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玉良:綠地的產業協同能力擁有更多未來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陳哲 2014年底以後,我就再也沒有見過張玉良。

他掌舵的綠地集團近10年來都是華東最大的房地產公司。在此之前,他幾乎每年都會在上海和媒體見上一面。

就在那一年,張玉良幹成了一件令整個地產圈瞠目結舌的事:將王石的萬科從頭把交椅上拉了下來——這是一項吸引著任志強、王健林、宋衛平和孫宏斌等諸多地產梟雄二十年來前仆後繼、卻都沒能完成的任務。或許也給諸如許家印、楊國強這些後來挑戰者啟發和信心。

但接下來的三年,綠地再也沒能做回領頭羊(儘管絕對體量還在增長)。在媒體的鏡頭前,這家超大型企業和它的掌舵人幾乎像消失了一樣。直到這一次,張玉良來京出席活動,得以再見。

他身材魁梧得不像上海人,面色黑紅,走進房間時一如既往笑容可掬。惟一頭卷髮,多少顯出精緻那一面。他給人一種周到務實的印象,表達中很少夾雜天下情懷,甚至客觀準確得有些乏味,

鮮有哪怕一丁點不恰當的情緒,即便是面對類似數落“綠地曇花一現”的質疑時。

他精力充沛,據說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此外就沒什麼說得上的愛好,坐了十多年的老別克也不知換了沒有。多年來,他在綠地內部推崇背影文化,公司龐大的業務覆蓋了一百多個國內城市和十餘個海外城市,使得他一年的飛行里程就能超過20萬公里。

和張本人氣質類似,綠地很少像同級別地產大鱷一樣貪戀輿論頭條。

除了超越萬科外,綠地還在2015年因為以上海國資混改明星身份謀劃上市而成為過輿論焦點。然而很多非議,因為股價不惹眼而消散。其間,綠地市值從最初的3000億元滑落到今天的800多億,房屋銷售額排名也跌出前三。

一些無從判斷的推測是,綠地2014年衝擊規模第一,與次年的整體上市之間有著非同一般的關係,隨著上市的完成,讓出銷售冠軍之位似乎並不令人意外。

事實上更為明顯的原因是政策不曾被預計:對商辦型物業的滅絕式打壓、對資金出海的嚴控、對一線樓市交易限制層層加碼——這些都是綠地的戰略要衝或者說競爭力所在,調控對其可謂拳拳到肉、針針見血。

我很想瞭解,張玉良如何看待近幾年碰到的挑戰,這件事很新鮮:

過去的綠地習慣了不斷超車,張玉良談起戰略和方法論來也是意氣風發,

能夠清晰地展示調控中的機會。後來很多目標如期達成,也鞏固了他的長於戰略的形象。事實上,從建設大型保障社區、超高層、空港高鐵商務區、再到海外拓展,近10年來他總能提前一步發現和把握機會,這是綠地超車的法寶。毫不誇張地說,這是一家在調控中成長起來的企業。在政策的槍林彈雨中無數次快速反應、快速選擇、快速執行,身段柔軟又果決。這樣的能力,被張玉良高度提煉成“下雨打傘”,確有大商人的舉重若輕。但在一個無比詭異的場中,想要每個決策都如同瑞士鐘錶那樣順利而精確地實現,太難。綠地,終於也進入了需要深度調整的週期。

“大型企業掉頭,需要一個過程。” 張玉良給出了一個很坦誠的回應。

南山有鳥,三年不鳴。三年之後,他為綠地換來了一個怎樣的空間呢?

經濟觀察網:綠地今年會交出怎樣一份成績單?

張玉良:今年綠地在2016年的基礎上,實現了較快增長。前三季度收入比去年增長20%,利潤大概增長35%左右,全年增速應該差不多。全年我們將努力實現年初制定的經營目標,確保全年營業收入3000億元,力爭利潤總額達到200億元左右。今年的主要經濟指標將努力實現穩定增長,並充分體現提質增效的成果。

同時今年還實現了重大轉型,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同時,向關聯產業基建、大消費、金融進行轉型,在此基礎上今年還加了康養和科創,變成五大多元產業。

經濟觀察網:增加康養和科創兩個產業的原因是什麼?目前進展如何?

張玉良: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市場需求發生重大轉變。我們對康養產業做了規劃,今年開工了30個康養谷,明年開100個康養穀,可能三年內要在省會城市和旅遊度假區做500個,每個都有康養、娛樂,如果條件具備還要加產學研,沒條件的話,就是前面六個字,從體檢開始到康復到遠端醫療、再到療養,然後旅居。今年開始建,明年後年會看到大量的成果出來,明年第一批開業,後年可能會有100家以上的開業規模,每家300個床位,等於3萬間房間。

另一個科創產業,我們依託擁有雄厚科研實力的高校,復旦、交大和同濟成立合資公司,我們是65%的股權,他們是35%的股權,上半年和交大和復旦成立兩個科技公司,這些科研成果全部在應用。下半年和同濟也開始了。

我們在上海建立了兩個科技園,還在建科技城。跟復旦在上海楊浦有一個科技創新大樓,跟交通大學有一個樓,全是創客中心,給學生實習、創業、科研成果轉化,爆滿。

形成科技支援體系是被提倡的,我們怎麼支援?從資本、金融服務上支援,對好的專案進行投資,給他提供平臺和全方位的服務,來壯大科創產業和企業。所以科創產業這塊,未來會有不斷的動力。另一個,綠地原有產業全部在進行科技升級,比如金融科技、建築科技,我們都下了很多功夫。

經濟觀察網:康養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張玉良:我們做的客戶是55歲到75歲的,有錢有閑,可以在全中國全世界跑。比如旅居式,我們做會員制,現在一個房間是30萬元左右,住滿20年,這個錢全部退給你,如果你住滿10年,退你一半,如果你短期住,就不退了。平常的成本很低,從醫療開始給你全部保障,每月收3000元-3500元左右,等於家裡的房子也不需要了,在全中國可以給你提供365天的居住。

第一個把會員卡賣出去,就輕資產了。第二個,你那個資產還可以做證券化,大把現金回籠。第三個,經營上微利就可以了。第四個,帶動周邊專案,它是一個目的性消費,就像以前開一個大賣場,周邊商圈就火起來。

經濟觀察網:近兩年房地產企業格局發生了一些結構性變化,因為從第一名下滑,綠地受到了質疑。你如何看這種變化?

張玉良:轉型中大家都關注同行對比。其實經濟形勢和市場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確實到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轉型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現在有企業都做到4000億元、5000億元,很多人關心我們房地產的排名是不是下來了,估計全年在第五第六,如果按權益口徑,估計在第四。

我想這是我們轉型的結果,看一個企業的成長,不是單純地看它當前的銷售指標。今年去年銷售指標增長快的,基本上抓住了一波不限購的、低能級城市機會。因為不限購,資本要有出路所以去買那些投資性房子。抓到這一波的公司,這裡頭我估計增加了大概在1000億-1500億(銷售額)。

這個市場是不是可持續,還是需要看,以前這些地方是窪地,現在變成高地。第二個,政策對一二線城市的市場起到了非常大的殺傷力,對這些地方則沒有。這種成長是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帶來的增長,是不是未來中國有巨大市場的增長,不同的答案是不一樣的結論。

綠地通過轉型,實現了整體成長,就房地產單一業務來講,也需要成長的持久性。當然從轉型本身,小企業轉型快,大企業船大,掉頭有個過程,今年反映一點,可能明年反映出來更大、更多。

什麼樣的轉型符合中國經濟新階段的發展規律?我認為需要強有力的資源整合、強大的產業協同、重大的科技創新,還有就是消費升級,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我認為綠地轉型抓住了這幾個重要的著力點。

經濟觀察網:這兩年綠地的一些業務重心,受到調控的挑戰。比如商辦、出海限制、金融支持轉向等等,也是很多房企面臨的共同問題。

張玉良:商辦的限制,對企業的影響確實比較大。但大家也很清楚,時間長了會變成堰塞湖,會積累風險。

還有一個房地產面臨的困難,出海限制了。它本質上是從外匯角度考慮沒錯。我們也受到了影響,我們就調整客戶,把本來賣給華人的房子賣給當地人。

講到金融對地產傾斜度不一樣,這個大家明白,從企業貸款到個人按揭貸款,全部收緊了。這個過程中,大企業好一點,中小企業受到的影響比較大。總量沒有小,仍然是幾萬億的市場,它有影響,就看你怎麼把握機遇。

新的調控政策出來以後,對市場預期的影響是有的,但基本需求還在,需求不充分不平衡,說明一部分地方還是缺供應,供給側改革之後,還有大量的需求可以去佔領,因此總體上來看,未來五年仍很好。

未來的城市化、經濟增長、消費轉型升級,都具備了支撐房地產市場繼續發展的條件,租賃市場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現在大企業都在發展持有型的經營。

經濟觀察網:近期市場對地產形勢判斷看法不一,比如孫宏斌說鑽石時代,和鬱亮說白銀時代出現分歧。你持什麼觀點?

張玉良:房地產到底屬於什麼時代,首先我一直認為是很好的時代,簡單地劃分黃金白銀沒有意義。第二,市場分化、企業分化是現在非常明顯的特徵,也是規律。

有經濟增長、人口成長、有競爭能力的城市,當然就是優秀的人才進去,不斷地擴大它的競爭力,持續更強,市場肯定是不斷成長。沒有經濟增長也不宜居的城市,自然就萎縮。同樣的,越有能力的企業,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資源配置能力強,對人才吸引力強。

當然有一些大公司是靠高薪去挖,有一些是靠品牌、平臺、價值文化認同去吸引。靠高薪的,給你一千萬,一個億,你來,兩年不行,走掉,流動性非常大。有一些企業他就拿200萬,很穩定,他看重平臺、文化、社會價值認同高。

所以,你問白銀還是黃金,我說只要把握市場,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經濟觀察網:談談對房地產長效機制的理解吧,落地中可能存在哪些挑戰?

張玉良:未來五年,我依舊看好房地產。當然結構可能發生變化,現在的調控目標要求非常明確,短期措施加上長效機制。短期措施為建立長效機制創造一個過渡期。

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很重要,但也很複雜,我們應該有耐心。長效機制出臺會有一個過程,我們正處在中間的過渡期,相信未來在土地供應方式、租賃機制等方面會有更多優化政策推出,實現‘房住不炒’的同時,實現房地產行業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長效機制裡非常明確地將租賃機制作為重要的補充,還有供地多元化的重要補充,我認為是對的,也是住房制度改革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一些大城市特別是國家試點幾個城市,推租賃用地方向是對的。

經濟觀察網:據說特色小鎮成為綠地多元化佈局的一個重要的載體。

張玉良:特色小鎮去年開始綠地下大力氣在做,我們是大企業,品牌、資源配置能力、在政府中的信譽度都有優勢。我們在一二線城市周邊,交通便捷、生態宜居的地方大規模做特色小鎮。

綠地做特色小鎮堅持幾條原則:一是生態為先;二是產業為基,所有的小鎮必須有產業,科技、醫康養、現代服務業等;三是文化為魂;四是科技助力。

今年已簽約大約十五六個特色小鎮,大部分都是旅遊度假、康養小鎮,還有金融小鎮。做的過程中得到各界支持、政府認可。

經濟觀察網:特色小鎮中產業是關鍵,培育產業、運營產業的週期很長,如何平衡大規模做小鎮的資金匹配?

張玉良:小鎮是核心城市群中的一員,比如二線城市的濟南,濟南邊上三、五十公里以外,也是濟南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又比如武漢,那我們發展的都是500萬、1000萬平方米,上萬畝地的小鎮成為城市群亮點,中心城市的重要補充。

這個過程的金融匹配問題確實存在。特色小鎮有個特點,產業要持有,這個是事實。當你這些產業都能夠持續經營的時候,就有能力匹配,原因很簡單,這些資產都可以金融化;第二,可以用出售部分支撐持有部分;第三,這些資產的運營從不成熟到成熟,價格不斷在提高。金融機構、投資者、消費者看好這三條,資產完全可以匹配。但是小公司不行,從資源配置能力,到短期中期長期的資本匹配都不成熟。我根本不擔心綠地做小鎮會有什麼問題,它對客戶、城市和企業自身,都是特別好的產品形態。

經濟觀察網:特色小鎮的風口淘金者良莠不齊,政府會給投資運營方提出什麼要求讓你覺得是有益的?

張玉良:做特色小鎮的企業要有資源配置能力的,做好一個模式,然後去克隆,方法是對的,但最終要看有沒有這個資源。

所以政府把規劃把運營交給你,犧牲的是土地價值,他要什麼呢?要的是稅收、城市形象、城市功能和就業崗位。所以我們做的是什麼,第一建立科技園(城)、第二引進金融公司、度假旅遊公司、康養公司等,第三佈置醫康養加商業街等全方位資源,讓年輕人覺得很好。

經濟觀察網:政府對產業開出來會有明確要求嗎?

張玉良:當然,這是一個前提,產業用地必須如期開業,對核心城市形成城市群有幫助。比如開1000畝地的時候,你要哪幾個標準給我達到,給2000畝地的,哪幾個要達到。分批次、按節奏,實事求是一步步來。畢竟開商業街比較簡單,開產業比較難,我相信政府的腦子是清楚的。

經濟觀察網:過去幾年綠地在京津冀地區的投入不多,未來有什麼計畫?

張玉良:北京空間有限,現在是東移南拓,南拓是雄安。綠地會擇機積極參與。

另外,我們對天津、石家莊和北京周邊都看好,昨天我在香河,下一步會有大的投入,發展科技產業,金融產業,消費領域,圍繞高鐵的產業園商務區。石家莊和河北香河,是我們認為的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員。天津,我們期待在參與當地國企混改方面有所收穫。當然承德、張家口,我們都在推康養小鎮,明年會上至少五六個這樣的項目。

經濟觀察網:綠地過去做大型保障房社區、超高層、交通樞紐商務區等特色模式,支撐了跨越發展。今天到幾千億的規模上,大企業現在做的事情看起來差不多,綠地的核心競爭力會體現在哪些地方

張玉良:前幾年做的比較多的是超高層,現在大家都學,因為城市需要,也能形成土地資源配置協同效應,目前來看,我們的經驗和專業能力還是遙遙領先,300米高的樓建好幾十棟了。

高鐵商務區,我們也是非常領先,京滬京九線上大概有十幾個交通樞紐功能區都成功,企業後臺服務、科技園、創業園,再加上配套的酒店、商場、企業總部的服務、俱樂部,全做了,樓的價值上升得很快。舉個南京的例子,最開始單價賣一萬三、一萬五,三年時間翻番了。

第三個是科創產業,我自認為是走在最前面的,在全國有十幾個科創園,現在不僅是集團在做,地方事業部也在做。

另外就是產業協同,綠地產業協同太強了,我不是住宅也不是房地產,基建、商業、酒店、養老、物流、保稅倉,跨境支付跨境購,金融等等。

這都是綠地的競爭力,有些企業跟我們學還要一些時間。

經濟觀察網:早年間綠地就不是一間單純的房地產企業?

張玉良:我們一直想把自己打造成跨國經營的中國企業龍頭,社會功能發展的重要載體,並不只想塑造成一個房地產企業,更不是一個隻造住宅的企業。所以單純某個領域做第一,我沒有這個訴求。但是我也會敬佩有人短期內賺到一波快錢。對我們來說,抓得到很好,不能抓到也不要緊。我們要的是,這個企業的產業系統性很強,產品功能做完備,以人為本,把生態、文化、功能、服務、就業融為一體。不能今天做完,明天賣掉,後天被罵。因為城市需要完備的配套,有些時候是負擔,你今天造了一個學校,造了一個醫院,要長期運營,每個事業部都有運營中心,都有產業部,我們今年重運營重產業。

當然,不同企業家看法不一樣,綠地的產業協同能力擁有更多更好的未來。

被張玉良高度提煉成“下雨打傘”,確有大商人的舉重若輕。但在一個無比詭異的場中,想要每個決策都如同瑞士鐘錶那樣順利而精確地實現,太難。綠地,終於也進入了需要深度調整的週期。

“大型企業掉頭,需要一個過程。” 張玉良給出了一個很坦誠的回應。

南山有鳥,三年不鳴。三年之後,他為綠地換來了一個怎樣的空間呢?

經濟觀察網:綠地今年會交出怎樣一份成績單?

張玉良:今年綠地在2016年的基礎上,實現了較快增長。前三季度收入比去年增長20%,利潤大概增長35%左右,全年增速應該差不多。全年我們將努力實現年初制定的經營目標,確保全年營業收入3000億元,力爭利潤總額達到200億元左右。今年的主要經濟指標將努力實現穩定增長,並充分體現提質增效的成果。

同時今年還實現了重大轉型,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同時,向關聯產業基建、大消費、金融進行轉型,在此基礎上今年還加了康養和科創,變成五大多元產業。

經濟觀察網:增加康養和科創兩個產業的原因是什麼?目前進展如何?

張玉良: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市場需求發生重大轉變。我們對康養產業做了規劃,今年開工了30個康養谷,明年開100個康養穀,可能三年內要在省會城市和旅遊度假區做500個,每個都有康養、娛樂,如果條件具備還要加產學研,沒條件的話,就是前面六個字,從體檢開始到康復到遠端醫療、再到療養,然後旅居。今年開始建,明年後年會看到大量的成果出來,明年第一批開業,後年可能會有100家以上的開業規模,每家300個床位,等於3萬間房間。

另一個科創產業,我們依託擁有雄厚科研實力的高校,復旦、交大和同濟成立合資公司,我們是65%的股權,他們是35%的股權,上半年和交大和復旦成立兩個科技公司,這些科研成果全部在應用。下半年和同濟也開始了。

我們在上海建立了兩個科技園,還在建科技城。跟復旦在上海楊浦有一個科技創新大樓,跟交通大學有一個樓,全是創客中心,給學生實習、創業、科研成果轉化,爆滿。

形成科技支援體系是被提倡的,我們怎麼支援?從資本、金融服務上支援,對好的專案進行投資,給他提供平臺和全方位的服務,來壯大科創產業和企業。所以科創產業這塊,未來會有不斷的動力。另一個,綠地原有產業全部在進行科技升級,比如金融科技、建築科技,我們都下了很多功夫。

經濟觀察網:康養的商業模式是什麼?

張玉良:我們做的客戶是55歲到75歲的,有錢有閑,可以在全中國全世界跑。比如旅居式,我們做會員制,現在一個房間是30萬元左右,住滿20年,這個錢全部退給你,如果你住滿10年,退你一半,如果你短期住,就不退了。平常的成本很低,從醫療開始給你全部保障,每月收3000元-3500元左右,等於家裡的房子也不需要了,在全中國可以給你提供365天的居住。

第一個把會員卡賣出去,就輕資產了。第二個,你那個資產還可以做證券化,大把現金回籠。第三個,經營上微利就可以了。第四個,帶動周邊專案,它是一個目的性消費,就像以前開一個大賣場,周邊商圈就火起來。

經濟觀察網:近兩年房地產企業格局發生了一些結構性變化,因為從第一名下滑,綠地受到了質疑。你如何看這種變化?

張玉良:轉型中大家都關注同行對比。其實經濟形勢和市場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確實到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轉型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現在有企業都做到4000億元、5000億元,很多人關心我們房地產的排名是不是下來了,估計全年在第五第六,如果按權益口徑,估計在第四。

我想這是我們轉型的結果,看一個企業的成長,不是單純地看它當前的銷售指標。今年去年銷售指標增長快的,基本上抓住了一波不限購的、低能級城市機會。因為不限購,資本要有出路所以去買那些投資性房子。抓到這一波的公司,這裡頭我估計增加了大概在1000億-1500億(銷售額)。

這個市場是不是可持續,還是需要看,以前這些地方是窪地,現在變成高地。第二個,政策對一二線城市的市場起到了非常大的殺傷力,對這些地方則沒有。這種成長是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帶來的增長,是不是未來中國有巨大市場的增長,不同的答案是不一樣的結論。

綠地通過轉型,實現了整體成長,就房地產單一業務來講,也需要成長的持久性。當然從轉型本身,小企業轉型快,大企業船大,掉頭有個過程,今年反映一點,可能明年反映出來更大、更多。

什麼樣的轉型符合中國經濟新階段的發展規律?我認為需要強有力的資源整合、強大的產業協同、重大的科技創新,還有就是消費升級,是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我認為綠地轉型抓住了這幾個重要的著力點。

經濟觀察網:這兩年綠地的一些業務重心,受到調控的挑戰。比如商辦、出海限制、金融支持轉向等等,也是很多房企面臨的共同問題。

張玉良:商辦的限制,對企業的影響確實比較大。但大家也很清楚,時間長了會變成堰塞湖,會積累風險。

還有一個房地產面臨的困難,出海限制了。它本質上是從外匯角度考慮沒錯。我們也受到了影響,我們就調整客戶,把本來賣給華人的房子賣給當地人。

講到金融對地產傾斜度不一樣,這個大家明白,從企業貸款到個人按揭貸款,全部收緊了。這個過程中,大企業好一點,中小企業受到的影響比較大。總量沒有小,仍然是幾萬億的市場,它有影響,就看你怎麼把握機遇。

新的調控政策出來以後,對市場預期的影響是有的,但基本需求還在,需求不充分不平衡,說明一部分地方還是缺供應,供給側改革之後,還有大量的需求可以去佔領,因此總體上來看,未來五年仍很好。

未來的城市化、經濟增長、消費轉型升級,都具備了支撐房地產市場繼續發展的條件,租賃市場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現在大企業都在發展持有型的經營。

經濟觀察網:近期市場對地產形勢判斷看法不一,比如孫宏斌說鑽石時代,和鬱亮說白銀時代出現分歧。你持什麼觀點?

張玉良:房地產到底屬於什麼時代,首先我一直認為是很好的時代,簡單地劃分黃金白銀沒有意義。第二,市場分化、企業分化是現在非常明顯的特徵,也是規律。

有經濟增長、人口成長、有競爭能力的城市,當然就是優秀的人才進去,不斷地擴大它的競爭力,持續更強,市場肯定是不斷成長。沒有經濟增長也不宜居的城市,自然就萎縮。同樣的,越有能力的企業,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資源配置能力強,對人才吸引力強。

當然有一些大公司是靠高薪去挖,有一些是靠品牌、平臺、價值文化認同去吸引。靠高薪的,給你一千萬,一個億,你來,兩年不行,走掉,流動性非常大。有一些企業他就拿200萬,很穩定,他看重平臺、文化、社會價值認同高。

所以,你問白銀還是黃金,我說只要把握市場,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經濟觀察網:談談對房地產長效機制的理解吧,落地中可能存在哪些挑戰?

張玉良:未來五年,我依舊看好房地產。當然結構可能發生變化,現在的調控目標要求非常明確,短期措施加上長效機制。短期措施為建立長效機制創造一個過渡期。

房地產調控的長效機制很重要,但也很複雜,我們應該有耐心。長效機制出臺會有一個過程,我們正處在中間的過渡期,相信未來在土地供應方式、租賃機制等方面會有更多優化政策推出,實現‘房住不炒’的同時,實現房地產行業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長效機制裡非常明確地將租賃機制作為重要的補充,還有供地多元化的重要補充,我認為是對的,也是住房制度改革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一些大城市特別是國家試點幾個城市,推租賃用地方向是對的。

經濟觀察網:據說特色小鎮成為綠地多元化佈局的一個重要的載體。

張玉良:特色小鎮去年開始綠地下大力氣在做,我們是大企業,品牌、資源配置能力、在政府中的信譽度都有優勢。我們在一二線城市周邊,交通便捷、生態宜居的地方大規模做特色小鎮。

綠地做特色小鎮堅持幾條原則:一是生態為先;二是產業為基,所有的小鎮必須有產業,科技、醫康養、現代服務業等;三是文化為魂;四是科技助力。

今年已簽約大約十五六個特色小鎮,大部分都是旅遊度假、康養小鎮,還有金融小鎮。做的過程中得到各界支持、政府認可。

經濟觀察網:特色小鎮中產業是關鍵,培育產業、運營產業的週期很長,如何平衡大規模做小鎮的資金匹配?

張玉良:小鎮是核心城市群中的一員,比如二線城市的濟南,濟南邊上三、五十公里以外,也是濟南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又比如武漢,那我們發展的都是500萬、1000萬平方米,上萬畝地的小鎮成為城市群亮點,中心城市的重要補充。

這個過程的金融匹配問題確實存在。特色小鎮有個特點,產業要持有,這個是事實。當你這些產業都能夠持續經營的時候,就有能力匹配,原因很簡單,這些資產都可以金融化;第二,可以用出售部分支撐持有部分;第三,這些資產的運營從不成熟到成熟,價格不斷在提高。金融機構、投資者、消費者看好這三條,資產完全可以匹配。但是小公司不行,從資源配置能力,到短期中期長期的資本匹配都不成熟。我根本不擔心綠地做小鎮會有什麼問題,它對客戶、城市和企業自身,都是特別好的產品形態。

經濟觀察網:特色小鎮的風口淘金者良莠不齊,政府會給投資運營方提出什麼要求讓你覺得是有益的?

張玉良:做特色小鎮的企業要有資源配置能力的,做好一個模式,然後去克隆,方法是對的,但最終要看有沒有這個資源。

所以政府把規劃把運營交給你,犧牲的是土地價值,他要什麼呢?要的是稅收、城市形象、城市功能和就業崗位。所以我們做的是什麼,第一建立科技園(城)、第二引進金融公司、度假旅遊公司、康養公司等,第三佈置醫康養加商業街等全方位資源,讓年輕人覺得很好。

經濟觀察網:政府對產業開出來會有明確要求嗎?

張玉良:當然,這是一個前提,產業用地必須如期開業,對核心城市形成城市群有幫助。比如開1000畝地的時候,你要哪幾個標準給我達到,給2000畝地的,哪幾個要達到。分批次、按節奏,實事求是一步步來。畢竟開商業街比較簡單,開產業比較難,我相信政府的腦子是清楚的。

經濟觀察網:過去幾年綠地在京津冀地區的投入不多,未來有什麼計畫?

張玉良:北京空間有限,現在是東移南拓,南拓是雄安。綠地會擇機積極參與。

另外,我們對天津、石家莊和北京周邊都看好,昨天我在香河,下一步會有大的投入,發展科技產業,金融產業,消費領域,圍繞高鐵的產業園商務區。石家莊和河北香河,是我們認為的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員。天津,我們期待在參與當地國企混改方面有所收穫。當然承德、張家口,我們都在推康養小鎮,明年會上至少五六個這樣的項目。

經濟觀察網:綠地過去做大型保障房社區、超高層、交通樞紐商務區等特色模式,支撐了跨越發展。今天到幾千億的規模上,大企業現在做的事情看起來差不多,綠地的核心競爭力會體現在哪些地方

張玉良:前幾年做的比較多的是超高層,現在大家都學,因為城市需要,也能形成土地資源配置協同效應,目前來看,我們的經驗和專業能力還是遙遙領先,300米高的樓建好幾十棟了。

高鐵商務區,我們也是非常領先,京滬京九線上大概有十幾個交通樞紐功能區都成功,企業後臺服務、科技園、創業園,再加上配套的酒店、商場、企業總部的服務、俱樂部,全做了,樓的價值上升得很快。舉個南京的例子,最開始單價賣一萬三、一萬五,三年時間翻番了。

第三個是科創產業,我自認為是走在最前面的,在全國有十幾個科創園,現在不僅是集團在做,地方事業部也在做。

另外就是產業協同,綠地產業協同太強了,我不是住宅也不是房地產,基建、商業、酒店、養老、物流、保稅倉,跨境支付跨境購,金融等等。

這都是綠地的競爭力,有些企業跟我們學還要一些時間。

經濟觀察網:早年間綠地就不是一間單純的房地產企業?

張玉良:我們一直想把自己打造成跨國經營的中國企業龍頭,社會功能發展的重要載體,並不只想塑造成一個房地產企業,更不是一個隻造住宅的企業。所以單純某個領域做第一,我沒有這個訴求。但是我也會敬佩有人短期內賺到一波快錢。對我們來說,抓得到很好,不能抓到也不要緊。我們要的是,這個企業的產業系統性很強,產品功能做完備,以人為本,把生態、文化、功能、服務、就業融為一體。不能今天做完,明天賣掉,後天被罵。因為城市需要完備的配套,有些時候是負擔,你今天造了一個學校,造了一個醫院,要長期運營,每個事業部都有運營中心,都有產業部,我們今年重運營重產業。

當然,不同企業家看法不一樣,綠地的產業協同能力擁有更多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