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客家人的粄食

坊間戲言,“粥、粉、面、飯”才是古代中國影響世界最為深遠的四大發明。

在客家地區,還流行一類叫作“粄”的食物,可以說是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粄的種類繁多,有鹹甜幹濕,可蒸煮煎炸,命名方式亦各不相同。有的根據味道命名,如甜粄。有的根據形狀命名,如老鼠粄。有的根據餡料命名,如蘿蔔粄。有的根據做法命名,如捆粄。有的根據顏色命名,如黃粄。還有的根據故事命名,如憶子粄。

可以說,粄是最具特色也是最受歡迎的客家美食,堪稱華南稻米文化的傑作。從外形看,客家的粄有的像潮汕的諽,有的像廣府的糕,有的又像北方的餅和包子,但又不盡相同。要從正面給粄下個精准的定義還真是件難事,用“反證法”可能相對容易些,客家文化學者王增能先生就曾反證道:“抽絲的米製品如米粉幹不能叫粄。

由米屑製成的各種糕餅,如中秋月餅、楓朗酸棗糕、白侯薄餅、大埔豆子羹、梅縣菊花糕、龍川牛筋糕等,也都不能叫粄。”

粄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既可以是主食,又可以是副食甚至是零食。如果非得劃出個“楚河漢界”來的話,

那麼大多數粄應該歸為主食類。這不妨從“粄字的結構(從左到右)來看,左邊的“米”表示原料,右邊的“反”表示讀音。然後再從右到左看“反正都可以當米飯吃”。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粄都用米漿製成,也不一定都能當飯吃,如“仙人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