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賴聲川首部網劇受冷遇,《王子富愁記》不值得看嗎?

作者 | 初七

2018年1月9日是賴聲川首部網劇《王子富愁記》上線的日子。在前一天,如果以“王子富愁記”為關鍵字搜索新聞會發現,最新的一條新聞要回溯到2017年8月17日。

就算是開播16天后的現在,網路上涉及《王子富愁記》的討論也很難稱得上高漲:因為評分人數不足,豆瓣目前仍然沒有分數;優酷視頻播放頁下單集的評論也僅有220條;甚至原定為100集的長度悄然縮減為30集。

這樣的“悄無聲息”似乎與《王子富愁記》的強大製作班底截然相反:劇名戲劇導演賴聲川任總編劇、總導演,

其夫人丁乃竺出任總製片人,好萊塢情景喜劇導演陳發中受邀任現場導演,演員黃磊監製。

仔細看了這部稍顯冷清的劇,內容品質還是很不錯的。但娛影君認為,就像是拳頭打在沙包上一樣,漫長的劇情進入時間和笑點安排同網路觀眾觀看習慣的不匹配,成為了這部劇走紅的最大障礙。

賴聲川的第二部情景喜劇

其實《王子富愁記》不是賴聲川第一次製作劇集。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賴聲川就已經參與過電視劇的製作,並且獲得了極大成功。成功到什麼地步呢?賴聲川製作的在臺灣超級電視臺播出的情景喜劇《我們一家都是人》創下了連續播出600集的記錄。這樣的成功已經充分證明:賴聲川完全具有製作好情景喜劇的能力。

(《我們一家都是人》劇照)

《我們一家都是人》在當時就具有先鋒的實驗色彩。據公開資料,《我們一家都是人》的演員基本都是在當天早上排練,晚上在劇場演出,同時通過電視進行現場直播的。

網劇《王子富愁記》在上劇院拍攝,也是帶有現場觀眾的。原計劃是通過互聯網做到“當天拍攝、當天播出、當天看回饋”。希望借助網友的評論、彈幕、回訪率、播放率等一系列的資料,

説明團隊在拍攝過程中做出及時調整,甚至在創作中埋藏一些參與互動的彩蛋。但經過娛影君和優酷方的確認,目前《王子富愁記》仍然採用傳統形式,沒有做到“邊拍邊播”。

在娛影君的專訪中,總製片人丁乃竺並不看重播出的形式,她表示:“其實我們並沒有在特別區分所謂‘情景劇’或‘網劇’的類型,因為目前這個行業整個的生態在不斷變化中。

(丁乃竺)

《王子富愁記》的精緻

《王子富愁記》從一個剛從藝術院校畢業的“富二代”王子遭遇的家庭變故展開,描寫了王子身邊朋友為了幫助他保住家中老洋房“上公館”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整體框架設定似乎與好萊塢情景喜劇導演陳發中的參與不無關係,因為這與成熟的好萊塢情景喜劇框架非常類似:不論是《破產姐妹》中Max和Caroline二人開杯子蛋糕店的目標設定,還是《無恥之徒》中維持家庭穩定的設定,都保證了整體框架下單集內容的靈活多變。

(破產姐妹)

相比形式,製作團隊更看重內容,丁乃竺說:“我們不在乎最後的形式到底是什麼,我們更在乎內容的精緻度。”精緻度是一個可量化的標準,可以從劇集的用心程度和細節進行判定。僅從《王子富愁記》的片頭,我們就可以看出片方暗含著的諸多心思。

豆瓣網友xixi對此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分析,能充分看出劇組的細心程度。

正片中出現的物件還要遠遠多於片頭,其中的一部分在劇情推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戲劇祖師爺莎士比亞的畫像,在莎翁《哈姆雷特》的排練和演出過程中很好地展現了幾個主角的個性,交代了整體故事背景和大概走向;又例如留聲機,主角王子爸爸給他留下的消息是通過黑膠唱片傳遞的......

“在現今網上比較重視用笑點堆砌,強逼著人發笑的喜劇時代裡,我們試圖做出一個比較經典的情境喜劇。”丁乃竺在談及劇本時態度誠懇。

漫長的劇情進入時間與觀眾消退的耐心

“我們有預期到觀眾需要一些時間來進入,這也正是因為這部戲的特殊性:有大劇情貫穿全域,又要介紹每一位角色的個性和處境。”丁乃竺說。

她的預測是正確的。縱觀《王子富愁記》在豆瓣的48條評論,兩星以下的短評集中在“堅持了一集就看不下去的狀態”。

而給出高分評論的網友也紛紛提到了漫長的劇情進入時間。

一般情況而言,大部分網劇在播出幾集後所獲得的評價基本可以算作公允,但也不排除一些網劇會存在評價反轉。就目前來看,《王子富愁記》的評價是不斷向好的。

從娛影君的個人經驗來說,看完第一集後對這部劇可以說是完全拒絕的,但從第八集開始有了很大改觀。第八集中討論了一個人如何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臺詞擺脫了前兩集的生硬感,變得自然起來,甚至蘊含一定哲理。

丁乃竺在採訪中表示:“確實也要幾集的時間才能進入情境,但是我們有信心觀眾進入之後會喜歡這些角色。”在後面幾集的單集評論中已經出現了對角色正面的評價。

但這對於向來以“快節奏”著稱的網劇而言,帶來的打擊是致命的。

在網路電影領域有“生死六分鐘”的原則,大意是網路電影將精彩的劇情和鏡頭放在前6分鐘以吸引觀眾付費。對於網劇來說,這一原則當然不適用,但一部網劇的前幾集是否精彩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部網劇是否能夠吸引更多觀眾。僅從播放量上就可以看出,《王子富愁記》的第一集到第二集,觀眾流失率接近40%。

同時,前幾集並不良好的觀看體驗也給劇集的宣發工作帶來了極大難度,先鋒性質的劇集所帶來的高昂試錯成本也體現在了宣發上,畢竟觀眾不會直接從劇集的中間開始看。這或許也是互聯網影視領域的殘忍之處:當你在一開始就走錯了,以後就很難再

有機會了。

從第五集到第七集的播放量可以看出,其觀眾群體已經趨於固定,這是一種很尷尬的平衡:播放量基本不會再有大的起伏。

前期的尷尬殺死了後期的幽默

對於前幾集的評論還有這樣一個詞:尷尬。

令人尷尬的劇情集中出現在前兩集。莎士比亞的臺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在畢業大戲中被改成了“牛逼還是不牛逼,這才是問題”。

還出現了“哈姆雷特是哪國人?哈姆雷特是外國人。”這樣比較老的梗。

劇中特意加入了“王者榮耀、老司機、嘻哈”等當下的即時熱點,打電話過程中也有提及“馬雲、王健林”等人名。某種程度上,這可以理解為主創團隊對於“網感”的妥協。

前兩集令人尷尬的來源還有不合時宜的罐頭笑聲。罐頭笑聲是指在“觀眾應該笑”的片段插入事先錄音的笑聲。這種機械笑聲,是美國電視首先採用的,美國人叫它canned laughter(罐頭笑聲)。罐頭笑聲的存在一直飽受詬病,大多是因為其引導觀眾的作用越來越小。由於前兩集劇情和走向,插入罐頭笑聲的情節並不好玩,更讓其帶來的尷尬被放大。

但是這些缺點從第三集之後開始出現改觀,甚至漸入佳境,基本不會再出現前兩集令人尷尬的笑料了,而是一些很自然的點。

(笑點1)

(笑點2)

但前期令人尷尬的笑點影響了後期真正的優秀段子的發揮,甚是可惜。“我們希望我們的喜劇是自然和真實,而不是很誇張的用笑點堆砌強逼著人發笑。”這一期望在後期他們的確做到了。

在採訪裡,丁乃竺並沒有預測什麼類型的觀眾會喜歡這部劇,而是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多年來不願意去特別預期觀眾的特徵,因為我們的作品通常會帶領或創造出新的觀眾群。”新的觀眾群是否被創造出來目前還不得而知,但似乎留給《王子富愁記》的時間不太多了。

在娛影君看來,《王子富愁記》存在的缺點當然需要改正,但其在市場的遇冷,某種意義上也折射出了觀眾愈加消退的耐心。

《王子富愁記》的團隊是值得尊敬的,因為他們用心地在做一部網劇,只是尚存在瑕疵。就像丁乃竺在採訪中所說的一樣:“我們用自己的方式,用很多的時間來排練,相信觀眾可以看出來這些較長的排練與拍攝期帶來的精緻度。”互聯網是否能夠接受這份的慢節奏的、與眾不同的精緻?市場會給出答案。

【轉載請聯繫客服;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因為這與成熟的好萊塢情景喜劇框架非常類似:不論是《破產姐妹》中Max和Caroline二人開杯子蛋糕店的目標設定,還是《無恥之徒》中維持家庭穩定的設定,都保證了整體框架下單集內容的靈活多變。

(破產姐妹)

相比形式,製作團隊更看重內容,丁乃竺說:“我們不在乎最後的形式到底是什麼,我們更在乎內容的精緻度。”精緻度是一個可量化的標準,可以從劇集的用心程度和細節進行判定。僅從《王子富愁記》的片頭,我們就可以看出片方暗含著的諸多心思。

豆瓣網友xixi對此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分析,能充分看出劇組的細心程度。

正片中出現的物件還要遠遠多於片頭,其中的一部分在劇情推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戲劇祖師爺莎士比亞的畫像,在莎翁《哈姆雷特》的排練和演出過程中很好地展現了幾個主角的個性,交代了整體故事背景和大概走向;又例如留聲機,主角王子爸爸給他留下的消息是通過黑膠唱片傳遞的......

“在現今網上比較重視用笑點堆砌,強逼著人發笑的喜劇時代裡,我們試圖做出一個比較經典的情境喜劇。”丁乃竺在談及劇本時態度誠懇。

漫長的劇情進入時間與觀眾消退的耐心

“我們有預期到觀眾需要一些時間來進入,這也正是因為這部戲的特殊性:有大劇情貫穿全域,又要介紹每一位角色的個性和處境。”丁乃竺說。

她的預測是正確的。縱觀《王子富愁記》在豆瓣的48條評論,兩星以下的短評集中在“堅持了一集就看不下去的狀態”。

而給出高分評論的網友也紛紛提到了漫長的劇情進入時間。

一般情況而言,大部分網劇在播出幾集後所獲得的評價基本可以算作公允,但也不排除一些網劇會存在評價反轉。就目前來看,《王子富愁記》的評價是不斷向好的。

從娛影君的個人經驗來說,看完第一集後對這部劇可以說是完全拒絕的,但從第八集開始有了很大改觀。第八集中討論了一個人如何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臺詞擺脫了前兩集的生硬感,變得自然起來,甚至蘊含一定哲理。

丁乃竺在採訪中表示:“確實也要幾集的時間才能進入情境,但是我們有信心觀眾進入之後會喜歡這些角色。”在後面幾集的單集評論中已經出現了對角色正面的評價。

但這對於向來以“快節奏”著稱的網劇而言,帶來的打擊是致命的。

在網路電影領域有“生死六分鐘”的原則,大意是網路電影將精彩的劇情和鏡頭放在前6分鐘以吸引觀眾付費。對於網劇來說,這一原則當然不適用,但一部網劇的前幾集是否精彩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部網劇是否能夠吸引更多觀眾。僅從播放量上就可以看出,《王子富愁記》的第一集到第二集,觀眾流失率接近40%。

同時,前幾集並不良好的觀看體驗也給劇集的宣發工作帶來了極大難度,先鋒性質的劇集所帶來的高昂試錯成本也體現在了宣發上,畢竟觀眾不會直接從劇集的中間開始看。這或許也是互聯網影視領域的殘忍之處:當你在一開始就走錯了,以後就很難再

有機會了。

從第五集到第七集的播放量可以看出,其觀眾群體已經趨於固定,這是一種很尷尬的平衡:播放量基本不會再有大的起伏。

前期的尷尬殺死了後期的幽默

對於前幾集的評論還有這樣一個詞:尷尬。

令人尷尬的劇情集中出現在前兩集。莎士比亞的臺詞“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在畢業大戲中被改成了“牛逼還是不牛逼,這才是問題”。

還出現了“哈姆雷特是哪國人?哈姆雷特是外國人。”這樣比較老的梗。

劇中特意加入了“王者榮耀、老司機、嘻哈”等當下的即時熱點,打電話過程中也有提及“馬雲、王健林”等人名。某種程度上,這可以理解為主創團隊對於“網感”的妥協。

前兩集令人尷尬的來源還有不合時宜的罐頭笑聲。罐頭笑聲是指在“觀眾應該笑”的片段插入事先錄音的笑聲。這種機械笑聲,是美國電視首先採用的,美國人叫它canned laughter(罐頭笑聲)。罐頭笑聲的存在一直飽受詬病,大多是因為其引導觀眾的作用越來越小。由於前兩集劇情和走向,插入罐頭笑聲的情節並不好玩,更讓其帶來的尷尬被放大。

但是這些缺點從第三集之後開始出現改觀,甚至漸入佳境,基本不會再出現前兩集令人尷尬的笑料了,而是一些很自然的點。

(笑點1)

(笑點2)

但前期令人尷尬的笑點影響了後期真正的優秀段子的發揮,甚是可惜。“我們希望我們的喜劇是自然和真實,而不是很誇張的用笑點堆砌強逼著人發笑。”這一期望在後期他們的確做到了。

在採訪裡,丁乃竺並沒有預測什麼類型的觀眾會喜歡這部劇,而是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多年來不願意去特別預期觀眾的特徵,因為我們的作品通常會帶領或創造出新的觀眾群。”新的觀眾群是否被創造出來目前還不得而知,但似乎留給《王子富愁記》的時間不太多了。

在娛影君看來,《王子富愁記》存在的缺點當然需要改正,但其在市場的遇冷,某種意義上也折射出了觀眾愈加消退的耐心。

《王子富愁記》的團隊是值得尊敬的,因為他們用心地在做一部網劇,只是尚存在瑕疵。就像丁乃竺在採訪中所說的一樣:“我們用自己的方式,用很多的時間來排練,相信觀眾可以看出來這些較長的排練與拍攝期帶來的精緻度。”互聯網是否能夠接受這份的慢節奏的、與眾不同的精緻?市場會給出答案。

【轉載請聯繫客服;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