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岳飛的《武穆遺書》真偽難辯,但這本曠世兵書,卻是真真實實存在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林志鴻、張傑龍

指導老師:陳志謙 、廖秀程

1.來自東方的神秘配方

2016年底, 由張藝謀導演的玄幻大片電影《長城》在各地影院上映,

電影講述了兩個西方雇傭軍人為了發財, 來到中國尋覓黑火藥的配方, 並與中國的無影禁軍共同抵禦碰到食人怪獸饕餮進攻的故事。

眾所周知, 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 唐末五代時期開始應用於戰爭, 但關於火藥的配方在宋朝以前一直作為軍事機密, 其他民族和地區的人是難以獲得的, 電影《長城》雖然是玄幻故事片, 真實的歷史上也從未有過西方人來過中國獲得火藥配方的記載, 但故事的取材證明了火藥出現後對戰爭產生的深刻影響, 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卻有一定的合理性。

目前史學界比較公認的最早記錄火藥配方的地方來自一部北宋仁宗時期編修的曠世兵書《武經總要》。 那麼這部《武經總要》究竟是怎樣的一部書?它是何人編修又為何而編修呢?

2.時代授命

西元1038年, 西夏反叛, 元昊稱帝, 宋廷極為震怒, 由此拉開宋夏戰爭的序幕。 當時的宋朝雖然國力遠遠強於西夏, 但在宋夏戰爭中卻屢屢失利, 敗多勝少。 宋夏戰爭經歷了三大戰役, 康定元年三川口之戰, 慶曆元年好水川之戰, 慶曆二年定川寨之戰, 這三次大戰均以宋軍失敗而告終。 如此慘敗, 嚴重震驚了北宋王朝, 宋朝作為歷史上以文治著稱的王朝, 加上自澶淵之盟後, 國家承平日久, 武備已嚴重鬆弛, 朝野上下粉飾太平,苟和偷安之風大熾。 史書言“士以武弁為羞,而學者以談兵為恥”。 但這次宋夏戰爭重新讓北宋王朝重視武備問題, 據當時的宋人回憶,

當時朝堂上也開始出現 “士大夫人人言兵矣”的現象, “有宋一代講武之風蓋肇始於此”。

宋夏戰爭中的三次戰役暴露了北宋軍隊戰鬥力之弱, 如在將官任命上, 任人唯親, 許多軍官對“兵謀戰法素不知曉” , 甚至出現有軍官臨陣先逃的現象;

採訪:宋朝的軍官提拔任用制度, 當時使用“恩蔭制度”, “”恩蔭制度”沒有經過一個統一的考試公開的選拔考核才錄用這些軍官。 而是各種各樣的找關係, 仗著自己父母的余蔭, 祖上的餘蔭。 比較典型的例子比如說:“高俅”, 高俅無非只是皇上的一個踢球的球友而已, 就能夠因此而成為一個樞密院的手握大權的高級的將領。 這樣子的情形就造成了指揮官的素質低下。

二是訓練不足, 許多騎兵弓拉不滿,

“皆往空發箭”, 射出去20步就掉地上了, 根本上不了靶, 還有士兵行軍時連隨身攜帶的乾糧都嫌重, 竟然雇人背負。

採訪:當兵的素質越來越低, 當時宋朝有一句諺語說:“好男不當兵, 好鐵不打釘。 ”宋朝這些兵從哪來, 它大部分的兵源來自流民, 就是“破落戶”“流民”以及災荒之年四處募集來的社會閒散人員。 當時朝廷有一句話就是:“一舉募兵旗, 自有吃糧人。 ”破落戶因為沒有飯吃或者遇到災荒才加入軍隊的隊伍, 被編到戰鬥序列裡面去的時候, 他的單兵素質就非常的低下。 平時也不注重訓練, 一上戰場有一些弓箭都拉不開。

三是宋軍武器良莠不齊, 史載, 士兵們常“執鈍折不堪之器械”。 因而, 宋軍也被戲稱為“慫軍”。

在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下, 一大批有識之士(如范仲淹、富弼、韓琦)也呼籲改革, 即歷史上的慶曆新政, 雖然慶曆新政很快失敗結束, 但有一部書的編修工作卻沒有因為這次變法的失敗而跟隨新政一同停止, 這就是從慶曆三年開始編修的《武經總要》。 該書工程浩大, 共歷時5年編成, 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大型官修軍事百科全書。 這部書是當時的宋仁宗親自下令, 由時任天章閣待制的曾公亮和工部侍郎的丁度二人主持編修。

這裡是位於泉州城西龍頭山的曾氏宗祠, 牌匾上的“宣靖”、“魯國公”就是《武經總要》主編曾公亮的諡號和封號。 曾公亮, 字明仲, 福建泉州人, 據《宋史》記載:其人“明練文法”, 為人“方厚莊重, 沈深周密”, 有基層工作經驗, 又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見多識廣,後官至宰相,歷經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深得皇帝的信任和賞識。卒年後,神宗皇帝還為其御筆親書“兩朝顧命定策亞勳之碑”碑額。

丁度,字公雅,河南開封人,《宋史》說他“強力學問”,性格淳厚質樸,喜歡辯論,長年為仁宗講解經史,並且“于邊事亦多所論述”,因而也被以提舉《武經總要》的編撰工作。

宋仁宗還親自為該書作序:

“昨藩臣阻命,王師出戍,深惟帥領之重,恐鮮古今之學,命天章閣待制曾公亮等 同加編定。慮泛覽之難究,欲宏綱之畢舉,……至若本朝勘亂 邊防 禦侮 計謀 方略,鹹用概舉。”

序文明確了該書的目的,就是為宋朝軍隊將帥對外作戰提供一本軍事指導用書。

3.巨著印象

我們在泉州圖書館找到了這本四庫全書本的《武經總要》。

首先從書名來看,簡約大氣。“武經”說明它是朝廷認可的兵學經典,其地位是其他兵書無法比擬的。“總”是全面,“要”是精煉,《武經總要》一名,即是說該書萃取了古代兵學的要領精華,其囊括的內容上至周代,下至北宋慶歷年間,涉及軍事理論、軍事訓練、軍器製造、軍事陣法、軍事占卜、軍事紀律、軍事歷史等方面,內容豐富,可謂貫通古今,包羅萬千。它是中國歷史上現存第一部以“武經”命名的兵書,也是現存第一部官修大型兵書。

翻閱該書,其中構思的縝密、內容的豐富,記錄的細密詳實,插圖的精緻,帶給我們極大的驚歎和震撼。

《武經總要》分前、後兩集,每集各20卷。

前集的20卷詳細反映了宋代軍事制度,包括選將用兵、教育訓練、部隊編成、行軍宿營、古今陣法、通信偵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戰、武器裝備等,特別是在營陣、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詳細的插圖,這些細緻的圖像使得當時各種兵器裝備具體形象地層現在我們面前,使該書具有高度的可讀性。許多中國古籍由於是用簡短晦澀的文言文寫作,現代讀者在閱讀中難以形成具體形象的概念圖像,該書的這些特點正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的兵器史提供了極寶貴的史料。

後集20卷輯主要是戰例錄有歷代用兵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戰例資料,分析品評了歷代戰役戰例和用兵得失,是實戰型的軍事教科書。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講,曾公亮等人在該書中首開將戰例單列成文的古代軍事學編纂先例,改變了宋朝以前中國古代兵書重理論輕戰例的寫作方式,體現了該書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思想。

採訪:《武經總要》在編撰體例上有什麼特點?

《武經總要》在編撰體例上,它的特點十分鮮明,第一個是整個結構,分成目錄梯級來進行;第二是內容很全面,編排很合理;第三是圖文並茂形象具體,包括整個作戰、排兵佈陣以及等等的這些作戰的工具、用具,它都是有非常明細的圖表來進行示例;第四個是主要突出的戰例,說明重視我們的實戰。簡單的講,《武經總要》就是分成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軍事的指導理論,第二是作戰的實際應用技術,它把這兩個方面都做得非常的詳盡,最重要的是突出實戰的軍事技術。

4. 前集略覽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將領的作用在戰爭中太重要了。《武經總要》的前集卷一作為全書的開篇,除“軍制”是講古今軍事建制的內容外,其餘主要是從軍事將領的選用和建設的角度展開論述的。分“選將”、“將職”、“料兵”、“選鋒”、“選能”幾個方面的內容。言“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君不擇將,以其國與敵也”,充分反映出編纂者對軍事將領及軍事人才的重視程度之高。

前集卷二,主要是論述軍事訓練方面的內容。包括了“講武、教例、教騎、旗例、習勒進止常法、教平原兵、教步兵、教弩法、教弓法”等。卷首寫到,“軍無眾寡,士無勇怯,以治則勝,以亂則負”。如果訓練不足,“雖百萬之眾,以之對敵,如委肉虎蹊,安能求勝哉? ” 由此可以看出《武經總要》是十分重視軍事訓練的作用,故把此卷放在第二,地位僅次於卷一。

為什麼武經總要十分注重選將的確立。因為我們在跟西夏作戰完以後,戰鬥的結果是很不如人意的。所以在痛定思痛之後,才催生了“慶曆新政”。慶歷年間,當時我們宋代兵部總共的兵源是一百二十幾萬,這是一支非常之龐大的隊伍,以當時整個的財力供養這樣子的一支軍隊是非常之辛苦的。如果這只軍隊再失去了戰鬥力,那它就是敵人的幫兇。所以《武經總要》編撰的時候就把選將和訓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來加以詳細的講述。

前集卷三、卷四主要講述的是各種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手段。如卷三“敘戰”上開篇即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這兩卷集中論述了在戰爭中的各種謀略、作戰原則和戰術方法,如 “用車、用騎、奇兵、料敵將、察敵形”等。

前集卷五,主要論述的是關於行軍方面的內容,包括隊形、紀律、補給、偵查、預警等實用性行軍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本卷還將"軍祭” 即軍禮部分單列出來,反映出了國家對軍事行動的極高重視,也起到了激勵士氣,凝聚軍心的作用。

前集卷六,是關於安營紮寨的方法展示,包括“諸家軍營九說”、“下營擇地法”、“警備法”、“防毒” 、“漏刻” 、“尋水泉”等後勤方面內容。

這些都是具體而實用的行軍作戰方法,以軍事教科書的形式寫出來,避免了以前靠個體主觀經驗摸索的差異性,從而形成整體性、標準化的訓練作戰方法。

金庸在《射雕英雄傳》中講述了金國王爺完顏洪烈,與多位武林大俠爭奪一本能統帥大軍、稱霸天下的兵法——《武穆遺書》,據說該書是宋朝名將岳飛所著。這本書當然是金庸小說虛構出來的,但如果說宋朝真有這麼一本兵法奇書的話,那麼《武經總要》可頂此書。尤其是該書的前集卷七、卷八集中載錄了宋朝及以前的各種陣法,書中圖文並茂,向我們展示了古代戰爭的各種排兵佈陣的形式和方法,可以作為軍事將領統兵佈陣的作戰指南。“兵矢之相見,而勝負之勢決於前”,作戰之前,如果戰陣部署得當,尤其在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中,往往可以取到以少勝多、以弱抗強的效果。

前集卷九,圍繞地形問題來論述,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分別列舉了攻城守城的各種方法,這幾卷也同樣圖文並茂,精彩生動、一目了然。

回溯本片開頭,兩個西方雇傭軍人到中國尋找火藥配方的故事雖純屬虛構,但歷史上火藥的名稱和正式配方的記載最早就見於《武經總要》的第十一、第十二這兩卷,在這兩卷裡記錄了引火球、蒺藜火藥、毒藥煙球等軍用火器的三種火藥配方。《武經總要》中記載的火藥武器,雖然還是初級的,主要發揮的是燃燒功能,而非爆炸功能,卻是現代武器的鼻祖。英國學者李約瑟曾經說過:“在西元1044年的《武經總要》中,記載著三種關於火藥的配方,它們是所有文明國家中最古老配方。”

1241年4月9日,蒙古大軍與3萬波蘭人和日爾曼人的聯軍在東歐華爾斯塔德大平原上展開了激戰。根據波蘭歷史學家德魯果斯《波蘭史》一書的記述,蒙古大軍在這場會戰中使用了威力強大的火器。有一位神甫躲在戰場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內,偷偷描繪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樣式,這位元神甫叫蓋斯勒。根據蓋斯勒的描繪,蒙古人從一種木筒中成束地發射火箭。

因為在木筒上繪有龍頭,因此被波蘭人稱作“中國噴火龍”。那麼蒙古騎兵使用的火箭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據《宋史紀事本末》記載,西元1233年,蒙古負責南下滅金的統帥窩闊台汗,接受中書令耶律楚材(契丹人)的建議,放棄每到一處即屠城的慣例,“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均未殺,將各地虜獲的工匠、作坊和火器全部掠走,還將其中的火藥工匠和火器手編入了蒙古軍隊。後來拔都西征,就將火藥技術帶到了西亞和東歐,這就是中國火藥技術西傳的大致脈絡。

前集卷十三是“器圖”,即歷代兵器圖譜,在該卷中,有一種巨型的弓弩引起了我們的驚歎,這就是床子弩。話說西元1004年,遼軍大舉南侵,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淵城督戰。城外遼軍大將蕭撻凜的旗號被發現,他就是遼國的南院王,宋軍當時就調用了這種床子弩。蕭撻凜中箭斃命,遼軍士氣大受打擊,最終迫使遼與北宋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此戰可見床弩的巨大威力。《武經總要》在包括床弩在內的各式兵器和攻守方法的講解中均配有清晰的插圖和詳細的說明,有很強的可讀性。

前集卷十四“賞格”、“罰條”,是軍隊裡的賞罰規程;卷十五,內容相對龐雜,有“行軍約束”、“符契”、“傳信牌”、“字驗”、“間諜”、“鄉導”六條,是對前幾卷中各種軍事規則、戰法和事項的補充說明。

前集的後五卷即卷十六至卷二十是邊防部分。邊防部分所闡述的是有關邊疆地區軍事地理的資訊,該部分提綱挈領,每一地方先用簡要的文字介紹古今沿革,而後有四至八道等方位資訊,難能可貴的是,《武經總要》在廣州南海郡中“提到從屯門山用東風,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據方向和航程判斷,“九乳螺洲”指的就是今天的西沙群島,這是世界歷史上首次由官方出版的書籍中出現的專指西沙群島的專用地名,也是古代中國在此擁有主權的有力證據。

5.戰例紛呈

《武經總要》後集也共二十卷,前十五卷《故事》以歷史上的經典戰例為主,包括各種具體戰略戰術方面的經典戰例。所述戰例,語言精簡,案例典型,通俗易懂。在後集的序中,曾公亮說道:(“夫謀者不可以預傳,亦難以言盡,獨可見者,驗之于前古已然之事”、)“垂之空言,不若見之行事”,這種軍事理論和戰例結合的編纂方法,在我國古代兵書敘述方法上是開創性的,同時也使得閱讀的指揮官能較輕鬆地理解接受抽象的軍事理論,避免了士大夫空談妄論之風。

《武經總要》裡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戰例。西元979年,契丹侵犯大宋北部邊境,宋太宗命趙延進、崔翰、李繼隆等帶兵禦敵。臨行之時,宋太宗將佈陣圖賜給眾將,要他們按圖作戰,還要"務求必勝"。宋軍到滿城之時,契丹騎兵已蜂擁而來,登高望去,只見煙塵滾滾,望不到邊際。眾將看了這陣勢,如果按太宗賜給他們的陣圖,把大軍分成八陣,每陣之間相隔百步遠,等於分散了兵力。趙延進就獨自做出決定,"皇上派我們來,不就是要把敵人打回去嗎?接著圖上打,非敗不可,情況緊急,只有集中兵力,才能勝利。這樣雖然有不照圖打仗的罪名,但總比兵敗辱國好得多!"於是宋軍沒有按照皇帝的陣圖,而是根據實際情況佈陣排兵,最終取得了三戰三捷的戰績。

《武經總要》將該戰例作為“臨陣制宜”的典範,得出“執陣形而求勝者,愚將也”,說明曾公亮等人能夠辯證地看待陣法的作用。古代戰爭,排兵佈陣是必須的,但是戰場上情況瞬息萬變, 尤其是對付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的快速機動作戰,如果如果過度迷信於陣圖,不會隨機應變,在戰場往往容易陷入被動。可見《武經總要》是很注重兵書實用性和靈活性的。

後五卷《占候》涉及陰陽五行、天文占卜等內容,帶有一些神秘色彩,但古人受科學文化知識和時代的局限,我們現代人沒必要以此來苛求古人。

6.科技之光

除了之前我們提到的火藥技術外,《武經總要》一書還記載著許多當時的先進科技。

這是我們同學按照《武經總要》裡記敘自製“指南魚”,只要將其放在一碗水中,魚嘴的方向就自動朝向南方,這其實就是行軍時用的指南針。《武經總要》裡有說:行軍的時候,如果遇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可以用指南魚辨別方向。因為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下面為大家演示一下“指南魚”的製作過程:

實驗準備:中間橫穿一根鐵針的自製木頭小魚一個、以及磁鐵、冷水盆、酒精燈、檢測用的指南針各一。

1用酒精燈將木制小魚兩端的鐵針燒紅;

2用磁鐵的S極在魚頭端的鐵針上沿一個方向摩擦,重複做20次—30次。

3、將木制小魚放到水盆的水面上,看鐵針魚頭的方向是否與檢測用的指南針的N極一樣,指向北方。

這樣做出來的指南魚攜帶方便,只要有水,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判斷方向。而且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裡的水面是平的。相對之前的司南,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準確。

《武經總要》裡還記載了中國最早的軍事密碼方式“字驗”。其方法是用40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來表示,把不含重複的40字詩與這些情報內容依次相對並具體搭配,編上相應的數字代號,從1至40。密碼本只能由軍中主將掌握。每次發送情報時,可根據所需傳遞情報的內容,查對密碼本就能譯出。

舉個例子:假設雙方以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作為解碼金鑰。如果軍隊在戰鬥在糧食將盡,需要補充,前方將領就從密碼本中查出“請船”的編碼,假如是第12,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第12字是‘君’。於是請糧將領就將‘君’字寫到一件普通公文書牒之中,並在字上加蓋印章。指揮機關接到這件公文後,查出蓋印章的“君”字,得知“君”字在臨時約好的詩中列第12,再對照密碼本上的順序,就得知了前方的情報。唐朝的五言詩不計其數,送信的人也不明就裡,即使送信人被俘叛變,也無法幫助敵人破譯出所傳遞的情報;假如密碼本落入敵手,也難以被敵人破譯。”

採訪:當時的宋軍在軍事科技方面,它的技術是全世界最先進最發達的,《武經總要》裡面記錄的三種火藥武器的各種配方,還有為數眾多種類齊全的火器的製造方法,其中有些已經很接近我們現代武器的雛形,比如說步槍的雛形地雷的雛形、槍榴彈的雛形、火焰噴射器等等。這些現代武器的雛形都已經出現了,包括後期在聯合蒙古攻打金國的時候,蒙古軍隊的火器裝備都是由大宋朝所提供的。

《武經總要》一書所涵蓋的科技史門類相當廣泛,除以上成果外,還有如製造各種攻守武器的機械原理,猛火油櫃的油泵原理,前集六“尋水泉法”中竹制汲水器的虹吸管原理,卷十一的“水準”原理,卷十二的“唧筒”原理等,這些都屬於物理學範疇。此外,書中還涉及化學、生學、天文學、醫學包括獸醫等學科知識。因此,稱《武經總要》是一部軍事科學的百科全書,也是名副其實的。”

7.曠世奇書的歷史命運

《武經總要》書成之後,其流傳並不廣。究其原因,這是由《武經總要》是官方修訂之書和其兵書的性質決定的。尤其是宋朝初年統治者對兵書是禁止的,兵書與天文為秘書“,一直藏於密閣,秘不示人。

宋夏戰爭期間宋軍的三次大敗,讓宋仁宗對軍將的素質產生了擔憂,可能同時也看到了禁兵書的負面效果。《武經總要》書成之後,開始“頒賜內外武職重臣”,但一般將官還是難以見到。

南宋時期,朱熹曾被任命為武學博士,他就建議用《武經總要》等兵書作為武學“教材”來培養軍事人才,說明他非常看重《武經總要》的價值。而《武經總要》在元代雖同樣不易得見,但卻受到重視並有刊刻。到了明代,《武經總要》被刊刻較多,流傳也較多。我們今天能看到的較早較好的本子正是明刻本。

明朝戰功赫赫的馬文升曾評價《武經總要》:“昔宋因有契丹、西夏之患,最重武備,累命儒臣編集兵書,其目實繁。獨《武經總要》一書,……武職官員若肯熟讀講解,存之于心,施之於事,雖不如古之名將,亦可克任邊方重寄……欲學武事,莫先此書。”可見《武經總要》一書的重要歷史地位。

8.光炳後世

北宋神宗元豐四年(西元1081年)二月,宋朝與西夏的第三次戰爭的熙河之戰,戰役雙方均已進入到膠著狀態。就在這時,熙河的宋軍一次性接到從首都開封運來的神臂弓火箭十萬支、火藥弓箭兩萬支、火藥火炮箭兩千支、和火彈兩千枚,如此大規模先進武器的到來,迅速扭轉了戰場的僵局,宋軍最終擊潰了西夏軍隊,佔領西夏兩千多裡地。

這次宋夏戰爭宋軍的勝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武經總要》編纂後,宋朝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積累,軍隊的戰鬥力和武器製造的規模和精良度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據史料記載,當時宋朝的軍器監規模宏大,分工很細,雇用工人曾達四萬人之多,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有《武經總要》對兵器技術的總結整理,包括各種兵器圖譜的繪製注釋,宋朝才能在武器的製造上實現精細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為軍隊作戰提供有力的保障。

另據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一十四記載,涇原路有經略司向朝廷建議:他們在修渭州城牆防禦的工事時,得知有一種威力巨大的床子弩,“案《武經總要》有三弓八牛床子弩,射及二百餘歩,用一槍三劍箭,最為利器,攻守皆可用。”請求軍器監給予撥付。

這就是該書中記載的三弓八牛床子弩,這種床弩力量無比巨大,要用八頭老牛的力量才能拉開它,因此又叫“八牛弩”,如果用人力開弩,則需二十至一百人同時協作發力。其射程可達在二百至三百步開外,即三百七十至五百六十米左右,這可謂古代世界中的超級殺傷武器了。面對渭州城的這個請求,在京師的軍器監回應道:弩每座重千餘斤,難以運到。最後朝廷附上床子弩的圖樣,讓他們就地仿製出來。從這件小事上看,充分說明,宋代邊防官員的確是通過《武經總要》的記載,知道有“床子弩”這一先進武器,並向朝廷索求的,說明《武經總要》在宋軍將官中印象還是很深刻的。

採訪:《武經總要》編撰完成以後,宋朝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整個軍隊戰鬥力和武器裝備製造和使用的規模都有長足的發展。當時所有的軍備,它的中央的兵工廠分工非常的細,所製造的裝備武器都非常的精良,正是出於《武經總要》對於兵器就是軍事兵器、裝備製造技術的精細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給宋朝的軍隊強大的戰鬥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當時僅僅宋朝中央的兵工廠,所製造的火藥武器,可以裝備數十萬的大軍。

《武經總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武經”命名的兵書,也是現存第一部大型官修兵書。《武經總要》成書之後,雖然它的出現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北宋王朝的軍事劣勢,但作為官方頒行的帶有豐富實用的軍事教典,也確實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它以其全面的內容,豐富的材料和對經典兵書精心的修葺整理,使其在古代軍事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還深深影響了後世兵書的編撰,其內容和思想被後來的兵書所繼承。

這本《續武經總要》是明朝福建泉州學者趙本學所著的《韜鈐內外篇》,加上趙本學的其同鄉弟子,也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抗倭名將俞大猷所著《韜鈐續篇》和《劍經》,又進一步對明朝及明朝以前的陣法進行了整理和總結,三本合編成了這本《續武經總要》。該書也與《武經總要》一樣,有廣博的考證,圖文並茂的解說,注重實戰效果,對當時俞大猷所率領的抗倭戰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從中也可以看出《武經總要》對後世軍事研究的影響力。

採訪:《武經總要》編撰結束以後,它對於我們後世古代軍事科學史的影響是巨大的,比如說後來的俞大猷的《劍經》等等,包括他在抗倭戰爭中他的表現,其中都可以看出《武經總要》對於後世的軍事研究的巨大影響力。

今天我國要建設現代化的國防體系,既要有先進的武器設計和製造能力,又要有“以和為貴”、“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能力和勇氣,在這個意義上,這部一千年前的皇皇巨著《武經總要》可以給今天的我們以更多的啟示。

又熟悉朝廷的典章制度,見多識廣,後官至宰相,歷經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深得皇帝的信任和賞識。卒年後,神宗皇帝還為其御筆親書“兩朝顧命定策亞勳之碑”碑額。

丁度,字公雅,河南開封人,《宋史》說他“強力學問”,性格淳厚質樸,喜歡辯論,長年為仁宗講解經史,並且“于邊事亦多所論述”,因而也被以提舉《武經總要》的編撰工作。

宋仁宗還親自為該書作序:

“昨藩臣阻命,王師出戍,深惟帥領之重,恐鮮古今之學,命天章閣待制曾公亮等 同加編定。慮泛覽之難究,欲宏綱之畢舉,……至若本朝勘亂 邊防 禦侮 計謀 方略,鹹用概舉。”

序文明確了該書的目的,就是為宋朝軍隊將帥對外作戰提供一本軍事指導用書。

3.巨著印象

我們在泉州圖書館找到了這本四庫全書本的《武經總要》。

首先從書名來看,簡約大氣。“武經”說明它是朝廷認可的兵學經典,其地位是其他兵書無法比擬的。“總”是全面,“要”是精煉,《武經總要》一名,即是說該書萃取了古代兵學的要領精華,其囊括的內容上至周代,下至北宋慶歷年間,涉及軍事理論、軍事訓練、軍器製造、軍事陣法、軍事占卜、軍事紀律、軍事歷史等方面,內容豐富,可謂貫通古今,包羅萬千。它是中國歷史上現存第一部以“武經”命名的兵書,也是現存第一部官修大型兵書。

翻閱該書,其中構思的縝密、內容的豐富,記錄的細密詳實,插圖的精緻,帶給我們極大的驚歎和震撼。

《武經總要》分前、後兩集,每集各20卷。

前集的20卷詳細反映了宋代軍事制度,包括選將用兵、教育訓練、部隊編成、行軍宿營、古今陣法、通信偵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戰、武器裝備等,特別是在營陣、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詳細的插圖,這些細緻的圖像使得當時各種兵器裝備具體形象地層現在我們面前,使該書具有高度的可讀性。許多中國古籍由於是用簡短晦澀的文言文寫作,現代讀者在閱讀中難以形成具體形象的概念圖像,該書的這些特點正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的兵器史提供了極寶貴的史料。

後集20卷輯主要是戰例錄有歷代用兵故事,保存了不少古代戰例資料,分析品評了歷代戰役戰例和用兵得失,是實戰型的軍事教科書。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講,曾公亮等人在該書中首開將戰例單列成文的古代軍事學編纂先例,改變了宋朝以前中國古代兵書重理論輕戰例的寫作方式,體現了該書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思想。

採訪:《武經總要》在編撰體例上有什麼特點?

《武經總要》在編撰體例上,它的特點十分鮮明,第一個是整個結構,分成目錄梯級來進行;第二是內容很全面,編排很合理;第三是圖文並茂形象具體,包括整個作戰、排兵佈陣以及等等的這些作戰的工具、用具,它都是有非常明細的圖表來進行示例;第四個是主要突出的戰例,說明重視我們的實戰。簡單的講,《武經總要》就是分成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軍事的指導理論,第二是作戰的實際應用技術,它把這兩個方面都做得非常的詳盡,最重要的是突出實戰的軍事技術。

4. 前集略覽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將領的作用在戰爭中太重要了。《武經總要》的前集卷一作為全書的開篇,除“軍制”是講古今軍事建制的內容外,其餘主要是從軍事將領的選用和建設的角度展開論述的。分“選將”、“將職”、“料兵”、“選鋒”、“選能”幾個方面的內容。言“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君不擇將,以其國與敵也”,充分反映出編纂者對軍事將領及軍事人才的重視程度之高。

前集卷二,主要是論述軍事訓練方面的內容。包括了“講武、教例、教騎、旗例、習勒進止常法、教平原兵、教步兵、教弩法、教弓法”等。卷首寫到,“軍無眾寡,士無勇怯,以治則勝,以亂則負”。如果訓練不足,“雖百萬之眾,以之對敵,如委肉虎蹊,安能求勝哉? ” 由此可以看出《武經總要》是十分重視軍事訓練的作用,故把此卷放在第二,地位僅次於卷一。

為什麼武經總要十分注重選將的確立。因為我們在跟西夏作戰完以後,戰鬥的結果是很不如人意的。所以在痛定思痛之後,才催生了“慶曆新政”。慶歷年間,當時我們宋代兵部總共的兵源是一百二十幾萬,這是一支非常之龐大的隊伍,以當時整個的財力供養這樣子的一支軍隊是非常之辛苦的。如果這只軍隊再失去了戰鬥力,那它就是敵人的幫兇。所以《武經總要》編撰的時候就把選將和訓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來加以詳細的講述。

前集卷三、卷四主要講述的是各種軍事上的戰略、戰術手段。如卷三“敘戰”上開篇即言“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這兩卷集中論述了在戰爭中的各種謀略、作戰原則和戰術方法,如 “用車、用騎、奇兵、料敵將、察敵形”等。

前集卷五,主要論述的是關於行軍方面的內容,包括隊形、紀律、補給、偵查、預警等實用性行軍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本卷還將"軍祭” 即軍禮部分單列出來,反映出了國家對軍事行動的極高重視,也起到了激勵士氣,凝聚軍心的作用。

前集卷六,是關於安營紮寨的方法展示,包括“諸家軍營九說”、“下營擇地法”、“警備法”、“防毒” 、“漏刻” 、“尋水泉”等後勤方面內容。

這些都是具體而實用的行軍作戰方法,以軍事教科書的形式寫出來,避免了以前靠個體主觀經驗摸索的差異性,從而形成整體性、標準化的訓練作戰方法。

金庸在《射雕英雄傳》中講述了金國王爺完顏洪烈,與多位武林大俠爭奪一本能統帥大軍、稱霸天下的兵法——《武穆遺書》,據說該書是宋朝名將岳飛所著。這本書當然是金庸小說虛構出來的,但如果說宋朝真有這麼一本兵法奇書的話,那麼《武經總要》可頂此書。尤其是該書的前集卷七、卷八集中載錄了宋朝及以前的各種陣法,書中圖文並茂,向我們展示了古代戰爭的各種排兵佈陣的形式和方法,可以作為軍事將領統兵佈陣的作戰指南。“兵矢之相見,而勝負之勢決於前”,作戰之前,如果戰陣部署得當,尤其在一支以步兵為主的軍隊中,往往可以取到以少勝多、以弱抗強的效果。

前集卷九,圍繞地形問題來論述,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分別列舉了攻城守城的各種方法,這幾卷也同樣圖文並茂,精彩生動、一目了然。

回溯本片開頭,兩個西方雇傭軍人到中國尋找火藥配方的故事雖純屬虛構,但歷史上火藥的名稱和正式配方的記載最早就見於《武經總要》的第十一、第十二這兩卷,在這兩卷裡記錄了引火球、蒺藜火藥、毒藥煙球等軍用火器的三種火藥配方。《武經總要》中記載的火藥武器,雖然還是初級的,主要發揮的是燃燒功能,而非爆炸功能,卻是現代武器的鼻祖。英國學者李約瑟曾經說過:“在西元1044年的《武經總要》中,記載著三種關於火藥的配方,它們是所有文明國家中最古老配方。”

1241年4月9日,蒙古大軍與3萬波蘭人和日爾曼人的聯軍在東歐華爾斯塔德大平原上展開了激戰。根據波蘭歷史學家德魯果斯《波蘭史》一書的記述,蒙古大軍在這場會戰中使用了威力強大的火器。有一位神甫躲在戰場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內,偷偷描繪了蒙古士兵使用的火箭樣式,這位元神甫叫蓋斯勒。根據蓋斯勒的描繪,蒙古人從一種木筒中成束地發射火箭。

因為在木筒上繪有龍頭,因此被波蘭人稱作“中國噴火龍”。那麼蒙古騎兵使用的火箭又是從哪裡來的呢?據《宋史紀事本末》記載,西元1233年,蒙古負責南下滅金的統帥窩闊台汗,接受中書令耶律楚材(契丹人)的建議,放棄每到一處即屠城的慣例,“凡弓矢、甲仗、金玉等匠”均未殺,將各地虜獲的工匠、作坊和火器全部掠走,還將其中的火藥工匠和火器手編入了蒙古軍隊。後來拔都西征,就將火藥技術帶到了西亞和東歐,這就是中國火藥技術西傳的大致脈絡。

前集卷十三是“器圖”,即歷代兵器圖譜,在該卷中,有一種巨型的弓弩引起了我們的驚歎,這就是床子弩。話說西元1004年,遼軍大舉南侵,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淵城督戰。城外遼軍大將蕭撻凜的旗號被發現,他就是遼國的南院王,宋軍當時就調用了這種床子弩。蕭撻凜中箭斃命,遼軍士氣大受打擊,最終迫使遼與北宋簽訂了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此戰可見床弩的巨大威力。《武經總要》在包括床弩在內的各式兵器和攻守方法的講解中均配有清晰的插圖和詳細的說明,有很強的可讀性。

前集卷十四“賞格”、“罰條”,是軍隊裡的賞罰規程;卷十五,內容相對龐雜,有“行軍約束”、“符契”、“傳信牌”、“字驗”、“間諜”、“鄉導”六條,是對前幾卷中各種軍事規則、戰法和事項的補充說明。

前集的後五卷即卷十六至卷二十是邊防部分。邊防部分所闡述的是有關邊疆地區軍事地理的資訊,該部分提綱挈領,每一地方先用簡要的文字介紹古今沿革,而後有四至八道等方位資訊,難能可貴的是,《武經總要》在廣州南海郡中“提到從屯門山用東風,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據方向和航程判斷,“九乳螺洲”指的就是今天的西沙群島,這是世界歷史上首次由官方出版的書籍中出現的專指西沙群島的專用地名,也是古代中國在此擁有主權的有力證據。

5.戰例紛呈

《武經總要》後集也共二十卷,前十五卷《故事》以歷史上的經典戰例為主,包括各種具體戰略戰術方面的經典戰例。所述戰例,語言精簡,案例典型,通俗易懂。在後集的序中,曾公亮說道:(“夫謀者不可以預傳,亦難以言盡,獨可見者,驗之于前古已然之事”、)“垂之空言,不若見之行事”,這種軍事理論和戰例結合的編纂方法,在我國古代兵書敘述方法上是開創性的,同時也使得閱讀的指揮官能較輕鬆地理解接受抽象的軍事理論,避免了士大夫空談妄論之風。

《武經總要》裡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戰例。西元979年,契丹侵犯大宋北部邊境,宋太宗命趙延進、崔翰、李繼隆等帶兵禦敵。臨行之時,宋太宗將佈陣圖賜給眾將,要他們按圖作戰,還要"務求必勝"。宋軍到滿城之時,契丹騎兵已蜂擁而來,登高望去,只見煙塵滾滾,望不到邊際。眾將看了這陣勢,如果按太宗賜給他們的陣圖,把大軍分成八陣,每陣之間相隔百步遠,等於分散了兵力。趙延進就獨自做出決定,"皇上派我們來,不就是要把敵人打回去嗎?接著圖上打,非敗不可,情況緊急,只有集中兵力,才能勝利。這樣雖然有不照圖打仗的罪名,但總比兵敗辱國好得多!"於是宋軍沒有按照皇帝的陣圖,而是根據實際情況佈陣排兵,最終取得了三戰三捷的戰績。

《武經總要》將該戰例作為“臨陣制宜”的典範,得出“執陣形而求勝者,愚將也”,說明曾公亮等人能夠辯證地看待陣法的作用。古代戰爭,排兵佈陣是必須的,但是戰場上情況瞬息萬變, 尤其是對付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的快速機動作戰,如果如果過度迷信於陣圖,不會隨機應變,在戰場往往容易陷入被動。可見《武經總要》是很注重兵書實用性和靈活性的。

後五卷《占候》涉及陰陽五行、天文占卜等內容,帶有一些神秘色彩,但古人受科學文化知識和時代的局限,我們現代人沒必要以此來苛求古人。

6.科技之光

除了之前我們提到的火藥技術外,《武經總要》一書還記載著許多當時的先進科技。

這是我們同學按照《武經總要》裡記敘自製“指南魚”,只要將其放在一碗水中,魚嘴的方向就自動朝向南方,這其實就是行軍時用的指南針。《武經總要》裡有說:行軍的時候,如果遇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可以用指南魚辨別方向。因為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下面為大家演示一下“指南魚”的製作過程:

實驗準備:中間橫穿一根鐵針的自製木頭小魚一個、以及磁鐵、冷水盆、酒精燈、檢測用的指南針各一。

1用酒精燈將木制小魚兩端的鐵針燒紅;

2用磁鐵的S極在魚頭端的鐵針上沿一個方向摩擦,重複做20次—30次。

3、將木制小魚放到水盆的水面上,看鐵針魚頭的方向是否與檢測用的指南針的N極一樣,指向北方。

這樣做出來的指南魚攜帶方便,只要有水,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判斷方向。而且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裡的水面是平的。相對之前的司南,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準確。

《武經總要》裡還記載了中國最早的軍事密碼方式“字驗”。其方法是用40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來表示,把不含重複的40字詩與這些情報內容依次相對並具體搭配,編上相應的數字代號,從1至40。密碼本只能由軍中主將掌握。每次發送情報時,可根據所需傳遞情報的內容,查對密碼本就能譯出。

舉個例子:假設雙方以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作為解碼金鑰。如果軍隊在戰鬥在糧食將盡,需要補充,前方將領就從密碼本中查出“請船”的編碼,假如是第12,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第12字是‘君’。於是請糧將領就將‘君’字寫到一件普通公文書牒之中,並在字上加蓋印章。指揮機關接到這件公文後,查出蓋印章的“君”字,得知“君”字在臨時約好的詩中列第12,再對照密碼本上的順序,就得知了前方的情報。唐朝的五言詩不計其數,送信的人也不明就裡,即使送信人被俘叛變,也無法幫助敵人破譯出所傳遞的情報;假如密碼本落入敵手,也難以被敵人破譯。”

採訪:當時的宋軍在軍事科技方面,它的技術是全世界最先進最發達的,《武經總要》裡面記錄的三種火藥武器的各種配方,還有為數眾多種類齊全的火器的製造方法,其中有些已經很接近我們現代武器的雛形,比如說步槍的雛形地雷的雛形、槍榴彈的雛形、火焰噴射器等等。這些現代武器的雛形都已經出現了,包括後期在聯合蒙古攻打金國的時候,蒙古軍隊的火器裝備都是由大宋朝所提供的。

《武經總要》一書所涵蓋的科技史門類相當廣泛,除以上成果外,還有如製造各種攻守武器的機械原理,猛火油櫃的油泵原理,前集六“尋水泉法”中竹制汲水器的虹吸管原理,卷十一的“水準”原理,卷十二的“唧筒”原理等,這些都屬於物理學範疇。此外,書中還涉及化學、生學、天文學、醫學包括獸醫等學科知識。因此,稱《武經總要》是一部軍事科學的百科全書,也是名副其實的。”

7.曠世奇書的歷史命運

《武經總要》書成之後,其流傳並不廣。究其原因,這是由《武經總要》是官方修訂之書和其兵書的性質決定的。尤其是宋朝初年統治者對兵書是禁止的,兵書與天文為秘書“,一直藏於密閣,秘不示人。

宋夏戰爭期間宋軍的三次大敗,讓宋仁宗對軍將的素質產生了擔憂,可能同時也看到了禁兵書的負面效果。《武經總要》書成之後,開始“頒賜內外武職重臣”,但一般將官還是難以見到。

南宋時期,朱熹曾被任命為武學博士,他就建議用《武經總要》等兵書作為武學“教材”來培養軍事人才,說明他非常看重《武經總要》的價值。而《武經總要》在元代雖同樣不易得見,但卻受到重視並有刊刻。到了明代,《武經總要》被刊刻較多,流傳也較多。我們今天能看到的較早較好的本子正是明刻本。

明朝戰功赫赫的馬文升曾評價《武經總要》:“昔宋因有契丹、西夏之患,最重武備,累命儒臣編集兵書,其目實繁。獨《武經總要》一書,……武職官員若肯熟讀講解,存之于心,施之於事,雖不如古之名將,亦可克任邊方重寄……欲學武事,莫先此書。”可見《武經總要》一書的重要歷史地位。

8.光炳後世

北宋神宗元豐四年(西元1081年)二月,宋朝與西夏的第三次戰爭的熙河之戰,戰役雙方均已進入到膠著狀態。就在這時,熙河的宋軍一次性接到從首都開封運來的神臂弓火箭十萬支、火藥弓箭兩萬支、火藥火炮箭兩千支、和火彈兩千枚,如此大規模先進武器的到來,迅速扭轉了戰場的僵局,宋軍最終擊潰了西夏軍隊,佔領西夏兩千多裡地。

這次宋夏戰爭宋軍的勝利,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武經總要》編纂後,宋朝經過了三十多年的積累,軍隊的戰鬥力和武器製造的規模和精良度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據史料記載,當時宋朝的軍器監規模宏大,分工很細,雇用工人曾達四萬人之多,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有《武經總要》對兵器技術的總結整理,包括各種兵器圖譜的繪製注釋,宋朝才能在武器的製造上實現精細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為軍隊作戰提供有力的保障。

另據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一十四記載,涇原路有經略司向朝廷建議:他們在修渭州城牆防禦的工事時,得知有一種威力巨大的床子弩,“案《武經總要》有三弓八牛床子弩,射及二百餘歩,用一槍三劍箭,最為利器,攻守皆可用。”請求軍器監給予撥付。

這就是該書中記載的三弓八牛床子弩,這種床弩力量無比巨大,要用八頭老牛的力量才能拉開它,因此又叫“八牛弩”,如果用人力開弩,則需二十至一百人同時協作發力。其射程可達在二百至三百步開外,即三百七十至五百六十米左右,這可謂古代世界中的超級殺傷武器了。面對渭州城的這個請求,在京師的軍器監回應道:弩每座重千餘斤,難以運到。最後朝廷附上床子弩的圖樣,讓他們就地仿製出來。從這件小事上看,充分說明,宋代邊防官員的確是通過《武經總要》的記載,知道有“床子弩”這一先進武器,並向朝廷索求的,說明《武經總要》在宋軍將官中印象還是很深刻的。

採訪:《武經總要》編撰完成以後,宋朝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整個軍隊戰鬥力和武器裝備製造和使用的規模都有長足的發展。當時所有的軍備,它的中央的兵工廠分工非常的細,所製造的裝備武器都非常的精良,正是出於《武經總要》對於兵器就是軍事兵器、裝備製造技術的精細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給宋朝的軍隊強大的戰鬥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當時僅僅宋朝中央的兵工廠,所製造的火藥武器,可以裝備數十萬的大軍。

《武經總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武經”命名的兵書,也是現存第一部大型官修兵書。《武經總要》成書之後,雖然它的出現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北宋王朝的軍事劣勢,但作為官方頒行的帶有豐富實用的軍事教典,也確實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它以其全面的內容,豐富的材料和對經典兵書精心的修葺整理,使其在古代軍事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還深深影響了後世兵書的編撰,其內容和思想被後來的兵書所繼承。

這本《續武經總要》是明朝福建泉州學者趙本學所著的《韜鈐內外篇》,加上趙本學的其同鄉弟子,也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抗倭名將俞大猷所著《韜鈐續篇》和《劍經》,又進一步對明朝及明朝以前的陣法進行了整理和總結,三本合編成了這本《續武經總要》。該書也與《武經總要》一樣,有廣博的考證,圖文並茂的解說,注重實戰效果,對當時俞大猷所率領的抗倭戰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從中也可以看出《武經總要》對後世軍事研究的影響力。

採訪:《武經總要》編撰結束以後,它對於我們後世古代軍事科學史的影響是巨大的,比如說後來的俞大猷的《劍經》等等,包括他在抗倭戰爭中他的表現,其中都可以看出《武經總要》對於後世的軍事研究的巨大影響力。

今天我國要建設現代化的國防體系,既要有先進的武器設計和製造能力,又要有“以和為貴”、“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能力和勇氣,在這個意義上,這部一千年前的皇皇巨著《武經總要》可以給今天的我們以更多的啟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