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驕傲!屬於白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太驚豔了!

曲子戲是流傳于甘肅省白銀水川鎮的民間小曲,源于我國黃河流域及甘肅、青海等地的民間小戲。

它取材于元代王實甫所著《西廂記》,具有元雜劇的風格特點,唱腔屬聯腔體。

1870年,對元曲頗有研究的甘肅白銀大川渡舉人張海潤(字曉霞)入國子監期間,為活躍家鄉文化,豐富民間娛樂,研讀《西廂記》及其他戲曲作品,並以此為鑒,大膽創新,移風易俗,集民歌,搜古調,唱地儺,鬧豐年,精心研讀,據史料記載創作編寫出曲子戲(原西廂調小曲)27折,配近30個曲調。現搜集整理出唱詞12折,其中《西廂調》8折,該劇分為遊寺、借廂、酬韻、請宴、傳簡、遞簡、越牆和拷紅8個部分。其餘《贈傘》1折,
《漁舟》1折,《富貴圖》2折。配24種曲調,其中有越調、漸漸高、河南調等。從清光緒初年到民國前夕的三十多年間,出現了“每至春節,排演鄉儺,以鬧豐年”的局面。後經高映珠等當地藝人的完善傳承,使曲子戲小曲得以發展流傳。直到解放前夕,它具有元曲雜劇的歷史遺留痕跡,為白銀區所獨有。其劇碼全部是折子戲,作為當地精彩的民間表演藝術形式,不論在街頭巷尾、庭院宅地,
還是田邊地頭,都可以作為曲子戲演出的場所。如今,曲子戲已是城鄉春節文化活動的主要內容。

白銀市白銀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

曲子戲戲服

曲子戲頭飾,包括假髮、相公帽、氊帽

展廳一角,曲子戲演出照

曲子戲手抄劇本

曲子戲器樂:幹鼓,戲曲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