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又到清明節,眾人皆知清明節源於春秋,但放國假卻是始於民國

我們在小學一定學過這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唐朝杜牧所寫的一首詩。 這首詩所說的就是24節氣之一的清明。 在小編幼小的記憶裡, 每到清明, 母親或者父親就會提著竹籃或長籃子, 買上兩刀黃紙, 然後穿村國巷步行到姥爺姥姥的墳前燒紙, 掃墓, 祭祀一番。

那清明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呢?小編翻查一番舊書。 清明節是始於節氣, 由節氣演化為節日。 為什麼中國農曆有24個節氣, 只有清明演變成節日呢。 據說, 這與春秋時代的介子推有關。 介子推的故事, 高中時小編曾在艾衲居士《豆棚閒話》看過。

故事裡說春秋時期, 有個叫介子推的人, 他幫助晉文公複國, 功成後急流勇退, 隱居在綿山。 晉文公還想讓他繼續為自己效力, 他不同意。 晉文公為逼迫介子推出來做官, 只好在清明前放火燒綿山, 希望他能出山。

介子推相當倔, 寧願抱著樹木燒死, 也不下山。 燒山后, 晉文公見介子推未下山來, 十分後悔。 當他看到介子推被火燒死的屍體, 他決定把綿山封給死去的介子推, 稱為“介山”。 還規定每年在清明前夕不准使用煙火, 必須吃寒食, 用來紀念介子推。 後來, 人們就把這天稱為寒食節, 又叫清明節。

寒食節和清明節本是兩個節日。 春秋之後, 不僅這兩個節日要祭祀祖先, 秦朝之後, 每逢初一、十五、二十四節氣都要祭祖掃墓。 但這樣做, 禮節太多, 不僅影響日常勞動生產, 還要消耗許多錢財。 唐玄宗時決定改變。 開元二十年, 唐玄宗下令:“寒食上墳, 禮經無文, 近世相傳, 已成習俗, 應該允許, 使之永為常式。 ”於是, 寒食節和清明節成為一個節日, 統稱為清明節。 此後, 人們漸漸只清明上墳掃墓。 到民國, 清明節又多了一項作用, 被定為植樹節, 並在1935年規定4月5日為清明節, 國假一天。

新中國成立後, 2007年12月7日, 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 其中規定“清明節, 放假1天(農曆清明當日), 2008年, 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 放假一天。 2009年, 又改為三天, 該規定一直延續至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