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煙臺味道八」冬至的餃子,老娘的牽掛

煙臺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微信號:yantailvyou)——旅遊資訊、行業動態、優惠資訊、精彩活動與您分享!

俗話說“舒服不過躺著,好吃不過餃子”,明天冬至,別忘了吃碗餃子。

如今吃頓餃子是再普通不過的家常便飯,可是退回三十多年前,老家吃餃子的日子,不是逢年便是過節。當然在所有吃餃子的日子中,冬至算是老大,因為母親總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過去老家是在牟平城東,一輩輩沿襲著膠東沿海一帶最傳統的民俗。記得每到冬至這一天,

母親都會早早起床,給“老冬”(家裡逝去的親人)們做爆鍋湯麵:純醬油熗鍋,純手擀面下鍋……然後盛好一碗供養在牌位前,除此之外,剩下的麵湯就會入我的肚子裡。總記得,一年中吃的最美味的爆鍋面是冬至清早的,蔥花合著醬油的鮮香攪動枯燥的味蕾。後來一直問母親為什麼那天的湯麵最好吃,那時母親總說“老冬”們回來,施了法術。長大以後才知道,只是因為那天母親總是加足了花生油和醬油的份量,
讓那個物質貧乏的冬至早餐,顯得與眾不同。

當然除了早晨的爆鍋面,大如年的冬至餃子必不可少,白菜餡或者蘿蔔絲餡的餃子最常見,皮薄餡多,如果餡裡能再摻和點豬油,那絕對是農村裡上等人家的美味佳餚。

那時雖然家住在離海邊不足一公里的地方,可因為時令和現實保存條件的限制,冬至能吃上一次海鮮水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最好的調味品只能是豬油,其次,最大的奢侈,是母親將秋季曬乾的小幹魚或者海米剁碎摻進去,那樣或許多少抵消了水餃沒有海鮮味的缺憾。

總之,就在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這一天,那裡的膠東主婦們正絞盡腦汁為逝去和活著的親人們忙活著,試圖烹飪出一桌豐盛可口的美食,盡享那些饑腸轆轆的味蕾。然而也就在這天,才悄悄看見了年味的端倪,拉開了忙年的序幕。

《清嘉錄》中說“冬至大如年”,所以舊時又稱冬至為亞歲、小年,同春節差不多,只是沒有拜年這一條。據說孟子死於冬至日,鄉人非常悲痛,於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農家也有了祭祖的習俗。膠東一帶主要是吃餃子。吃餃子據說源於漢代的張仲景,他見到冬天好多窮人的耳朵凍壞了,就施捨“祛寒嬌耳湯”給人治凍傷。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放在鍋裡煮熟,撈出來切碎作餡料,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煮熟。面皮包好後的樣子像耳朵,又因為功效是為了防止耳朵凍傷,所以取名“祛寒嬌耳湯”。他每人發兩隻“嬌耳”、一碗熱湯。傳說中,張仲景後來也是在冬至日去世的。因而,後來每到冬至日,人們都包“嬌耳”紀念他。“嬌耳”諧音“餃兒”,慢慢變為餃子,因而民間流傳“吃了冬至餃,不凍耳朵”的說法。

時至今日,餃子早已不是大雅之堂上的山珍海味,但是隨著餃子餡千變萬化的演變,它卻依舊是伴隨中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因為每到冬至這一天,遠在故鄉的母親,總會打來電話提醒我們:別忘了今天是冬至,晚上吃頓餃子,天冷了不凍耳朵!

冬至因為標誌了重大的氣候節令變化,才為人們格外關注,成為大的節氣,也隨之帶來了祭祖習俗。集歲時習俗與祭祀民俗為一體,這也是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特點之一。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點擊下方文字連結,閱讀【煙臺味道】系列文章

向上滑動閱覽

撈出來切碎作餡料,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煮熟。面皮包好後的樣子像耳朵,又因為功效是為了防止耳朵凍傷,所以取名“祛寒嬌耳湯”。他每人發兩隻“嬌耳”、一碗熱湯。傳說中,張仲景後來也是在冬至日去世的。因而,後來每到冬至日,人們都包“嬌耳”紀念他。“嬌耳”諧音“餃兒”,慢慢變為餃子,因而民間流傳“吃了冬至餃,不凍耳朵”的說法。

時至今日,餃子早已不是大雅之堂上的山珍海味,但是隨著餃子餡千變萬化的演變,它卻依舊是伴隨中國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因為每到冬至這一天,遠在故鄉的母親,總會打來電話提醒我們:別忘了今天是冬至,晚上吃頓餃子,天冷了不凍耳朵!

冬至因為標誌了重大的氣候節令變化,才為人們格外關注,成為大的節氣,也隨之帶來了祭祖習俗。集歲時習俗與祭祀民俗為一體,這也是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特點之一。

(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點擊下方文字連結,閱讀【煙臺味道】系列文章

向上滑動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