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早在三國時期中國就有“鴛鴦火鍋”,發展到今天這10火鍋最好吃!

以前覺得天冷就想吃火鍋是一種矯情,現在覺得那其實是一種求生欲!

有時我就在想到底是誰這麼有智慧發明了火鍋這個東西,真的很想給他鞠上一躬。

火鍋也是一種古老的食物,

早在一萬多年前,人們一發明出陶器,便開始用陶盆、陶缽來煮食物吃。

後來炊具有了精細分工:蒸食物的叫“甑”,煮食物的則叫“鼎”,鼎有三隻腳,也有四隻腳的,足間可以生火加熱。

在這個意義上還是“鼎”還只是一個鍋,到了商周時期出現了“盤鼎”,這才是火鍋的最初形態。

這種鼎分上下兩層,上層用於放食物,下層託盤燒炭火,邊吃邊煮,這可不就是火鍋嘛!

到了三國時期,鼎又經歷了一次改良,在裡面嵌入寄到隔板,分成5個獨立的隔斷,每格煮的都不一樣,煮出來的味道也不盡相同,這就叫做“五熟釜”,差不多看著就像我們今天鴛鴦鍋,子母鍋了。

不過火鍋只是一個形式,重點還是鍋中煮制之物。

從古至今,中國人利用自己當地的食材,做出了各自地方特色火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出一方火鍋。

銅鍋涮肉

涮肉火鍋簡直就是冬日裡滋補的代表!

和濃郁熱烈的麻辣火鍋不同,涮羊肉用的是清水,最多放幾片生薑幾段大蔥,講究點的人家放些幹香菇或口蘑之類的,切記不能亂放其它調料。

用清水一涮,吃的就是食材純樸本味,所以羊肉品質才是涮肉的靈魂。

細薄如紙的羊肉,在銅鍋裡輕燙幾秒,

鮮紅的羊肉片,變成灰白色,蘸上芝麻醬、韭花、醬豆腐,遮腥膻又提香,還不能沖了羊肉本味,吃的就是一個鮮!

其實這涮羊肉的由來也是挺有意思的。

據說是成吉思汗(也有人說是忽必烈)出征的時候,有一天想吃清燉羊肉。哪知道剛殺好羊就接到的敵軍來犯的報告,為了不耽誤大汗用餐,伙夫情急之下就把羊肉切成薄片,在滾水裡一涮就熟了,撒上鹽就趕緊讓大汗吃,

從此以後大汗就喜歡用開水直接涮羊肉吃了。

(這……大汗也是淡定啊,大敵來犯也不能耽誤了吃羊肉)

當然這就是傳說了,早在遼金時代,契丹等北方遊牧民族就已有支火鍋涮羊肉片的習慣,涮幾秒就能吃也是很適合遊牧民族馬背征戰的生活特點的。

羊蠍子火鍋

羊蠍子火鍋是推味君的最愛!

以前還不知道羊蠍子是啥的時候,以為是什麼稀奇古怪的昆蟲火鍋,聽了名字都不敢吃。結果後來才知道……後悔死了少吃了多少頓好東西。

羊蠍子就是羊脊骨,也是一道有年頭的小吃了。

康熙年間,蒙古王爺奈曼王有次打獵回來路過後院聞見香氣撲鼻。跟下人打聽才知道是新來的廚子給下人們燉羊脊骨吃。奈曼王爺一嘗味道鮮美。然後看脊骨那形狀酷似一隻蠍子,就起名為“羊蠍子”並且作為府上的食譜。

吃羊蠍子既有啃骨頭的樂趣,也有大口吃肉的暢快,吃羊蠍子肉香嫩而不膩,其骨多髓而不滑,其湯濃香而不膻。

更關鍵的是羊蠍子低脂肪、低膽固醇、富含鈣質,多吃也不胖,冬天進補吃羊蠍子最有理由了!

川渝系的麻辣火鍋

川渝系的火鍋相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在這倆地界兒,空氣聞著都是麻辣味的。

最好吃的火鍋必須是點毛肚、黃喉、鴨腸、胗花、鴨血、麻辣牛肉,配著紅油滿鋪的九宮格。

吃的時候再蘸著香油、香菜、蒜泥才算合格,嗦完苕粉再燙個腦花,最後喝一口冰粉結束這場日常戰鬥。

但不得不說能和四川人和重慶人一起吃鴛鴦鍋,這真的是他們的極大包容了。

四川豆花火鍋

四川人愛吃火鍋也愛吃豆花,於是就又有了豆花火鍋。

吃豆花火鍋,鍋底裡主要配的就是豆花和酸菜!不是東北酸菜的那個酸菜,是“老壇酸菜”的那個酸菜。

剛端上來的豆花火鍋的湯都是白色的,酸菜也是剛放還沒有煮入味,所以一定要耐心等待。

豆花大坨又耐煮,多煮一會,酸菜的味道開始滲透到豆花之中,豆子的清香醇厚,搭配上酸菜的酸爽可口,這樣的搭配一生推!

蘸上料的豆花更是香辣開胃有下飯,開局吃點酸菜豆花開開胃,豆花撈乾淨了就可以開始涮菜吃,接下來的步驟就和吃其他火鍋一樣了,只不過酸菜味的鍋底會讓你越吃胃口越好,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別一不小心撐了肚!

貴州酸湯魚火鍋

貴州的酸湯魚火鍋是苗家特色小吃。有多特色呢?光這個酸湯鍋底的製作就已經很奇特了。

酸湯有兩種,清酸湯和紅酸湯。

清酸湯是把淘米水燒開,放入罎子中,加入適量的麵粉、酵母、水或者是白醋,野蔥、木薑子發酵而成的。

紅酸湯則是番茄加鹽泡在罎子裡醃制15天發酵而成的。

只有這樣的製作才能得到濃郁的發酵酸味,酸湯煮魚肉,去腥開胃,而且由於酸湯的刺激,吃完整個人都整體通暢、神清氣爽!

(氮素!這個酸湯真的很酸啊!吃不習慣的小夥伴可以通過在鍋底中兌水來緩解……推味君也是吃不了酸,我只能幫你到這了)

雲南臘排骨火鍋

雲南的臘排骨就得數麗江。

醃制臘排骨要精選當地特有的走地豬的排骨,加上適量的鹽、辣椒、香料等醃制一天后取出掛在陰涼透風的地方風乾,十多天后即成臘排骨。

臘排骨可比新鮮排骨有味多了。

麗江臘排骨可以有效地融合肉味和骨質味,讓經過醃制和晾置處理後,排骨的香味很容易地散發到湯汁中。這樣不管鍋裡燙什麼菜,燙出來的火鍋都融有臘排骨濃郁的香,吃著特別香。

真的去麗江別只顧著風花雪月酒,去嘗嘗臘排骨火鍋,啃啃肉吃吃菜,比酒吧求偶遇什麼的浪漫的多了!

雲南菌子火鍋

雲南就是全國人民的蘑菇籃子,說火鍋自然不能落了菌子火鍋。

我一直覺得,菌菇是最能接近肉類的生物,無論是口感還是味道上,吃蘑菇都比不上吃肉差,而鳥苷酸的存在讓蘑菇吃著比肉還要多一層鮮香味。

所以這菌子火鍋吃的就是蘑菇的鮮甜味。

新鮮香菇、金針菇、黃絲菌、大腳菇、雞絲菌、雞樅菌、牛肝菌、三辨菇、竹蓀……這一大鍋野生菌煮著吃,聞著比看著香,吃著比聞著香。

而且菌類富含氨基酸、多種維生素、葉酸、乳酸等物質,能夠促進人體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保健效果也不弱!

潮汕牛肉火鍋

這兩年潮汕牛肉火鍋勢頭迅猛,也可以稱得上是主流火鍋了。廣東人吃東西都是也是追求一個食物本味,潮汕牛肉火鍋也不例外。

潮汕牛肉火鍋鍋底有清水和牛骨清湯,清水鍋底有時會放幾塊白蘿蔔,而牛骨清湯會加幾塊牛肋排,放入白蘿蔔和玉米,每鍋牛骨清湯出來,都透著牛骨天然的鮮香清潤。

白蘿蔔和玉米,起到吸油解膩的作用,還能夠提鮮,增加涮肉中的清香之氣,吃起來也是香香甜甜的。(不是騙你,這玉米拿肉我都不給換!)

如果鍋底是張白紙,那麼好的牛肉就是濃墨重彩的那一筆!

潮汕牛肉火鍋對於牛肉的要求特別高,除了對牛肉的新鮮度的保障,這對牛肉的分解也是達到了極致。

嫩肉,牛舌,三花腱,五花腱,匙柄,匙仁,脖仁,吊龍伴,吊龍,肥胼,胸口朥,在吃潮汕牛肉火鍋之前,我都不知道牛肉竟然可以精細到這種程度!

牛肉在鍋中短暫燙熟,蘸上沙茶醬,牛肉嫩口,味道鮮香,肉吃夠了再燙上一份粿條,過了嘴癮,也飽了肚子,吃的就是爽快!

廣東打邊爐

在中國大多數地方,火鍋通常都坐著吃,但在廣東,它的最傳統吃法卻是站著吃。

關於“打邊爐”一詞,宋代便有記載,只不過當時叫“打甂(音‘邊’)爐”。“甂”就是小瓦盆,“打”則是涮的意思,打甂爐即涮瓦盆火鍋。但或許“甂”字太生僻,逐漸就被誤傳為“邊”。

到了明朝萬曆年間,《順德縣誌》記下了人們對打邊爐的理解,已經轉變為:“以魚、肉、蜆、菜雜烹,環鼎(邊)而食”。

如今,打邊爐的鍋具早已變成了砂鍋。但吃的陣勢不變,仍講究要站著吃,所以使用的筷子既要夠長,又能禁得住久燙不變形——長竹筷子自然是首選。

另外,打邊爐講究湯水一直要處於滾沸的狀態,高溫短時間燙出來的生魚片、生蝦片、魷魚片才足夠鮮嫩。

海南椰子雞

椰子雞算火鍋屆的小清新選手,還是第一名的那種!

鍋底是火鍋的大背景,椰子雞的背景自然就是椰子了。青椰破殼後取出原汁椰子水,再加上幾條椰子肉,越煮越甘甜。

椰子雞的雞也是名牌雞,海南四大名菜之首“文昌雞”,甜甜的椰子水和雞肉同煮,滿嘴都是鮮嫩鮮甜。

吃椰子雞,配菜多放竹蓀和馬蹄,竹蓀飽吸湯汁鮮甜口味也不屬於雞肉,馬蹄吃著清脆可口,更像是在吃火鍋裡的甜品。

從鍋底,雞肉、到配菜,椰子雞這個小清新的風格貫徹的是足夠到底!

小夥伴們你們最喜歡吃哪種火鍋呢~

更多美食關注微信公眾號:推味( tui_wei )

羊蠍子火鍋

羊蠍子火鍋是推味君的最愛!

以前還不知道羊蠍子是啥的時候,以為是什麼稀奇古怪的昆蟲火鍋,聽了名字都不敢吃。結果後來才知道……後悔死了少吃了多少頓好東西。

羊蠍子就是羊脊骨,也是一道有年頭的小吃了。

康熙年間,蒙古王爺奈曼王有次打獵回來路過後院聞見香氣撲鼻。跟下人打聽才知道是新來的廚子給下人們燉羊脊骨吃。奈曼王爺一嘗味道鮮美。然後看脊骨那形狀酷似一隻蠍子,就起名為“羊蠍子”並且作為府上的食譜。

吃羊蠍子既有啃骨頭的樂趣,也有大口吃肉的暢快,吃羊蠍子肉香嫩而不膩,其骨多髓而不滑,其湯濃香而不膻。

更關鍵的是羊蠍子低脂肪、低膽固醇、富含鈣質,多吃也不胖,冬天進補吃羊蠍子最有理由了!

川渝系的麻辣火鍋

川渝系的火鍋相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在這倆地界兒,空氣聞著都是麻辣味的。

最好吃的火鍋必須是點毛肚、黃喉、鴨腸、胗花、鴨血、麻辣牛肉,配著紅油滿鋪的九宮格。

吃的時候再蘸著香油、香菜、蒜泥才算合格,嗦完苕粉再燙個腦花,最後喝一口冰粉結束這場日常戰鬥。

但不得不說能和四川人和重慶人一起吃鴛鴦鍋,這真的是他們的極大包容了。

四川豆花火鍋

四川人愛吃火鍋也愛吃豆花,於是就又有了豆花火鍋。

吃豆花火鍋,鍋底裡主要配的就是豆花和酸菜!不是東北酸菜的那個酸菜,是“老壇酸菜”的那個酸菜。

剛端上來的豆花火鍋的湯都是白色的,酸菜也是剛放還沒有煮入味,所以一定要耐心等待。

豆花大坨又耐煮,多煮一會,酸菜的味道開始滲透到豆花之中,豆子的清香醇厚,搭配上酸菜的酸爽可口,這樣的搭配一生推!

蘸上料的豆花更是香辣開胃有下飯,開局吃點酸菜豆花開開胃,豆花撈乾淨了就可以開始涮菜吃,接下來的步驟就和吃其他火鍋一樣了,只不過酸菜味的鍋底會讓你越吃胃口越好,一定要控制好自己,別一不小心撐了肚!

貴州酸湯魚火鍋

貴州的酸湯魚火鍋是苗家特色小吃。有多特色呢?光這個酸湯鍋底的製作就已經很奇特了。

酸湯有兩種,清酸湯和紅酸湯。

清酸湯是把淘米水燒開,放入罎子中,加入適量的麵粉、酵母、水或者是白醋,野蔥、木薑子發酵而成的。

紅酸湯則是番茄加鹽泡在罎子裡醃制15天發酵而成的。

只有這樣的製作才能得到濃郁的發酵酸味,酸湯煮魚肉,去腥開胃,而且由於酸湯的刺激,吃完整個人都整體通暢、神清氣爽!

(氮素!這個酸湯真的很酸啊!吃不習慣的小夥伴可以通過在鍋底中兌水來緩解……推味君也是吃不了酸,我只能幫你到這了)

雲南臘排骨火鍋

雲南的臘排骨就得數麗江。

醃制臘排骨要精選當地特有的走地豬的排骨,加上適量的鹽、辣椒、香料等醃制一天后取出掛在陰涼透風的地方風乾,十多天后即成臘排骨。

臘排骨可比新鮮排骨有味多了。

麗江臘排骨可以有效地融合肉味和骨質味,讓經過醃制和晾置處理後,排骨的香味很容易地散發到湯汁中。這樣不管鍋裡燙什麼菜,燙出來的火鍋都融有臘排骨濃郁的香,吃著特別香。

真的去麗江別只顧著風花雪月酒,去嘗嘗臘排骨火鍋,啃啃肉吃吃菜,比酒吧求偶遇什麼的浪漫的多了!

雲南菌子火鍋

雲南就是全國人民的蘑菇籃子,說火鍋自然不能落了菌子火鍋。

我一直覺得,菌菇是最能接近肉類的生物,無論是口感還是味道上,吃蘑菇都比不上吃肉差,而鳥苷酸的存在讓蘑菇吃著比肉還要多一層鮮香味。

所以這菌子火鍋吃的就是蘑菇的鮮甜味。

新鮮香菇、金針菇、黃絲菌、大腳菇、雞絲菌、雞樅菌、牛肝菌、三辨菇、竹蓀……這一大鍋野生菌煮著吃,聞著比看著香,吃著比聞著香。

而且菌類富含氨基酸、多種維生素、葉酸、乳酸等物質,能夠促進人體新陳代謝,調節生理機能,保健效果也不弱!

潮汕牛肉火鍋

這兩年潮汕牛肉火鍋勢頭迅猛,也可以稱得上是主流火鍋了。廣東人吃東西都是也是追求一個食物本味,潮汕牛肉火鍋也不例外。

潮汕牛肉火鍋鍋底有清水和牛骨清湯,清水鍋底有時會放幾塊白蘿蔔,而牛骨清湯會加幾塊牛肋排,放入白蘿蔔和玉米,每鍋牛骨清湯出來,都透著牛骨天然的鮮香清潤。

白蘿蔔和玉米,起到吸油解膩的作用,還能夠提鮮,增加涮肉中的清香之氣,吃起來也是香香甜甜的。(不是騙你,這玉米拿肉我都不給換!)

如果鍋底是張白紙,那麼好的牛肉就是濃墨重彩的那一筆!

潮汕牛肉火鍋對於牛肉的要求特別高,除了對牛肉的新鮮度的保障,這對牛肉的分解也是達到了極致。

嫩肉,牛舌,三花腱,五花腱,匙柄,匙仁,脖仁,吊龍伴,吊龍,肥胼,胸口朥,在吃潮汕牛肉火鍋之前,我都不知道牛肉竟然可以精細到這種程度!

牛肉在鍋中短暫燙熟,蘸上沙茶醬,牛肉嫩口,味道鮮香,肉吃夠了再燙上一份粿條,過了嘴癮,也飽了肚子,吃的就是爽快!

廣東打邊爐

在中國大多數地方,火鍋通常都坐著吃,但在廣東,它的最傳統吃法卻是站著吃。

關於“打邊爐”一詞,宋代便有記載,只不過當時叫“打甂(音‘邊’)爐”。“甂”就是小瓦盆,“打”則是涮的意思,打甂爐即涮瓦盆火鍋。但或許“甂”字太生僻,逐漸就被誤傳為“邊”。

到了明朝萬曆年間,《順德縣誌》記下了人們對打邊爐的理解,已經轉變為:“以魚、肉、蜆、菜雜烹,環鼎(邊)而食”。

如今,打邊爐的鍋具早已變成了砂鍋。但吃的陣勢不變,仍講究要站著吃,所以使用的筷子既要夠長,又能禁得住久燙不變形——長竹筷子自然是首選。

另外,打邊爐講究湯水一直要處於滾沸的狀態,高溫短時間燙出來的生魚片、生蝦片、魷魚片才足夠鮮嫩。

海南椰子雞

椰子雞算火鍋屆的小清新選手,還是第一名的那種!

鍋底是火鍋的大背景,椰子雞的背景自然就是椰子了。青椰破殼後取出原汁椰子水,再加上幾條椰子肉,越煮越甘甜。

椰子雞的雞也是名牌雞,海南四大名菜之首“文昌雞”,甜甜的椰子水和雞肉同煮,滿嘴都是鮮嫩鮮甜。

吃椰子雞,配菜多放竹蓀和馬蹄,竹蓀飽吸湯汁鮮甜口味也不屬於雞肉,馬蹄吃著清脆可口,更像是在吃火鍋裡的甜品。

從鍋底,雞肉、到配菜,椰子雞這個小清新的風格貫徹的是足夠到底!

小夥伴們你們最喜歡吃哪種火鍋呢~

更多美食關注微信公眾號:推味( tui_w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