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雅昌帶你看展覽」華文隸書的開創者:紀念劉炳森誕辰八十周年作品暨文獻展

展覽現場

2017年12月22日,“紫垣秋草 翰墨人生——紀念劉炳森誕辰八十周年作品暨文獻展”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開幕。

此次展覽展示了劉炳森先生一生各階段創作的最具典型意義的書畫作品,其中有的作品曾多次參展,為社會各界書畫愛好者所熟悉,有的作品尚屬首次與觀眾見面。此次展覽還涉及內容詳實、品類豐富的圖文資料與實物,包括“華文隸書”電腦字體的原形——劉炳森先生上世紀八十年代所書的“漢字隸書字樣”等。

展覽現場

劉炳森先生生前一直在故宮博物院工作,此次展覽得到了故宮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多方協助,先生的家屬對這次紀念展也給予了積極配合。不僅如此,劉炳森先生的夫人作為家屬代表,還將珍藏多年的劉炳森先生創作的書法珍品,包括《隸書<古詩十九首選二>》《隸書蘇東坡詞<水調歌頭>》《楷書陸放翁詩》《楷書“情系灕江山與水,

壽同黃岳白和松”對聯》《草書李白詩<早發白帝城>》無償地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

劉炳森(1937—2005),1937年8月生於上海,祖籍天津武清,字樹盦,號海邨,早年自號劉五先生。1962年夏畢業於北京藝術師範學院美術系中國畫山水科本科,同年秋入故宮博物院工作。早期從事古代法書繪畫一級藏品的臨摹複製、修復和研究工作,

曾複製長沙馬王堆西漢帛畫、山東金雀山帛畫、宋人冊頁《巴山下峽圖》《山腰樓觀圖》等,同時創作山水畫《雙潭煙靄圖》(與故宮博物院金仲魚先生合作)《建明秋色圖》《龍潭秋瀑圖》等優秀作品。中後期繪畫作品,以花鳥、山水為主,其畫風淳厚朴茂,清新明麗,風神勁朗。

展覽現場

劉炳森先生中年以後的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書法的創作與研究方面。其成就主要在於隸書和楷書,既有承古,更善創新,能博採眾長,其中隸書獨樹一幟。在隸書的表現方面,自然將行草書的靈動融入隸書,熔《乙瑛》《禮器》《石門頌》等漢碑於一爐,最終形成“劉炳森隸書的形式語言”體系。他的作品,在追求碑帖融合與漢碑語言方面多方探索,能夠體現漢碑傳承的經典性和審美表現的時代性;既能銜接歷史,

又充分貼近社會的普遍期待。他的楷書主要宗法顏真卿,得益于《顏勤禮碑》《多寶塔碑》《東方畫贊碑》《大唐中興頌》等,就傳承顏體楷書而言,不選顏書“癡肥呆拙”一路,而取其挺秀俊美,為書壇顏體楷書的創作注入了新意。曾在其業師何二水先生門下,精研《始平公》《魏靈藏》《鄭羲下》諸碑,故其楷書作品亦有魏碑書法傳世,風格嚴謹、博大、秀挺、灑脫。概而言之,其楷書創作,善於融會,風格多樣。

他的隸書創作,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產生社會影響力,先後創作《國際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魯迅詩歌選》《歷代遊記選》《明北京城城牆遺跡維修記》《千字文》《百家姓》《岳陽樓記》等作品;楷書創作,有《滕王閣序並詩》《包公神道碑》《千字文》《曹州書畫院碑記》《百家姓》《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作品傳世。

展覽現場

他的書法創作,既有深厚的傳統底蘊,又能貼近時代和大眾的需要。既體現了藝術創作本有的藝術價值,同時又承載了作為公共藝術的社會責任。這一類的創作,不僅具備相當的實用性和視覺效果,同時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潛在的文獻價值。他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者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為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書寫照相排字機用的我國現行漢字隸書字樣(近七千字),這套字樣即今天電腦字形檔中的『華文隸書』字體,這種字體應用廣泛,“中國民生銀行”便是一例。

炳森先生重視書法的基礎教育,曾以多種形式從事中國書法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先後創作並印行數十部書法字帖,總發行量達數百萬冊。在藝術創作中,他始終堅持繼承傳統、鼓勵創新的藝術觀,提倡書法藝術要崇尚真善美,宣導正確書風。在培養和推出書法新秀方面功不可沒。他為了中國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先後出訪南北美洲、歐洲、和東南亞等許多國家,舉辦展覽和講學,其中三十餘次出訪日本,受到世界各國書界的尊敬。1990年榮獲日本創價學會頒發的富士美術獎,2003年榮獲日本創價學會頒發的世界和平文化獎。他為書法藝術的提高與繁榮,為國內外書法與文化的交流合作策劃奔走,盡心盡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現場展示劉炳森先生早期水彩作品

在這裡我們請到了劉炳森先生之子,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劉學惟先生,他為我們生動的解讀了此次展覽。

關於展覽,劉學惟表示:“今年是先父劉炳森先生誕辰80周年,同時也是他過世12周年,作為紀念,做這樣一個展覽是最好的方式,讓熟悉他的人能夠重溫一下他的藝術,讓不熟悉的人知道他是誰。此次展覽叫‘紫垣秋草 翰墨人生’,‘紫垣’通俗一點講就是故宮的紫禁城的城牆,垣是城牆;‘秋草’是因為我父親有一篇散文叫《紫垣秋草》,他自比作紫禁城牆上的一棵結了草籽的秋草,表面上看它不是古樹名木,但它是結了草籽的有收穫,是一個通過自己不斷成長,最終是有成果的對自己的比喻。翰墨還是講筆墨,講他從事的書畫事業,所以這八個字是他藝術人生的寫照,此次展覽不只有作品,還有文獻,這是展覽的緣起。”

現場展示劉炳森先生早期水彩作品

展覽按照場地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正殿武英殿,裡面主要陳列的是劉炳森先生一生中各個階段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書畫作品,從他早年求學一直到中年的奮進,再到老年的逐漸的成熟,直至爐火純青這樣一個過程,武英殿主要涉及書畫作品,在純藝術的這個框架之內來欣賞,東配殿主要呈現給觀眾的是公共視野當中的藝術,特別是以牌匾為代表的服務于大眾,而且緊跟時代創作的作品,在這個框架內,有很多實物,也有圖文資料。第三部分是西配殿,主要展出書法的教育歷程。幾千年來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一個傳承的藝術,在繼承傳統之余需要創新,才能夠每一個時代都有新的作品,所以劉炳森先生一生努力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他在書法教育方面所作出的極大的努力。這裡邊有很多他的字帖、出版物,他主要面對年輕的學習書畫的朋友和書法愛好者。

武英殿:劉炳森先生一生重要書、畫作品呈現

武英殿的展示分三個部分:首先是早期作品,時間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之間,這個階段是劉炳森青年時代的求學階段,還展示了一部分他剛參加工作創作的作品。展覽開始呈現的是他在高中、大學畫的一些水彩作品,當然他在大學時代不光學西畫,他的專業是中國畫山水專業,同時因為他對書法本身非常熱愛,所以他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書法,19歲的時候加入了北京中國書法藝術研究社,成為最年輕的社員。同時,由於他大學本科是學山水專業的,等到大學畢業後,1962年進入故宮博物院開始參加工作,在這個階段裡邊有一件很重要的代表作就是東漢山東金雀山帛畫,這個作品是在1977年完成。早期的書法作品他主要師從何二水先生,是他從喜歡到進入專業學習的一個重要階段。

武英殿展示作品

武英殿展示作品

武英殿展示作品

武英殿展示作品

80年代,是他創作的上升期,特別是在創作方面,這個時候他做了很多嘗試,尤其是在把古人的方法如何轉化成新隸書方面,在很多方面做了嘗試。除了隸書之外還有楷書,在這個展廳當中有一些長篇的作品,比如《滕王閣序並詩》,那是他1986年創作的,這件作品是他顏體楷書研究最典型的例子,80年代他也有一些繪畫作品,但從他藝術生涯總體來去評價,他更多的將精力放到了書法的研究上,所以這次展覽七八十幅作品當中有二十多件是繪畫作品。90年代和90年代以後,他的書法作品日趨成熟和爐火純青,比如工字走廊部分展示有他三個手卷《隸書千字文》、隸書長恨歌》和《金剛經》,這三件作品都是他的精心之作,是他90年代和90年代以後最典型的隸書和楷書面貌,其中《長恨歌》和《金剛經》是首次和觀眾見面,所以比較特殊。繪畫方面,儘管劉炳森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從事,但他在水墨、色彩方面還是有非常扎實的功力。

東配殿:公共視野的劉炳森藝術

東配殿作為整個展覽重要的部分,主要展的是公共視野當中的劉炳森先生的藝術。這裡陳列的主要展品有幾幅是他寫過的牌匾原稿,還有他在80年代初完成的給上海印刷研究所寫的一套我國現行隸書字樣,這套字樣就是我們電腦字形檔當中的華文隸書字體那麼。

東配殿展示文獻及作品

東配殿展示文獻及作品

東配殿展示文獻及作品

東配殿展示文獻及作品

在這個展廳裡,還有關於中國民生銀行和北京銀行的兩個故事,這裡有圖片和文字的陳列,這個展廳最主要的是體現劉炳森的書法創作與大眾生活的緊密關係。

西配殿:劉炳森的書法教育生涯

西配殿主要體現的是劉炳森的書法教育生涯,在這個殿裡邊陳列的,一部分是劉炳森青年時代臨摹古人的習作,還有就是他的大量出版物以及他編輯出版物的手稿,展廳裡還播出了他講解顏真卿楷書學習方法的視頻。所以整個展廳體現的是他的書法的教育生涯,書法藝術是一個傳承的藝術,他在這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作出過很多的努力。

西配殿展覽現場

西配殿展覽現場

西配殿展覽現場

西配殿展覽現場

劉炳森先生的藝術視野是很開闊的,所接觸的藝術門類也是很廣泛的,沒有一個博大胸襟的人是很難裝下這麼多東西的。在藝術上他一專多能,書法、繪畫都擅長,在書法上也是一專多能,草書、楷書、隸書也都是非常有功力,這對我們今日學習藝術、領悟藝術提供了一個非常持久的範本。

作者:陳耀傑

編輯:張莉

概而言之,其楷書創作,善於融會,風格多樣。

他的隸書創作,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產生社會影響力,先後創作《國際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魯迅詩歌選》《歷代遊記選》《明北京城城牆遺跡維修記》《千字文》《百家姓》《岳陽樓記》等作品;楷書創作,有《滕王閣序並詩》《包公神道碑》《千字文》《曹州書畫院碑記》《百家姓》《妙法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等作品傳世。

展覽現場

他的書法創作,既有深厚的傳統底蘊,又能貼近時代和大眾的需要。既體現了藝術創作本有的藝術價值,同時又承載了作為公共藝術的社會責任。這一類的創作,不僅具備相當的實用性和視覺效果,同時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潛在的文獻價值。他在這方面的貢獻,最為突出者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為上海印刷技術研究所書寫照相排字機用的我國現行漢字隸書字樣(近七千字),這套字樣即今天電腦字形檔中的『華文隸書』字體,這種字體應用廣泛,“中國民生銀行”便是一例。

炳森先生重視書法的基礎教育,曾以多種形式從事中國書法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先後創作並印行數十部書法字帖,總發行量達數百萬冊。在藝術創作中,他始終堅持繼承傳統、鼓勵創新的藝術觀,提倡書法藝術要崇尚真善美,宣導正確書風。在培養和推出書法新秀方面功不可沒。他為了中國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先後出訪南北美洲、歐洲、和東南亞等許多國家,舉辦展覽和講學,其中三十餘次出訪日本,受到世界各國書界的尊敬。1990年榮獲日本創價學會頒發的富士美術獎,2003年榮獲日本創價學會頒發的世界和平文化獎。他為書法藝術的提高與繁榮,為國內外書法與文化的交流合作策劃奔走,盡心盡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現場展示劉炳森先生早期水彩作品

在這裡我們請到了劉炳森先生之子,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劉學惟先生,他為我們生動的解讀了此次展覽。

關於展覽,劉學惟表示:“今年是先父劉炳森先生誕辰80周年,同時也是他過世12周年,作為紀念,做這樣一個展覽是最好的方式,讓熟悉他的人能夠重溫一下他的藝術,讓不熟悉的人知道他是誰。此次展覽叫‘紫垣秋草 翰墨人生’,‘紫垣’通俗一點講就是故宮的紫禁城的城牆,垣是城牆;‘秋草’是因為我父親有一篇散文叫《紫垣秋草》,他自比作紫禁城牆上的一棵結了草籽的秋草,表面上看它不是古樹名木,但它是結了草籽的有收穫,是一個通過自己不斷成長,最終是有成果的對自己的比喻。翰墨還是講筆墨,講他從事的書畫事業,所以這八個字是他藝術人生的寫照,此次展覽不只有作品,還有文獻,這是展覽的緣起。”

現場展示劉炳森先生早期水彩作品

展覽按照場地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正殿武英殿,裡面主要陳列的是劉炳森先生一生中各個階段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書畫作品,從他早年求學一直到中年的奮進,再到老年的逐漸的成熟,直至爐火純青這樣一個過程,武英殿主要涉及書畫作品,在純藝術的這個框架之內來欣賞,東配殿主要呈現給觀眾的是公共視野當中的藝術,特別是以牌匾為代表的服務于大眾,而且緊跟時代創作的作品,在這個框架內,有很多實物,也有圖文資料。第三部分是西配殿,主要展出書法的教育歷程。幾千年來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一個傳承的藝術,在繼承傳統之余需要創新,才能夠每一個時代都有新的作品,所以劉炳森先生一生努力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他在書法教育方面所作出的極大的努力。這裡邊有很多他的字帖、出版物,他主要面對年輕的學習書畫的朋友和書法愛好者。

武英殿:劉炳森先生一生重要書、畫作品呈現

武英殿的展示分三個部分:首先是早期作品,時間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之間,這個階段是劉炳森青年時代的求學階段,還展示了一部分他剛參加工作創作的作品。展覽開始呈現的是他在高中、大學畫的一些水彩作品,當然他在大學時代不光學西畫,他的專業是中國畫山水專業,同時因為他對書法本身非常熱愛,所以他在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書法,19歲的時候加入了北京中國書法藝術研究社,成為最年輕的社員。同時,由於他大學本科是學山水專業的,等到大學畢業後,1962年進入故宮博物院開始參加工作,在這個階段裡邊有一件很重要的代表作就是東漢山東金雀山帛畫,這個作品是在1977年完成。早期的書法作品他主要師從何二水先生,是他從喜歡到進入專業學習的一個重要階段。

武英殿展示作品

武英殿展示作品

武英殿展示作品

武英殿展示作品

80年代,是他創作的上升期,特別是在創作方面,這個時候他做了很多嘗試,尤其是在把古人的方法如何轉化成新隸書方面,在很多方面做了嘗試。除了隸書之外還有楷書,在這個展廳當中有一些長篇的作品,比如《滕王閣序並詩》,那是他1986年創作的,這件作品是他顏體楷書研究最典型的例子,80年代他也有一些繪畫作品,但從他藝術生涯總體來去評價,他更多的將精力放到了書法的研究上,所以這次展覽七八十幅作品當中有二十多件是繪畫作品。90年代和90年代以後,他的書法作品日趨成熟和爐火純青,比如工字走廊部分展示有他三個手卷《隸書千字文》、隸書長恨歌》和《金剛經》,這三件作品都是他的精心之作,是他90年代和90年代以後最典型的隸書和楷書面貌,其中《長恨歌》和《金剛經》是首次和觀眾見面,所以比較特殊。繪畫方面,儘管劉炳森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從事,但他在水墨、色彩方面還是有非常扎實的功力。

東配殿:公共視野的劉炳森藝術

東配殿作為整個展覽重要的部分,主要展的是公共視野當中的劉炳森先生的藝術。這裡陳列的主要展品有幾幅是他寫過的牌匾原稿,還有他在80年代初完成的給上海印刷研究所寫的一套我國現行隸書字樣,這套字樣就是我們電腦字形檔當中的華文隸書字體那麼。

東配殿展示文獻及作品

東配殿展示文獻及作品

東配殿展示文獻及作品

東配殿展示文獻及作品

在這個展廳裡,還有關於中國民生銀行和北京銀行的兩個故事,這裡有圖片和文字的陳列,這個展廳最主要的是體現劉炳森的書法創作與大眾生活的緊密關係。

西配殿:劉炳森的書法教育生涯

西配殿主要體現的是劉炳森的書法教育生涯,在這個殿裡邊陳列的,一部分是劉炳森青年時代臨摹古人的習作,還有就是他的大量出版物以及他編輯出版物的手稿,展廳裡還播出了他講解顏真卿楷書學習方法的視頻。所以整個展廳體現的是他的書法的教育生涯,書法藝術是一個傳承的藝術,他在這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作出過很多的努力。

西配殿展覽現場

西配殿展覽現場

西配殿展覽現場

西配殿展覽現場

劉炳森先生的藝術視野是很開闊的,所接觸的藝術門類也是很廣泛的,沒有一個博大胸襟的人是很難裝下這麼多東西的。在藝術上他一專多能,書法、繪畫都擅長,在書法上也是一專多能,草書、楷書、隸書也都是非常有功力,這對我們今日學習藝術、領悟藝術提供了一個非常持久的範本。

作者:陳耀傑

編輯: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