節目,如果非要說“槽點”的話,那就是魔術師能力的參差不齊。從呈現效果來看,一度讓現場無法做出抉擇的郭皓煒和李澤邦,他們兩人的水準要比其他的魔術師強很多,而這樣懸殊的差距也令勝負輕易就能猜出來,這會否造成節目的一個困擾呢?張燁鏑回答:“第一,有比較就一定有強弱;第二就目前國內來說,很多人喜歡魔術、學習魔術,可以將之作為夢想和愛好,真正拼命把這件事情做好的人很少,這也是我們搜尋魔術師的時候碰到的狀況,我們也是希望借由這個節目能夠讓更多人喜歡魔術,也可以誕生一批可以讓更多人記住的魔術明星;第三個層面,魔術分很多種類,它有偏心靈的,有偏舞臺,然後有純手法的,觀眾更容易接受的是原來一種常態,可能也是因為節目設置,讓大家覺得魔術師強弱區分很明確。因為魔術分類很特別,通常沒有辦法PK,我們讓每一期的出題嘉賓帶來了一種新的比拼方式,在同一個主題下較量,顯得更具可比性。”

紅花也靠綠葉襯。作為一檔以素人為主打的節目,《超凡魔術師》中的首發明星魔喚師範冰冰、魏坤琳、陳智玲、惠若琪、曾舜晞也有極高的關注度。關於這一設置的考慮,張燁鏑介紹,“魔術不僅僅是表演,還包含了魔術手法和技巧,還包含表演、語言、肢體、舞蹈等等,它是各種藝術的結合。我們在魔術的製作過程當中,發現還會結合物理學知識、天體學知識還有化學知識,以及一些新材料。我們並不想把它做成一個純技術類魔術比賽,所以需要有不同門類的人評判。具體到魔喚師的選擇過程,希望盡可能使每一個維度的人都能夠參與評判,包括觀眾。所以大家就看到有表演和舞臺經驗的範冰冰;陳智玲是魔術專業權威的代表;魏坤琳代表著科學,他不光是心理學,還有新的科學的技術和手段;每期還會有一個觀眾代表,集納觀眾意見,進行現場互動,比如第一期的曾舜晞;惠若琪則是作為出題人,帶來比拼的統一主題。”

為了強化專業性,《超凡魔術師》還特設了解說員,由節目首席中方顧問鄧男子和美女主持張純燁連袂坐鎮。張燁鏑認為這樣可以補足現場的知識缺失,做好審美引導,“解說員在我們設置當初是覺得魔術有專業性,很多東西沒有當下及時地解讀,觀眾可能會看不懂。尤其到國際賽的時候,又存在語言的問題,我們設定這一角色從觀感上面來說,帶來解說的空間和感受,有一定是比沒有要好。”

觀眾發現,《超凡魔術師》除了表演質感大幅刷新,舞美也全線升級,尤其是引用了在江蘇衛視跨年演唱會上一戰成名的AR技術。談到這裡,張燁鏑卻抱有一絲遺憾:“其實說實話,這次的舞美我不是特別滿意,因為我們只完成了設計理念以及呈現上的科技感,但是在真正的舞臺上面,我們除了用AR之外,以及後面一些全息的部分,也沒有更多的新科技了。其實還有很多空間可以挖掘,因為我們專門去看了很多場太陽馬戲團的秀,他們那種成熟的舞臺裝置,是非常惹人嚮往的,可惜我們目前沒有用到。”

所有誠意的付出,都是為了一場完美的抵達,縱然中間有遺憾和缺失,也是給未來的努力指明了方向。一路走來,正是因為深知魔術這門藝術創作的難度,張燁鏑希望觀眾多多給予尊重和愛護,“包括我們在錄製過程跟每個觀眾都簽了保密協議,也會把手機沒收起來。魔術本身是一門藝術,我們希望更多觀眾能夠從審美角度去看它,而不是揭秘。一個魔術的誕生往往可能需要八到十個人一個月或者兩個月的智慧,而且這有可能會影響到魔術師營生的手段,傷害非常非常大。對節目組來說,有人討論、有人爭議是一件好事,但是出於對魔術的尊重,我們還是希望這樣的事情少一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