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師面試易考題:《故都的秋》教案設計分享

關注頭條號:一起考教師,新鮮乾貨等你拿!

《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感悟故都的秋“靜”、“清”、“悲涼“的意境,鑒賞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體會意境,提高語言鑒賞能力及掌握運用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時代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描寫故都秋色所流露出來的的深遠憂思和孤獨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體會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意境。

教學難點:學習用深遠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過程

1、導入環節

歌曲導入:播放張智霖歌曲《片片楓葉情》,感受秋意,營造情感氛圍。

2、初讀梳疑

A.自主探究:

(1)課前搜集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水準。

(2)名家范讀:初步感受寫景抒情散文的感情基調

(3)內容:思考文章的主要內容

(4)情感:畫出喜歡的優美詞句,

記錄你的感受

B.檢查回饋

(1)字詞關:重點強調“椽、落寞、點綴、細膩、頹廢、蕭索”等字詞的讀音和理解

(2)內容:在對故都北平的秋景“靜”、“清”、“悲涼”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

(3)情感:把喜歡的優美詞句勾畫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說說你有怎樣的感受?請把你的收穫和大家一起分享。

【目的】初步感受故都的秋,瞭解學生的感受能力與興趣所在。

3、析讀課文,質疑問難

總寫(1-2)

(1)北國的秋天具有怎樣的特點?(清、靜、悲涼)

(2)江南的秋天具有怎樣的特點?(慢、潤、淡、多雨少風、看不飽、嘗不透)

(3)在總寫這一部分,作者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有什麼作用?(對比,將北國秋天同江南秋天對比,突出北國秋天的清、靜、悲涼)

(4)你體會過這兩種不同風格的秋天嗎?說說你的感受。

(5)帶著感情,來朗讀這兩個自然段。

分寫(3-12)

在分寫這部分,作者一共描繪了幾幅畫面?(秋晨靜觀、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秋果奇景)

清晨靜觀

(1)在第一幅圖畫中,作者是怎麼體現秋天的“靜”、“清”、”悲涼“的?

靜:馴歌的飛聲、靜對藍朵 清:碧天 悲涼:破壁腰、藍朵、秋草

(2)“漏下來”換成“照過來”、“射下來”,可以嗎?

秋槐落蕊

(1)在這幅圖畫中,作者是怎麼體現秋天的”清“、”靜“、”悲涼“的?

清: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

靜: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其氣味也沒有,只能感觸一點點極為細緻柔軟的觸覺。

悲涼 :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

(2)作者不寫槐樹的高大挺拔,不寫槐樹的茂盛健壯,卻只寫早晨槐樹落蕊,有什麼用意?

秋蟬殘鳴

(1)你知道蟬在我國古代文化中的寓意嗎?

(2)秋蟬具有怎樣的特點?(衰弱、悲涼)

(3)作者寫秋蟬的殘鳴,有什麼特殊的寓意?

秋雨話涼

(1)北方的秋雨具有怎樣的特點?(奇、有味、像樣)

(2)為什麼說北方的秋雨奇?有味?像樣?

(3)你喜歡秋雨嗎?談談你對秋雨的感受。

(4)都市閒人和秋雨的看似關聯不大,能否刪掉?(不能,增添生活氣息,展現出一種恬淡的情趣)

秋果奇景

(1)秋天的果樹具有怎樣的特點?(清、悲涼)

(2)秋天本是收穫的季節,而眼前的果樹卻是一片奇景,作者是怎麼體現這種悲涼的呢?

(3)清體現在哪裡?(顏色上,不是大紅、不是深紅,而是淡綠微黃——紅完)

A.作者為什麼會喜歡“靜”、“清”、“悲涼”的秋景?(從作家個人人生經歷、時代特點、作家審美追求三方面作答)

B.本文是寫景文,為什麼在12段插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

總寫(13-14)

(1)本文主要是寫北國的秋天,為什麼開頭和結尾都要寫道南國的秋天?能否刪掉?

(2)秋味不是一種體會,作者為什麼用四組飲食進行對比?

4、新授品讀

1、這篇文章文質兼美,你認為是什麼促成了這種美妙的境界呢?

2、秋天既然作者如此“靜”、“如此”清“、如此”悲涼“,作者是頌秋,還是悲秋?

(文中秋景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嚮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所以作者對故都的秋實一曲悲涼的頌歌)

5、小結:文章

《故都的秋》是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清、靜、悲涼”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裡;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裡;也在那故都閒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作者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心中有秋,筆下才有秋。

我們仿佛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嘗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餘音繞梁,不絕如縷。

6、課上拓展

改寫劇本,小組表演:以第一人稱北國之秋的口吻,像大家介紹自己

7、課下延伸

(1)口語交際:背誦自己喜歡的片段,配樂朗誦

(2)寫作練習:寫寫你眼中的秋天。

(3)採集標本,以小組為單位,製作”秋韻“畫冊。

8、板書設計

(3)你喜歡秋雨嗎?談談你對秋雨的感受。

(4)都市閒人和秋雨的看似關聯不大,能否刪掉?(不能,增添生活氣息,展現出一種恬淡的情趣)

秋果奇景

(1)秋天的果樹具有怎樣的特點?(清、悲涼)

(2)秋天本是收穫的季節,而眼前的果樹卻是一片奇景,作者是怎麼體現這種悲涼的呢?

(3)清體現在哪裡?(顏色上,不是大紅、不是深紅,而是淡綠微黃——紅完)

A.作者為什麼會喜歡“靜”、“清”、“悲涼”的秋景?(從作家個人人生經歷、時代特點、作家審美追求三方面作答)

B.本文是寫景文,為什麼在12段插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

總寫(13-14)

(1)本文主要是寫北國的秋天,為什麼開頭和結尾都要寫道南國的秋天?能否刪掉?

(2)秋味不是一種體會,作者為什麼用四組飲食進行對比?

4、新授品讀

1、這篇文章文質兼美,你認為是什麼促成了這種美妙的境界呢?

2、秋天既然作者如此“靜”、“如此”清“、如此”悲涼“,作者是頌秋,還是悲秋?

(文中秋景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戀,對故都秋的嚮往,而作家的主觀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調是憂傷的、悲涼的,所以作者對故都的秋實一曲悲涼的頌歌)

5、小結:文章

《故都的秋》是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清、靜、悲涼”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內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裡;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中;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中;在秋棗的每一絲微黃裡;也在那故都閒人充滿了京腔的互答聲中。作者心中的“悲涼”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心中有秋,筆下才有秋。

我們仿佛和郁達夫先生共同品嘗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齒頰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聽完了一曲字正腔圓的京劇清唱:餘音繞梁,不絕如縷。

6、課上拓展

改寫劇本,小組表演:以第一人稱北國之秋的口吻,像大家介紹自己

7、課下延伸

(1)口語交際:背誦自己喜歡的片段,配樂朗誦

(2)寫作練習:寫寫你眼中的秋天。

(3)採集標本,以小組為單位,製作”秋韻“畫冊。

8、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