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張報紙與一座城市的故事|陳蕾:有一種青春叫“第一”

【人物小傳】

陳蕾,1982年生,先後在市第一實驗小學、市實驗中學、萊蕪一中學習。

2000年考入山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2004年保送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直讀博士,2010年進入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後工作站,2012年出站後在北京建築大學理學院應用物理系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現為北京建築大學理學院應用物理系講師。

題記

夢想,從不負苦心追求的人。無論是求學還是科研,都是無比漫長而艱辛的智力探險,幸運的是,我一直堅持不懈、一貫心無旁騖。

作為一名年輕的基礎科學研究人員,我將依然前行、有所建樹,因為我堅信:有夢想,困難可以克服;有興趣,就有毅力做好。

大清早,北京凱德商廈翠微店剛開門迎客,我們一行就在一家甜品店裡找到了陳蕾。“我有啥可採訪的啊。”隨即響起一陣純真、開朗的笑聲。

陳蕾之所以在翠微店接受採訪,是因為她要送女兒到這裡上少兒英語培訓班。女兒剛剛5歲,她就開始悉心培養,

猶如爸爸對待當年的她自己。

爸爸指著北大教室的一個椅子,

對她說:閨女,這個座位咱“占”下了。

“我從小就是個放學就回家的女孩。”談起自己小學、中學生活,陳蕾有些茫然,除了“學習、好學習、學習好”這幾個關鍵字,其他的幾乎是空白。

由於當時高中實行“預科班”教育模式,成績優異的陳蕾提前半年結束了自己的初中生活,考入萊蕪一中預科班。“提前半年學習高中課程,

我們就覺得比一般學生要主動一些。”由於都是尖子生,大家學習自覺性、積極性都很高。陳蕾在這一環境中依然勤奮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最重要的是,在這一時期,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這讓我受益終生”。

和所有學生家長一樣,陳蕾的爸爸也開始對女兒將要上的大學有了規劃和期許。

1998年,單位安排他到北京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業務學習,暑假時,女兒來看他,爺倆就在校園裡走走看看。當走到一間教室時,爸爸突然指著前排的一張椅子,說:“閨女,那個位子咱‘占’下了,上大學時就是你的了。”

儘管有點玩笑成分,但爺倆心裡都清楚,這是認真的。“我知道,上北大是爸爸對我的期望,也是我的目標。但陰差陽錯,

直到6年後我被保送到北京大學讀博士,才算遂了爸爸的願。得知這個消息後,爸爸雖然沒明顯表現出來,但我看得出,他發自內心地高興,可以說高興壞了。”說起爸爸,陳蕾突然話多起來,語帶傷感。

原來,天不假年,在陳蕾還在讀博士時,爸爸因病去世。回到萊蕪,每當走到市中醫醫院、市實驗中學的路段時,陳蕾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爸爸騎著自行車接送她上學的情景,一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感總讓她淚眼婆娑。

“上學時,我最聽老師的話,爸爸最聽我的話。我做值日生時,爸爸天不明就載著我去。”陳蕾一邊笑,一邊擦拭著淚水。

從不招女生的博導破了例,

是因為她的履歷中寫滿了“第一”。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馬中水教授,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素以嚴謹治學著稱。是陳蕾,打破了他從不招收女生的慣例。

“也許是我大學專業成績年年全院第一的原因吧,讓他對我青眼有加。”陳蕾笑稱。在大學期間,陳蕾幾乎把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一下課就泡在圖書館裡,把老師講課內容複習一遍,再做相關習題,直到把所有知識點都掌握了為止,然後廣泛閱讀其他書籍,一直到圖書館關門。

靠著遠超別人的努力,陳蕾的專業課成績每年都處於領跑位置。2003年,在第三屆山東高校十大優秀學生評選活動中,在各高校層層選拔推薦的基礎上,經過專家嚴格評審考核,她從全省57萬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中脫穎而出,獲“十大優秀學生”榮譽稱號。專家組對她們這屆獲獎學生給予很高評價,“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學習成績優秀,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但青眼有加,絕不是另眼相看。看到陳蕾一入學有點放鬆的苗頭,馬中水教授嚴厲地批評了她,“想混,就趕緊走!”。“當時確實有點‘實現目標’的想法,”從小就在老師表揚聲中長大的陳蕾難過地哭了,“他太嚴厲了,但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感激我的導師。”

博士畢業時,陳蕾已與北京建築大學基本談妥,但導師卻把她推薦到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後工作站,“再往前走一步,不吃虧”。這樣陳蕾又成了“博士後”。

入校第一年就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專案,

讓學校實現“歷史性突破”。

“博士後不是學位,進博士後工作站,不是讀書,而是工作。在中科院,做博士後不僅有較高的工資,還免費提供兩室一廳的住房,很不錯的。”陳蕾解釋。

從高校博士進入中科院,成為研究所的博士後,讓陳蕾對科研、學術、專案等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極大拓寬了自己的研究視野和方向。“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很多院士,他們太平易近人了。”陳蕾覺得,也許是他們的知識太淵博了,以致於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境界,讓人感覺不到一點“物理大家”的印跡,就像自己家的老人,“每次談話,都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是做人上,還是科研上”。

由於博士後最多只能做兩屆,2012年,陳蕾又在網上對自己的求職簡歷進行了更新,沒想到不幾天,北京建築大學理學院院長就給他打來電話,問她還願不願意到學校來。“我感覺和北京建築大學挺有緣的,整整兩年了,他們還對我‘虛位以待’。”陳蕾笑說。

讓學校領導和同事意外的是,進校工作第一年,陳蕾的“多鐵材料中非共線磁性與電極化耦合機制的理論研究”就獲批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專案,實現了該校物理學科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的突破。為此,學校領導大加稱讚,“充分表明我校年輕教師的科研後勁很足”。

“其實,科研很枯燥,壓力也很大。但我興趣在此,我還要努力下去。”陳蕾說。

小知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堅持支持基礎研究,逐漸形成和發展了由研究項目、人才項目和環境條件專案三大系列組成的資助格局。二十多年來,自然科學基金在推動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發展,促進基礎學科建設,發現、培養優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青年基金專案支持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範圍內自主選題,開展基礎研究工作,培養青年科學技術人員獨立主持科研項目、進行創新研究的能力。

每當走到市中醫醫院、市實驗中學的路段時,陳蕾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爸爸騎著自行車接送她上學的情景,一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痛感總讓她淚眼婆娑。

“上學時,我最聽老師的話,爸爸最聽我的話。我做值日生時,爸爸天不明就載著我去。”陳蕾一邊笑,一邊擦拭著淚水。

從不招女生的博導破了例,

是因為她的履歷中寫滿了“第一”。

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馬中水教授,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素以嚴謹治學著稱。是陳蕾,打破了他從不招收女生的慣例。

“也許是我大學專業成績年年全院第一的原因吧,讓他對我青眼有加。”陳蕾笑稱。在大學期間,陳蕾幾乎把時間都花在了學習上,一下課就泡在圖書館裡,把老師講課內容複習一遍,再做相關習題,直到把所有知識點都掌握了為止,然後廣泛閱讀其他書籍,一直到圖書館關門。

靠著遠超別人的努力,陳蕾的專業課成績每年都處於領跑位置。2003年,在第三屆山東高校十大優秀學生評選活動中,在各高校層層選拔推薦的基礎上,經過專家嚴格評審考核,她從全省57萬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中脫穎而出,獲“十大優秀學生”榮譽稱號。專家組對她們這屆獲獎學生給予很高評價,“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社會責任感,學習成績優秀,具有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但青眼有加,絕不是另眼相看。看到陳蕾一入學有點放鬆的苗頭,馬中水教授嚴厲地批評了她,“想混,就趕緊走!”。“當時確實有點‘實現目標’的想法,”從小就在老師表揚聲中長大的陳蕾難過地哭了,“他太嚴厲了,但現在想起來,還是很感激我的導師。”

博士畢業時,陳蕾已與北京建築大學基本談妥,但導師卻把她推薦到了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博士後工作站,“再往前走一步,不吃虧”。這樣陳蕾又成了“博士後”。

入校第一年就成功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專案,

讓學校實現“歷史性突破”。

“博士後不是學位,進博士後工作站,不是讀書,而是工作。在中科院,做博士後不僅有較高的工資,還免費提供兩室一廳的住房,很不錯的。”陳蕾解釋。

從高校博士進入中科院,成為研究所的博士後,讓陳蕾對科研、學術、專案等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極大拓寬了自己的研究視野和方向。“我最大的收穫就是認識了很多院士,他們太平易近人了。”陳蕾覺得,也許是他們的知識太淵博了,以致於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境界,讓人感覺不到一點“物理大家”的印跡,就像自己家的老人,“每次談話,都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是做人上,還是科研上”。

由於博士後最多只能做兩屆,2012年,陳蕾又在網上對自己的求職簡歷進行了更新,沒想到不幾天,北京建築大學理學院院長就給他打來電話,問她還願不願意到學校來。“我感覺和北京建築大學挺有緣的,整整兩年了,他們還對我‘虛位以待’。”陳蕾笑說。

讓學校領導和同事意外的是,進校工作第一年,陳蕾的“多鐵材料中非共線磁性與電極化耦合機制的理論研究”就獲批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專案,實現了該校物理學科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的突破。為此,學校領導大加稱讚,“充分表明我校年輕教師的科研後勁很足”。

“其實,科研很枯燥,壓力也很大。但我興趣在此,我還要努力下去。”陳蕾說。

小知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堅持支持基礎研究,逐漸形成和發展了由研究項目、人才項目和環境條件專案三大系列組成的資助格局。二十多年來,自然科學基金在推動我國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發展,促進基礎學科建設,發現、培養優秀科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青年基金專案支持青年科學技術人員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範圍內自主選題,開展基礎研究工作,培養青年科學技術人員獨立主持科研項目、進行創新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