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信不信由你|餃子原本是用來給人治病的,真是稀奇

餃子是百姓喜愛的傳統食品。 不過, 餃子最初不是食品, 而是一味藥, 原名叫作“嬌耳”, 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

東漢末年, 連年混戰, 各地連續暴發瘟疫, 很多人身患疾病。 從長沙棄官告老還鄉後的張仲景, 走到家鄉白河岸邊, 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 耳朵都凍爛了。 他心裡非常難受, 決心救治他們。 張仲景回到家, 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 架起大鍋, 在冬至那天開張, 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治療爛耳朵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 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 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 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 下鍋煮熟後分給求醫的病人。 每人兩隻嬌耳, 一碗湯。 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 血液通暢, 兩耳變暖。 吃了一段時間, 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後來, 人們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 稱之為“餃耳”“餃子”, 在冬至和年初一吃, 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 人們不再用“嬌耳”來治凍爛的耳朵了, 但餃子卻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