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家: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合作前景廣闊

2017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新型智慧城市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 李超琳 攝

中新網廣州11月4日電(蔡敏婕)粵港澳三地優勢互補明顯,大灣區智慧城市合作前景廣闊。多位專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智慧城市建設,將成為“一帶一路”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的戰略支點,同時也將成為諸多沿線國家和地區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模範。

由中國資訊協會主辦、廣州資訊協會承辦的2017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新型智慧城市高峰論壇,日前在廣州舉行。

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軟體與積體電路促進中心雲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東日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要借鑒海內外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理念和方法,勇於創新,敢於嘗試,從規劃設計、建設施工到評估評價,既要聚焦百姓生產生活實際應用,也要適度超前。

2017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新型智慧城市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 李超琳 攝

2016年,粵港澳大灣區11城的GDP之和為9.35萬億元人民幣,總體經濟規模與韓國相當。楊東日稱,如此龐大的城市經濟規模給智慧城市建設提供重大機遇,但是挑戰與風險也是巨大的。從產業促進部門的角度來看,以市場為主體,推動企業優勢互補、資訊共用等是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建設水準的關鍵。

來自澳門的學者代表趙觀宇稱,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城市擁有很強的互補性,珠江東西岸發展不平衡,尤其是珠江西岸,此前都沒有發展智慧城市的配套,沒有太多沉重的發展包袱,存在後發優勢,可以從高起點去規劃智慧城市的建設。

趙觀宇認為,澳門的人才儲備相對缺乏,但是財力比較雄厚,政府也比較支持舉辦技術研究,希望未來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培育的基地落戶澳門,

更多國際化智慧城市領域的展會在澳門展出,成為一個資訊交流的視窗,讓灣區內的其他城市通過澳門學習海外其他地區的智慧交通和城市的管理經驗。

中國國家資訊中心資訊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認為,智慧城市是一個要素複雜、應用多樣、相互作用、不斷演化的綜合性複雜巨系統。根據系統論的觀點,對於相關聯結和耦合的複雜巨系統,局部最優不等於全域最優。

如果每個城市都獨立建設自己的雲計算中心、大資料中心、智慧城市運營平臺,而忽視與相關城市群、城市帶的統籌協調,則勢必會在更大範圍內造成規劃佈局不合理、重複建設、資源浪費、產業同性競爭等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