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號測評|賴聲川的首部網劇《王子富愁記》,算不算砸了招牌?

作者/青枝

著名戲劇導演賴聲川的首部網劇《王子富愁記》,籌備了一年後,終於上線了。

《王子富愁記》的幕後班底十分強大,賴聲川擔綱總編劇、總導演,夫人丁乃竺出任製作人,曾獲艾美獎的好萊塢情景喜劇導演陳發中任現場導演,

黃磊監製並有眾多明星友情出演。

然而,《王子富愁記》上線至今,單集播放量增長緩慢,豆瓣至今仍無評分,僅有的34條短評中好評者寥寥,播出平臺優酷的評論區也是一片質疑之聲。為數不多的彈幕裡,反復刷過這樣的評論:“說是賴聲川的劇,我真的不信!”

《王子富愁記》,到底哪兒出了問題?

是導演賴聲川的問題?

《王子富愁記》遭到的冷遇,是總導演賴聲川的問題嗎?

假如有一本“文青修煉手冊”,賴聲川和他所執導的一系列舞臺劇,必然會冊上有名。《暗戀桃花源》長演多年不輟,川流不息的大戲《如夢之夢》,用卞之琳的詩說,又裝飾了多少人的夢。

從1984年創立劇團表演工作坊至今,

賴聲川被譽為“亞洲劇場之翹楚”,已是當之無愧的舞臺劇大師。

但到了電視劇這個領域,相信有不少人會投以懷疑的目光:舞臺劇做得好,不等於任何跨藝術領域都能幹好。執導劇集,這是賴聲川的頭一遭嗎?

這話其實不對。早在上世紀90年代,賴聲川就已是非常傑出的電視製作人。

網劇是以播出形式、播出平臺來定義的一種劇集類型,歸結到其劇集性質與本質,《王子富愁記》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情景喜劇,

只不過放到視頻網站上播出而已。

而賴聲川早有深度接觸情景喜劇的經驗。1995年至1998年,賴聲川率領表演工作坊,在臺灣超級電視臺製作了一部情景喜劇《我們一家都是人》,頗受觀眾好評,最後創下連續播出600集的記錄。

一部情景喜劇播了600集,可以算是觀眾對該劇的最大褒獎。《王子富愁記》是賴聲川第二次操刀情景喜劇,從90年代到現在,歷經多年的藝術創作實踐,

該劇的藝術表現和技術純屬度似乎應該更上一臺階吧?

可事實是,《王子富愁記》卻遭遇了強烈的水土不服。

是新型表演形式的鍋?

此次的《王子富愁記》,採用了“劇場+網劇”的新型表演形式,邊拍邊播。與阿裡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合作,《王子富愁記》在賴聲川的上劇場售票演出,同時用攝像機拍攝下來,剪輯後即在優酷上線播出,賴聲川說,播出期間甚至考慮無剪輯直播。

將劇場表演帶入電視,《王子富愁記》並不是第一次。

《我們一家都是人》就已作了這樣的新嘗試,演員于早上10點進入攝影棚排練,劇本是對當時的新聞時事動態加以改編,晚上9點(後改為8點)演員在劇場登臺演出,電視現場直播。

在《我們一家都是人》的基礎之上,《王子富愁記》往前再進了一步,將劇場表演帶入網路情景喜劇領域。

去年,優酷出品的網劇《春風十裡不如你》、《白夜追凶》等獲得了巨大成功,而優酷也早早在製作情景喜劇方面進行了佈局。彼時楊偉東尚任阿裡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總裁,在他的幾番熱情邀約下,最終與賴聲川達成了合作。

從左至右為:丁乃竺、賴聲川、楊偉東

對於想嘗試通過“互聯網+”做大戲劇影響力的賴聲川而言,雙方可謂是不謀而合。“《王子富愁記》是通過不一樣的平臺對這個世界說話”,賴聲川希望更多的年輕觀眾能夠從《王子富愁記》中“瞭解什麼是現場演出,什麼是藝術”。“我們一直期待,通過互聯網平臺,我們真的能夠把現場、劇場、戲劇的魅力散播到全國各地,讓大家看到這些演員,並對話劇感興趣。”

無論是舞臺劇還是網劇,其本質都是故事。要把《王子富愁記》的遇冷歸過於“劇場+網劇”這種邊排邊播的形式,似乎也說不過去。

首播測評:先抑後揚

說實話,在我寫這篇測評的時候,內心感受有點糾結。

首先,一部劇的品質、製作的用心程度是可以用多種維度來衡量和評價的,但是一部劇好不好看,有沒有觸動到你,卻是十分主觀和私人的一件事。彼之砒霜,我之蜜糖。尤其是對一部先鋒氣息明顯的劇作來說,更是如此。

其次,劇集和能一次看完的電影不同,大部分劇集在播出幾集後,應該就能給出一個差不多公允的評價,但不排除一些劇,後期會有過山車式的評價反轉。所以,首播測評,評的不僅是初步觀感,還包含了觀察者對該劇潛力的預測。

于我個人,對於賴聲川的這部新劇,剛開始的反應與大部分網友一樣,看了第一集就想棄劇,儘管一集只有短短二十來分鐘。本著探究而非觀賞的態度,我又接著看了目前放出的全部8集,不知是否因為期待值降低的原因,竟然咂摸出一點趣味來。

《王子富愁記》講述了一個富二代王子(“王子”是他的名字)聯合一群小夥伴要保住上公館這座老洋房並重振家業的故事。

王子是個富二代,他和他的朋友們是在藝術院校就讀的大四學生。第一集就是他們排練畢業大戲——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場景。

一代戲劇經典《哈姆雷特》,被這群學生演繹成了嘻哈音樂劇。而莎翁的經典臺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之問,也在表演中被改成了“牛逼還是不牛逼,這才是問題”。

坐在台下觀看的老師們面色鐵青,而學生們卻鼓掌歡呼。

等這夥“嘻哈王子幫”在酒吧慶功之時,王子接到了來自父親的神秘短信,等到回到上公館一看,人去樓空,父親(由黃磊飾演)在全息投影中浮現,告知他們家中突遇巨變,叮囑王子一定要保住上公館這座洋樓,裡面有能重振旗鼓的線索。

陰差陽錯下,王子和他的一群小夥伴們搬進了上公館。為了保住這座洋樓,查明事情的真相,王子和他的夥伴們需要在年底前賺到一億,否則洋樓就要被收走……

《王子富愁記》的前兩集介紹了故事的因果緣起。就在這短短的兩集內,出現了很多對於當下的網劇而言略顯過時的因素。

老套的流行語。這群人在搭計程車時滿嘴說著的“老司機,帶帶我”,要合力賺錢還債時大喊的“為了聯盟,人在塔在”以及手勢,這些過時的網路流行語和不合時宜的濫用,讓人看得不適。

尷尬的罐頭笑聲。早年間,情景喜劇加事先錄好的模擬笑聲(也叫罐頭笑聲)是業內慣例,作用大致類似于,指示觀眾:“此處應有笑聲。”罐頭笑聲的存在,誘導觀眾受群體氛圍影響而增加發笑頻率,但也一直飽受詬病。在本劇中,由於前兩集實在是莫名與無聊,導致罐頭笑聲響起的時候,你完全不想跟著笑,反倒會在心裡嘀咕:神經病啊,這有什麼好笑的。

主創人員與觀眾的笑點不在一根弦上,或者說,主創人員鋪排和設計的笑點根本就不對網友的胃口,這對情景喜劇來說,真是個要命的問題。

對本劇這種無以名狀的觀感,在第三集之後有了改觀,能體會到一種導演想傳達的反叛與解構,比如劇首對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挑戰,比如夜夜笙歌的富二代一夜之間淪落成要還巨債的諷刺與無稽。

以及,細細看來,該劇的片頭頗有深意,後續臺詞也慢慢出來了戲劇的韻味,場景設計、道具、演員表演都稱得上用心。

片頭閃過的畫面,沙發上是披頭士樂隊的吉他

片頭閃過的畫面,電視上方是達利的畫《記憶的永恆》

賴聲川的首部網劇,目前看來反響平平。它所面臨的觀眾冷遇,我認為,並非主創不用心創作所致,根本就不是有些網友所說的“連話劇導演都向資本投降了”。我覺得根本問題在於,主創團隊的喜劇概念與年輕網友的笑點不匹配,主創團隊沒有掌握好“網感”這回事,以及,高估了網友的耐心。

另一方面,對這部舞臺劇意味如此之濃的網劇而言,即使獲得了一部分擁躉,可能也將只是小圈子、小範圍內的狂歡與自賞,而不能成為大眾流行。

“劇場+網劇”之路,道阻且長。

而優酷也早早在製作情景喜劇方面進行了佈局。彼時楊偉東尚任阿裡巴巴文化娛樂集團大優酷事業群總裁,在他的幾番熱情邀約下,最終與賴聲川達成了合作。

從左至右為:丁乃竺、賴聲川、楊偉東

對於想嘗試通過“互聯網+”做大戲劇影響力的賴聲川而言,雙方可謂是不謀而合。“《王子富愁記》是通過不一樣的平臺對這個世界說話”,賴聲川希望更多的年輕觀眾能夠從《王子富愁記》中“瞭解什麼是現場演出,什麼是藝術”。“我們一直期待,通過互聯網平臺,我們真的能夠把現場、劇場、戲劇的魅力散播到全國各地,讓大家看到這些演員,並對話劇感興趣。”

無論是舞臺劇還是網劇,其本質都是故事。要把《王子富愁記》的遇冷歸過於“劇場+網劇”這種邊排邊播的形式,似乎也說不過去。

首播測評:先抑後揚

說實話,在我寫這篇測評的時候,內心感受有點糾結。

首先,一部劇的品質、製作的用心程度是可以用多種維度來衡量和評價的,但是一部劇好不好看,有沒有觸動到你,卻是十分主觀和私人的一件事。彼之砒霜,我之蜜糖。尤其是對一部先鋒氣息明顯的劇作來說,更是如此。

其次,劇集和能一次看完的電影不同,大部分劇集在播出幾集後,應該就能給出一個差不多公允的評價,但不排除一些劇,後期會有過山車式的評價反轉。所以,首播測評,評的不僅是初步觀感,還包含了觀察者對該劇潛力的預測。

于我個人,對於賴聲川的這部新劇,剛開始的反應與大部分網友一樣,看了第一集就想棄劇,儘管一集只有短短二十來分鐘。本著探究而非觀賞的態度,我又接著看了目前放出的全部8集,不知是否因為期待值降低的原因,竟然咂摸出一點趣味來。

《王子富愁記》講述了一個富二代王子(“王子”是他的名字)聯合一群小夥伴要保住上公館這座老洋房並重振家業的故事。

王子是個富二代,他和他的朋友們是在藝術院校就讀的大四學生。第一集就是他們排練畢業大戲——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場景。

一代戲劇經典《哈姆雷特》,被這群學生演繹成了嘻哈音樂劇。而莎翁的經典臺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之問,也在表演中被改成了“牛逼還是不牛逼,這才是問題”。

坐在台下觀看的老師們面色鐵青,而學生們卻鼓掌歡呼。

等這夥“嘻哈王子幫”在酒吧慶功之時,王子接到了來自父親的神秘短信,等到回到上公館一看,人去樓空,父親(由黃磊飾演)在全息投影中浮現,告知他們家中突遇巨變,叮囑王子一定要保住上公館這座洋樓,裡面有能重振旗鼓的線索。

陰差陽錯下,王子和他的一群小夥伴們搬進了上公館。為了保住這座洋樓,查明事情的真相,王子和他的夥伴們需要在年底前賺到一億,否則洋樓就要被收走……

《王子富愁記》的前兩集介紹了故事的因果緣起。就在這短短的兩集內,出現了很多對於當下的網劇而言略顯過時的因素。

老套的流行語。這群人在搭計程車時滿嘴說著的“老司機,帶帶我”,要合力賺錢還債時大喊的“為了聯盟,人在塔在”以及手勢,這些過時的網路流行語和不合時宜的濫用,讓人看得不適。

尷尬的罐頭笑聲。早年間,情景喜劇加事先錄好的模擬笑聲(也叫罐頭笑聲)是業內慣例,作用大致類似于,指示觀眾:“此處應有笑聲。”罐頭笑聲的存在,誘導觀眾受群體氛圍影響而增加發笑頻率,但也一直飽受詬病。在本劇中,由於前兩集實在是莫名與無聊,導致罐頭笑聲響起的時候,你完全不想跟著笑,反倒會在心裡嘀咕:神經病啊,這有什麼好笑的。

主創人員與觀眾的笑點不在一根弦上,或者說,主創人員鋪排和設計的笑點根本就不對網友的胃口,這對情景喜劇來說,真是個要命的問題。

對本劇這種無以名狀的觀感,在第三集之後有了改觀,能體會到一種導演想傳達的反叛與解構,比如劇首對莎士比亞、哈姆雷特的挑戰,比如夜夜笙歌的富二代一夜之間淪落成要還巨債的諷刺與無稽。

以及,細細看來,該劇的片頭頗有深意,後續臺詞也慢慢出來了戲劇的韻味,場景設計、道具、演員表演都稱得上用心。

片頭閃過的畫面,沙發上是披頭士樂隊的吉他

片頭閃過的畫面,電視上方是達利的畫《記憶的永恆》

賴聲川的首部網劇,目前看來反響平平。它所面臨的觀眾冷遇,我認為,並非主創不用心創作所致,根本就不是有些網友所說的“連話劇導演都向資本投降了”。我覺得根本問題在於,主創團隊的喜劇概念與年輕網友的笑點不匹配,主創團隊沒有掌握好“網感”這回事,以及,高估了網友的耐心。

另一方面,對這部舞臺劇意味如此之濃的網劇而言,即使獲得了一部分擁躉,可能也將只是小圈子、小範圍內的狂歡與自賞,而不能成為大眾流行。

“劇場+網劇”之路,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