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財投學堂」借殼上市與註冊制的恩怨情仇(上)

說明:

本系列將旨在向大家普及財務與投資有關的知識,文章採用了便於理解的敘述方式,措辭和舉例的嚴謹性和專業性無法達到學術的要求,請大家理解。好了言歸正傳,

讓我們開始瞭解何為借“殼”上市,其具體操作吧。

IPO 核准制

說到借“殼”上市,我們先要瞭解“上市制度”。在我國實施IPO核准制,要求證券的發行不僅要充分公開真實狀況,而且必須符合證券管理機構制定的若干適於發行的實質條件,目的在於禁止品質差的證券公開發行。該制度下,公司想要成功上市異常艱難,往往流程繁雜、時間漫長,而且容易滋生權利尋租等現象(後文會具體描述),

這使得上市公司本身作為一種稀缺資源存在於市場。因此,一些急於上市獲取融資的公司往往另闢蹊徑,選擇通過借“殼”上市作為一條捷徑。

借 “殼” 上市

簡單來說:B公司(未上市)為了加速上市獲取融資,會剝離出A公司資產,將自身資產注入A公司,獲得A公司的控股權,借A公司這個“殼”使自身的資產得以上市(通常原殼公司A會被改名),最終實現增發股權進行融資的目的。

注意:借“殼”的時候,

一般是把A公司原來的資產全部置換出去。置換出去的未必一定是不良資產,通常這些資產都是賣給原A公司的原股東,畢竟他們經營這個行業多年,有充足經驗認定這些資產的價值。最終A公司股東以出讓手中股權的方式獲得這些資產,逐步退出。當然,一般借殼公司(B公司)會在交易外另給原殼公司(A公司)股東一定的補償。

舉個例子:

A公司是一家小市值上市公司,淨資產500萬,200萬股本;B公司是一家規模較大的擬上市公司,淨資產5000萬。A公司通過向B公司原股東發行普通股500萬股(每股10元),共計5000萬,交換B公司股東持有的對B公司100%股權。

交易後,從法律意義上:B公司成為A公司的全資子公司;但實質上:B公司的原股東取得了A公司71.43%(450/550)的股權,對A公司實施控制。借殼上市的原理大致如此,但在現實中,會複雜得多,工程極為龐大。實操中,一般還會將A上市公司(殼公司)的淨資產500萬元與B公司進行資產置換,實現剝離,並同時啟動配套融資,這裡不做累述。

借 “殼” 利弊

借“殼”上市大大縮短了公司登陸A股市場的時間。

一方面,上市審核實際過長,對於公司存在巨大的風險隱患,行業週期等因素的不確定性隨時會使企業情況發生變化;另一方面,同行巨頭競爭激烈,一旦被其他公司搶佔先機,獲得融資,容易遭受資本力量打壓,被同行快速超越甚至吞併。所以時間就是金錢!

當然,借“殼”上市也是存在著不可回避的弊端。一方面,上市成本高。在準備“注資”上市的過程中容易資訊洩漏,導致殼公司股價上漲,進而增加借殼成本。順豐當時的借“殼”成本達到17億之多。另一方面,存在業績對賭風險,如果達不到業績對賭,需要用股份補償;再有,殼公司品質參差不齊,有些殼公司甚至不惜瞞報債務等真實資訊,如果借殼公司不能充分調研,將面對“殼中債”的風險。此外,還有監管,處置上市公司原有資產等問題等等。

說了那麼多,相信你已經對借“殼”上市知根知底了。下一篇,將重點介紹“註冊制”及其對借“殼”上市的影響,敬請期待~

導致殼公司股價上漲,進而增加借殼成本。順豐當時的借“殼”成本達到17億之多。另一方面,存在業績對賭風險,如果達不到業績對賭,需要用股份補償;再有,殼公司品質參差不齊,有些殼公司甚至不惜瞞報債務等真實資訊,如果借殼公司不能充分調研,將面對“殼中債”的風險。此外,還有監管,處置上市公司原有資產等問題等等。

說了那麼多,相信你已經對借“殼”上市知根知底了。下一篇,將重點介紹“註冊制”及其對借“殼”上市的影響,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