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時間管理的本質:拒絕低效,掌握時間的秘密,告別瞎忙和無所事事

縱觀古今中外,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很重視對時間的高效利用。

馬雲就曾在演講中說過:

你也許不知道,騰訊之父馬化騰經常晚上十二點後下班、創業教父李開複一天工作十六小時、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一工作就是十幾個小時……

現代管理大師彼德·德魯克有這樣一句話:時間是最高貴而有限的資源,不能管理時間,便什麼都不能管理。

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哪裡有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

時間管理,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備條件。

在設計這個課程之前,我們收集了一些用戶關於時間管理的想法。



我也看了問卷結果,很多都能感同身受。而且,也感到時間管理涉及到的問題還挺多的。

是的。不過,在解決具體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白一個最為根本的認知問題。



如果將時間比作一間屋子,讓你通過一些手段來提高這間屋子的價值,你會怎麼做?


一般而言,

有兩個方向:一是提高做事的效率,二是去做更有價值的事。

提高效率就是把它塞得更滿,而提高含金量,就是往裡面放更值錢的東西。

有很多時間管理的課程都在教如何提高效率。其實,在時間管理上,除了追求效率,更要考慮價值以及二者間的平衡,才能讓時間的收益最大化。

這個公式,揭示了時間管理的本質:找到高價值的事,並高效完成。

想一想吧:做有價值的事,卻沒有效率,好比千里馬被變成了蝸牛,望著遠方一步一挪;效率很高,所做的卻是無價值的事,好比夏天的知了,鳴叫不知疲倦,只是徒增吵鬧。

現實中,便有很多人常陷“低價值”或“低效率”的泥沼裡不能自知或自拔,終日碌碌,卻無所為。

想要改變這一點,我們需要先樹立對時間管理的正確認知。

下面我們來看三個故事,體會一下不同的時間管理帶來的不同的結果。

案例分析

小任的一天(1)

早上9點,部門的新晉管理者小任準時地來到公司,便收到李總的通知,讓他做一份介紹公司的PPT。

接到任務後,小任就在網上下載了PPT 的範本,開始製作。過了一個小時,同事小張走過來打斷了他。

任哥,我們去會議室討論下給客戶的方案吧,就是昨天簽的那個客戶。

小任看了看 PPT,覺得時間還早,可以開完會再接著做。

好,我拿下筆記本。

一個小時後……

終於開完會了!唔……剛剛這頁PPT我是打算怎麼寫來著?

小任忘了之前的思路,又開始重新構思PPT框架。這時,同事小何又走了過來。

任哥,剛剛我把我們討論的結果和李總彙報了下,然後他說讓你把早上交給你的資料都複印幾份。

小任急忙起身,整理好資料後跑到影印機。不巧的是,影印機又卡紙了,小任找到王工幫忙解決,修完印表機後才把資料複印好。這樣一上午忙忙碌碌,很快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了,PPT的框架還沒搭好。

案例總結(1)

可以說,小任在時間管理上幾乎是空白的,他的工作狀態是“隨波逐流型”:出現什麼新任務,就立馬去完成。

這樣的工作狀態,會容易讓自己的工作被打斷。每次打斷都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導致效率的降低。而且,什麼事情都做,其實相當於沒有抓住工作的重點。花費大量時間在列印檔案這件事上,也是很不明智。

隨波逐流型的人,看似很忙很積極,但細究起來還蠻可悲的。

嗯,我也體會到了,看上去雖然忙忙碌碌,但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工作成果。

是啊。假如小任有一定的時間管理能力,我們來看看他會怎麼做。

案例分析

小任的一天(2)

早上9點,部門的新晉管理者小任準時地來到公司,便收到李總的通知,讓他做一份介紹公司的PPT。——假如小任有一定的時間管理能力,我們來看看他會怎麼做。

接到任務後,小任就在網上下載了PPT 的範本,開始製作。過了一個小時,同事小張走過來打斷了他。

任哥,一起去會議室討論下給客戶的方案吧,就是昨天簽的那個客戶。

小任看了看 PPT,心想自己已計畫早上起碼要完成PPT 的框架搭建和素材整理,估計還要一個小時。

嗯,這個方案是需要下班前提交的是吧?我目前手頭還有一項工作還要1個小時左右。我們十一點十分開會,然後下午確定最終方案,可以吧?

你可以把想要討論的問題和重點先標出來,到時侯效率更高些。

好的,我過會找你。

小任繼續做PPT。過了一會,李總來電。

小任啊,早上給你的資料,你都複印幾份,送到我辦公室。

好的,什麼時候要?需要幾份?

明天見客戶要用的,4份就行。

明白了,下班前給您送過去。

小任在便利貼上記下這個任務,繼續做ppt。

早上十一點,小任已經初步確定了 PPT內容框架;十一點十分去開完會後,他順便將資料複印完成。

案例總結(2)

小任在時間管理上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他的工作狀態是“高效率導向型”:對於任務的優先順序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且懂得怎樣應付臨時任務,以保證各個任務都能高效完成。

這樣的人能快速地完成任務,在同事和上司的心裡樹立起有能力的職業形象。

感覺第一個案例和第二個案例遇到的事情差不多,但有無規劃,便導致了兩人的結果大大不同。



是的。第二個案例中,小任具備了一定的效率和價值思維,但主要側重於提高效率。

我覺得我能做到這樣,就很不錯了。

其實,如果能更深刻地理解時間管理思維,小任還能做得更好。

案例分析

小任的一天(3)

早上9點,部門的新晉管理者小任準時地來到公司,便收到李總的通知,讓他做一份介紹公司的PPT。——假如小任能更深刻地理解時間管理思維,我們看看他會怎麼做。

接到任務後,小任並沒有馬上做 PPT,而是先思考了幾個問題。

小任的思考(1)

1.目前公司的業務側重點在哪?目前的戰略規劃如何?

2.我的部門在公司業務中扮演著什麼角色?我可以怎樣幫公司達成目標?

通過思考,小任得到了兩方面的價值。

思考的價值

1.在構思介紹公司的PPT時,他可以站更高看更遠,思路也更清晰:公司目前在做什麼;以後會做什麼;PPT中,哪些要說,哪些不說,哪些是重點,哪些只要提一下即可……

2.在製作PPT時,可以結合公司內容,思考自己部門的發展方向。有了這些思考,製作PPT的時間可以一箭雙雕,即完成了工作任務,又完成了作為新晉管理者一些必要的思考。

(想)好,明白了,現在回到任務上:李總需要我做一份介紹公司的PPT。

從這個任務入手,小任又給自己拋出了下面幾個問題:

小任的思考(2)

這份PPT是為什麼而做?

會用於什麼場景?

目標受眾是哪些人?

如果可以,我要怎樣做得更好?

第一個問題,可以讓小任在構思PPT時,確保核心方向;中間兩個問題,則讓他可以確定演講的調性和表達方式;最後一個問題,能激發發散思維,產生靈感。

(想)好,那我先寫個任務清單。

小任的任務清單

1.和李總簡單溝通,確認PPT確切的目的、受眾以及和公司發展的關聯;

2.如果需要,詢問相關人員以及收集相關資料,整理成PPT的素材;

3.完成上面兩個步驟後,開始製作PPT,並在構思階段和李總確認。

接到任務後,小任就在網上下載了PPT 的範本,開始製作。過了一個小時,同事小張走了過來。

任哥,一起去會議室討論下給客戶的方案吧。

我想,我們現在的提案還沒和客戶溝通過,沒有充分瞭解客戶的想法,有被否決的風險。

老朱說他明天會再次拜訪那個客戶。如果先讓老朱去瞭解下客戶對這些提案的想法,我們在確定具體提案時就更有針對性了。

所以我們可以把初步方案中的思路提取出來,再將一些關鍵的點整理成一個問題清單,讓老朱明天和客戶碰一下。

等明天拿到客戶回饋,我們再開討論會議。

嗯嗯,你說得對,我先去給老朱準備一份清單。

小任很明白,方案不僅要為客戶創造經濟效益,更要能滿足客戶需求。所以,他想到在確定具體方案前,最好和客戶再溝通下。這其實和他做PPT 時的考慮是相似的——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價值”。

小任繼續做PPT。過了一會,李總來電。

小任啊,早上給你的資料,你都複印幾份,送到我辦公室。

好的,什麼時候需要?幾份比較合適?

明天我見客戶要用的,4份就行。

好,下班前給您送過去。

小任考慮到這件事比較機械,便委託了部門的實習生阿美幫忙,下午再請她喝咖啡。

小任專心製作PPT,到11點50的時候,就完成了初稿。

(想)還有10分鐘,就提前想想明天老朱可能會帶回來什麼回饋吧,然後下午再完善一下PPT。

小任的思考(3)

老朱帶回的回饋有哪幾種可能?

這幾種結果發生後,分別需要對方案做怎樣的調整?

最糟糕的情況是什麼?萬一發生了,如何應對?現在可以提前準備嗎?

小任思考完畢後,將想法記錄在了筆記本上,就到了中午12點了。

案例總結(3)

這個案例中,小任的時間管理更上一層,他的工作狀態是“高價值導向型”:接到任務後,不會馬上執行,而是先理清任務背後的目標和價值所在,並提前預測未來的一些變化,然後做對任務最有價值的一些事。

這樣的工作習慣,不僅可以讓你事半功倍,而且還能讓你成為所在團隊的主心骨。

好吧,我改口,果然有很大差距。

猜到你會這麼說了。對比第2個案例,現在的小任具備了效率和價值思維,因為他不斷深入思考如何創造更多“價值”。

下面,讓我們總結一下3個案例:



所以,提高單位時間內創造的價值就是要追求雙高:高價值X高效率。

不過,這個思路是適用於職場的吧。我和幾個成了媽媽的閨蜜聊天時,她們說每天都很忙,而且感覺每天都沒創造多大價值。這種情況,要怎麼破?

這就涉及到如何在保證完成日常事務的同時,去追求高價值的目標。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隨堂講解

吉田醫生的故事

吉田穗波是一名婦產科醫生,目前有五個孩子。她寫過一本書,叫《吉田醫生哈佛求學記》,分享了她如何兼顧工作、生活、家庭、學習的時間管理方法,也記述了一段帶著孩子留學哈佛並拿下學位的經歷——在外人看來,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個小時,那她是如何做到的呢?下面談談幾個點。

(一)

提前規劃時間:盡可能將大段的時間用於自我成長。

首先,吉田醫生會把每月、每週、每日的計畫列出來,按時間段的長度來分類,把整段時間盡可能地用來學習。

她把整理出來的時間段,根據時間的長度,分別以“大石頭、小石頭、沙子”命名分類。

因為她知道,如果把時間比作一個罐子,為了讓罐子的容量充分發揮價值,就要先裝最有價值的大石頭,然後再放入小石頭和沙子。

反過來,如果沒有時間規劃,先往罐子裡裝滿了小石頭和沙,那就很難再裝進最有價值的大石頭。

除了做好時間規劃,吉田醫生還用委託的方式為自己爭取時間——她請家政分擔家務瑣事,用錢買時間——這也是一種規劃。

(二)

想方設法利用零碎時間:越是沒有時間,越要高效利用時間。

吉田醫生說:如果是一分鐘或者兩分鐘的時間,一天裡到處都是。

這些時間,被吉田醫生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就會由少變多、聚沙成塔,使時間價值最大化。

她在上洗手間時,晾衣服時,收拾餐桌時,也會不停地動腦筋,思考論文要怎麼寫、郵件要怎麼回等等。而且,她還在家裡貼滿了英語單詞,可以隨時見縫插針地背幾個。

另外,吉田醫生抗干擾能力也特別強。

准備考哈佛的時候,吉田穗波每週末都去圖書館學習,三歲的大女兒跟丈夫在繪本專區玩,她背著一歲的二女兒,在閱覽室做題庫。

但二女兒不可能讓她乖乖背一上午,不是手舞足蹈,就是咿咿呀呀。因為擔心吵到旁人,她只好拿著單字卡,在圖書館走來走去,分散女兒的注意力。

好不容易二女兒安靜了,馬上換大女兒跑來說肚子餓,她就要出去買飯團或麵包,然後帶孩子到公園去吃。

所以,吉田穗波的“週末圖書館學習之旅”總是斷斷續續的,但她沒有放棄,總安慰自己“有進步就好”,週末本來就應該陪孩子,能讀個兩三頁很該慶倖了。

在這樣的磨礪下,吉田醫生反而鍛煉出能快速進入專注狀態的能力,讓學習更有效率。

雖然勵志,不過感覺這樣做事有點亂,各種事情交替進行,還混雜在一起。

嗯,是有些哈。所以,下面就要談到第三點:

(三)

堅定地去做有價值的事情:學會在時間不充裕時,接受不完美。

輕鬆愉悅地達成目標,確實美好,但不現實。時間管理這條路上,需要付出很多辛勞,而我能做的,是陪你前行,給你指導,幫你少一些辛勞,多一些美好。

回到她的故事前,先拋個問題:假設你已為人父母,答應孩子晚上八點到家,但有一場你很想參加的讀書會是在7點到9點舉行。你,會去嗎?

如果是我的話,還是不去了,畢竟已經跟孩子承諾了。

你和多數人的想法是一樣的,掉入了“非正即反”的思維慣性裡。

吉田醫生也曾碰到這個問題,不過,她是這麼做的:

吉田醫生的做法

先參加40分鐘的讀書會,到7點40再回家。

吉田醫生堅信:有40分鐘的收穫,比完全沒去強太多了!

她說,工作、家務、帶娃,每個人都會給自己打分,標準也不盡相同,但媽媽們可以進行區分,除了必須達到的目標,其他可以試著稍微降低標準,不必事事滿分。

對於宏大的目標,不要拘泥一次完成,需要將觀念轉化為“不徹底,不充分也可以”“小規模也行”。

正因為這樣的觀念,她會堅定地去做有價值的事情,在時間不充裕時,接受現實的不完美。

從吉田醫生的故事中可知,需要同時管理多方面的時間時,與高標準地完成目標相比,更重要的是平衡。

而這個平衡,是需要在行動中達成的。分享一句話:



“生活就像騎單車,想保持平衡則必須努力前進。”老師,我喜歡愛因斯坦的這句話。

老師,說實話,上面談到的那些方法我覺得並不難,因為大部分的之前就已經知道了。

嗯,這些方法確實不難。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不能將這些方法一直堅持下去?

這……還真沒細想過這個問題,往往是頭幾天很熱心,然後就慢慢地冷下來了。

其實,這涉及到時間管理的最為基礎的條件——行動力。

很多人管理不好時間的原因,不是因為不知道什麼是高價值的事,而是拖延著不去做,或去做了也是三分鐘熱度。

如何啟動並維持行動力,是我們能否打破拖延的負迴圈,建立起行動的正迴圈的關鍵所在。

明天,我們就會談談如何跨出時間管理中最基礎的一步:高效行動——助你建立起行動的正迴圈,打破拖延怪圈。



開始製作。過了一個小時,同事小張走過來打斷了他。

任哥,我們去會議室討論下給客戶的方案吧,就是昨天簽的那個客戶。

小任看了看 PPT,覺得時間還早,可以開完會再接著做。

好,我拿下筆記本。

一個小時後……

終於開完會了!唔……剛剛這頁PPT我是打算怎麼寫來著?

小任忘了之前的思路,又開始重新構思PPT框架。這時,同事小何又走了過來。

任哥,剛剛我把我們討論的結果和李總彙報了下,然後他說讓你把早上交給你的資料都複印幾份。

小任急忙起身,整理好資料後跑到影印機。不巧的是,影印機又卡紙了,小任找到王工幫忙解決,修完印表機後才把資料複印好。這樣一上午忙忙碌碌,很快就到了吃午飯的時間了,PPT的框架還沒搭好。

案例總結(1)

可以說,小任在時間管理上幾乎是空白的,他的工作狀態是“隨波逐流型”:出現什麼新任務,就立馬去完成。

這樣的工作狀態,會容易讓自己的工作被打斷。每次打斷都會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導致效率的降低。而且,什麼事情都做,其實相當於沒有抓住工作的重點。花費大量時間在列印檔案這件事上,也是很不明智。

隨波逐流型的人,看似很忙很積極,但細究起來還蠻可悲的。

嗯,我也體會到了,看上去雖然忙忙碌碌,但實際上並沒有多少工作成果。

是啊。假如小任有一定的時間管理能力,我們來看看他會怎麼做。

案例分析

小任的一天(2)

早上9點,部門的新晉管理者小任準時地來到公司,便收到李總的通知,讓他做一份介紹公司的PPT。——假如小任有一定的時間管理能力,我們來看看他會怎麼做。

接到任務後,小任就在網上下載了PPT 的範本,開始製作。過了一個小時,同事小張走過來打斷了他。

任哥,一起去會議室討論下給客戶的方案吧,就是昨天簽的那個客戶。

小任看了看 PPT,心想自己已計畫早上起碼要完成PPT 的框架搭建和素材整理,估計還要一個小時。

嗯,這個方案是需要下班前提交的是吧?我目前手頭還有一項工作還要1個小時左右。我們十一點十分開會,然後下午確定最終方案,可以吧?

你可以把想要討論的問題和重點先標出來,到時侯效率更高些。

好的,我過會找你。

小任繼續做PPT。過了一會,李總來電。

小任啊,早上給你的資料,你都複印幾份,送到我辦公室。

好的,什麼時候要?需要幾份?

明天見客戶要用的,4份就行。

明白了,下班前給您送過去。

小任在便利貼上記下這個任務,繼續做ppt。

早上十一點,小任已經初步確定了 PPT內容框架;十一點十分去開完會後,他順便將資料複印完成。

案例總結(2)

小任在時間管理上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他的工作狀態是“高效率導向型”:對於任務的優先順序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且懂得怎樣應付臨時任務,以保證各個任務都能高效完成。

這樣的人能快速地完成任務,在同事和上司的心裡樹立起有能力的職業形象。

感覺第一個案例和第二個案例遇到的事情差不多,但有無規劃,便導致了兩人的結果大大不同。



是的。第二個案例中,小任具備了一定的效率和價值思維,但主要側重於提高效率。

我覺得我能做到這樣,就很不錯了。

其實,如果能更深刻地理解時間管理思維,小任還能做得更好。

案例分析

小任的一天(3)

早上9點,部門的新晉管理者小任準時地來到公司,便收到李總的通知,讓他做一份介紹公司的PPT。——假如小任能更深刻地理解時間管理思維,我們看看他會怎麼做。

接到任務後,小任並沒有馬上做 PPT,而是先思考了幾個問題。

小任的思考(1)

1.目前公司的業務側重點在哪?目前的戰略規劃如何?

2.我的部門在公司業務中扮演著什麼角色?我可以怎樣幫公司達成目標?

通過思考,小任得到了兩方面的價值。

思考的價值

1.在構思介紹公司的PPT時,他可以站更高看更遠,思路也更清晰:公司目前在做什麼;以後會做什麼;PPT中,哪些要說,哪些不說,哪些是重點,哪些只要提一下即可……

2.在製作PPT時,可以結合公司內容,思考自己部門的發展方向。有了這些思考,製作PPT的時間可以一箭雙雕,即完成了工作任務,又完成了作為新晉管理者一些必要的思考。

(想)好,明白了,現在回到任務上:李總需要我做一份介紹公司的PPT。

從這個任務入手,小任又給自己拋出了下面幾個問題:

小任的思考(2)

這份PPT是為什麼而做?

會用於什麼場景?

目標受眾是哪些人?

如果可以,我要怎樣做得更好?

第一個問題,可以讓小任在構思PPT時,確保核心方向;中間兩個問題,則讓他可以確定演講的調性和表達方式;最後一個問題,能激發發散思維,產生靈感。

(想)好,那我先寫個任務清單。

小任的任務清單

1.和李總簡單溝通,確認PPT確切的目的、受眾以及和公司發展的關聯;

2.如果需要,詢問相關人員以及收集相關資料,整理成PPT的素材;

3.完成上面兩個步驟後,開始製作PPT,並在構思階段和李總確認。

接到任務後,小任就在網上下載了PPT 的範本,開始製作。過了一個小時,同事小張走了過來。

任哥,一起去會議室討論下給客戶的方案吧。

我想,我們現在的提案還沒和客戶溝通過,沒有充分瞭解客戶的想法,有被否決的風險。

老朱說他明天會再次拜訪那個客戶。如果先讓老朱去瞭解下客戶對這些提案的想法,我們在確定具體提案時就更有針對性了。

所以我們可以把初步方案中的思路提取出來,再將一些關鍵的點整理成一個問題清單,讓老朱明天和客戶碰一下。

等明天拿到客戶回饋,我們再開討論會議。

嗯嗯,你說得對,我先去給老朱準備一份清單。

小任很明白,方案不僅要為客戶創造經濟效益,更要能滿足客戶需求。所以,他想到在確定具體方案前,最好和客戶再溝通下。這其實和他做PPT 時的考慮是相似的——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價值”。

小任繼續做PPT。過了一會,李總來電。

小任啊,早上給你的資料,你都複印幾份,送到我辦公室。

好的,什麼時候需要?幾份比較合適?

明天我見客戶要用的,4份就行。

好,下班前給您送過去。

小任考慮到這件事比較機械,便委託了部門的實習生阿美幫忙,下午再請她喝咖啡。

小任專心製作PPT,到11點50的時候,就完成了初稿。

(想)還有10分鐘,就提前想想明天老朱可能會帶回來什麼回饋吧,然後下午再完善一下PPT。

小任的思考(3)

老朱帶回的回饋有哪幾種可能?

這幾種結果發生後,分別需要對方案做怎樣的調整?

最糟糕的情況是什麼?萬一發生了,如何應對?現在可以提前準備嗎?

小任思考完畢後,將想法記錄在了筆記本上,就到了中午12點了。

案例總結(3)

這個案例中,小任的時間管理更上一層,他的工作狀態是“高價值導向型”:接到任務後,不會馬上執行,而是先理清任務背後的目標和價值所在,並提前預測未來的一些變化,然後做對任務最有價值的一些事。

這樣的工作習慣,不僅可以讓你事半功倍,而且還能讓你成為所在團隊的主心骨。

好吧,我改口,果然有很大差距。

猜到你會這麼說了。對比第2個案例,現在的小任具備了效率和價值思維,因為他不斷深入思考如何創造更多“價值”。

下面,讓我們總結一下3個案例:



所以,提高單位時間內創造的價值就是要追求雙高:高價值X高效率。

不過,這個思路是適用於職場的吧。我和幾個成了媽媽的閨蜜聊天時,她們說每天都很忙,而且感覺每天都沒創造多大價值。這種情況,要怎麼破?

這就涉及到如何在保證完成日常事務的同時,去追求高價值的目標。

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

隨堂講解

吉田醫生的故事

吉田穗波是一名婦產科醫生,目前有五個孩子。她寫過一本書,叫《吉田醫生哈佛求學記》,分享了她如何兼顧工作、生活、家庭、學習的時間管理方法,也記述了一段帶著孩子留學哈佛並拿下學位的經歷——在外人看來,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每個人每天都只有24個小時,那她是如何做到的呢?下面談談幾個點。

(一)

提前規劃時間:盡可能將大段的時間用於自我成長。

首先,吉田醫生會把每月、每週、每日的計畫列出來,按時間段的長度來分類,把整段時間盡可能地用來學習。

她把整理出來的時間段,根據時間的長度,分別以“大石頭、小石頭、沙子”命名分類。

因為她知道,如果把時間比作一個罐子,為了讓罐子的容量充分發揮價值,就要先裝最有價值的大石頭,然後再放入小石頭和沙子。

反過來,如果沒有時間規劃,先往罐子裡裝滿了小石頭和沙,那就很難再裝進最有價值的大石頭。

除了做好時間規劃,吉田醫生還用委託的方式為自己爭取時間——她請家政分擔家務瑣事,用錢買時間——這也是一種規劃。

(二)

想方設法利用零碎時間:越是沒有時間,越要高效利用時間。

吉田醫生說:如果是一分鐘或者兩分鐘的時間,一天裡到處都是。

這些時間,被吉田醫生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就會由少變多、聚沙成塔,使時間價值最大化。

她在上洗手間時,晾衣服時,收拾餐桌時,也會不停地動腦筋,思考論文要怎麼寫、郵件要怎麼回等等。而且,她還在家裡貼滿了英語單詞,可以隨時見縫插針地背幾個。

另外,吉田醫生抗干擾能力也特別強。

准備考哈佛的時候,吉田穗波每週末都去圖書館學習,三歲的大女兒跟丈夫在繪本專區玩,她背著一歲的二女兒,在閱覽室做題庫。

但二女兒不可能讓她乖乖背一上午,不是手舞足蹈,就是咿咿呀呀。因為擔心吵到旁人,她只好拿著單字卡,在圖書館走來走去,分散女兒的注意力。

好不容易二女兒安靜了,馬上換大女兒跑來說肚子餓,她就要出去買飯團或麵包,然後帶孩子到公園去吃。

所以,吉田穗波的“週末圖書館學習之旅”總是斷斷續續的,但她沒有放棄,總安慰自己“有進步就好”,週末本來就應該陪孩子,能讀個兩三頁很該慶倖了。

在這樣的磨礪下,吉田醫生反而鍛煉出能快速進入專注狀態的能力,讓學習更有效率。

雖然勵志,不過感覺這樣做事有點亂,各種事情交替進行,還混雜在一起。

嗯,是有些哈。所以,下面就要談到第三點:

(三)

堅定地去做有價值的事情:學會在時間不充裕時,接受不完美。

輕鬆愉悅地達成目標,確實美好,但不現實。時間管理這條路上,需要付出很多辛勞,而我能做的,是陪你前行,給你指導,幫你少一些辛勞,多一些美好。

回到她的故事前,先拋個問題:假設你已為人父母,答應孩子晚上八點到家,但有一場你很想參加的讀書會是在7點到9點舉行。你,會去嗎?

如果是我的話,還是不去了,畢竟已經跟孩子承諾了。

你和多數人的想法是一樣的,掉入了“非正即反”的思維慣性裡。

吉田醫生也曾碰到這個問題,不過,她是這麼做的:

吉田醫生的做法

先參加40分鐘的讀書會,到7點40再回家。

吉田醫生堅信:有40分鐘的收穫,比完全沒去強太多了!

她說,工作、家務、帶娃,每個人都會給自己打分,標準也不盡相同,但媽媽們可以進行區分,除了必須達到的目標,其他可以試著稍微降低標準,不必事事滿分。

對於宏大的目標,不要拘泥一次完成,需要將觀念轉化為“不徹底,不充分也可以”“小規模也行”。

正因為這樣的觀念,她會堅定地去做有價值的事情,在時間不充裕時,接受現實的不完美。

從吉田醫生的故事中可知,需要同時管理多方面的時間時,與高標準地完成目標相比,更重要的是平衡。

而這個平衡,是需要在行動中達成的。分享一句話:



“生活就像騎單車,想保持平衡則必須努力前進。”老師,我喜歡愛因斯坦的這句話。

老師,說實話,上面談到的那些方法我覺得並不難,因為大部分的之前就已經知道了。

嗯,這些方法確實不難。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不能將這些方法一直堅持下去?

這……還真沒細想過這個問題,往往是頭幾天很熱心,然後就慢慢地冷下來了。

其實,這涉及到時間管理的最為基礎的條件——行動力。

很多人管理不好時間的原因,不是因為不知道什麼是高價值的事,而是拖延著不去做,或去做了也是三分鐘熱度。

如何啟動並維持行動力,是我們能否打破拖延的負迴圈,建立起行動的正迴圈的關鍵所在。

明天,我們就會談談如何跨出時間管理中最基礎的一步:高效行動——助你建立起行動的正迴圈,打破拖延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