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日本枯山水PK蘇州園林,誰更打動你?

造景藝術往往是最為貼近人心的藝術。 它不用紙筆, 卻能無時無刻都在與心靈對話。 日本的枯山水, 與我國的蘇州園林, 究竟誰更勝一籌?

庭院往往是人類對自然的詮釋, 而這種藝術形式中又蘊含了設計師的非凡巧思。 著名園林建築家陳從周先生曾概括過中日園林的特點:“中國園林是人工中見自然, 日本園林是自然中見人工。 ”

東方侘寂美學

侘寂通常被用來形容樸素、安靜的事物, 是日本美學意識的一部分。 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 特別是無常這一理念, 就是侘寂的重要起源。

“侘”通常在日本用來傳達茶道的美, 指代著外表平常然而追求質感、美感的想法, 它被賦予追求簡約、拋卻裝飾、針對本質的精神。 “寂”顯現出一種充斥著歷史年代感的美, 縱然其外表斑駁或是黯淡失色, 卻無力否決的一種震懾之美。

兩者共同強調一種“不借助於外表”的美。 一般而言, 它指的是直接的生活要領, 點明了在不完美中尋找美, 坦然直面自然的輪回。 它無意凸顯裝飾和外在,

反而關注於物本身的質樸, 可以任由時間打磨的本源美。

死, 無池無溪處立石

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崇拜自然的國度, 山川草木、風雨雷電, 乃至鳥蟲走獸, 都是人們敬畏和信仰的物件。 就日本古代的自然觀而言, 自然就是可信賴的“神”。

枯山水是日本為適應其地理條件而建造的微縮式園林景觀。 最早脫胎於中國古代書畫的北宗畫派美學。 《造園記》中規定“在沒有池子、沒有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沙, 造成枯山水。 ”最初多見於小巧、靜謐、深邃的禪宗寺院。 枯山水用石塊象徵山巒, 用白沙象徵湖海, 用線條表示水紋,如一副留白的山水畫卷。

西元538年的時候,日本開始接受佛教文化,並派一些學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國學習內陸藝術文化。13世紀時,源自中國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禪宗,在日本流行。為反映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營造枯山水庭園。

以沙代水,以石代山,往往是一組或者若干組石景,白沙或者綠苔鋪地,配置少量的喬灌木,此外別無他物。在後期的枯山水中,人不能進入庭院,只可以從旁觀賞,猶如大型盆景。

石景的平面佈局大體上按照直線與三角形相綜合的規律。立體構成則以三石一組為基本單元。無論石景的總體或者局部的石組,都具有明確的主客之勢、韻律之感的構圖美。而這些構圖美同時也表現了宗教的種種象徵寓意。

作為中國園林藝術的延伸,枯山水的意境充分反映了日本人朝花夕落的死亡文化。像櫻花一般絢爛地綻放,像櫻花一般繽紛地飄零。一花一世界,生與死本是寂靜的藝術,而寂靜卻是最震人發聵的聲音。

庭園與建築的聯繫極為密切,兩者在空間上互相滲透、延伸,小面積的庭園內容極簡約。最嚴格意義上的枯山水是京都府龍安寺方丈楠庭和大仙院方丈北庭、東庭。

它們都是面積不大的閒庭小院,觀賞者全憑想像力感悟枯山水中蘊含的哲學、文學和藝術。其方法是寫意與象徵,追求的是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

枯山水形式枯淡,所有的材質都是死的,毫無生機猶如墓地般的悲憫。這或許與日本人骨子裡天生的憂鬱氣質相關。

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隈研吾在2013年米蘭裝置展覽中,沿用日本園林特色的枯山水藝術,通過石、竹、水、礫的設計來呼應傳統的日本禪宗文化。在他的設計理念中,自然是最好的靈感來源,當設計師真正去思考如何將一塊石頭放在現實的道路上時,建築設計便產生了。

隈研吾等設計師在2013年米蘭裝置展覽中的設計作品

生,處處景語皆情語

相比日本的枯山水,我國無論是氣勢磅礴的皇家園林,還是別具風味的江南園林,均展現了截然不同的氣質。移步換景是造園藝術至上的法則。

江南園林本是文人的私家園林,它既是文人出仕之前的習業治學之所,又是文人退身之後的歸隱靜思之地;既是文人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樂土,又是文人雅聚唱吟、談古論今的園地。

改琦《拈花仕女圖》

蘇州園林始于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于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有19處,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

《拙政翠黛》

蘇州園林是文化意蘊深厚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古代的造園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能詩善畫。造園時多以畫為本,以詩為題,通過鑿池堆山、栽花種樹,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產生出深遠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靈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蘇州園林獅子林中擁有國內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有假山王國的美譽。假山內外,上下盤旋曲折,穿洞越谷宛入迷宮,咫尺之間可望而不可及,只有循山路而行才可出洞。

獅子林假山便是佛的象徵,與一般的假山不能相提並論。山腹中空靈曲折,宛如迷宮的洞穴即象徵著佛學的法力無邊。

葉聖陶先生曾說:“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個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

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柱子以及門窗欄杆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牆壁白色,有些室內牆壁下半截鋪水磨方磚,淡灰色和白色對襯,屋瓦和簷漏一律淡灰色。這些顏色與草木的綠色配合,引起人們安靜閒適的感覺。花開時節,更顯得各種花明豔照眼。

江南園林的別致風情

禪意的深邃

日本禪宗重視心性,依靠內省的方式修行,“自解自悟”、“不著文字”,因此主張直視事物的本質,排除一切矯揉造作的修飾。

禪宗美學也反對人工的雕飾和裝飾,強調運用純粹自然的、單純的材料,通過極為簡潔、洗練的手法來營造空間,表現自然的無垠與秀美,反映內心的空靈與冥思。

日式園林,善於選用質樸的素材和抽象的手法,表達玄妙的道理。蘇州園林用寫意的造景手法,講究在依山傍水之地修建亭臺樓閣、石凳、小橋人家、曲徑通幽,隱含中庸之道。

日式枯山水

蘇州園林

兩者從佈局形式來看,都屬自然山水園。日式偏重水性,園必有島;蘇州園林偏重山性,園必有山。從意境看,日式尚武,自然之中見人工;蘇州園林尚文,人工之中見自然。

貝聿銘作為蘇州博物館的設計師,在館體的色彩基調上使用了契合當地民居的灰色和白色;他精煉了蘇州古典園林裝飾語言,將其簡化為幾何形狀,傳遞出極致純淨的感覺;精心配置庭園的假山、砂石,締造剪影輪廓之美,同時給予參觀者群山起伏的觀感。

蘇州博物館的設計裡,日本枯山水元素與中國傳統園林景觀元素有機融合,選取不大的空間傳達枯山水效應,然而又靈動于傳統的枯山水,擴展了東方園林的藝術魅力。

“枯山水”的美是拙美,是精神上的充實;蘇州園林的美是樸素而充滿意趣的美。當今社會人心浮躁,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缺少了那麼一點平和、那麼一點超脫、那麼一點情趣。

太多的繁華與紛爭,讓人們難以從無盡的欲望之中剝離,閒暇的時光不如回到自然造景中體悟美的本質,她就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用安靜而樸素的力量觸動人心。死與生的主題,寂靜的藝術,合奏出震人發聵的聲響。

精彩回顧:

這些大師留住了少女最美的春光,讓人過目難忘!

高瑀:我不再是憤怒的小青年,而是絕望的中年人。

他的風景畫價值過億元,今天,他的作品第一次來到了中國!

[編輯、文/李姍]

用線條表示水紋,如一副留白的山水畫卷。

西元538年的時候,日本開始接受佛教文化,並派一些學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國學習內陸藝術文化。13世紀時,源自中國的另一支佛教宗派禪宗,在日本流行。為反映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日本園林開始擯棄以往的池泉庭園,營造枯山水庭園。

以沙代水,以石代山,往往是一組或者若干組石景,白沙或者綠苔鋪地,配置少量的喬灌木,此外別無他物。在後期的枯山水中,人不能進入庭院,只可以從旁觀賞,猶如大型盆景。

石景的平面佈局大體上按照直線與三角形相綜合的規律。立體構成則以三石一組為基本單元。無論石景的總體或者局部的石組,都具有明確的主客之勢、韻律之感的構圖美。而這些構圖美同時也表現了宗教的種種象徵寓意。

作為中國園林藝術的延伸,枯山水的意境充分反映了日本人朝花夕落的死亡文化。像櫻花一般絢爛地綻放,像櫻花一般繽紛地飄零。一花一世界,生與死本是寂靜的藝術,而寂靜卻是最震人發聵的聲音。

庭園與建築的聯繫極為密切,兩者在空間上互相滲透、延伸,小面積的庭園內容極簡約。最嚴格意義上的枯山水是京都府龍安寺方丈楠庭和大仙院方丈北庭、東庭。

它們都是面積不大的閒庭小院,觀賞者全憑想像力感悟枯山水中蘊含的哲學、文學和藝術。其方法是寫意與象徵,追求的是禪宗修行者所追求的苦行及自律精神。

枯山水形式枯淡,所有的材質都是死的,毫無生機猶如墓地般的悲憫。這或許與日本人骨子裡天生的憂鬱氣質相關。

日本著名建築設計師隈研吾在2013年米蘭裝置展覽中,沿用日本園林特色的枯山水藝術,通過石、竹、水、礫的設計來呼應傳統的日本禪宗文化。在他的設計理念中,自然是最好的靈感來源,當設計師真正去思考如何將一塊石頭放在現實的道路上時,建築設計便產生了。

隈研吾等設計師在2013年米蘭裝置展覽中的設計作品

生,處處景語皆情語

相比日本的枯山水,我國無論是氣勢磅礴的皇家園林,還是別具風味的江南園林,均展現了截然不同的氣質。移步換景是造園藝術至上的法則。

江南園林本是文人的私家園林,它既是文人出仕之前的習業治學之所,又是文人退身之後的歸隱靜思之地;既是文人修身養性、安身立命的樂土,又是文人雅聚唱吟、談古論今的園地。

改琦《拈花仕女圖》

蘇州園林始于春秋時期吳國建都姑蘇時,形成於五代,成熟于宋代,興旺鼎盛於明清。到清末,蘇州已有各色園林170多處,現保存完整的有60多處,對外開放的有19處,主要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等。

《拙政翠黛》

蘇州園林是文化意蘊深厚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古代的造園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能詩善畫。造園時多以畫為本,以詩為題,通過鑿池堆山、栽花種樹,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產生出深遠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靈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蘇州園林獅子林中擁有國內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有假山王國的美譽。假山內外,上下盤旋曲折,穿洞越谷宛入迷宮,咫尺之間可望而不可及,只有循山路而行才可出洞。

獅子林假山便是佛的象徵,與一般的假山不能相提並論。山腹中空靈曲折,宛如迷宮的洞穴即象徵著佛學的法力無邊。

葉聖陶先生曾說:“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個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佈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

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柱子以及門窗欄杆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牆壁白色,有些室內牆壁下半截鋪水磨方磚,淡灰色和白色對襯,屋瓦和簷漏一律淡灰色。這些顏色與草木的綠色配合,引起人們安靜閒適的感覺。花開時節,更顯得各種花明豔照眼。

江南園林的別致風情

禪意的深邃

日本禪宗重視心性,依靠內省的方式修行,“自解自悟”、“不著文字”,因此主張直視事物的本質,排除一切矯揉造作的修飾。

禪宗美學也反對人工的雕飾和裝飾,強調運用純粹自然的、單純的材料,通過極為簡潔、洗練的手法來營造空間,表現自然的無垠與秀美,反映內心的空靈與冥思。

日式園林,善於選用質樸的素材和抽象的手法,表達玄妙的道理。蘇州園林用寫意的造景手法,講究在依山傍水之地修建亭臺樓閣、石凳、小橋人家、曲徑通幽,隱含中庸之道。

日式枯山水

蘇州園林

兩者從佈局形式來看,都屬自然山水園。日式偏重水性,園必有島;蘇州園林偏重山性,園必有山。從意境看,日式尚武,自然之中見人工;蘇州園林尚文,人工之中見自然。

貝聿銘作為蘇州博物館的設計師,在館體的色彩基調上使用了契合當地民居的灰色和白色;他精煉了蘇州古典園林裝飾語言,將其簡化為幾何形狀,傳遞出極致純淨的感覺;精心配置庭園的假山、砂石,締造剪影輪廓之美,同時給予參觀者群山起伏的觀感。

蘇州博物館的設計裡,日本枯山水元素與中國傳統園林景觀元素有機融合,選取不大的空間傳達枯山水效應,然而又靈動于傳統的枯山水,擴展了東方園林的藝術魅力。

“枯山水”的美是拙美,是精神上的充實;蘇州園林的美是樸素而充滿意趣的美。當今社會人心浮躁,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缺少了那麼一點平和、那麼一點超脫、那麼一點情趣。

太多的繁華與紛爭,讓人們難以從無盡的欲望之中剝離,閒暇的時光不如回到自然造景中體悟美的本質,她就靜靜地矗立在那裡,用安靜而樸素的力量觸動人心。死與生的主題,寂靜的藝術,合奏出震人發聵的聲響。

精彩回顧:

這些大師留住了少女最美的春光,讓人過目難忘!

高瑀:我不再是憤怒的小青年,而是絕望的中年人。

他的風景畫價值過億元,今天,他的作品第一次來到了中國!

[編輯、文/李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