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雅昌帶你看展覽」趙望雲作品回陝“省親” “回望雲峰”再現先生大師之風

趙望雲先生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宋代范仲淹點贊東漢高士嚴子陵的詩句,也分外適合趙望雲先生。2017年4月13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協辦的“回望雲峰——中國美術館藏趙望雲作品巡展”在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作品為中國美術館藏趙望雲經典作品共計150餘幅,展覽較為全面、系統地呈現了趙望雲先生的藝術成就、總體面貌和藝術歷程。

展覽現場

回望雲峰 仰之彌高

趙望雲(1906-1977),

河北省束鹿縣人。曾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處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陝西省美術家協會首任主席、陝西省文化局副局長、陝西省人大代表、陝西省政協委員等職。趙望雲出身農家,早年喪父,被迫失學當學徒,後在親友資助下,前往北平京華美術專科學校及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選科學習中國畫。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感召,積極提倡新國畫運動。曾先後深入華北、塞外、江南、西南、西北等地,
以大量的農村寫生和國畫創作,闖出了一條中國畫表現勞動民眾現實生活的藝術道路。

1942年後,定居西安。進一步精研傳統技法,探索並開創西北自然風貌及多民族人文風情相融合的新畫風,形成了雄渾博大、自然質樸的藝術風格。並先後培養了黃胄、方濟眾、徐庶之等後來享譽畫壇的著名畫家,成為大西北新美術的開拓者。同時,領導西北美協繼續深入生活、弘揚傳統藝術道路,

創造出嶄新的中國畫表現語言,成為“長安畫派”的奠基者和創始人之一。並為西北文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致辭

陝西省宣傳部副部長劉斌致辭

著名美術理論家程征致辭

長安畫派研究院院長趙振川先生代表家屬致辭

陝西省人大副主任李金柱先生宣佈展覽開幕

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館長羅甯做開幕主持人

開幕現場

趙望雲先生一生立志創新,數度變法,歷經滄桑,矢志不渝。其藝術人生開創了中國畫反映現實生活的新風,對於“長安畫派”的崛起及整個西北文藝事業的發展有著開創性的貢獻,在近現代中國繪畫發展史中具有開宗立派的畫史地位與重要影響。

此次展覽作品為2006年,趙望雲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家屬捐贈中國美術館351幅作品中的150餘幅。在先生誕生一百一十周年之時再次回陝巡展,可謂“省親”。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近幾年來,中國美術館圍繞‘典藏活化’舉辦了一系列的典藏作品展,以館藏精品為核心,深入挖掘展覽主題和文化價值,讓館藏‘文化之物’在習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激發下獲得新的時代生命,讓典藏藝術精品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他說:“2006年,在趙望雲先生百年誕辰之際,他的八個子女以向中國美術館捐贈351幅作品的方式,表達了對父親的深切緬懷和思念之情。這批寶貴的捐贈,涵蓋了趙望雲從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的創作,對趙望雲一生的藝術創作構成了有序而系統的總結。”

四大板塊系統梳理先生藝術面貌

此次展覽採用回到歷史原境的敘述模式,採用“自述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每個展覽板塊以趙望雲先生的自述引出,再輔以同時代和同時期友人、弟子的評述。

序廳

疲勞-天津《大公報》1928.3.3刊載

晚成廬藏書畫集錦 書法

22.5釐米×30.1釐米 1936年

郭沫若為趙望雲題詞 書法

107.5釐米×34釐米 1942年

天山牧馬40年代

大地回春 64x93cm 1963年

北國風光 147x76cm 1961年

序廳“成就與綜評”,陳列有趙望雲簡介、前言、綜合評述,郭沫若、關山月、石魯的評介書法作品以及趙望雲不同藝術創作階段的代表作品7-10件。

第一板塊:我是鄉間人

1938年《抗戰畫刊》封面

幽靜的山村 43x65cm 1933年

難民圖68x45cm1935年

姐妹 1948年 趙望雲 82.5×41釐米 國畫

晚成廬藏書畫集錦 20/34 1936年 趙望雲 22.5×30.1釐米 國畫

第一板塊“我是鄉間人——農村寫生(30-40年代)”,展出趙望雲晚成廬書畫冊共計80餘幅。

第二板塊:圖開西北

哈薩克舞 40年代

松林行獵 1962年 趙望雲 72×45釐米 國畫

雪天馱運圖 1954年 趙望雲 146.5×80釐米 國畫

阿拉伯人1956年50×74cm

大煉鋼鐵·送鐵沙 中國畫

30.5釐米×435釐米 1958年

幽谷新村 129.1×68cm 1960年

第二板塊“直面大自然——圖開西北(40-60年代)”,展出趙望雲五六十年代在大西北各地的寫生作品40餘件。

第三板塊:歸憶桃花源

深山欲雨 1973年35×51cm

深夜行1973年69x46.5cm

霜林曉色 1976年 趙望雲 65×33釐米 國畫

山高氣爽 1976年 趙望雲 68×34釐米 國畫

雲深不知處1975年74×46cm

竹林池塘 68x33cm 1976年

第三板塊“歸憶桃花源——夢裡家山(60-70年代)”,展出趙望雲六十年代末至去世前的憶寫性作品20餘件。展覽另以其“寫生”小幅作品貫穿整個展覽,形成一條潛在的敘述線索,闡釋其“直面生活”的藝術觀念是如何具體落實到“生動”與“鮮活”的藝術實踐中。

趙望雲在《趙望雲農村寫生集》自序中寫道:“‘到民間去’的口號,無須再喊,但希望我們生在鄉間的人們,走入城市之後,不要忘掉鄉間才是。我是鄉間人,畫自己身歷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種生活上的責任,此後我要以這種神聖的責任,作為終生生命之寄託。”他在《趙望雲塞上寫生集》自序中又寫道:“走到鄉下去看,平原上點綴著蘢蔥的林木,村落由叢木婆娑中透出,在茅舍柴扉裡往來的都是些粗衣糲食工作中的男女,每一個都在忍痛掙扎中生活著。風景是那樣的美麗,而村民的心情卻與那美麗的風景毫不相稱,這是多麼耐人尋味的現象啊!”

作為‘長安畫派’的創始人之一,趙望雲先生‘為大眾而藝術’的創作理念和‘直面生活’的創作手法對於當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價值和引導作用。此次省親般的‘回望’,尤其對於西北畫壇而言,有利於在歷史的回顧與未來的展望中啟動這一優秀傳統,堅定藝術創作發展方向。

下午兩點半,美術批評家、《從學徒到大師---畫家趙望雲》的作者程征在陝美博的二樓舉辦《重識大師》的講座,再次為大師呈現那些被眾人忽略的望雲先生的貢獻與藝術觀,還原一個真實、立體的藝術大師。

展覽和開幕現場

研討會現場

出席嘉賓陝西省人大副主任李金柱;原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張勃興,原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安啟元,原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牟玲生,原中共陝西省委常委、紀委書記李煥政,副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張保慶,原陝西省人大副主任劉維隆,原陝西省政協副主席田源,原陝西省人大秘書長桂維民,原陝西省決諮委文化組組長秦天行,西安市委原常委王軍,陝西省記者協會主席蔣寶勤;領導及文藝界的嘉賓:陝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斌,陝西省文化廳廳長劉寬忍,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陝西省文聯主席趙季平,陝西省文聯黨組書記吳豐寬,陝西省文聯副主席:禹劍峰、李仲謀,陝西省文聯副主席、美術家協會主席王西京,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長安畫派研究院院長趙振川西安美術學院院長郭線廬,西安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張立傑,西安音樂學院院長王真,陝西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賀晉東,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鐘明善;著名畫家 崔振寬、郭全忠、張振學、周正、丁雲香、王金嶺、羅平安,著名美術理論家程征等;遠道而來的嘉賓有: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原中國美術館黨委書記錢林祥,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 張晴,中國美術館收藏部副主任王雪峰,中國美術館典藏部副主任韓勁松,中國美術館科研部負責人、研究館員邵曉峰,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展部研究館員安雪,中國美術館修復中心副研究員鄧鋒,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後、揚州大學副教授朱劍,中國文化畫報主編 諶強,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主編 嚴長元,以及中央電視臺、中國藝術報的記者們和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左中一先生。

本次展覽展期至2017年5月14日。據悉,2017年7月展覽還將巡展至上海中華藝術宮。

作者:劉爽

編輯:張麗敏

放心收藏,全球見證,掃碼立即送鑒

陝西省宣傳部副部長劉斌致辭

著名美術理論家程征致辭

長安畫派研究院院長趙振川先生代表家屬致辭

陝西省人大副主任李金柱先生宣佈展覽開幕

陝西省美術博物館館長羅甯做開幕主持人

開幕現場

趙望雲先生一生立志創新,數度變法,歷經滄桑,矢志不渝。其藝術人生開創了中國畫反映現實生活的新風,對於“長安畫派”的崛起及整個西北文藝事業的發展有著開創性的貢獻,在近現代中國繪畫發展史中具有開宗立派的畫史地位與重要影響。

此次展覽作品為2006年,趙望雲先生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家屬捐贈中國美術館351幅作品中的150餘幅。在先生誕生一百一十周年之時再次回陝巡展,可謂“省親”。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近幾年來,中國美術館圍繞‘典藏活化’舉辦了一系列的典藏作品展,以館藏精品為核心,深入挖掘展覽主題和文化價值,讓館藏‘文化之物’在習總書記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激發下獲得新的時代生命,讓典藏藝術精品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他說:“2006年,在趙望雲先生百年誕辰之際,他的八個子女以向中國美術館捐贈351幅作品的方式,表達了對父親的深切緬懷和思念之情。這批寶貴的捐贈,涵蓋了趙望雲從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的創作,對趙望雲一生的藝術創作構成了有序而系統的總結。”

四大板塊系統梳理先生藝術面貌

此次展覽採用回到歷史原境的敘述模式,採用“自述與他評”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每個展覽板塊以趙望雲先生的自述引出,再輔以同時代和同時期友人、弟子的評述。

序廳

疲勞-天津《大公報》1928.3.3刊載

晚成廬藏書畫集錦 書法

22.5釐米×30.1釐米 1936年

郭沫若為趙望雲題詞 書法

107.5釐米×34釐米 1942年

天山牧馬40年代

大地回春 64x93cm 1963年

北國風光 147x76cm 1961年

序廳“成就與綜評”,陳列有趙望雲簡介、前言、綜合評述,郭沫若、關山月、石魯的評介書法作品以及趙望雲不同藝術創作階段的代表作品7-10件。

第一板塊:我是鄉間人

1938年《抗戰畫刊》封面

幽靜的山村 43x65cm 1933年

難民圖68x45cm1935年

姐妹 1948年 趙望雲 82.5×41釐米 國畫

晚成廬藏書畫集錦 20/34 1936年 趙望雲 22.5×30.1釐米 國畫

第一板塊“我是鄉間人——農村寫生(30-40年代)”,展出趙望雲晚成廬書畫冊共計80餘幅。

第二板塊:圖開西北

哈薩克舞 40年代

松林行獵 1962年 趙望雲 72×45釐米 國畫

雪天馱運圖 1954年 趙望雲 146.5×80釐米 國畫

阿拉伯人1956年50×74cm

大煉鋼鐵·送鐵沙 中國畫

30.5釐米×435釐米 1958年

幽谷新村 129.1×68cm 1960年

第二板塊“直面大自然——圖開西北(40-60年代)”,展出趙望雲五六十年代在大西北各地的寫生作品40餘件。

第三板塊:歸憶桃花源

深山欲雨 1973年35×51cm

深夜行1973年69x46.5cm

霜林曉色 1976年 趙望雲 65×33釐米 國畫

山高氣爽 1976年 趙望雲 68×34釐米 國畫

雲深不知處1975年74×46cm

竹林池塘 68x33cm 1976年

第三板塊“歸憶桃花源——夢裡家山(60-70年代)”,展出趙望雲六十年代末至去世前的憶寫性作品20餘件。展覽另以其“寫生”小幅作品貫穿整個展覽,形成一條潛在的敘述線索,闡釋其“直面生活”的藝術觀念是如何具體落實到“生動”與“鮮活”的藝術實踐中。

趙望雲在《趙望雲農村寫生集》自序中寫道:“‘到民間去’的口號,無須再喊,但希望我們生在鄉間的人們,走入城市之後,不要忘掉鄉間才是。我是鄉間人,畫自己身歷其境的景物,在我感到是一種生活上的責任,此後我要以這種神聖的責任,作為終生生命之寄託。”他在《趙望雲塞上寫生集》自序中又寫道:“走到鄉下去看,平原上點綴著蘢蔥的林木,村落由叢木婆娑中透出,在茅舍柴扉裡往來的都是些粗衣糲食工作中的男女,每一個都在忍痛掙扎中生活著。風景是那樣的美麗,而村民的心情卻與那美麗的風景毫不相稱,這是多麼耐人尋味的現象啊!”

作為‘長安畫派’的創始人之一,趙望雲先生‘為大眾而藝術’的創作理念和‘直面生活’的創作手法對於當前中國繪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價值和引導作用。此次省親般的‘回望’,尤其對於西北畫壇而言,有利於在歷史的回顧與未來的展望中啟動這一優秀傳統,堅定藝術創作發展方向。

下午兩點半,美術批評家、《從學徒到大師---畫家趙望雲》的作者程征在陝美博的二樓舉辦《重識大師》的講座,再次為大師呈現那些被眾人忽略的望雲先生的貢獻與藝術觀,還原一個真實、立體的藝術大師。

展覽和開幕現場

研討會現場

出席嘉賓陝西省人大副主任李金柱;原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張勃興,原中共陝西省委書記安啟元,原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牟玲生,原中共陝西省委常委、紀委書記李煥政,副中共陝西省委副書記張保慶,原陝西省人大副主任劉維隆,原陝西省政協副主席田源,原陝西省人大秘書長桂維民,原陝西省決諮委文化組組長秦天行,西安市委原常委王軍,陝西省記者協會主席蔣寶勤;領導及文藝界的嘉賓:陝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斌,陝西省文化廳廳長劉寬忍,中國音樂家協會名譽主席、陝西省文聯主席趙季平,陝西省文聯黨組書記吳豐寬,陝西省文聯副主席:禹劍峰、李仲謀,陝西省文聯副主席、美術家協會主席王西京,陝西省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長安畫派研究院院長趙振川西安美術學院院長郭線廬,西安音樂學院黨委書記張立傑,西安音樂學院院長王真,陝西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賀晉東,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鐘明善;著名畫家 崔振寬、郭全忠、張振學、周正、丁雲香、王金嶺、羅平安,著名美術理論家程征等;遠道而來的嘉賓有: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安遠遠,原中國美術館黨委書記錢林祥,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劃部主任 張晴,中國美術館收藏部副主任王雪峰,中國美術館典藏部副主任韓勁松,中國美術館科研部負責人、研究館員邵曉峰,中國美術館研究與策展部研究館員安雪,中國美術館修復中心副研究員鄧鋒,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後、揚州大學副教授朱劍,中國文化畫報主編 諶強,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主編 嚴長元,以及中央電視臺、中國藝術報的記者們和中國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左中一先生。

本次展覽展期至2017年5月14日。據悉,2017年7月展覽還將巡展至上海中華藝術宮。

作者:劉爽

編輯:張麗敏

放心收藏,全球見證,掃碼立即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