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家:粵港澳大灣區各港口應優勢互補,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粵港澳大灣區的港口輸送量已經很高了,我們需要反思的是這麼大的輸送量為什麼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價值。”

1月11日,首屆大灣區港航物流發展論壇暨第五屆中國航運業創新大會在廣州南沙舉辦,

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做了如上表述。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體量已足夠大,當下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推動灣區整體邁向國際國內價值鏈的中高端。

廣州港、深圳港、香港港、虎門港、珠海港、中山港、惠州港……粵港澳大灣區內部的港口群輸送量規模已居全球各灣區第一。

根據勞氏2016全球港口百強排名,全球集裝箱輸送量十強港口,

粵港澳大灣區占了三席,其中深圳港排名第3,香港港排名第5,廣州港排名第7。僅這3個港口的集裝箱輸送量相加,就達到了6128萬標準箱,比百強榜單中後30名的總和還多。

不僅如此,灣區內港口服務水準也在穩步提升。根據當天發佈的《2017年全球集裝箱承運人用戶滿意度指數》,

在參與調研的上海、廈門、青島、深圳、廣州、大連、寧波、天津8大口岸中,深圳港以綜合指數938.54位居第一,廣州以846.04位居第四。

廣東省政府參事、廣東海事局原局長梁建偉表示,目前港航與其他運輸方式銜接不暢是廣東港航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因而要鼓勵港口物流化轉型,延伸港口服務功能。

汪鳴同樣認為,港口不應該只盯著運向歐美的集裝箱,而是要盯著從歐美運回的集裝箱怎樣運到內地,

這是港航在產業延伸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我認為港口下一輪的增長點就在於全鏈條的物流服務。中國14億人的消費牽引巨大的進口,港口在進口當中要做物流、交易的組織者,因為進來的產品最終要分撥出去,要構建灣區在分撥過程中的合作關係,這可能帶來整個港航物流業向規模化、效率化發展的一種新格局。”汪鳴說。

汪鳴還表示,

港口過去只是水陸對接的樞紐,如今則要把它變成聚集產業要素、發展高品質物流的樞紐。

2017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提升物流綜合服務能力。結合編制國家級物流樞紐佈局和建設規劃,佈局和完善一批綜合物流樞紐。

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玉彬當天表示,港口功能經過數次演變,如今已成為供應鏈的綜合節點,

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的支撐和引領,粵港澳大灣區需要不斷完善港口與腹地間交通網絡,促進航運的公共資訊服務平臺的共用,以及港口物流業的總體發展。

“此外,各港口間要努力形成優勢互補、協調共進的新格局,從而提高港腹產業協同發展的整體規模與水準。”李玉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