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真心英雄——記奮進新時代築夢寫忠誠的英雄太空人群體(下)

真心英雄

——記奮進新時代築夢寫忠誠的英雄太空人群體(下)

■軍報記者 王通化 鄒維榮 段江山 韓阜業

太空人陳冬給雙胞胎兒子取的名字中都包含一個“宇”字。

這個“宇”字,寄託著一位父親對兒子的希望,

也飽含著一名太空人對飛天事業的熱愛。

陳冬的搭檔、神舟十一號指令長景海鵬,給兒子取的名字的中也有一個“宇”字。

跨越十幾年,兩位太空人父親,不約而同用“宇”為孩子命名,偶然中蘊含著這樣的必然——家與國,扛在他們肩頭,是夢想,也是使命。

太空人景海鵬、陳冬在進行艙內程式訓練。黃思予 攝

愛國,愛家,愛戰友,愛事業……他們用一顆顆赤子之心,詮釋著真心英雄的內涵。

“夢想無止境。在建設航太強國的道路上,我們會義無反顧地接過接力棒,繼續奔向太空,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

品味太空人陳冬的這句話,我們走近英雄太空人群體,感受這些真心英雄的家國情懷。

真愛相隨 心魂相伴

“加油,你永遠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對於太空人張曉光愛人張繼來說,這是她聽到的真正的“天籟之音”。

“神十”飛天,恰逢張曉光與妻子結婚20周年。那天,在天宮一號上,張曉光用口琴為妻子演奏了一曲婚禮進行曲。張繼笑中帶淚:“這是我過得最幸福的一個結婚紀念日。”

張曉光與妻子在公園。

一年前,同樣是從天上傳下來的旋律,把另一位太空人的愛人感動哭了。

“神九”飛天,劉旺用悠揚的口琴聲慶祝妻子王瑋的生日。當《龍的傳人》《在水一方》等美妙的琴聲穿越漫漫長空傳向地面,王瑋頓時熱淚奔流!

一曲曲“天籟之音”,傳遞著太空人對家人濃濃的愛與深深的感激——

景海鵬,曾苦練過《母親》《妻子》和《父親》這三首歌,表達自己想成為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的心聲。

劉洋與丈夫在一起。

備戰“神九”任務時,劉洋母親住院、父親手術。他們都對劉洋保密,愛人張華謊稱出差,趕回老家照顧雙親。劉洋說:“我的軍功章也屬於家人。”

一行行熱淚,映照著多年來家人們對太空人的理解與支持——

選拔太空人時,翟志剛愛人張淑靜聽說自己的體檢結果可能會影響丈夫的去留,便對翟志剛說:“如果因為我的身體問題耽誤了你,我就選擇與你離婚!”

一次考核失利,深感壓力的張曉光撥通了妻子的電話。妻子張繼安慰他:“沒事的曉光,咱們還有機會。對於我來說,你飛與不飛都一樣。”

真愛相隨,心魂相伴。

作為太空人大隊唯一還沒有飛天的首批現役太空人,鄧清明形容家人是“科技工作者、保障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等多種角色的集合”。

“神十一”任務中,太空人鄧清明再一次止步於發射塔前,再一次與飛天夢失之交臂。

從酒泉返京,妻子一如既往穿著大紅的衣服,捧著一大束鮮花,像迎接凱旋的英雄般迎接他。晚上回來,推開家門,鄧清明看到家裡收拾得非常整潔,桌上擺著滿滿一桌豐盛的飯菜和三杯斟滿的紅酒。妻子端起紅酒,望著鄧清明深情地說:“不管結果怎樣,我們這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你讓我尊敬,你為孩子做出了榜樣!”女兒也舉起杯說:“爸爸加油,你永遠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太空人鄧清明進行肺功能檢測。

那一刻,鄧清明再也忍不住,沖到洗手間,把水龍頭開到最大,任眼淚流淌。回顧20年的備戰飛天路,鄧清明感歎:“飛天的使命實在太重太重了,如果沒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太空人很難堅持下去。”

漫漫天梯,一起守望。

太空人公寓到家屬樓,直線距離不到500米,卻如同隔了萬水千山,相距天南地北。妻子分娩當天,劉旺還在考試;女兒40℃高燒,聶海勝仍在訓練;長時間封閉訓練,見不到父親的兒子打電話給陳冬:“爸爸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太空人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與家屬在返回航太城的車上。朱九通 攝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正如一位太空人所說,他們“缺席了家中太多時刻”。他們的愛人既要當爹又要當媽還要當家,既要照顧好老人又要料理好家務,還要兼顧好工作,人人堪稱“女漢子”。

天地九重,一路牽掛。

在“神十”飛天的15天裡,太空人王亞平的父母每天只做一件事:盯著電視看直播。看見女兒畫面時開心,看不見時揪心。老父親經常半夜驚醒,一身冷汗,坐在床上自言自語:“我女兒還在天上呢!”

王亞平與丈夫在家學習。

王亞平回家那天,母親見到她第一句話便是:“你飛了15天,我和你爸能折壽15年。”王亞平當即問:“今後若再有任務,你們還讓我上嗎?”旁邊的父親不假思索地搶話說:“當然讓你上!只要國家需要,我們就支援!”

家人的相伴、守望、牽掛,經年累月地向太空人傳遞著信心、勇氣和力量。他們飛得有多高,歉疚就有多深。

太空行走,英雄凱旋。有人問翟志剛在想些什麼,翟志剛笑盈盈的臉上忽然有些沉重:“要是我能攙著老媽到處溜達溜達該多好啊,可惜他老人家再也看不到了!”

三度飛天,世人敬仰。被譽為“超長待機英雄”的景海鵬,提起弟弟時熱淚盈眶。在備戰“神十一”任務最關鍵的時期,一直在老家照顧老人的弟弟猝然病逝。因為怕影響景海鵬訓練,有一次弟弟瞞著他把母親帶到北京做手術,事後還被他狠狠罵了一頓。如今,景海鵬再也沒機會跟這個說“你來盡忠,我來盡孝”的弟弟道聲歉。

攜手追夢 接力圓夢

“一個人走得快,大家一起走,才走得遠”

世人皆知,神舟十一號太空33天,圓滿完成了首次中期在軌駐留任務,演繹了中國飛天的又一個精彩華章。

鮮為人知的是,在地面上,他們還度過了魔鬼般的“33天”——

33天裡,太空人鄧清明和陳冬全程封閉在1:1驗證試驗的地面組合體艙內,全程類比太空的工作生活,吃的全部是航太食品,各種噪音如影隨形,即便帶上耳塞也難以忍受……

普通人堅持一周都很了不起,鄧清明卻以超常的心理素質、忍耐力和意志力,高品質完成了任務,再一次用自己的默默付出為戰友飛天鋪路奠基。

有人問鄧清明,最終沒有飛天,這麼拼值得嗎?鄧清明卻說:“戰友飛就是我在飛!”

“神十一”任務圓滿成功後,任務總指揮長特意把鄧清明和另一位備份太空人叫到一起,深情地說:“作為優秀的備份,你們是很光榮的,你們和神十一乘組共同完成了這次任務,任務的成功就是你們的成功,太空人在天上的表現就是你們的表現。”那一刻,鄧清明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投身這樣一份偉大事業,留名或是不留名,都已收穫了人生最大幸福。

太空人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組合體模擬器中進行設備操作訓練。朱九通 攝

“神九”飛天時,有記者問太空人王亞平:看到劉洋成為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太空人,有什麼感覺?王亞平回答:“這種感覺就像是打一場戰役,所有人都團結一心、勇敢拼殺,只要搶佔了高地就算贏,至於是誰插上了旗子,是誰吹響了號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打贏了。”

這位元記者不知道的是,“神九”出征的最後時刻,王亞平單獨對劉洋說:“我希望你能帶著我們倆的夢想一起去飛,我會在地面支持你。”一年之後,“神十”飛天,王亞平出征。劉洋說:“我一樣會在地面祝福她、支援她,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隊。”

“我一個人飛,不是單純我一個人飛,是我們一個乘組一起在飛,是我們太空人大隊一起在飛,是我們所有航太人一起在飛。”王亞平的這番話,回應著鄧清明的幸福觀,折射著這群真心英雄的價值觀。

攜手追夢,接力圓夢。

說起太空人大隊的戰友,說起太空人大隊這個光榮的集體,鄧清明充滿感激。他說,這也是他能堅持20年不放棄的原因所在:“一個人走得快,大家一起走,才走得遠。”

太空人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在進行飛行操作訓練。朱九通 攝

神舟十一號出征前,媒體請景海鵬對親人們說幾句話。景海鵬卻把話留給了太空人大隊的戰友,留給了關心航太事業的祖國人民。

“如果說太空人大隊是大海,我永遠是裡面的一滴水,哪怕飛10次也是大海裡的一滴水,說不定比這一滴水還要小。”景海鵬說,“我非常幸運能夠生活在這麼好的一個團隊中。這是一個團結的集體、自律的集體、勤奮的集體、奉獻的集體。我們的競爭是‘競而不爭’。之前一塊準備、訓練,都非常刻苦,一旦進入選拔環節,結果出來了,無論是誰去執行任務,我們都會為他鼓掌,為他加油,24小時為他提供地面支援……”

那天接受採訪,景海鵬,這位三度飛天的中國太空人,再一次盛讚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為飛天開拓者、先行者,再一次感激默默支持他的科研團隊,感謝所有航太人:“他們都是給我們增添翅膀的人,他們就是我們的飛天翅膀!”

感恩祖國 感謝時代

“這是被祖國需要的幸福,這是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幸福”

火箭的巨大轟鳴聲中,面罩下,淚水順著太空人張曉光的臉頰流淌。

這是幸福的淚水。此刻,張曉光不僅前所未有地感受到長征二號火箭發動機的巨大推力,還刻骨銘心地感受到祖國強大的偉力。

“火箭轟鳴聲美妙極了,雄壯極了。”一聲“點火”,張曉光“聽到了夢想的腳步聲,感受到了新時代的澎湃心跳”。

飛離地球越遠,心與祖國貼得越近。

“每次飛臨祖國上空,我的心跳都會加速,會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國的版圖,情不自禁地隔著舷窗觸摸她、擁抱她。”張曉光說,自己每次都會熱淚盈眶。

流下幸福熱淚的,還有太空人劉洋。

那天,“神九”乘組離開北京航太城,前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茫茫的人海裡,我是哪一個,在奔騰的浪花裡,我是哪一朵,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聽著航太城回蕩著的《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的動人旋律,劉洋的淚水奪眶而出。

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在進行飛行程式訓練。朱九通 攝

“當得知我要代表億萬中國女性出征太空時,我感受到了莫大的幸福。”後來,回憶這一幕,劉洋說,“這是被祖國需要的幸福,這是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幸福。”

感恩祖國,感謝時代。

幾乎每一位飛天英雄凱旋後的第一句話都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幾乎每一位太空人都發自肺腑地表達著這樣的心聲:“我真幸運,趕上了這樣一個偉大時代!”

他曾經是個放牛娃,家境貧寒,幾度面臨輟學,有一次竟然用一隻兔子交了學費。“還在當放牛娃的時候,我就在牛背上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飛上了藍天。成為空軍飛行員後,我以為自己的夢已經實現了。沒想到,後來還當上了太空人,飛上了太空。”——他,叫聶海勝。

他的少年生活如他最喜歡的那本《平凡的世界》一樣,每天走10裡路,帶著鹹菜和高粱米去上學,常常在上學路上看著飛機拉煙出神。他的勵志故事是從父親獎勵他的一支“英雄”金筆開始的。——他,叫張曉光。

要強的“種子”,在她很小的時候就種下了。“剛上小學那會,放了學我背著書包就跑到地裡幫爸媽幹活。種花生,他們在前面挖坑,我跟著後面給他們撒種子。”這個出生在山東煙臺一戶普通農家的女孩,小時候夢想當醫生或老師,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參加了第七批女飛行員選拔,卻意外地被錄取,從此越飛越高。——她,叫王亞平……

他們是一支“飛天夢之隊”。當我們把視野拉開,進一步打開人類航太時間軸,便會發現,他們的人生成長足跡,映照著“中國夢”,疊印著一個時代的偉大夢想。

中央軍委授予太空人大隊 “英雄太空人大隊”稱號大會在北京航太城舉行。

中國第一位飛天英雄楊利偉凱旋後,太空人大隊曾收到一封特別的來信。

來信者名叫方國俊,是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選拔的預備太空人之一。當時,國家首次啟動載人航太計畫,但因種種原因不到5年即告終止……

飛天,成了方國俊一生無法實現的夢想和難以釋懷的遺憾。

方國俊無法實現的飛天夢,在新時代的太空人手中一次又一次地成為現實。這,正是中國太空人心頭湧動的最深厚宏大的幸福。

翻閱太空人十九大學習筆記,記者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這樣一段話上——

“我慶倖自己趕上了中國航太由大向強的新時代……我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在中國的空間站上,與外國太空人共同執行任務,共創人類探索太空的新時代。”

這是太空人翟志剛的學習筆記。他把青年馬克思曾說的一句話,抄錄在那篇筆記的最後:“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作者:王通化、鄒維榮、段江山、韓阜業

▋監製:鄒維榮

▋責編:韓阜業

▋編輯:王曉學

“神十一”任務中,太空人鄧清明再一次止步於發射塔前,再一次與飛天夢失之交臂。

從酒泉返京,妻子一如既往穿著大紅的衣服,捧著一大束鮮花,像迎接凱旋的英雄般迎接他。晚上回來,推開家門,鄧清明看到家裡收拾得非常整潔,桌上擺著滿滿一桌豐盛的飯菜和三杯斟滿的紅酒。妻子端起紅酒,望著鄧清明深情地說:“不管結果怎樣,我們這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你讓我尊敬,你為孩子做出了榜樣!”女兒也舉起杯說:“爸爸加油,你永遠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雄……”

太空人鄧清明進行肺功能檢測。

那一刻,鄧清明再也忍不住,沖到洗手間,把水龍頭開到最大,任眼淚流淌。回顧20年的備戰飛天路,鄧清明感歎:“飛天的使命實在太重太重了,如果沒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太空人很難堅持下去。”

漫漫天梯,一起守望。

太空人公寓到家屬樓,直線距離不到500米,卻如同隔了萬水千山,相距天南地北。妻子分娩當天,劉旺還在考試;女兒40℃高燒,聶海勝仍在訓練;長時間封閉訓練,見不到父親的兒子打電話給陳冬:“爸爸你是不是不要我了”……

太空人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與家屬在返回航太城的車上。朱九通 攝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正如一位太空人所說,他們“缺席了家中太多時刻”。他們的愛人既要當爹又要當媽還要當家,既要照顧好老人又要料理好家務,還要兼顧好工作,人人堪稱“女漢子”。

天地九重,一路牽掛。

在“神十”飛天的15天裡,太空人王亞平的父母每天只做一件事:盯著電視看直播。看見女兒畫面時開心,看不見時揪心。老父親經常半夜驚醒,一身冷汗,坐在床上自言自語:“我女兒還在天上呢!”

王亞平與丈夫在家學習。

王亞平回家那天,母親見到她第一句話便是:“你飛了15天,我和你爸能折壽15年。”王亞平當即問:“今後若再有任務,你們還讓我上嗎?”旁邊的父親不假思索地搶話說:“當然讓你上!只要國家需要,我們就支援!”

家人的相伴、守望、牽掛,經年累月地向太空人傳遞著信心、勇氣和力量。他們飛得有多高,歉疚就有多深。

太空行走,英雄凱旋。有人問翟志剛在想些什麼,翟志剛笑盈盈的臉上忽然有些沉重:“要是我能攙著老媽到處溜達溜達該多好啊,可惜他老人家再也看不到了!”

三度飛天,世人敬仰。被譽為“超長待機英雄”的景海鵬,提起弟弟時熱淚盈眶。在備戰“神十一”任務最關鍵的時期,一直在老家照顧老人的弟弟猝然病逝。因為怕影響景海鵬訓練,有一次弟弟瞞著他把母親帶到北京做手術,事後還被他狠狠罵了一頓。如今,景海鵬再也沒機會跟這個說“你來盡忠,我來盡孝”的弟弟道聲歉。

攜手追夢 接力圓夢

“一個人走得快,大家一起走,才走得遠”

世人皆知,神舟十一號太空33天,圓滿完成了首次中期在軌駐留任務,演繹了中國飛天的又一個精彩華章。

鮮為人知的是,在地面上,他們還度過了魔鬼般的“33天”——

33天裡,太空人鄧清明和陳冬全程封閉在1:1驗證試驗的地面組合體艙內,全程類比太空的工作生活,吃的全部是航太食品,各種噪音如影隨形,即便帶上耳塞也難以忍受……

普通人堅持一周都很了不起,鄧清明卻以超常的心理素質、忍耐力和意志力,高品質完成了任務,再一次用自己的默默付出為戰友飛天鋪路奠基。

有人問鄧清明,最終沒有飛天,這麼拼值得嗎?鄧清明卻說:“戰友飛就是我在飛!”

“神十一”任務圓滿成功後,任務總指揮長特意把鄧清明和另一位備份太空人叫到一起,深情地說:“作為優秀的備份,你們是很光榮的,你們和神十一乘組共同完成了這次任務,任務的成功就是你們的成功,太空人在天上的表現就是你們的表現。”那一刻,鄧清明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投身這樣一份偉大事業,留名或是不留名,都已收穫了人生最大幸福。

太空人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組合體模擬器中進行設備操作訓練。朱九通 攝

“神九”飛天時,有記者問太空人王亞平:看到劉洋成為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太空人,有什麼感覺?王亞平回答:“這種感覺就像是打一場戰役,所有人都團結一心、勇敢拼殺,只要搶佔了高地就算贏,至於是誰插上了旗子,是誰吹響了號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打贏了。”

這位元記者不知道的是,“神九”出征的最後時刻,王亞平單獨對劉洋說:“我希望你能帶著我們倆的夢想一起去飛,我會在地面支持你。”一年之後,“神十”飛天,王亞平出征。劉洋說:“我一樣會在地面祝福她、支援她,因為我們是一個團隊。”

“我一個人飛,不是單純我一個人飛,是我們一個乘組一起在飛,是我們太空人大隊一起在飛,是我們所有航太人一起在飛。”王亞平的這番話,回應著鄧清明的幸福觀,折射著這群真心英雄的價值觀。

攜手追夢,接力圓夢。

說起太空人大隊的戰友,說起太空人大隊這個光榮的集體,鄧清明充滿感激。他說,這也是他能堅持20年不放棄的原因所在:“一個人走得快,大家一起走,才走得遠。”

太空人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在進行飛行操作訓練。朱九通 攝

神舟十一號出征前,媒體請景海鵬對親人們說幾句話。景海鵬卻把話留給了太空人大隊的戰友,留給了關心航太事業的祖國人民。

“如果說太空人大隊是大海,我永遠是裡面的一滴水,哪怕飛10次也是大海裡的一滴水,說不定比這一滴水還要小。”景海鵬說,“我非常幸運能夠生活在這麼好的一個團隊中。這是一個團結的集體、自律的集體、勤奮的集體、奉獻的集體。我們的競爭是‘競而不爭’。之前一塊準備、訓練,都非常刻苦,一旦進入選拔環節,結果出來了,無論是誰去執行任務,我們都會為他鼓掌,為他加油,24小時為他提供地面支援……”

那天接受採訪,景海鵬,這位三度飛天的中國太空人,再一次盛讚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為飛天開拓者、先行者,再一次感激默默支持他的科研團隊,感謝所有航太人:“他們都是給我們增添翅膀的人,他們就是我們的飛天翅膀!”

感恩祖國 感謝時代

“這是被祖國需要的幸福,這是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幸福”

火箭的巨大轟鳴聲中,面罩下,淚水順著太空人張曉光的臉頰流淌。

這是幸福的淚水。此刻,張曉光不僅前所未有地感受到長征二號火箭發動機的巨大推力,還刻骨銘心地感受到祖國強大的偉力。

“火箭轟鳴聲美妙極了,雄壯極了。”一聲“點火”,張曉光“聽到了夢想的腳步聲,感受到了新時代的澎湃心跳”。

飛離地球越遠,心與祖國貼得越近。

“每次飛臨祖國上空,我的心跳都會加速,會不由自主地凝望祖國的版圖,情不自禁地隔著舷窗觸摸她、擁抱她。”張曉光說,自己每次都會熱淚盈眶。

流下幸福熱淚的,還有太空人劉洋。

那天,“神九”乘組離開北京航太城,前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茫茫的人海裡,我是哪一個,在奔騰的浪花裡,我是哪一朵,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聽著航太城回蕩著的《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的動人旋律,劉洋的淚水奪眶而出。

太空人景海鵬、劉旺、劉洋在進行飛行程式訓練。朱九通 攝

“當得知我要代表億萬中國女性出征太空時,我感受到了莫大的幸福。”後來,回憶這一幕,劉洋說,“這是被祖國需要的幸福,這是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幸福。”

感恩祖國,感謝時代。

幾乎每一位飛天英雄凱旋後的第一句話都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幾乎每一位太空人都發自肺腑地表達著這樣的心聲:“我真幸運,趕上了這樣一個偉大時代!”

他曾經是個放牛娃,家境貧寒,幾度面臨輟學,有一次竟然用一隻兔子交了學費。“還在當放牛娃的時候,我就在牛背上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飛上了藍天。成為空軍飛行員後,我以為自己的夢已經實現了。沒想到,後來還當上了太空人,飛上了太空。”——他,叫聶海勝。

他的少年生活如他最喜歡的那本《平凡的世界》一樣,每天走10裡路,帶著鹹菜和高粱米去上學,常常在上學路上看著飛機拉煙出神。他的勵志故事是從父親獎勵他的一支“英雄”金筆開始的。——他,叫張曉光。

要強的“種子”,在她很小的時候就種下了。“剛上小學那會,放了學我背著書包就跑到地裡幫爸媽幹活。種花生,他們在前面挖坑,我跟著後面給他們撒種子。”這個出生在山東煙臺一戶普通農家的女孩,小時候夢想當醫生或老師,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參加了第七批女飛行員選拔,卻意外地被錄取,從此越飛越高。——她,叫王亞平……

他們是一支“飛天夢之隊”。當我們把視野拉開,進一步打開人類航太時間軸,便會發現,他們的人生成長足跡,映照著“中國夢”,疊印著一個時代的偉大夢想。

中央軍委授予太空人大隊 “英雄太空人大隊”稱號大會在北京航太城舉行。

中國第一位飛天英雄楊利偉凱旋後,太空人大隊曾收到一封特別的來信。

來信者名叫方國俊,是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選拔的預備太空人之一。當時,國家首次啟動載人航太計畫,但因種種原因不到5年即告終止……

飛天,成了方國俊一生無法實現的夢想和難以釋懷的遺憾。

方國俊無法實現的飛天夢,在新時代的太空人手中一次又一次地成為現實。這,正是中國太空人心頭湧動的最深厚宏大的幸福。

翻閱太空人十九大學習筆記,記者的目光久久停留在這樣一段話上——

“我慶倖自己趕上了中國航太由大向強的新時代……我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在中國的空間站上,與外國太空人共同執行任務,共創人類探索太空的新時代。”

這是太空人翟志剛的學習筆記。他把青年馬克思曾說的一句話,抄錄在那篇筆記的最後:“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萬人,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作者:王通化、鄒維榮、段江山、韓阜業

▋監製:鄒維榮

▋責編:韓阜業

▋編輯:王曉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