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楊 旭 陝北紀遊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土地愛得深沉”當我每次踏上陝北這塊土地時,艾青的這句名言就會縈繞在腦海,初冬來臨,大地還未被寒潮席捲,我們四人驅車向著黃土高原進發,

這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緣於我對路遙的敬仰,賈平凹講“陝北最後能留下的文化人只有倆個一位是石魯,另一位就是路遙",一個作家去世近二十五年了,人們還在熱烈地懷念他,還在談論他的作品,這本身就是對一個作家最高的獎勵。路遙的作品中那些人物及其命運,已遠遠超越了文學的範疇,他給一切卑微的人物以勇氣與光亮,讓他們知道自己能夠走多遠。

風馳的車在丁剛兄高亢激揚的VCD歌聲中相伴前行,下午五點我們首先到達了歷史文化名城榆林市,好友李林傑老師事先安頓好了一切,老友相見舉杯言歡書畫傳情。次日游古城登高望遠品當地佳餚,下午華燈初上時到達綏德縣城,千獅橋燈火闌珊越發雄偉壯觀,6日上午拜祭位於清澗縣石咀驛鎮王家堡村與路遙故居毗鄰相望的路遙紀念館。館中的照片記錄了路遙短暫、坎坷的生命歷程,

也是生活在這片黃土高原的貧困農民們平凡而艱辛的人生歷程的寫照。

我用寫生的方式愐懷這位元偉大的文壇猛士,仰望他曾經仰望過的天空,漫步於他走過的小徑,他鏗鏘有力動人心魄的話語,表達著下層生命的呐喊和自強不息的精神,路遙以生命的代價實現了人生偉大的理想感天動地激人奮進。“斯人去矣,光彩依然。”清澗,這片苦寒的黃土高原因為路遙而倍感驕傲。

次日赴地處綏德縣白家堿鄉賀家 石村党氏莊院,路很窄山道灣灣,山莊是典型的清代陝北大戶民宅, 窯洞建築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地分佈於山坡之上。各院相對獨立卻互相連通,整個山莊功能完整,山上有廟宇,溝裡有水井,自成體系。綏德党氏莊院被人們稱譽為"陝北印象"。以其規模較大,氣勢壯觀,裝飾精微,構思巧妙,散發出黃土 高坡傳統文化的精神。
山莊雖然破落但依稀可見惜日的輝煌。7日到達闖王故里米脂縣,“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據說三國時期的貂嬋和呂布分別是米脂人和綏德人,漫步千年古城遠逝的煙雲歷歷在目,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陝北這片神奇的土地神密而荒涼,世世代代平凡世界的人們生息繁衍不離不棄,寫下多少悲壯的史詩。陝北有的地方還很窮,至今保持著較原始的生存狀態,
這些誠善孤弱的人們居於黃土高原深處,繼續上演著祖先們的故事……。 2017年11月

楊 旭 (泓川) 1964年生於包頭,幼承家學,先後就讀於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國畫專業,文化部現代工筆畫院,曾得到范曾、劉大為、袁武等諸位名家的指教,現為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三峽畫院秘書長.內蒙古美術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中國畫院院士,內蒙古政協書畫院院士,包頭政協書畫院副秘書長,包頭水墨畫院副院長,包頭市東河區文聯副主席,美協主席,東河書畫院院長。

中國三峽畫院秘書長.內蒙古美術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中國畫院院士,內蒙古政協書畫院院士,包頭政協書畫院副秘書長,包頭水墨畫院副院長,包頭市東河區文聯副主席,美協主席,東河書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