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神秘古銅鏡的鑒別——這幾件價值連城

銅鏡一般是含錫量較高的青銅鑄造。在古代,最早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它製作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中國古代青銅藝術文化遺產中的瑰寶。近年來,儘管古銅鏡收藏急劇升溫,但收藏古銅鏡的第一步則是要懂得鑒賞。

看鑄造

唐以前銅鏡是採用陶範鑄造的,製作和加工主要在陶範上實施,

銅鏡鑄成後也只是平面打磨,棱角分明,如戰國銅鏡圖案之間有範縫,漢鏡表面有範土龜裂痕跡。宋以後採用砂型鑄造,沒有陶範鑄造特徵。

現代仿鏡多是採用失蠟法,用打磨機打磨邊角不直,正面側看不光有高突感。為保證銅鏡能具有真實、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鑄造銅鏡時,鏡子的大小和弧度都有嚴格的比例。小點的銅鏡可看到較平緩的弧度,超過20釐米的銅鏡基本是一個平面,

看不出明顯的弧度起伏,表面既滑又潤,棱角比較圓滑。而新仿銅鏡弧度與鏡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銅鏡弧度很大,小銅鏡弧度收縮不自然,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變形。

看銅銹

因為銅鏡在鑄造時使用銅質的優劣以及埋藏地土壤中所含酸堿含量的不同等原因,

所以在銅鏡表面形成了不同的外表銹蝕,有水銀色、鉛色、綠漆古色、黑漆古色等。

現在的銅鏡收藏以水銀古、黑漆古為上品,鉛背次之,青綠古又次之。真品銅鏡都經過在土壤中的自然埋藏,一件銅鏡入土幾百數千年,其鏽色堅硬自然,層次分明與鏡胎渾然一體,牢固堅密,不易脫落,用手摳不掉。新仿的銅鏡,它的鏽是後做上去的,採取了一些化學的方法,

用鼻聞,新仿的銅鏡有化學原料的味道,缺乏真品的泥土氣;或者是把一些老銅器上的鏽刮下來以後,用膠和起來粘連在仿鏡上面。

看銅質

從色澤上看,商周用紅銅;春秋戰國時,銅色黑中顯微紅;漢唐鏡使用高錫青銅,銅質銀白,質地緊密,

較重,多為深灰或泛綠;隋唐黑褐、銀白、翠綠兼有;宋以後採用低錫青銅,含錫量明顯減少,含鉛量增多,鋅的比例也加大,因此銅質黃中閃白或黃中閃紅。

金代銅鏡一般比宋代鏡銅質略泛黃;元為純黃銅;明清宮廷銅鏡雖是黃銅質地,但明代鏡黃中閃白,清代鏡是黃銅質。真品銅鏡在製作時加入一定比例的鉛,故而分量較重,捧之有壓手之感。

聽聲音

敲擊銅鏡,通過銅鏡發出的聲音辨別真偽。新仿的銅鏡和老銅鏡在聲音上有很大區別,老銅鏡普遍聲音較低沉、圓潤,新銅鏡則聲音亮脆。

看紋飾風格

要掌握不同時代鏡子的主要特徵,仿鏡因用失蠟法脫模,所以紋飾模糊,或是按照圖錄、實物模仿因而線條刻板,紋飾僵硬。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銅鏡鑒賞四大標準:

1、保存狀況好,由於銅鏡埋藏時間較長,銹蝕程度越小越好,最好是銀光燦燦的“水銀鏡”或者黑漆如墨的“黑漆古”;

2、品種稀少,最好能見證一段歷史事件,如唐代打馬球鏡,證明了足球起源於中國;

3、藝術性高,反映古代高科技的如戰國鏤空鏡、漢唐鎦金、嵌螺鈿、銀殼、金殼、透腿等特種工藝鏡;

4、紋飾的清晰度是關鍵,銅鏡收藏中講究版模,頭模鏡最受歡迎。

辨別古銅鏡的真偽,首先應該從銅鏡的性質、紋飾、表現的內容等方面,對各時代的銅鏡進行充分的瞭解。古代的銅鏡傳於今日的,均是出土的文物。所謂出土文物,不是指兵荒變亂的流落地中,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古代,墓葬必用水銀,因此今日出土的銅鏡必均受有水銀的染變。但因銅質的優劣及水銀的強弱,它的水銀色也自不相同,有銀色的、有鉛色的。銅鏡的質地晶瑩,又先得水銀沾染,年久入骨,滿背水銀,千古亮白,稱為銀背;如果先受血水穢汙、再受水銀侵入,其銅質複雜,則色如鉛,年遠色滯,稱為鉛背;還有半水銀半青綠朱砂堆的,先受血肉穢腐,其半日久釀成青綠,其半淨者,乃染水銀,故一鏡之背二色間雜也。銅鏡以銀背為上品,鉛背次之,青綠又次之。如果鉛背埋土年遠,遂變純黑,謂之黑漆背,此價尤其高,但這種顏色也較易偽作。

聽聲音

敲擊銅鏡,通過銅鏡發出的聲音辨別真偽。新仿的銅鏡和老銅鏡在聲音上有很大區別,老銅鏡普遍聲音較低沉、圓潤,新銅鏡則聲音亮脆。

看紋飾風格

要掌握不同時代鏡子的主要特徵,仿鏡因用失蠟法脫模,所以紋飾模糊,或是按照圖錄、實物模仿因而線條刻板,紋飾僵硬。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齊家文化與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銅鏡鑒賞四大標準:

1、保存狀況好,由於銅鏡埋藏時間較長,銹蝕程度越小越好,最好是銀光燦燦的“水銀鏡”或者黑漆如墨的“黑漆古”;

2、品種稀少,最好能見證一段歷史事件,如唐代打馬球鏡,證明了足球起源於中國;

3、藝術性高,反映古代高科技的如戰國鏤空鏡、漢唐鎦金、嵌螺鈿、銀殼、金殼、透腿等特種工藝鏡;

4、紋飾的清晰度是關鍵,銅鏡收藏中講究版模,頭模鏡最受歡迎。

辨別古銅鏡的真偽,首先應該從銅鏡的性質、紋飾、表現的內容等方面,對各時代的銅鏡進行充分的瞭解。古代的銅鏡傳於今日的,均是出土的文物。所謂出土文物,不是指兵荒變亂的流落地中,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古代,墓葬必用水銀,因此今日出土的銅鏡必均受有水銀的染變。但因銅質的優劣及水銀的強弱,它的水銀色也自不相同,有銀色的、有鉛色的。銅鏡的質地晶瑩,又先得水銀沾染,年久入骨,滿背水銀,千古亮白,稱為銀背;如果先受血水穢汙、再受水銀侵入,其銅質複雜,則色如鉛,年遠色滯,稱為鉛背;還有半水銀半青綠朱砂堆的,先受血肉穢腐,其半日久釀成青綠,其半淨者,乃染水銀,故一鏡之背二色間雜也。銅鏡以銀背為上品,鉛背次之,青綠又次之。如果鉛背埋土年遠,遂變純黑,謂之黑漆背,此價尤其高,但這種顏色也較易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