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老白:投資者如何做到順應市場 戰勝自我?

“順應市場,戰勝自我”,這是一個哲學命題,因為這句話裡面包括了三個主體,

第一個是“市場”,它需要我去順應;第二個是“自我”,它需要我去戰勝;第三個是“我”,它需要做以上兩件事情。

我們對於“市場”的一般理解是“市場是不可戰勝的”,所以我們只能順應市場的趨勢去進行交易,而不能逆勢操作。雖然也有一些交易員會做所謂的“逆勢”交易,做些抄底摸頂的動作,但一般也都是順大勢而逆小勢。如果真的選擇和市場對抗,例如在趨勢性的牛市中做空或者熊市中做多,

單邊投機的最終一定會被市場無情消滅,他們為其他順勢的交易員提供了豐厚的利潤。而如果一直都沒被市場無情消滅,那麼估計是在做套保,也在為單邊投機者提供著豐厚的利潤。簡單來看,面對市場,我們只能順應,所以“順應市場”這句話比較好理解。

至於“戰勝自我”,就不如字面上那麼好理解。為什麼這麼講?因為“戰勝自我”的意思就包含了戰勝自己人性中許許多多的弱點,

我們在交易市場上經常可以聽到關於恐懼和貪婪故事,例如巴菲特說別人貪婪我恐懼,而別人恐懼我貪婪。按照佛家的說法,我們與生俱來的障礙就包括了貪、嗔、癡、慢和疑,可以大致理解為貪婪、憤怒、妄想、傲慢和懷疑。生而為人,本就有血有肉,具有七情六欲,有長處也有短處,有優點也有缺點,作為人類,本身就不是一個完美的組合。
按照心理學的說法,這些人性的弱點好比是一場又一場被縱火犯製造的火災,現在我們作為員警要去抓這名縱火犯。但殊不知,我們自己,也就是說這名員警就是這個縱火犯啊,怎麼去進行執法呢?所以,“戰勝自我”這句話本身包括了一個“我”,而這個“我”要去戰勝一個作為敵人的“自我”,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年吳宇森指導,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諜中諜》,
其實它的英文名稱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當我們越想去戰勝自我,這個自我就會出於求生的本能而變得越強大。“雙十一”前多少人信誓旦旦說今年再買就剁手,但當11月11日零點到來之時,依然馬上打開電腦瘋狂搶購;年底了,很多人信誓旦旦說要在新的一年裡節食減肥、跑步、早睡、要過健康的生活,並且在朋友圈定時發圖簽到邀請大家監督。但某一天突然自我覺察的時候,

嘴裡已經塞滿了烤肉,手上還端著啤酒,這個時候只好對自己說,吃飽了才有勁減肥。從小到大,只要我們想去戰勝這個“自我”,其實就在同時樹立了一個敵人,而殊不知這個敵人就是我們自己,它強大到我們甚至意識不到它對於我們的心理、行為和習慣的控制。我們一直認為我們在正面面對這個“自我”的敵人進行戰鬥,去戰勝它,去扭轉它,卻不知道這個敵人其實一直默默地在我們背後、在我們的頭頂,用線和木棍在指揮和移動著我們的頭腦和手腳!所以,當我們打算用這個“自我”去戰勝“自我”,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有人說既然無法戰勝那麼就投降,我認為,這也算是一種解決方式。但是毛主席教導我們,堅持就是勝利!

既然無法戰勝,更不能投降,那麼面對這個無法戰勝的“自我”,我們應該如何處置呢?我想用唐代一位禪師——布袋和尚的詩作為結語,這位布袋和尚就是現在很多寺廟中那位大腹便便天天笑呵呵的彌勒佛的原型: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我們現在面對市場進行交易,而唐代的一位農夫則面對農田插秧。我們通過盤面圖表和各種報告觀察市場價格的走勢,而農夫則通過低頭看見稻田裡的水,就能看見水中映射的藍天。當他面對大地一步一步後退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手中的禾苗已經插滿了稻田。當我們參與市場交易的時候,我們已經是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那裡面有我的倉位,那是我們的秧苗;手把禾苗插秧的時候,我們的退步其實是一種進步,因為由於禾苗與大地的結合,曾經的土地已經成為稻田。

當我們面對這片土地,或者市場,或者也可以稱為“自我”的這個東西,我們無所謂戰勝,更沒有投降。布袋和尚說,所謂的方法或者“道”,則是需要我們有個清淨的心地,因為只有心地清淨,“心地清淨方為道”,才能通過腳下的水看清頭頂的天“低頭便見水中天”。所謂的“自我”、土地和市場,其實都是我們的這顆歸於方寸的“心”。對於市場,我們需要看清趨勢後才能去順應,而對於這顆“心”,我們依然也需要看清後,才能讓它變得清淨。市場需要順應,心也是需要順應。當然,這個時候也可以說成是“戰勝”,因為我們自己不會再被縱火,也不會去縱火,也不會讓一名本是縱火犯的員警去抓縱火犯。這種“戰勝”,是不戰而勝。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順應市場,戰勝自我”這句話可以修改為“順應市場,看清自我”。所以,交易是最好的修行!

用線和木棍在指揮和移動著我們的頭腦和手腳!所以,當我們打算用這個“自我”去戰勝“自我”,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有人說既然無法戰勝那麼就投降,我認為,這也算是一種解決方式。但是毛主席教導我們,堅持就是勝利!

既然無法戰勝,更不能投降,那麼面對這個無法戰勝的“自我”,我們應該如何處置呢?我想用唐代一位禪師——布袋和尚的詩作為結語,這位布袋和尚就是現在很多寺廟中那位大腹便便天天笑呵呵的彌勒佛的原型: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我們現在面對市場進行交易,而唐代的一位農夫則面對農田插秧。我們通過盤面圖表和各種報告觀察市場價格的走勢,而農夫則通過低頭看見稻田裡的水,就能看見水中映射的藍天。當他面對大地一步一步後退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手中的禾苗已經插滿了稻田。當我們參與市場交易的時候,我們已經是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那裡面有我的倉位,那是我們的秧苗;手把禾苗插秧的時候,我們的退步其實是一種進步,因為由於禾苗與大地的結合,曾經的土地已經成為稻田。

當我們面對這片土地,或者市場,或者也可以稱為“自我”的這個東西,我們無所謂戰勝,更沒有投降。布袋和尚說,所謂的方法或者“道”,則是需要我們有個清淨的心地,因為只有心地清淨,“心地清淨方為道”,才能通過腳下的水看清頭頂的天“低頭便見水中天”。所謂的“自我”、土地和市場,其實都是我們的這顆歸於方寸的“心”。對於市場,我們需要看清趨勢後才能去順應,而對於這顆“心”,我們依然也需要看清後,才能讓它變得清淨。市場需要順應,心也是需要順應。當然,這個時候也可以說成是“戰勝”,因為我們自己不會再被縱火,也不會去縱火,也不會讓一名本是縱火犯的員警去抓縱火犯。這種“戰勝”,是不戰而勝。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順應市場,戰勝自我”這句話可以修改為“順應市場,看清自我”。所以,交易是最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