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科普:“清明”不等於掃墓,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提到清明, 很多人都會想起掃墓, 但是清明節其實並不止代表掃墓。 接下來, 華夏高考網的小編將給大家來介紹介紹什麼是真正的清明!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起源, 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 後來民間亦相仿效, 於此日祭祖掃墓, 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本來, 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 到了唐朝, 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 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 清明節氣共有15天。 作為節氣的清明, 時間在春分之後。 這時冬天已去, 春意盎然, 天氣清朗, 四野明淨, 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用“清明”稱這個時期, 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 從前這天禁火, 冷食, 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

晉文公下令禁火。 介子推是山西人, 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舊時寒食斷火, 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 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節的習俗

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 秋千, 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它的歷史很古老, 最早叫千秋, 後為了避忌諱, 改之為秋千。 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 再栓上彩帶做成。 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 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 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 球皮用皮革做成, 球內用毛塞緊。 蹴鞠, 就是用足去踢球。 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相傳是黃帝發明的, 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打馬球, 也是端午之戲之一。 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 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 直至清中葉之後, 馬球才消失了。 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 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踏青

又叫春遊。 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四月清明, 春回大地, 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 春陽照臨, 春雨飛灑, 種植樹苗成活率高, 成長快。 因此, 自古以來, 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1979年, 人大常委會規定, 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 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

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 每逢清明時節, 人們不僅白天放, 夜間也放。 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 像閃爍的明星, 被稱為“神燈”。 過去, 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 便剪斷牽線, 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 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 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 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其習俗由來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 男女掃墓, 擔提尊榼, 轎馬後掛楮錠, 粲粲然滿道也。 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 焚楮錠次, 以紙錢置墳頭。 望中無紙錢, 則孤墳矣。 哭罷, 不歸也, 趨芳樹, 擇園圃, 列坐盡醉。 ”其實, 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

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 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 到唐朝才開始盛行。 《清通禮》雲:“歲, 寒食及霜降節, 拜掃壙塋, 屆期素服詣墓, 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 周胝封樹, 剪除荊草, 故稱掃墓。 ”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 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 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 “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謂“包袱”, 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過去, 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 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 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 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 中間印一蓮座牌位, 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 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 既是郵包又是牌位。 另一種是素包袱皮, 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掛紙

“掛紙”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壓墓紙”。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並把帶來一迭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徵。

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裡的冥錢,種類很多。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掛紙

“掛紙”在臺灣的習俗中稱為“壓墓紙”。掛紙時,先要將生長在祖先墳墓上的野草,用鋤頭或鐮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頭或磚塊將墓紙壓在墳上,表示這個墳是有後嗣的,否則很容易被人誤以為是無主的孤墳,而受到破壞。墓紙分為白色、紅色、黃色的古仔紙以及五色紙(紅黃藍白黑)兩類,現在則多用五色紙,其用意是蓋厝瓦或表示子孫已祭拜過。至於傳統的客家人掛紙時比較慎重,先用鋤頭挖一塊綠色的草皮,並把帶來一迭滴有雞血的黃紙,用草皮壓在墳上,然後在墳地四周擺上十二張銀紙,除了掛墓紙的目的外,還有血祭的象徵。

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項目,大有潛力可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