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雅昌帶你看展覽」謳歌時代 陳侗講述“牧牛人”劉濟榮的藝術人生

劉濟榮

導言:2017年12月21日上午,“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開幕。

同時,在現場進行了劉濟榮作品捐贈儀式,家屬根據劉濟榮生前意願,將其遺作689件捐獻給廣州藝術博物院,包括素描、畫稿、創作草圖、創作及各個時期的代表作。

本此展覽以“時代歌者、西部縱情、暮年抒懷”三個專題呈現劉濟榮藝術全貌,全面展示本次捐贈的作品,系統回顧劉濟榮一生的藝術成就。

“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海報

劉濟榮1931年生於廣東興寧,2016年12月15日因病逝世。劉濟榮是徐悲鴻與蔣兆和藝術思想構成的“徐蔣體系”的傳人,他在教學和實踐上特別提倡“四寫”:速寫、寫生、摹寫、默寫,強調在扎實的造型能力基礎上結合筆墨技巧的運用。

他也將這一體系的教學理念和實踐經驗傳授給一批又一批青年藝術家,

在他的影響下,嶺南畫壇湧現出了眾多優秀的人物畫家。因而,他是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具有典型代表的藝術家,嶺南畫壇人物畫的主將之一。

“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展覽現場

廣州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劉濟榮談藝錄》著者韓幫文認為,

雖然劉濟榮是嶺南人,求學與工作也多在廣東,但對他的定位應該放在全國的視野。“第一,從藝術經歷上來說,老先生有一個很重要的經歷是北上去中央美院進修,得到了蔣兆和先生和葉淺予先生的指導,對他的繪畫創作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他的畫有很多北派的影響。第二,他的一些繪畫的變革和時代緊密關聯,他的確在全國形成了一種示範效應,
他的畫在全國畫壇形成一種互動,這種關係是非常的明顯的,而且他自己對藝術的思考也不只是嶺南畫派的,他是緊隨整個時代的一些美術的變遷。因此可以把他的方法放在全國的視野進行一些學術梳理、論證、理論的思考等等,我覺得這樣才是對老先生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的界定。”

“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展覽現場

在廣州美術學院國畫系教師陳侗的印象中,在他就讀於廣美國畫系時,時任人物畫教研組負責人的劉濟榮特別強調生活,“當然作為國畫家筆墨很重要,造型很重要,但是事實上相比筆墨和造型生活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

在陳侗的帶領下,我們走進展廳,感受劉濟榮的藝術魅力,體會他對藝術與生活關系的思考。以下為陳侗的講述:

這次展覽分為“時代歌者、西部縱情、暮年抒懷”三個部分,是有一定的濃縮性的。

“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展覽現場

“時代歌者”(三樓趙少昂藝術館)展出的作品大致上分為學生時代的習作和青年時代的創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中央美院學習時的一些習作,帶有典型的北派風格,或者準確地說是葉淺予先生教學體系下的風格。還有五十年代在廣州美術學院開始當老師的時候的一些習作,包括水彩畫、速寫、素描、寫生等等。另外還有課堂的臨摹,這些臨摹一方面是一種學習,另外可能是做教材用的。還有很重要一部分是在五六十或者是七十年代的一些主題創作,就是以廣東的生活為主題的一些創作。

《藏族老人》1962年 紙本設色

劉濟榮家屬捐贈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拿煙斗的老漢》

這個展櫃裡面展出的這批作品就是他62年在中央美院進修時期的作品,當時他已經是廣州美院的老師了,但是為了博採眾長,為了提高專業能力學校派他到中央美院進修。他到了中央美院以後就真的像一個很謙虛的學生一樣,放下了自己過去一切固有的東西,重新開始。所以我們在這些畫上看到的是一種帶有北方風格準確地說是葉淺予或者蔣兆和風格的這樣的一些寫生。

《白衣天使》

《臨葉淺予畫稿》

他在廣州時期的速寫跟在北京時期的速寫是完全不一樣的,廣州時期的速寫有很多明暗、光影,但是到了中央美院以後他突然變成單純的線條,這個其實都是很受葉淺予先生的影響,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劉老師是一個很謙虛、很好學的人,他從來不會帶著固有的東西去哪裡去弄個什麼身份,他是去到哪兒就受哪裡的影響,去到中央美院就受葉淺予先生的影響,就受蔣兆和先生的影響,在南方、在廣東他就受廣東的影響,到了西藏他也能畫出西藏的那種感覺,這是一個很懂得學習的人,很能夠放下自己固有的東西的人,作為一個老師是非常寶貴的。

“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展覽現場

這樣兩張畫也能夠體現出劉老師對待創作的態度,畫的是同一個題材,表現60年代的人怎麼樣的愛學習。看得出來他在學英語,利用休閒的時間,不是去公園,實際上是在渡輪上面,或者他是從事這份工作的或者只是一個坐渡輪的乘客。

這個題材應該是劉老師從生活裡面取得的或者是從速寫裡取得的,他在表現的時候做反復的嘗試。墨稿和色稿本身不說明問題,但是一個是全景的,單車都完整,還有甲板。另外一幅是去掉了甲板,單車只有一個車頭、車把手的這種構圖。

《晨》(畫稿)

後者的構圖更精煉,但是可能有一個半身的問題,半身在當時是引起爭議的。中國畫雖然歷史上有過半身構圖,比如那些老人像什麼的,但是在主題創作上似乎沒有。所以當年楊之光老師畫的《一輩子第一回》是個半身就引起過爭議,如果劉老師繼續畫半身也會引起爭議,從藝術性來講他把輪胎都去掉,畫面的內容更集中。會反復地嘗試,因為國畫家一方面是會同一題材反復地畫,一方面同一個內容反復推敲,看看哪個感覺更好,這種態度也是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學習的。

“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展覽現場

“西部縱情”(二樓黎雄才藝術館)中的西部是一個泛指,具體的內容可能是西藏,因為作者對西藏的感情是很深的,他不像有一些藝術家去采風一次,待十來天,畫點兒東西,就算了。他不是,他反反復複地畫,他一生都以這個為題材。其實如果不是援藏的畫家,嶺南人跟西藏的淵源應該不算很深,所以劉老師是把自己整個身心放到裡面去,很難有一個藝術家一生都以這麼一個其實跟他的生活並沒有直接關係的這種生活為題材,這是很寶貴的。這部分分成三個小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早年去西藏體驗生活收集素材所畫的速寫和創作;第二部分是60年代去敦煌考察壁畫畫的速寫;第三部分是中晚年以西藏為題材進行的一些創作,比較大幅的、小品式的都有。

《踏遍草原》

《踏遍草原》(畫稿)

這張《踏遍草原》可能在劉老師藝術創作的記錄裡面不是特別突出的,因為它的人物只是兩三個普通的藏民,但是它恰恰反映出來劉老師從事創作的一個方法。首先是他會有這個草稿,可能是從速寫稿變過來的一個小稿,然後他根據這個小稿不斷地畫。正稿跟小稿一個很大的區別是那個山坡沒有了,使得中國畫的意味更強,沒有那麼寫實,你可以去想像究竟是什麼樣的位置,無限種場景的可能性。第二就是從筆法上也看得出來有黃胄的影響。雖然黃胄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在人物畫速寫方面的影響力是全國性的,而且黃胄喜歡畫少數民族特別是維吾爾族。我想劉老師當時也是很敏感地捕捉到這些,這也是少數民族,所以他的筆法上面有意無意地會去追求黃胄先生的那種灑脫的、精煉的、瀟灑的、速寫式的筆法。

敦煌壁畫臨摹稿

這幾個陳列櫃裡面陳列的是一組敦煌壁畫臨摹稿,這是一組很令人感動的作品,為什麼這麼說呢?劉老師基本上都是在小速寫本上用顏色去表現他所感興趣的那些敦煌的造型,那些色彩關係,神話故事的那些內容。他跟後來很多人去畫是不一樣的,今天的學生其實也還是繼續去敦煌的,但是好像是看一看拍拍照就算了,劉老師他們當時是呆了兩個月,跟楊之光等好幾個老師一起,工作做得很深入。

敦煌壁畫臨摹稿

《敦煌千佛洞中唐壁畫臨摹稿》1961年 紙本設色

劉濟榮家屬捐贈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這個東西有沒有影響到劉老師的創作,我不能太肯定,但是作為一種學習的過程,今天已經有了很好的印刷品,而且已經開放了很久,這樣的條件我們如何向敦煌學習,應該怎麼學習,學習什麼東西,這個是值得思考的。特別是對今天的年輕學生來講,這種西部的考察每年都有,這是一個例牌,但是在這個例牌裡面我們怎麼樣把自己投放進去,吸收到東西,這個是可以在劉老師的這批小畫裡面找到答案的。

“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展覽現場

劉濟榮常用印

“暮年抒懷”(一樓關山月藝術館)也是一個內容比較綜合的一個體系,既包括他對整個嶺南文化的歷史傳承的回顧,也包括對他個人藝術背景的一種交代,還包括一些回到家鄉的回憶裡的題材,這對一個藝術家的晚年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件工作。並不是說只是表現人老了以後的什麼感覺,比如說對農村生活的表現來自少年時代的記憶,這充分體現出他的一種策略,一種藝術觀念。

劉濟榮百牛圖手卷

這是一個壓軸的展廳,展現了藝術家60多歲以後一直到他去世前創作的基本狀況。這裡面很令人矚目的就是牛的這個主題,到了晚年,劉老師會把自己比作是一個牧牛人,他所做的一切可能都是像牛一樣去耕耘他的藝術天地。在題材方面他在晚年做了大量嘗試,一方面是繼續把牛分成兩部分,一個是西藏的犛牛,一個是嶺南的水牛,儘管我們今天很難見到牛,但是在生活裡面它還是一種存在,在我們的歷史記憶當中它還是一種存在。

《鬥志昂揚》2011年 紙本設色

劉濟榮家屬捐贈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還有一個是嶺南的人物,像孫中山、高劍父,包括前清的一些沒有留下照片的人物,這個也是抒懷的一部分,他在尋找自己跟這個歷史之間的一種關係。另外一部分就是他的一些小品創作,藝術家到了晚年總想畫得更自由一些。當然也包括少量的主題創作。“暮年抒懷”這個題目我覺得很對應,有很多想法要表達,那麼怎麼做?所以就一步一步地用牛作為核心把它施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像》

這兩張畫一個是高劍父先生像,一個是孫中山的像,歷史上這兩個人物也是有關聯的。劉老師到了晚年以後他有很強烈的這種歷史感,他總覺得自己應該作為一個人物畫家應該為廣東的歷史做點兒什麼事,所以他就開始做這麼一個系列,把嶺南畫派的幾大家都畫了,把嶺南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也畫了,然後把嶺南文化史、思想史上的一些人物也畫了。

《嶺南畫帥》1989年 紙本設色

劉濟榮家屬捐贈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清以前的人物是完全靠自己的想像,你怎麼理解他。民國這些人有照片參考,但是劉老師他不是機械地參考照片,他有一些藝術上的調整。比如說像高劍父先生的像,我也畫過,我就知道很難畫,因為那張照片是很模糊的,沒有一張清晰的照片,你要把一個模糊的照片變成國畫的時候是很考驗人的,要把線提煉出來,還要像他,不容易。從這張畫裡面可以看得出來劉老師的寶刀未老,雖然年紀大了,但是表現寫實人物的時候他的水準還是保持在這兒。

“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展覽現場

這一組很氣派的叫做《水牛贊 百牛圖》,它是能夠集中到劉老師最後在藝術上的一個觀念的,其實畫什麼百什麼圖,百雞圖、百驢圖、百馬圖的藝術家都很多,但是劉老師畫百牛圖跟他們不太一樣,他並不是說找一個強項,找一個偏門去做,把這個東西做死,不是。他其實是有寓意的,他把自己比喻成牧牛人,就是他要繼續在藝術的天地裡面耕耘。當然藝術總是雙重的,牛本身的這個題材在他看來很利於筆墨的表現,而且還對造型上有要求。

《水牛贊之一·大地祥和》

根據劉老師一貫的創作的手法他絕對不是拍牛的照片來畫的,今天其實要拍到牛已經很不容易,我有時候到農村跑一大圈可能就拍到一次,還要靠機遇。像潮州菜牛拿來吃的,我去拍的時候它們都不動的,這種飛奔的牛,這種有姿態的牛是去哪兒拍都沒有的,完全靠劉老師對牛從形體結構到動態到生活習性的各種瞭解。所以他覺得這對他來講是一個挑戰,他自己覺得畫這個是很過癮的,當然在他的心裡面還有一些榜樣,比如說李可染也畫牛,還有黃胄畫“百驢圖”也是出了名的,所以我想很多時候他也會以這些前輩作為榜樣來追慕他們,這批牛是很有代表性的。當然他跟其他創作有點兒不一樣,比如說他把人全部都拿掉了,沒有人了,全部是牛自己,這個是不容易的,有那麼多動態。反正我想畫牛的時候,我覺得很麻煩,我得把劉老師的畫拿出來抄才可以。

體會他對藝術與生活關系的思考。以下為陳侗的講述:

這次展覽分為“時代歌者、西部縱情、暮年抒懷”三個部分,是有一定的濃縮性的。

“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展覽現場

“時代歌者”(三樓趙少昂藝術館)展出的作品大致上分為學生時代的習作和青年時代的創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在中央美院學習時的一些習作,帶有典型的北派風格,或者準確地說是葉淺予先生教學體系下的風格。還有五十年代在廣州美術學院開始當老師的時候的一些習作,包括水彩畫、速寫、素描、寫生等等。另外還有課堂的臨摹,這些臨摹一方面是一種學習,另外可能是做教材用的。還有很重要一部分是在五六十或者是七十年代的一些主題創作,就是以廣東的生活為主題的一些創作。

《藏族老人》1962年 紙本設色

劉濟榮家屬捐贈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拿煙斗的老漢》

這個展櫃裡面展出的這批作品就是他62年在中央美院進修時期的作品,當時他已經是廣州美院的老師了,但是為了博採眾長,為了提高專業能力學校派他到中央美院進修。他到了中央美院以後就真的像一個很謙虛的學生一樣,放下了自己過去一切固有的東西,重新開始。所以我們在這些畫上看到的是一種帶有北方風格準確地說是葉淺予或者蔣兆和風格的這樣的一些寫生。

《白衣天使》

《臨葉淺予畫稿》

他在廣州時期的速寫跟在北京時期的速寫是完全不一樣的,廣州時期的速寫有很多明暗、光影,但是到了中央美院以後他突然變成單純的線條,這個其實都是很受葉淺予先生的影響,所以從這裡可以看出劉老師是一個很謙虛、很好學的人,他從來不會帶著固有的東西去哪裡去弄個什麼身份,他是去到哪兒就受哪裡的影響,去到中央美院就受葉淺予先生的影響,就受蔣兆和先生的影響,在南方、在廣東他就受廣東的影響,到了西藏他也能畫出西藏的那種感覺,這是一個很懂得學習的人,很能夠放下自己固有的東西的人,作為一個老師是非常寶貴的。

“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展覽現場

這樣兩張畫也能夠體現出劉老師對待創作的態度,畫的是同一個題材,表現60年代的人怎麼樣的愛學習。看得出來他在學英語,利用休閒的時間,不是去公園,實際上是在渡輪上面,或者他是從事這份工作的或者只是一個坐渡輪的乘客。

這個題材應該是劉老師從生活裡面取得的或者是從速寫裡取得的,他在表現的時候做反復的嘗試。墨稿和色稿本身不說明問題,但是一個是全景的,單車都完整,還有甲板。另外一幅是去掉了甲板,單車只有一個車頭、車把手的這種構圖。

《晨》(畫稿)

後者的構圖更精煉,但是可能有一個半身的問題,半身在當時是引起爭議的。中國畫雖然歷史上有過半身構圖,比如那些老人像什麼的,但是在主題創作上似乎沒有。所以當年楊之光老師畫的《一輩子第一回》是個半身就引起過爭議,如果劉老師繼續畫半身也會引起爭議,從藝術性來講他把輪胎都去掉,畫面的內容更集中。會反復地嘗試,因為國畫家一方面是會同一題材反復地畫,一方面同一個內容反復推敲,看看哪個感覺更好,這種態度也是值得我們今天的人去學習的。

“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展覽現場

“西部縱情”(二樓黎雄才藝術館)中的西部是一個泛指,具體的內容可能是西藏,因為作者對西藏的感情是很深的,他不像有一些藝術家去采風一次,待十來天,畫點兒東西,就算了。他不是,他反反復複地畫,他一生都以這個為題材。其實如果不是援藏的畫家,嶺南人跟西藏的淵源應該不算很深,所以劉老師是把自己整個身心放到裡面去,很難有一個藝術家一生都以這麼一個其實跟他的生活並沒有直接關係的這種生活為題材,這是很寶貴的。這部分分成三個小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早年去西藏體驗生活收集素材所畫的速寫和創作;第二部分是60年代去敦煌考察壁畫畫的速寫;第三部分是中晚年以西藏為題材進行的一些創作,比較大幅的、小品式的都有。

《踏遍草原》

《踏遍草原》(畫稿)

這張《踏遍草原》可能在劉老師藝術創作的記錄裡面不是特別突出的,因為它的人物只是兩三個普通的藏民,但是它恰恰反映出來劉老師從事創作的一個方法。首先是他會有這個草稿,可能是從速寫稿變過來的一個小稿,然後他根據這個小稿不斷地畫。正稿跟小稿一個很大的區別是那個山坡沒有了,使得中國畫的意味更強,沒有那麼寫實,你可以去想像究竟是什麼樣的位置,無限種場景的可能性。第二就是從筆法上也看得出來有黃胄的影響。雖然黃胄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在人物畫速寫方面的影響力是全國性的,而且黃胄喜歡畫少數民族特別是維吾爾族。我想劉老師當時也是很敏感地捕捉到這些,這也是少數民族,所以他的筆法上面有意無意地會去追求黃胄先生的那種灑脫的、精煉的、瀟灑的、速寫式的筆法。

敦煌壁畫臨摹稿

這幾個陳列櫃裡面陳列的是一組敦煌壁畫臨摹稿,這是一組很令人感動的作品,為什麼這麼說呢?劉老師基本上都是在小速寫本上用顏色去表現他所感興趣的那些敦煌的造型,那些色彩關係,神話故事的那些內容。他跟後來很多人去畫是不一樣的,今天的學生其實也還是繼續去敦煌的,但是好像是看一看拍拍照就算了,劉老師他們當時是呆了兩個月,跟楊之光等好幾個老師一起,工作做得很深入。

敦煌壁畫臨摹稿

《敦煌千佛洞中唐壁畫臨摹稿》1961年 紙本設色

劉濟榮家屬捐贈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這個東西有沒有影響到劉老師的創作,我不能太肯定,但是作為一種學習的過程,今天已經有了很好的印刷品,而且已經開放了很久,這樣的條件我們如何向敦煌學習,應該怎麼學習,學習什麼東西,這個是值得思考的。特別是對今天的年輕學生來講,這種西部的考察每年都有,這是一個例牌,但是在這個例牌裡面我們怎麼樣把自己投放進去,吸收到東西,這個是可以在劉老師的這批小畫裡面找到答案的。

“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展覽現場

劉濟榮常用印

“暮年抒懷”(一樓關山月藝術館)也是一個內容比較綜合的一個體系,既包括他對整個嶺南文化的歷史傳承的回顧,也包括對他個人藝術背景的一種交代,還包括一些回到家鄉的回憶裡的題材,這對一個藝術家的晚年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件工作。並不是說只是表現人老了以後的什麼感覺,比如說對農村生活的表現來自少年時代的記憶,這充分體現出他的一種策略,一種藝術觀念。

劉濟榮百牛圖手卷

這是一個壓軸的展廳,展現了藝術家60多歲以後一直到他去世前創作的基本狀況。這裡面很令人矚目的就是牛的這個主題,到了晚年,劉老師會把自己比作是一個牧牛人,他所做的一切可能都是像牛一樣去耕耘他的藝術天地。在題材方面他在晚年做了大量嘗試,一方面是繼續把牛分成兩部分,一個是西藏的犛牛,一個是嶺南的水牛,儘管我們今天很難見到牛,但是在生活裡面它還是一種存在,在我們的歷史記憶當中它還是一種存在。

《鬥志昂揚》2011年 紙本設色

劉濟榮家屬捐贈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還有一個是嶺南的人物,像孫中山、高劍父,包括前清的一些沒有留下照片的人物,這個也是抒懷的一部分,他在尋找自己跟這個歷史之間的一種關係。另外一部分就是他的一些小品創作,藝術家到了晚年總想畫得更自由一些。當然也包括少量的主題創作。“暮年抒懷”這個題目我覺得很對應,有很多想法要表達,那麼怎麼做?所以就一步一步地用牛作為核心把它施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像》

這兩張畫一個是高劍父先生像,一個是孫中山的像,歷史上這兩個人物也是有關聯的。劉老師到了晚年以後他有很強烈的這種歷史感,他總覺得自己應該作為一個人物畫家應該為廣東的歷史做點兒什麼事,所以他就開始做這麼一個系列,把嶺南畫派的幾大家都畫了,把嶺南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的重要人物也畫了,然後把嶺南文化史、思想史上的一些人物也畫了。

《嶺南畫帥》1989年 紙本設色

劉濟榮家屬捐贈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清以前的人物是完全靠自己的想像,你怎麼理解他。民國這些人有照片參考,但是劉老師他不是機械地參考照片,他有一些藝術上的調整。比如說像高劍父先生的像,我也畫過,我就知道很難畫,因為那張照片是很模糊的,沒有一張清晰的照片,你要把一個模糊的照片變成國畫的時候是很考驗人的,要把線提煉出來,還要像他,不容易。從這張畫裡面可以看得出來劉老師的寶刀未老,雖然年紀大了,但是表現寫實人物的時候他的水準還是保持在這兒。

“謳歌時代——劉濟榮藝術回顧展”展覽現場

這一組很氣派的叫做《水牛贊 百牛圖》,它是能夠集中到劉老師最後在藝術上的一個觀念的,其實畫什麼百什麼圖,百雞圖、百驢圖、百馬圖的藝術家都很多,但是劉老師畫百牛圖跟他們不太一樣,他並不是說找一個強項,找一個偏門去做,把這個東西做死,不是。他其實是有寓意的,他把自己比喻成牧牛人,就是他要繼續在藝術的天地裡面耕耘。當然藝術總是雙重的,牛本身的這個題材在他看來很利於筆墨的表現,而且還對造型上有要求。

《水牛贊之一·大地祥和》

根據劉老師一貫的創作的手法他絕對不是拍牛的照片來畫的,今天其實要拍到牛已經很不容易,我有時候到農村跑一大圈可能就拍到一次,還要靠機遇。像潮州菜牛拿來吃的,我去拍的時候它們都不動的,這種飛奔的牛,這種有姿態的牛是去哪兒拍都沒有的,完全靠劉老師對牛從形體結構到動態到生活習性的各種瞭解。所以他覺得這對他來講是一個挑戰,他自己覺得畫這個是很過癮的,當然在他的心裡面還有一些榜樣,比如說李可染也畫牛,還有黃胄畫“百驢圖”也是出了名的,所以我想很多時候他也會以這些前輩作為榜樣來追慕他們,這批牛是很有代表性的。當然他跟其他創作有點兒不一樣,比如說他把人全部都拿掉了,沒有人了,全部是牛自己,這個是不容易的,有那麼多動態。反正我想畫牛的時候,我覺得很麻煩,我得把劉老師的畫拿出來抄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