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張充和:真正的美人,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十分冷淡存知己

一曲微茫度此生

——張充和

張充和最愛曲目《牡丹亭》來自藝典資訊00:0006:43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這裡的你說的就是張充和。 50多年來, 她在哈佛、耶魯等20多所大學執教, 傳授書法和昆曲,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

“無論字、畫、詩以及昆曲, 都是上乘, 很難得。 她一貫保持原有的風範, 格調極高。 像昆曲,

她唱的都是真正的、沒有改動過的。 ”這是歐陽中石對張充和的評價。 張充和身邊的朋友都是響噹噹的大人物, 沈尹默教她書法, 聞一多為她刻圖章, 張大千為其畫畫, 胡適到她家中寫字。

但有“民國最後的才女”之稱的張充和, 卻一直堅持單身, 直到35歲遇到一生的真愛才走入婚姻。

“小毛姐”出生就被過繼

“眾星捧月”的張家四姐妹 元和(前排右一)允和(前排左一)兆和(後排右一)充和(後排左一)

“九如巷張家的四個女孩, 誰娶了她們都會幸福一輩子。 ”葉聖陶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這四位, 就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大姐張元和, 情系昆曲名家顧傳玠;二姐張允和與語言學家周有光結為伉儷;三姐張兆和因為作家沈從文的追求而名聲在外;四妹張充和, 擅書法昆曲, 成為德裔漢學家傅漢思的夫人。

她們的曾祖父張樹聲曾是淮軍將領, 官至兩廣總督。 到了她們父親張武齡這一代, 已經“棄武從文”, 他索性離開了合肥, 在蘇州創辦了樂益女子中學。

1940年 張充和在雲龍庵

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 在生她之前, 因為母親陸英已經連續生了三個女兒, 所以充和的出生並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太多驚喜。 她一生下來, 就被叫做“小毛姐”, 意思是最小的姐姐, 陸英實在是盼望後面能有個兒子了。 充和生下後母親沒有奶水, 整日啼哭, 陸英又要徹夜照顧嬰兒,

又要管著一大家子人, 十分疲累。

張充和畫的《山居圖》

充和的一個叔祖母心疼陸英, 主動提出想收養小毛姐, 但提出要找人算一卦, 怕自己命硬妨害到小孩。 陸英爽快地說:“她有自己的命, 別人是妨不到的。 ”就把充和交給了叔祖母。 後來充和回憶說, 這是因為母親心大,考慮到叔祖母沒有後代,需要過繼個孩子做繼承人,陸英之後還將四兒子宇和也過繼給親戚了。

遇良師穩紮國學功底

張充和舊照

叔祖母是李鴻章的侄女,很有見識,相當重視小充和的教育。她曾經為充和請過一個先生,那位先生科舉氣很重,愛教充和駢文之類,她覺得很不滿,就給充和換了一個老師。這位老師名叫朱謨欽,是吳昌碩的弟子,既有才學也很開通,他教充和學古文,是從斷句開始,一上課就交給她一篇《項羽本紀》,讓她用紅筆斷句。他還專門編了一本同音異義詞的書,用來解釋詞義。

張充和收藏的古墨

充和很喜歡這個先生,喜歡的原因之一是“他主張解釋,不主張背誦”,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居然沒有想到騙我的古墨”。充和的一位長輩曾經給過她幾錠古墨,她用來練字,朱先生見了,提醒她說:“你小孩子家寫字,別用這麼好的整墨,用碎墨就行了。”(古墨的價值是很高的,充和初到美國生活困窘,忍痛出售了珍藏的十方墨,當時賣出了一萬美金。)

朱先生還專門弄來了顏勤禮碑的拓本,教她練字。充和說,顏碑用來打基礎是非常好的,直到年老,她每過幾年都要臨一次顏勤禮碑。可惜後世的顏碑拓本都是經過裱過的,字體太肥,臨摹起來完全走樣了。

張充和手抄昆曲譜

手抄的昆曲工尺譜

對比起《牡丹亭》中那個迂腐的先生陳最良,朱先生真是再可愛不過了,難怪春香要鬧學了。那時的教育是先生和學生朝夕相處言傳身教,充和隨朱先生從九歲一直學到十六歲,這七年間,朱先生也只有她一個學生,他留給充和的,應該不僅僅只是深厚的國學知識。

十六歲重回蘇州才華初露

四姐妹一九三六年在蘇州。右起:元和、允和、兆和、充和

叔祖母去世後,十六歲的充和回到了蘇州九如巷。父親創辦了女學,三個姐姐受的是中西結合的教育,這和充和的私塾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姐姐們更為洋派,充和的舊學功底則最好。

充和的昆曲扮相

蘇州生活讓充和的人生路上多了項終身陪伴的愛好———昆曲。張大千以一張仕女圖留住了她的風姿。抗戰年代,她憑著一出《遊園驚夢》,驚豔了當時的重慶。上個世紀80年代末,為紀念湯顯祖誕辰三百周年,她回國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遊園驚夢》,仍贏得了滿堂彩。

1980年 張元和飾柳夢梅,張充和飾杜麗娘

抗戰年月,這位正當韶年、俏皮聰慧的“張家四小姐”,在胡適、沈尹默、章士釗、聞一多、沈從文、卞之琳、張大千這群“國粹”長者中間穿梭來去,恰如烽火戰場間綻放的春蘭秋菊,受到眾星捧月般的疼愛和嬌寵。

張大千為張充和所作昆曲神韻像

1933年,沈從文與三姐兆和在北京結婚,張充和去參加婚禮,隨後就一直居京。家裡人勸她考大學,她於是就到北大旁聽。國文考了滿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學生活》寫得文采飛揚,受到閱卷老師的激賞。試務委員會愛才心切,不得已破格錄取了她。那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師濟濟,充和受益良多。

胡適為張充和題字

三年級時充和患肺結核,不得不休學,無緣得到北大的學位。康復後,《中央日報》的儲安平留英,正缺人手,張充和就到副刊《貢獻》當編輯,寫散文、小品和詩詞,初露才華。

張大千以水仙的形態畫張充和表演的水袖

對張充和的才學,梁實秋說她“多才多藝”;沈尹默說她的書法是“明人學晉人字”;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教授說:“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清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而這種氣質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少了。”

卞之琳單方苦戀終無果

卞之琳舊照

談到女子,總繞不過一個情字。充和最初為大眾所知,就是源於一段情事。

情事的男主角大家並不陌生,他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卞之琳。相傳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就是詩人為充和所作。

卞之琳是沈從文的密友,那時充和正住在姐夫家裡,兩人得以相識。於充和,只是多了一個如水之交的朋友,而于卞之琳,卻多了一個終生傾慕的女神。卞之琳苦戀張充和,幾乎成為了當時文學圈內公開的秘密。他持之以恆地給她寫信,甚至在她出嫁後去了美國,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長達十年之久,直到45歲才黯然結婚,對她的愛戀,持續了大半生。

仕女圖 (張充和平生所作唯一人物畫)

可是,多年後,和朋友兼學生蘇煒談到這段“苦戀”,張充和說:“這完全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故事,說苦戀都有點勉強。我完全沒有和他戀過,所以談不上苦與不苦。”他精心寫給她的那些信,可能有上百封,她看過就丟了,從來沒有回過。她以為這樣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可他還是堅持不懈地給她寫信。當蘇煒問到,你為什麼不跟他說清楚呢。充和回答說:“他從來沒有說請客,我怎麼能說不來。”

炮火聲中嫁德裔漢學家

張充和與傅漢思的結婚照

1948年,充和在炮火聲中嫁給了傅漢思。那一年,她已經三十五歲了。她和傅漢思也是在沈從文家裡相識的,一開始,傅漢思是來找沈從文的,後來就專門來找她了,連沈從文的兒子小虎都親昵地叫他“四姨傅伯伯”。

1947年 張充和與傅漢思在北京

在重慶的時候,章士釗曾向張充和贈詩一首,將她比作蔡文姬:“文姬流落於誰氏,十八胡笳只自憐。”這令張充和很不高興,她覺得這樣比喻是“擬於不倫”。直到嫁給傅漢思後,她每每自嘲道:“他說對了,我是嫁給了胡人。”

對傅漢思這個終身伴侶,充和是滿意的。她提及他的次數不多,說漢思是個單純的好人,被人欺負了也不知道。巧的是,這對中西合璧的伉儷稱得上志同道合,他們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充和說漢思的漢學修養很深,對中國歷史比她還要瞭解,寫起文章來一篇是一篇,讓她很服氣。

這段婚姻對充和的最大影響是她終於選擇了遠渡重洋。

去國離鄉仍沉浸中國文化

張充和與傅漢思

結婚的次年1月,夫妻倆雙雙赴美定居。傅漢思在耶魯大學教中國詩詞,張充和在該校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和昆曲。這個最著迷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最終卻選擇了去國離鄉。

晚年張充和

張充和一生醉心藝術,但始終保持著老派文人游于藝的態度,書法、詩詞都是寫了就寫了,沒想過要結集出版,更沒想過要去搶佔藝術史上的一席之地。

結縭二十年贈漢思(二十首之四)

在耶魯任教時,一名洋學生自費給她印了本詩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魚》,裝幀也很美,收入的詩只不過寥寥十幾首。她百歲時,廣西師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張充和作品系列,分別是《天涯晚笛》、《曲人鴻爪》和《古色今香》,收錄的其實都是些充和無意中留下的吉光片羽。

晚年充和與傅漢思

去美國這麼多年,她依然很中國化,喜歡穿布制的旗袍,接待客人時也永遠是整潔禮貌的,絕不會衣冠不整、蓬頭垢面。

90多歲時,張充和依然在院子裡種玫瑰,種牡丹,種梅花。身為漢學家的傅漢思曾經這樣寫道:“我的妻子體現著中國文化中那最美好精緻的部分。”

想獲得“民國女神”女神張充和的珍貴墨寶嗎?來藝典就對了!

請橫屏觀看

LOT.179409

張充和 臨《崔頠墓誌銘》

尺寸:30×85cm

質地:紙本

形式:鏡心

款識:一九九三年一月七日,歲次壬申十二月十五日。

鈐印:張充和、虛和取均

品相:良好

起拍價:¥8,000元

本場甄選近現代、當代書畫39件。此次京津地區名家彙集,其中蕭愻《幽溪高隱》、溥佐《竹石圖》、史樹青《聚墨齋》、張充和《崔頠墓誌銘》、李鶴籌《雙禽薔薇》、鐘剛中《扇面雙挖》、周元亮《溪山圖》等值得關注。

又有一批同一來源的影視戲劇界大腕書法題詞,其內容均為祝願夫妻、家庭和睦之詞,內容吉慶值得收藏。

此外,藝典與日本關西美術競賣合作的“關西美術競賣2017年秋季拍賣會”於18至20日在日本熱拍。藏家可通過“藝典同步拍”觀看拍場直播、參與競價,精彩不容錯過。

這是因為母親心大,考慮到叔祖母沒有後代,需要過繼個孩子做繼承人,陸英之後還將四兒子宇和也過繼給親戚了。

遇良師穩紮國學功底

張充和舊照

叔祖母是李鴻章的侄女,很有見識,相當重視小充和的教育。她曾經為充和請過一個先生,那位先生科舉氣很重,愛教充和駢文之類,她覺得很不滿,就給充和換了一個老師。這位老師名叫朱謨欽,是吳昌碩的弟子,既有才學也很開通,他教充和學古文,是從斷句開始,一上課就交給她一篇《項羽本紀》,讓她用紅筆斷句。他還專門編了一本同音異義詞的書,用來解釋詞義。

張充和收藏的古墨

充和很喜歡這個先生,喜歡的原因之一是“他主張解釋,不主張背誦”,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居然沒有想到騙我的古墨”。充和的一位長輩曾經給過她幾錠古墨,她用來練字,朱先生見了,提醒她說:“你小孩子家寫字,別用這麼好的整墨,用碎墨就行了。”(古墨的價值是很高的,充和初到美國生活困窘,忍痛出售了珍藏的十方墨,當時賣出了一萬美金。)

朱先生還專門弄來了顏勤禮碑的拓本,教她練字。充和說,顏碑用來打基礎是非常好的,直到年老,她每過幾年都要臨一次顏勤禮碑。可惜後世的顏碑拓本都是經過裱過的,字體太肥,臨摹起來完全走樣了。

張充和手抄昆曲譜

手抄的昆曲工尺譜

對比起《牡丹亭》中那個迂腐的先生陳最良,朱先生真是再可愛不過了,難怪春香要鬧學了。那時的教育是先生和學生朝夕相處言傳身教,充和隨朱先生從九歲一直學到十六歲,這七年間,朱先生也只有她一個學生,他留給充和的,應該不僅僅只是深厚的國學知識。

十六歲重回蘇州才華初露

四姐妹一九三六年在蘇州。右起:元和、允和、兆和、充和

叔祖母去世後,十六歲的充和回到了蘇州九如巷。父親創辦了女學,三個姐姐受的是中西結合的教育,這和充和的私塾教育是完全不同的。姐姐們更為洋派,充和的舊學功底則最好。

充和的昆曲扮相

蘇州生活讓充和的人生路上多了項終身陪伴的愛好———昆曲。張大千以一張仕女圖留住了她的風姿。抗戰年代,她憑著一出《遊園驚夢》,驚豔了當時的重慶。上個世紀80年代末,為紀念湯顯祖誕辰三百周年,她回國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遊園驚夢》,仍贏得了滿堂彩。

1980年 張元和飾柳夢梅,張充和飾杜麗娘

抗戰年月,這位正當韶年、俏皮聰慧的“張家四小姐”,在胡適、沈尹默、章士釗、聞一多、沈從文、卞之琳、張大千這群“國粹”長者中間穿梭來去,恰如烽火戰場間綻放的春蘭秋菊,受到眾星捧月般的疼愛和嬌寵。

張大千為張充和所作昆曲神韻像

1933年,沈從文與三姐兆和在北京結婚,張充和去參加婚禮,隨後就一直居京。家裡人勸她考大學,她於是就到北大旁聽。國文考了滿分,尤其是作文《我的中學生活》寫得文采飛揚,受到閱卷老師的激賞。試務委員會愛才心切,不得已破格錄取了她。那年代北大中文系名師濟濟,充和受益良多。

胡適為張充和題字

三年級時充和患肺結核,不得不休學,無緣得到北大的學位。康復後,《中央日報》的儲安平留英,正缺人手,張充和就到副刊《貢獻》當編輯,寫散文、小品和詩詞,初露才華。

張大千以水仙的形態畫張充和表演的水袖

對張充和的才學,梁實秋說她“多才多藝”;沈尹默說她的書法是“明人學晉人字”;波士頓大學白謙慎教授說:“她的書法,一如其為人與修養,清淡之中,還有一種高雅氣質。而這種氣質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少了。”

卞之琳單方苦戀終無果

卞之琳舊照

談到女子,總繞不過一個情字。充和最初為大眾所知,就是源於一段情事。

情事的男主角大家並不陌生,他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卞之琳。相傳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就是詩人為充和所作。

卞之琳是沈從文的密友,那時充和正住在姐夫家裡,兩人得以相識。於充和,只是多了一個如水之交的朋友,而于卞之琳,卻多了一個終生傾慕的女神。卞之琳苦戀張充和,幾乎成為了當時文學圈內公開的秘密。他持之以恆地給她寫信,甚至在她出嫁後去了美國,仍孜孜不倦。他苦心收集她的文字,在她不知情的情況下,送到香港去出版。他追求她長達十年之久,直到45歲才黯然結婚,對她的愛戀,持續了大半生。

仕女圖 (張充和平生所作唯一人物畫)

可是,多年後,和朋友兼學生蘇煒談到這段“苦戀”,張充和說:“這完全是一個無中生有的故事,說苦戀都有點勉強。我完全沒有和他戀過,所以談不上苦與不苦。”他精心寫給她的那些信,可能有上百封,她看過就丟了,從來沒有回過。她以為這樣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可他還是堅持不懈地給她寫信。當蘇煒問到,你為什麼不跟他說清楚呢。充和回答說:“他從來沒有說請客,我怎麼能說不來。”

炮火聲中嫁德裔漢學家

張充和與傅漢思的結婚照

1948年,充和在炮火聲中嫁給了傅漢思。那一年,她已經三十五歲了。她和傅漢思也是在沈從文家裡相識的,一開始,傅漢思是來找沈從文的,後來就專門來找她了,連沈從文的兒子小虎都親昵地叫他“四姨傅伯伯”。

1947年 張充和與傅漢思在北京

在重慶的時候,章士釗曾向張充和贈詩一首,將她比作蔡文姬:“文姬流落於誰氏,十八胡笳只自憐。”這令張充和很不高興,她覺得這樣比喻是“擬於不倫”。直到嫁給傅漢思後,她每每自嘲道:“他說對了,我是嫁給了胡人。”

對傅漢思這個終身伴侶,充和是滿意的。她提及他的次數不多,說漢思是個單純的好人,被人欺負了也不知道。巧的是,這對中西合璧的伉儷稱得上志同道合,他們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充和說漢思的漢學修養很深,對中國歷史比她還要瞭解,寫起文章來一篇是一篇,讓她很服氣。

這段婚姻對充和的最大影響是她終於選擇了遠渡重洋。

去國離鄉仍沉浸中國文化

張充和與傅漢思

結婚的次年1月,夫妻倆雙雙赴美定居。傅漢思在耶魯大學教中國詩詞,張充和在該校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和昆曲。這個最著迷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最終卻選擇了去國離鄉。

晚年張充和

張充和一生醉心藝術,但始終保持著老派文人游于藝的態度,書法、詩詞都是寫了就寫了,沒想過要結集出版,更沒想過要去搶佔藝術史上的一席之地。

結縭二十年贈漢思(二十首之四)

在耶魯任教時,一名洋學生自費給她印了本詩集,名字很美,叫《桃花魚》,裝幀也很美,收入的詩只不過寥寥十幾首。她百歲時,廣西師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張充和作品系列,分別是《天涯晚笛》、《曲人鴻爪》和《古色今香》,收錄的其實都是些充和無意中留下的吉光片羽。

晚年充和與傅漢思

去美國這麼多年,她依然很中國化,喜歡穿布制的旗袍,接待客人時也永遠是整潔禮貌的,絕不會衣冠不整、蓬頭垢面。

90多歲時,張充和依然在院子裡種玫瑰,種牡丹,種梅花。身為漢學家的傅漢思曾經這樣寫道:“我的妻子體現著中國文化中那最美好精緻的部分。”

想獲得“民國女神”女神張充和的珍貴墨寶嗎?來藝典就對了!

請橫屏觀看

LOT.179409

張充和 臨《崔頠墓誌銘》

尺寸:30×85cm

質地:紙本

形式:鏡心

款識:一九九三年一月七日,歲次壬申十二月十五日。

鈐印:張充和、虛和取均

品相:良好

起拍價:¥8,000元

本場甄選近現代、當代書畫39件。此次京津地區名家彙集,其中蕭愻《幽溪高隱》、溥佐《竹石圖》、史樹青《聚墨齋》、張充和《崔頠墓誌銘》、李鶴籌《雙禽薔薇》、鐘剛中《扇面雙挖》、周元亮《溪山圖》等值得關注。

又有一批同一來源的影視戲劇界大腕書法題詞,其內容均為祝願夫妻、家庭和睦之詞,內容吉慶值得收藏。

此外,藝典與日本關西美術競賣合作的“關西美術競賣2017年秋季拍賣會”於18至20日在日本熱拍。藏家可通過“藝典同步拍”觀看拍場直播、參與競價,精彩不容錯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