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無罪作畫筆記之“人偶的構圖”(中)

作者:lll/Anitama 封面來源:《攻殼機動隊2:無罪》

《攻殼機動隊2:無罪》是2004年押井守監督的劇場版作品,

本作腳本凝練,演出寫實細緻,畫面扎實絢麗,是日本動畫中的標誌性大作,押井守是屬於比較喜歡表達的人,詳細解說了本作的構圖LAYOUT,也就是《無罪 METHODS 押井守演出筆記》,本書是每個動畫監督和演出必推薦書之一,這個連載就詳細介紹和翻譯此書的內容。

這次繼續本書的第五部分:人偶的構圖。

S11_C30:巴特雖然不是人偶,不過靜止不動鏡頭中作畫上和人偶沒有什麼差別。在實拍中不可能有完全不動的演技,所以也能從中理解為什麼在動畫這個形式中,人偶和靜止的人能對等起來的理由。在實拍中即使演員把人偶(機器人)演得再像,也都是基於演員和觀眾們的自主潛意識,而動畫中的角色是完全沒有自主人格的,

人物和物品的境界本質上並不存在。換句話說,動畫中登場的人物和人偶並沒有啥差別,在表現形式上,動畫和人偶劇沒有本質差別。所以要保留片中人物的“ghost”(靈魂),也就是給機器人安裝良心回路。同時演出要決定和判斷發動的時機。從基本上來看,只有同一個繪柄的角色、動物、機械…讓觀眾瞭解接受,必須要有潛意識中的認知——這種的補完,這和這個實拍中角色靠演技慢慢讓觀眾感情代入的補完本質上是一樣的。

S11_C50:手術臺上的GYNOID。是從四谷シモン(東京的人偶作家)的作品中得來的想法。

S11_C51:同上,人偶作家的工房並排排列的頭部部件的引用。

S11_C52:鏡頭靠近到這種程度,零件感就很稀薄了,和人物的差異很小,所以把人偶的眼球去了。

S24_C69:巴特控制螃蟹男的畫面。兩者沒有力方面的關係,只有操縱者和被操縱者,人偶和人偶師的關係一目了然的構圖。巴特手上的操作器參考了現實中的飛機操縱把手。通過光纖維連結,自然是讓人聯想到牽線人偶。

S36_C19:這個人偶在現實中是存在的。臺灣節日儀式中使用的“千里眼將軍”,一般是扛著肩上走的,所以現實中不可能有那麼大。放大到比Labor(《機動員警》中的機器人)還略微大一些,不過手腳的比例基本是非常還原的。美術部謹制的素材貼在3D模型上,動作是由原畫師監修。和背後的高層建築對比,有獨特的違和感。

S36_C20:通過近處的人群來強調巨大感。在2D的人群和3D的人偶的對比鏡頭中,這個鏡頭是最成功的。要論3D和2D在形式上有啥本質差別的話,就是動作的密度所包含的信息量有壓倒性的差距。不過還是兩者之間有極端上的差距的話,畫面會暴露破綻,所以人群和鏡頭前的巴特的亮度色度需要調暗,色指定和試合成的流程是必須的。

S33_C21:建築基本都是3D建模,然後貼美術做的素材。但是像這樣的雕塑要做好細節還是需要模型參考,這裡還是種田先生做《殺死比爾》的時候在北京帶回來的雕像。在layout上沒有表現,在正片畫面上還加了很多被飛機風壓趕起來的海貓群,以補完規模感。

S36_C25:為了體現擇捉人煙稀少的印象(譯者注:面具下的人群並不一定是人),面具和山車(日本祭典經常用的大轎子)經常出現,這裡不是面具而是化妝。這個場景是還原臺灣節目取材的結果。當時扮演“子鬼”的中學生,京劇風的動作看起來容易用動畫還原,其實還是很難的。

S36_C41:燃燒人偶堆周圍的面具人群。用稍微帶意圖的構圖也是可以,不過這裡的狀況本身就足夠有衝擊性了,所以還是稍微客觀一點的鏡頭比較好,沒有添加演技也是同樣的理由。

S36_C43:燃燒的人偶像山一樣堆著。和周圍圍觀人群的繪柄並沒有差別,從這點也能看出來吧——人們燒的也正是他們自己。

S36_C45:被音效設計師Tom Myers評價為“雖然殘酷但是美麗”的鏡頭,在沒有火葬或者人形供養習俗的國家中,看起來可能就像這樣了吧。人類本身不用說,人類形狀的、和人類回憶相關的東西帶著一起火葬,這種是在日本的習俗。另外火焰全部都是作畫,不過有後期處理,特效作畫的特有工序之一,火、煙的作畫有I.G謹制流程。表現燒焦人偶的表面而用的作畫張數約有一千張。做動畫的真辛苦了。

S39_C07:即使不知道這個人偶就是素子,不知道“2501”所包含的意思,也不會有啥觀影上的障礙,或者說不知道的情況下反而能更好看。重複的鏡頭之一,最後一次出現,還帶了一個鏡頭旋轉,構圖的意圖發生了徹底的變化。非常典型的通過鏡頭移動改變構圖意圖的例子。

S39_C08:重複的俯瞰鏡頭。地板、牆、窗有倒影的情況下,當然需要把倒影部分物體的位置確定,除了特殊情況之外,畫出全視角的必要還是沒有的。這裡故意把倒影透視的焦點放在素子人偶頭部的位置,增加畫面的安定感。

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

官方網站:http://www.anitama.cn

微信公眾號:Anitama0815

合作郵箱:bd@anitama.cn

原文: m.anitama.cn/article/e4768898a4096047?utm_source=toutiao

臺灣節日儀式中使用的“千里眼將軍”,一般是扛著肩上走的,所以現實中不可能有那麼大。放大到比Labor(《機動員警》中的機器人)還略微大一些,不過手腳的比例基本是非常還原的。美術部謹制的素材貼在3D模型上,動作是由原畫師監修。和背後的高層建築對比,有獨特的違和感。

S36_C20:通過近處的人群來強調巨大感。在2D的人群和3D的人偶的對比鏡頭中,這個鏡頭是最成功的。要論3D和2D在形式上有啥本質差別的話,就是動作的密度所包含的信息量有壓倒性的差距。不過還是兩者之間有極端上的差距的話,畫面會暴露破綻,所以人群和鏡頭前的巴特的亮度色度需要調暗,色指定和試合成的流程是必須的。

S33_C21:建築基本都是3D建模,然後貼美術做的素材。但是像這樣的雕塑要做好細節還是需要模型參考,這裡還是種田先生做《殺死比爾》的時候在北京帶回來的雕像。在layout上沒有表現,在正片畫面上還加了很多被飛機風壓趕起來的海貓群,以補完規模感。

S36_C25:為了體現擇捉人煙稀少的印象(譯者注:面具下的人群並不一定是人),面具和山車(日本祭典經常用的大轎子)經常出現,這裡不是面具而是化妝。這個場景是還原臺灣節目取材的結果。當時扮演“子鬼”的中學生,京劇風的動作看起來容易用動畫還原,其實還是很難的。

S36_C41:燃燒人偶堆周圍的面具人群。用稍微帶意圖的構圖也是可以,不過這裡的狀況本身就足夠有衝擊性了,所以還是稍微客觀一點的鏡頭比較好,沒有添加演技也是同樣的理由。

S36_C43:燃燒的人偶像山一樣堆著。和周圍圍觀人群的繪柄並沒有差別,從這點也能看出來吧——人們燒的也正是他們自己。

S36_C45:被音效設計師Tom Myers評價為“雖然殘酷但是美麗”的鏡頭,在沒有火葬或者人形供養習俗的國家中,看起來可能就像這樣了吧。人類本身不用說,人類形狀的、和人類回憶相關的東西帶著一起火葬,這種是在日本的習俗。另外火焰全部都是作畫,不過有後期處理,特效作畫的特有工序之一,火、煙的作畫有I.G謹制流程。表現燒焦人偶的表面而用的作畫張數約有一千張。做動畫的真辛苦了。

S39_C07:即使不知道這個人偶就是素子,不知道“2501”所包含的意思,也不會有啥觀影上的障礙,或者說不知道的情況下反而能更好看。重複的鏡頭之一,最後一次出現,還帶了一個鏡頭旋轉,構圖的意圖發生了徹底的變化。非常典型的通過鏡頭移動改變構圖意圖的例子。

S39_C08:重複的俯瞰鏡頭。地板、牆、窗有倒影的情況下,當然需要把倒影部分物體的位置確定,除了特殊情況之外,畫出全視角的必要還是沒有的。這裡故意把倒影透視的焦點放在素子人偶頭部的位置,增加畫面的安定感。

本文僅供Anitama發表,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本文的部分或全部內容。

官方網站:http://www.anitama.cn

微信公眾號:Anitama0815

合作郵箱:bd@anitama.cn

原文: m.anitama.cn/article/e4768898a4096047?utm_source=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