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賴聲川:《王子富愁記》是用輕鬆的方式看世界

《王子富愁記》海報

由賴聲川擔任總導演、總編劇的情景喜劇《王子富愁記》在優酷獨家上線,

全劇圍繞著同住在一起的幾個年輕人展開,講述了他們為守護上海一座老洋房——上公館而經歷的一系列故事。第一次執導網劇,賴聲川在接受新京報專訪時坦言,自己並沒有特別考慮這部劇播出平臺的“屬性”,在他看來,做網劇、電視劇都是一樣的,都要依靠有趣的故事吸引人。而《王子富愁記》對他而言,比較特別的意義則是,“這部戲是我用輕鬆的方式看世界。

形式

劇場+情景喜劇

雖然執導網劇是第一次,但拍攝情景喜劇對賴聲川卻並不陌生。賴聲川說,1995年到1998年,他就利用劇場,排練了一部日播的情景喜劇《我們都是一家人》,甚至一度做到了“當天排、當天演、當天播”這樣即時的“邊寫邊播”效果,演員早上10點排練,晚上9點演出,演出同時電視臺會對表演現場進行播出。《我們都是一家人》是賴聲川將劇場表演帶入電視的一種新嘗試,

全劇連續四年,總集數超過600集。

有了《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成功經驗,在賴聲川看來,再做《王子富愁記》也是水到渠成。據賴聲川介紹,劇中的主要演員都來自上劇場簽約演員。《王子富愁記》的錄製採用了劇場彩排的方式,需要彩排至少四次以上,才能正式開機錄製。錄製的時候一氣呵成一場戲。

內容

讓人笑得有意義不容易

《王子富愁記》的片名與莎士比亞經典戲劇《王子復仇記》同音。

賴聲川說,莎士比亞的這部戲確實是全劇的一個出發點,在全劇第一集中,開場就出現了一群即將從藝校畢業的富家公子小姐們,在畢業演出中排練一場《王子復仇記》。

“讓人家笑是不容易的,讓人家笑得有意義,更不容易。喜劇難,更難的還是觀點。”賴聲川說。《王子富愁記》中的一些臺詞都是“弦外有音”,比如主人公之一小野在紀念自己的愛情、回憶舊情人時寫了一首歌,

中心思想是:“情人分手後還可以做朋友”。但賴聲川借小野之口,又加了一些話:“如果分手後還可以做朋友那會少了很多酒後駕車,世界會亂的原因就是情人分手之後不能當朋友。”

人物

關注弱勢群體

《王子富愁記》的人物形象鮮明。主角王子是王氏集團繼承人,懷揣演員夢想的標準富二代,剛畢業就遇上家族企業被並購、父親被指責嚴重違法不知去向的變故,

連女朋友都被人搶走了,只剩下一幢空蕩蕩的老洋房“上公館”成了他最後的堅守陣地。賴聲川在給主人公起名字的時候還跟觀眾開起了小玩笑,男主角叫“王子”,反派叫“狄仁”(敵人),棄主角而去的前女友叫“華萍”(花瓶)。

在這些人物中,王子家傭人郝姨的女兒郝順相當特別。賴聲川介紹,聾啞人很少作為主要人物出現在情景喜劇中,弱勢群體沒有機會展現自己,“但生活中確實也有這類(聾啞)人群,大家並不瞭解他們。”賴聲川舉例,比如當小野第一次見到郝順的時候,得知她是聾啞人,想到的是應該扶著郝順走路,但實際上她並不需要,大家不知道該怎麼和聾啞人正常相處。

此外,小沈也是賴聲川覺得特別有意思的一個人物,小沈在影視圈打滾,經常號稱自己誰都認識,會當著所有人的面給“王健林”、“馬雲”、“川普”打電話,“但他實際上並不認識那麼多人,這種人也是我們身邊可以見到的人。”

在賴聲川看來,全劇到了第六集,上公館中所有的人都集齊,故事才算真正進入正軌。“情景喜劇表現的就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個性衝突、磨合過程,可能無法滿足有的觀眾第一集就要求看得很爽的願望。” 回憶起拍攝這部劇的難點,賴聲川說,拍攝的過程很開心,困難主要來源於現在的環境,“對戲、對喜劇的預期產生了一種強迫性,強迫(表演)要變得很誇張。”

采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

大家並不瞭解他們。”賴聲川舉例,比如當小野第一次見到郝順的時候,得知她是聾啞人,想到的是應該扶著郝順走路,但實際上她並不需要,大家不知道該怎麼和聾啞人正常相處。

此外,小沈也是賴聲川覺得特別有意思的一個人物,小沈在影視圈打滾,經常號稱自己誰都認識,會當著所有人的面給“王健林”、“馬雲”、“川普”打電話,“但他實際上並不認識那麼多人,這種人也是我們身邊可以見到的人。”

在賴聲川看來,全劇到了第六集,上公館中所有的人都集齊,故事才算真正進入正軌。“情景喜劇表現的就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個性衝突、磨合過程,可能無法滿足有的觀眾第一集就要求看得很爽的願望。” 回憶起拍攝這部劇的難點,賴聲川說,拍攝的過程很開心,困難主要來源於現在的環境,“對戲、對喜劇的預期產生了一種強迫性,強迫(表演)要變得很誇張。”

采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