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最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之嗩呐

嗩呐藝術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2006年河南省沁陽市甘肅省慶陽市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基本樂器嗩呐, 俗稱“喇叭”, 是一種在我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 根據不同分類標準可以分不同的種類, 發音高亢、嘹亮, 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 經過不斷發展, 豐富了演奏技巧, 提高了表現力, 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 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2006年5月20日, 嗩呐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最初的嗩呐是流傳于波斯、阿拉伯一帶的樂器, 就連嗩呐這個名稱, 也是古代波斯諾Surnā的音譯。 嗩呐大約在西元三世紀在中國出現, 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第38窟中的伎樂壁畫已有吹奏嗩呐形象。 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時代, 傳到我國中原地區。

嗩呐常作為領奏樂器或與鑼鼓結合演奏,

適於表現熱烈、歡騰的氣氛和雄偉、壯闊的場面, 尤其適於演奏豪放、潑辣的曲調, 能夠深刻而細膩地抒發內在的思想感情, 是一件表現力很強的樂器。 嗩呐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 演奏風格大致可分為南北兩派。 在地方戲曲、說唱音樂和民族樂隊中, 也佔有一定的地位。 用它伴奏的戲曲和說唱音樂, 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嗩呐的獨奏曲目多源自民歌、地方戲曲、民間小曲和戲劇曲牌, 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民間風味。 傳統曲目《百鳥朝鳳》20世紀50年代初曾在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民間音樂比賽銀質獎。

嗩呐由哨、氣牌、侵子、杆和碗五部分構成。 在木制的杆上開有 8個音孔, 嗩呐演奏杆上端裝有銅質侵子, 侵子上面套有氣牌和蘆葦做的哨, 杆下端安著碗。 嗩呐結構上分別由雙簧哨子(蘆葦製成)、蕊子(銅制)、杆子(有白木, 紅木, 老紅木)和銅碗(喇叭形)四部分組成, 大小根據嗩呐的定調而不同, 調子定得越高, 嗩呐就越小。 除班大, 班二和小海笛還有白木之外,

其他都為紅木料製作了, 專業高檔品為老紅木和舊料老紅木製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