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雅昌帶你看展覽」那年月,恰同學少年:“三官殿一號藝術展”在湖北美術館開幕

導言:這可能不是一個最好的展覽,但是這一定是一個有溫度的展覽。2017年4月27日,“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在湖北美術館開幕,湖北美術學院87級油畫系的黃漢成、羅實、馬六明、彭玉忠、唐荀、王朝斌、曾梵志、周俊茂8位同學在這裡重聚。

30年前“恰同學年少”的青春記憶在展覽現場的藝術家交流中重播,而現場的作品更是在藝術家們不斷變化的視覺景象背後,展示了社會結構的轉型對於他們的深刻影響及所帶來的個體鮮活的生存印跡。

“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海報

湖北美術學院87級油畫系畢業展海報

1987年,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進行了自1979年恢復招生以來的第三屆油畫系招生,

黃漢成、羅實、馬六明、彭玉忠、唐荀、王朝斌、曾梵志、周俊茂從數千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時任系主任的湖北美術學院教授尚揚組建了以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的方少華、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的魏光慶、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的田揮等青年教師搭建的多元教學團隊,以開放的教學氛圍、先鋒性的創作態度、溯源經典的基本功底要求進行教學,給了這些年輕的學生自由的學習氛圍。

2017年,湖北美術館在經過半年的籌備後組織了此次展覽。展覽現場有藝術家們早期的作品展示,也有近期的創作狀態呈現,在求學時期的老師之一方少華看來,“30年裡他們對於藝術的堅守,這對於藝術的本身特別重要。面對生活我們有很多中不同的選擇,面對藝術也是一樣,從當初物質匱乏的狀態到現在物質過剩的時代,這8個年輕人在面對藝術時候的純真是對抗浮躁時代的特別溫情的東西。

但是對於藝術問題的討論還是要回到藝術自身,我們曾經一起度過了很多青春期的美好時光,未來我希望他們每一個人都成為87級油畫系的驕傲”。

“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嘉賓合影

“在這30年裡,

無論後來我們從事什麼職業、身處何種環境,我們始終堅持著創作;尚揚、方少華、魏光慶幾位老師在藝術領域中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們在學校就強調的‘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他們對藝術的態度一直影響著我們選擇了完全迥異的表達方式”。

湖北美術館館長 冀少峰 致辭

華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87級班主任 方少華 致辭

湖北美術學院院長徐勇民致辭

藝術家唐荀、黃漢成、彭玉忠、馬六明、曾梵志、周俊茂、羅實、王朝斌(從左至右) 上臺致詞

湖北美術館藝術總監 傅中望 宣佈展覽開幕

黃漢成《人與商業》180cm×140cm×4 布面油畫 2016年

黃漢成《山水》18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在本次展覽上,黃漢成展出了其近年的《人與商業》系列。黃漢成最早開始創作商業題材是在1992年,直至現在,次系列已經成為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黃色背景是該系列繪畫中的要素之一,“我認為黃色背景極具商業性質,它是一種表徵,一種隱喻,十分適合武漢火爐城躁動不安的情緒。這種黃調子,從一九九二年開始畫架上波普油畫起一直沿襲至今。我的老家在南京後從南京遷徙至武漢,從一個火爐進入到另一個火爐。黃色象徵氣候的炎熱,象徵火,象徵商業的勃發。如火如荼的商業氛圍是我生活中一個既實在又虛幻的組成部分,同我的藝術生涯並列為人生的兩個旋律,我在市民成堆的商業化環境中長大,卻始終同環境保持著不即不離的關係,也就是在場而又對立的關係”。

自左依次為:羅實《2013春》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3年

羅實《紅旗》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2年

羅實《煙花三月》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2年

羅實《長江大橋》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7年

自左依次為:羅實《大生產》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6年

羅實《四月》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4年

羅實《大團結》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6年

羅實《松No.4》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5年

在羅實的繪畫中,條紋、格子與自然風景、名勝、遊戲場重重疊疊,與文革記憶圖式的相互遮蔽,“使沉重的自然環保及其人文主題,呈現出視覺思考的隱性轉述”。他針對時下社會問題的自我救贖與批判,在湖北美術學院教授曹丹看來,一方面顯示出當代藝術家的責任意識,另一方面,他在種種社會性迷失與無奈的境遇中不斷針對自然生存、人文生存的終極思考,同樣也呈現出面向未來的文化沉思。

左:馬六明《No.11》20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5-2016年

右:馬六明《No.10》20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5-2017年

左:馬六明《No.8》20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5-2017年

右:馬六明《No.9》20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5-2016年

在此次展覽中,馬六明展出了其2015年至2017年的繪畫新作。自2003年做了最後一場芬·馬六明的行為藝術之後,馬六明逐漸讓大家看到他繪畫的狀態,“我真實的狀態是一直在畫畫,只是在畫畫的過程中,做了十年行為藝術,然後把行為藝術停下來了還在繼續畫畫,在畫畫過程中也在探索”。從最開始停下行為藝術嘗試漏畫法的五年,到後來擺脫對材料的依賴,“就是在一張畫布上思考如何畫”,馬六明似乎已經走在尋找繪畫自由的路上。

自左依次為: 彭玉忠《豐乳肥臀-2》160cm×12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彭玉忠《豐乳肥臀-1》130cm×18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彭玉忠《豐乳肥臀-3》160cm×12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左: 彭玉忠《借火》70cm×8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右:彭玉忠《鬥狗》85cm×100cm 布面油畫 2013年

自左依次為: 彭玉忠《梵志同學》100cm×10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彭玉忠《小黃餐館服務員》100cm×8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彭玉忠《遛狗》130cm×18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在彭玉忠的作品中,女性多以豐乳肥臀的形象出現,潛在著一種性的暗示,這種“潛在”是人本性的表現,又是人掩蓋這種本性之矛盾衝突的一種再現,“性是文學、藝術從古至今永恆不變的描繪主題,我只想將這一‘永恆’穿插在當下現實生活狀態的場景之中”。彭玉忠作品中的人物多來自與生活中的陌生人,“越是陌生的人,我越愛靜靜的觀察他們,通過人的表情、語音、肢體語言,想像他們的性格、相互關係、生活經歷,甚至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是否與想像一致,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一個開放的空間封閉自己,又在自我封閉的空間讓思想空間無限的開放”。

唐荀《遠方的歌》62cm×73cm 布面油畫 1996年

唐荀《行為藝術》100cm×12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左:唐荀《馬年吉祥》20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3年

右:唐荀《現代風景畫》148cm×114cm 布面油畫 1987年

左:唐荀《中原古宅》100cm×12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右:唐荀《庭院深深》100cm×12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左:唐荀《大道武當》127cm×188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右:唐荀《一方淨土》127cm×188cm 布面油畫 2016年

迷茫於中國在工業化的道路上,鄉村與城市環境帶來的巨大變化,唐荀在畢業後創作了作品《俺家的》、《尋找家園》,“這些作品具有時代影像的性質,記錄了中華民族進程中的一段歷史階段”。《遠方的歌》則顯示出唐荀近年將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重現在畫布上,“畫面風格傾向古典主義,但情感卻是時代的氣息”;《大道武當》在認識中華文明特質的同時,意在審慎民族的未來和走向。

王朝斌《走不出的風景No.1》11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王朝斌《識弓圖》100cm×8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王朝斌《識船圖》150cm×18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王朝斌《識竹圖》150cm×18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王朝斌在近期的創作中試圖去尋找自己對繪畫的狀態,“從藝術學習階段到現在的教學,我們流覽了太多的技法、學習了太多的觀念,正因為如此,繪畫變得越來越困難,我想擺脫這種負擔和約束,獲得更多的隨意發揮的空間”。所以在其近期的創作中,王朝斌更願意“以中外繪畫史為背景,進行‘繪畫是什麼’這類本質問題的思考,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體驗創造圖像的樂趣,從而達到自我精神訴求,回歸繪畫的本身”。

曾梵志《無題10-03-01》200cm×800cm 布面油畫 2010年

此次展出的《無題10-03-01》是曾梵志創作於2010年的作品,系其自2001年創作至今的“亂筆”風格。2001年曾梵志的創作開始發生轉變,之後其右手受傷,不得不改用左手畫畫。左手運筆自然難以達到右手嫺熟的控制能力,在創造新方向的同時又不斷的出錯破壞畫面,越是試圖去修改這些錯誤,反而造成新的錯誤,這是在正常的右手思維中難以出現的。曾梵志在這個整體中發現了破壞的力量,乾脆徹底用這種方式來創作,即產生了之後的“亂筆”風格。“亂筆”風格從2004年成熟,借助畫筆的隨意性和控制性兩方面的相互抵制,亂筆系列抓住了力量、自由度於一體的特徵。此後曾梵志創作了《亂草》系列、《風景》系列、《天空》系列、《安迪·沃霍爾》系列等等,也包括在北京香格納展出的四件《從1830年至今》系列作品。

周俊茂《風景之新魔頭仰臥圖》90cm×200cm 布面油畫 2009年

自左依次為:周俊茂《風景之秋葉》200cm×10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周俊茂《風景之山草》200cm×100cm 布面油畫 2014年

周俊茂《風景之漁網》200cm×100cm 布面油畫 2014年

自左依次為:周俊茂《風景之水草》100cm×16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周俊茂《風景之霞浦黃昏》100cm×16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周俊茂《風景之生命之二》100cm×16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周俊茂《風景之徽劇印象》150cm×120cm 布面油畫 2009年

周俊茂近幾年一直在持續的《風景》系列顯示出他對古典技法的偏愛,“我想在抽象和具象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來表現諸如風景這類介於客觀存在和主觀感受之間的物象”。此次展覽是周俊茂《風景》系列的首次對外展出,“這批作品還在一個探索的階段,我也想藉著這次展覽的機會聽聽老師、同學對這個系列的看法”。

“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展覽現場

“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展覽現場

在展覽現場,這8位藝術家聚在一起,觸動觀眾的是30年前“恰同學年少”的青春記憶。而面對這些作品,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這8位藝術家,70年代的動盪、80年代的變革為他們的青少年時期打下深刻的時代印記。他們見證過匱乏的時代,也看著物質社會的逐漸充裕;他們感受過這個城市的質樸,也成為欲望社會的記錄者,“充斥其間的個人生存方式和生存印跡及其在今天的視覺表達,喚起的是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正像是湖北美術學院87級油畫系任教老師之一的魏光慶所說的,“這8位藝術家的發展軌跡更像是在反映他們那一代人的臨界點,一方面是一種精神狀態的臨界點,當整個國家劇烈轉型、進入集體的物質狀態,他們反而在30年的經歷中仍然保留了理想的集體主義;另一方面,他們8個人的狀態其實體現了當代藝術在90年代經歷的一個臨界點,可能身兼教職從事創作,可能將藝術創作作為一個半長期的狀態同時在其他領域發展,更極端的是,職業藝術家開始出現。無論這兩者中的哪一者,對於這個社會都是有它的積極價值的。”

編輯:張麗敏

藝術家唐荀、黃漢成、彭玉忠、馬六明、曾梵志、周俊茂、羅實、王朝斌(從左至右) 上臺致詞

湖北美術館藝術總監 傅中望 宣佈展覽開幕

黃漢成《人與商業》180cm×140cm×4 布面油畫 2016年

黃漢成《山水》18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在本次展覽上,黃漢成展出了其近年的《人與商業》系列。黃漢成最早開始創作商業題材是在1992年,直至現在,次系列已經成為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黃色背景是該系列繪畫中的要素之一,“我認為黃色背景極具商業性質,它是一種表徵,一種隱喻,十分適合武漢火爐城躁動不安的情緒。這種黃調子,從一九九二年開始畫架上波普油畫起一直沿襲至今。我的老家在南京後從南京遷徙至武漢,從一個火爐進入到另一個火爐。黃色象徵氣候的炎熱,象徵火,象徵商業的勃發。如火如荼的商業氛圍是我生活中一個既實在又虛幻的組成部分,同我的藝術生涯並列為人生的兩個旋律,我在市民成堆的商業化環境中長大,卻始終同環境保持著不即不離的關係,也就是在場而又對立的關係”。

自左依次為:羅實《2013春》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3年

羅實《紅旗》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2年

羅實《煙花三月》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2年

羅實《長江大橋》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7年

自左依次為:羅實《大生產》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6年

羅實《四月》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4年

羅實《大團結》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6年

羅實《松No.4》150cm×150cm 布面丙烯 2015年

在羅實的繪畫中,條紋、格子與自然風景、名勝、遊戲場重重疊疊,與文革記憶圖式的相互遮蔽,“使沉重的自然環保及其人文主題,呈現出視覺思考的隱性轉述”。他針對時下社會問題的自我救贖與批判,在湖北美術學院教授曹丹看來,一方面顯示出當代藝術家的責任意識,另一方面,他在種種社會性迷失與無奈的境遇中不斷針對自然生存、人文生存的終極思考,同樣也呈現出面向未來的文化沉思。

左:馬六明《No.11》20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5-2016年

右:馬六明《No.10》20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5-2017年

左:馬六明《No.8》20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5-2017年

右:馬六明《No.9》20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5-2016年

在此次展覽中,馬六明展出了其2015年至2017年的繪畫新作。自2003年做了最後一場芬·馬六明的行為藝術之後,馬六明逐漸讓大家看到他繪畫的狀態,“我真實的狀態是一直在畫畫,只是在畫畫的過程中,做了十年行為藝術,然後把行為藝術停下來了還在繼續畫畫,在畫畫過程中也在探索”。從最開始停下行為藝術嘗試漏畫法的五年,到後來擺脫對材料的依賴,“就是在一張畫布上思考如何畫”,馬六明似乎已經走在尋找繪畫自由的路上。

自左依次為: 彭玉忠《豐乳肥臀-2》160cm×12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彭玉忠《豐乳肥臀-1》130cm×18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彭玉忠《豐乳肥臀-3》160cm×12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左: 彭玉忠《借火》70cm×8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右:彭玉忠《鬥狗》85cm×100cm 布面油畫 2013年

自左依次為: 彭玉忠《梵志同學》100cm×10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彭玉忠《小黃餐館服務員》100cm×8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彭玉忠《遛狗》130cm×18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在彭玉忠的作品中,女性多以豐乳肥臀的形象出現,潛在著一種性的暗示,這種“潛在”是人本性的表現,又是人掩蓋這種本性之矛盾衝突的一種再現,“性是文學、藝術從古至今永恆不變的描繪主題,我只想將這一‘永恆’穿插在當下現實生活狀態的場景之中”。彭玉忠作品中的人物多來自與生活中的陌生人,“越是陌生的人,我越愛靜靜的觀察他們,通過人的表情、語音、肢體語言,想像他們的性格、相互關係、生活經歷,甚至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是否與想像一致,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一個開放的空間封閉自己,又在自我封閉的空間讓思想空間無限的開放”。

唐荀《遠方的歌》62cm×73cm 布面油畫 1996年

唐荀《行為藝術》100cm×12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左:唐荀《馬年吉祥》20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3年

右:唐荀《現代風景畫》148cm×114cm 布面油畫 1987年

左:唐荀《中原古宅》100cm×12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右:唐荀《庭院深深》100cm×12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左:唐荀《大道武當》127cm×188cm 布面油畫 2017年

右:唐荀《一方淨土》127cm×188cm 布面油畫 2016年

迷茫於中國在工業化的道路上,鄉村與城市環境帶來的巨大變化,唐荀在畢業後創作了作品《俺家的》、《尋找家園》,“這些作品具有時代影像的性質,記錄了中華民族進程中的一段歷史階段”。《遠方的歌》則顯示出唐荀近年將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重現在畫布上,“畫面風格傾向古典主義,但情感卻是時代的氣息”;《大道武當》在認識中華文明特質的同時,意在審慎民族的未來和走向。

王朝斌《走不出的風景No.1》110cm×15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王朝斌《識弓圖》100cm×80cm 布面油畫 2017年

王朝斌《識船圖》150cm×18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王朝斌《識竹圖》150cm×18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王朝斌在近期的創作中試圖去尋找自己對繪畫的狀態,“從藝術學習階段到現在的教學,我們流覽了太多的技法、學習了太多的觀念,正因為如此,繪畫變得越來越困難,我想擺脫這種負擔和約束,獲得更多的隨意發揮的空間”。所以在其近期的創作中,王朝斌更願意“以中外繪畫史為背景,進行‘繪畫是什麼’這類本質問題的思考,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體驗創造圖像的樂趣,從而達到自我精神訴求,回歸繪畫的本身”。

曾梵志《無題10-03-01》200cm×800cm 布面油畫 2010年

此次展出的《無題10-03-01》是曾梵志創作於2010年的作品,系其自2001年創作至今的“亂筆”風格。2001年曾梵志的創作開始發生轉變,之後其右手受傷,不得不改用左手畫畫。左手運筆自然難以達到右手嫺熟的控制能力,在創造新方向的同時又不斷的出錯破壞畫面,越是試圖去修改這些錯誤,反而造成新的錯誤,這是在正常的右手思維中難以出現的。曾梵志在這個整體中發現了破壞的力量,乾脆徹底用這種方式來創作,即產生了之後的“亂筆”風格。“亂筆”風格從2004年成熟,借助畫筆的隨意性和控制性兩方面的相互抵制,亂筆系列抓住了力量、自由度於一體的特徵。此後曾梵志創作了《亂草》系列、《風景》系列、《天空》系列、《安迪·沃霍爾》系列等等,也包括在北京香格納展出的四件《從1830年至今》系列作品。

周俊茂《風景之新魔頭仰臥圖》90cm×200cm 布面油畫 2009年

自左依次為:周俊茂《風景之秋葉》200cm×10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周俊茂《風景之山草》200cm×100cm 布面油畫 2014年

周俊茂《風景之漁網》200cm×100cm 布面油畫 2014年

自左依次為:周俊茂《風景之水草》100cm×160cm 布面油畫 2016年

周俊茂《風景之霞浦黃昏》100cm×16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周俊茂《風景之生命之二》100cm×160cm 布面油畫 2015年

周俊茂《風景之徽劇印象》150cm×120cm 布面油畫 2009年

周俊茂近幾年一直在持續的《風景》系列顯示出他對古典技法的偏愛,“我想在抽象和具象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來表現諸如風景這類介於客觀存在和主觀感受之間的物象”。此次展覽是周俊茂《風景》系列的首次對外展出,“這批作品還在一個探索的階段,我也想藉著這次展覽的機會聽聽老師、同學對這個系列的看法”。

“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展覽現場

“那年月:2017三官殿1號藝術展”展覽現場

在展覽現場,這8位藝術家聚在一起,觸動觀眾的是30年前“恰同學年少”的青春記憶。而面對這些作品,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這8位藝術家,70年代的動盪、80年代的變革為他們的青少年時期打下深刻的時代印記。他們見證過匱乏的時代,也看著物質社會的逐漸充裕;他們感受過這個城市的質樸,也成為欲望社會的記錄者,“充斥其間的個人生存方式和生存印跡及其在今天的視覺表達,喚起的是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正像是湖北美術學院87級油畫系任教老師之一的魏光慶所說的,“這8位藝術家的發展軌跡更像是在反映他們那一代人的臨界點,一方面是一種精神狀態的臨界點,當整個國家劇烈轉型、進入集體的物質狀態,他們反而在30年的經歷中仍然保留了理想的集體主義;另一方面,他們8個人的狀態其實體現了當代藝術在90年代經歷的一個臨界點,可能身兼教職從事創作,可能將藝術創作作為一個半長期的狀態同時在其他領域發展,更極端的是,職業藝術家開始出現。無論這兩者中的哪一者,對於這個社會都是有它的積極價值的。”

編輯:張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