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英雄太空人群體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多幅照片首次公開

神舟飛天,太空漫步,太空授課,入住“天宮”……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隨著神舟飛船的一次次升空變為現實。楊利偉、費俊龍、聶海勝、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劉洋、張曉光、王亞平、陳冬等一個個人們熟悉的名字,

以及許多默默無聞、鮮為人知的“幕後英雄”,他們有著共同的身份——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有著共同的職業——中國軍人,他們有著共同的稱呼——中國太空人。值此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之際,讓我們走進這個光榮的群體,走近這些航太英雄。請看——

逐夢太空寫忠誠

記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英雄太空人群體

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是一支忠誠于党、戰功顯赫的英雄集體;中國太空人,是我國載人航太工程的一張“閃亮名片”。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四號,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一號,從神舟十一號到天舟一號,無不記錄著航太事業為黨旗增輝、為國旗添彩的輝煌歷程,無不見證著廣大航太人心系航太、矢志報國的崇高追求。

在建設航太強國的偉大征程中,他們憑著對党的忠誠和對事業的熱愛,用實際行動書寫著自己的壯麗人生,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答卷。

“八一”前夕,習近平主席簽署通令,給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記一等功。

追 夢

“人的一輩子,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夢想串起來的,我們就是在不斷追求夢想中實現著人生價值。”這是今年4月,景海鵬在他博士就讀的西安交通大學作報告時說出的一席話。

景海鵬最初的夢想,源自他上高中時無意中看到的一張報紙。報紙上有張醒目的照片,一名神采奕奕的飛行員精神抖擻地站在戰鬥機旁。他還記得,那名飛行員叫張海鵬。那幅畫面瞬間印入他的腦海,並在他的心底燃起當飛行員的夢想。

跟景海鵬一樣,劉伯明從小喜歡飛機、喜歡航太。上初中時,他迷上了“世界進入太空第一人”加加林和“世界登月第一人”阿姆斯壯,

從報紙上收集了許多他們的照片,還將阿姆斯壯登月成功後說出的“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寫在日記本上。那時,他覺得能去探索太空,能為祖國爭光,是一件多麼自豪的事情。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回溯61年前,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中國航太事業就此展開。25年前,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立項。回望一甲子,中國航太事業無不是在困難中實現跨越,在挑戰中鑄就輝煌。

1998年1月,從全軍數千名優秀飛行員中選拔出的首批14名太空人進駐航太城,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正式成立。這裡,從此便成為中國太空人實現飛天夢的出發地。

走進中國太空人科研訓練中心模擬器訓練大廳,迎面懸掛的“從這裡走向太空”7個大字十分醒目。

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科研訓練中心

太空人出艙活動程式訓練室

“天上一日,地上數年。想成為宇航員,除在空軍飛行部隊具備1000小時以上的飛行時間外,還要具備過硬的身體素質和特定的心理素質;想實現飛天夢,至少要經過3年以上百余項嚴苛的‘魔鬼化訓練’,並能經受住393公里空間距離的種種考驗。”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大隊長聶海勝介紹說。

太空人野外生存訓練

太空人正在模擬失重水槽訓練

“轉椅+秋千”訓練,是擺在每名太空人面前的第一道關。記者在現場看到,一間四面封閉的狹窄房子,一張每分鐘轉速24圈的轉椅,呈180度順時針和逆時針快速運轉,以此檢驗人體對眩暈的耐受能力;前後甩動幅度15米的電動秋千,用來測試飛船入軌時可能使人體突發的空間運動病等。

太空人正在進行轉椅訓練

離心機訓練,是太空人訓練最多、最痛苦的訓練項目,主要檢測人體適應加速度帶來的超荷載。這是一種巨大的旋轉裝置,當離心機開動時,被固定在座艙裡的太空人,面部肌肉嚴重變形,頭暈噁心,呼吸困難,痛苦程度無以言表。這時,太空人不僅要重複各種抗負荷動作,同時還要判斷信號答題。聶海勝介紹說:“通過高速離心機旋轉,太空人承受的荷載通常能達到8個G,這相當於一個人自身8倍的體重壓在自己身上!”

太空人正在進行離心機訓練

但是訓練再苦,太空人們也無一人退縮。聶海勝驕傲地說:“離心機訓練中有兩個按鈕,左手紅色按鈕為暫停,右手藍色按鈕為應答。自大隊成立至今已近20年,從無一人次在訓練時按過紅色按鈕,暫停按鈕純粹成了擺設。”

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李慶龍、吳傑,兩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卻是新時期中國最早取得資格證的“飛天追夢人”。兩人曾在莫斯科深造並同時拿到“國際宇航員證”,之前世界上僅有26人獲得此證。可後來,備戰10餘年的兩人均因種種因素,最終與飛天失之交臂。

擁有教練員和太空人雙重身份的李慶龍(左一)正在教學和訓練中

“我是共產黨員,更是一名軍人,若能飛天,哪怕是死,我也決不退縮。倘若不能飛天,我同樣會履行好一個航太人的神聖職責!”熱愛航太勝過自己生命的李慶龍這樣說道。曾一起出生入死的隊友吳傑也常說:“為了飛天,我會堅持到最後一刻!”然而,他們始終未能等來這一刻。

“一人飛天,無數人托舉。許多像李慶龍、吳傑一樣優秀的太空人,準備多年卻因種種因素未能圓夢,但他們的貢獻是我們必須永遠銘記的。飛天的榮光,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他們!”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說道。

瞭解航太的人都知道,太空人的選拔程式極其嚴格,執行飛天任務的太空人選拔更為嚴格、甚至殘酷。“用15年的準備換來15天飛行”的張曉光曾說過,他的飛天之路是用汗水和淚水鋪就成的。

從“神五”“神六”到“神七”太空人選拔的前後十幾年間,張曉光一次次拼搏,換來的卻是一次次落選。他永遠記得,當楊利偉告訴他“神七”太空人初選落選的消息時,他幾乎瞬間被擊垮,站在院子裡,眼淚止不住地流。鎮定下來後,他擦乾眼淚,掏出手機,撥通妻子張繼的電話哽咽著說:“老婆,這次‘神七’選拔,我又落選了。”話音未落,張曉光已泣不成聲。

刻苦訓練中的張曉光

“曉光,別難受!這些年,知道你盡力了。不管飛不飛,在我心裡你永遠是最優秀的,永遠是我的好老公。我相信,你是不可戰勝的!”電話那頭,妻子的安慰再次給了他無窮的力量。“是啊,太空人首先是黨員、是軍人,共產黨員和中國軍人都是不可戰勝的!”振奮起來的張曉光,調整心態,科學訓練,挑戰極限,各項成績都取得明顯進步,夢想與現實也拉得越來越近。

劉洋正在刻苦訓練中

為夢圓太空,劉洋自進入太空人大隊後,幾乎放棄了一切休息和娛樂活動,一門心思撲在學習訓練上,就連航太城大門都很少邁出過。她自嘲道:“在北京我是個典型的‘路盲’!”有一次,劉洋跟隨一名機關幹部乘車外出執行任務。路過王府井時,看到寬闊的馬路和兩側矗立的高樓,她忍不住問:“這是哪兒呀?”“王府井啊,還有不知道王府井的北京人嗎?”頓時引來一陣大笑。劉洋說:“來北京7年,我就知道兩個地方,一個是航太城,另一個是航太橋。因為它們都與航太有關。”

圓 夢

追夢之路,從來不缺少挫折與挑戰,甚至要經歷生死考驗。飛天之路,更是如此。

回顧世界航太歷程,一次次重大意外事故觸目驚心:1971年6月6日,俄羅斯“聯盟11號”飛船返回艙返回途中,因空氣洩漏導致3名宇航員急性缺氧死亡;1986年1月28日,搭載6名宇航員的美國“挑戰者”號飛船發生爆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飛行中解體,7名宇航員不幸遇難……

心懷報國志,生死何所懼。這一切,沒有嚇倒英雄的中國太空人。經過一代代航太人的接續努力,2003年10月15日,中華民族終於迎來飛天夢圓的一天。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神舟五號飛船搭乘新型長征二號火箭成功發射

這一天,38歲的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環繞地球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圓滿完成中國首次載人航太飛行任務,成為第一位踏入浩瀚太空的中國訪客,也是中國實現飛天夢的第一人。從此,標誌著中國已經成為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自主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為此,美國試驗過8次,蘇聯試驗過5次,中國只試驗了4次。

“神五”飛行中,火箭拋掉逃逸塔後,發動機與箭體產生共振形成強烈振動。楊利偉至今還記憶猶新,他回憶道:“當時明顯覺著自己快頂不住了,在幾十秒內有死亡的感覺。”期間,他還有過180度上下顛倒的錯覺,這是失重後90%以上的太空人都會遇到的情況。“那種痛苦,簡直難以忍受!”楊利偉說。

2003年10月15日,飛行中的楊利偉在當日傍晚的自拍照,這也是中國太空人的第一張“太空自拍”

當時的北京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內鴉雀無聲、氣氛凝重,當楊利偉的畫面從螢幕上一閃而過時,突然有人喊道:“他的眼睛在動,他還活著!”昏眩中的楊利偉,通過耳機隱約聽到陣陣掌聲和歡呼聲。這時,他才意識到:“我還活著。”

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凱旋

待返回艙著陸後,楊利偉探出頭來,向著人群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他後來說道:“當我把名字寫在國旗上的時候,我就意識到:中國太空人是榮譽、是責任,更是使命。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去挑戰風險,對於我和我的祖國都意義重大!”

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繞地球飛行期間拍攝的攝影作品《地月同輝》

夢想於心,勵志於行。2005年10月12日,是費俊龍和聶海勝圓夢的日子。這一天,他們乘坐神舟六號飛船飛向太空,在軌飛行5天5夜後,平安返回地面。

2005年10月12日,“神六”2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整裝待發

“神六”凱旋後,費俊龍被人們稱作“太空歸來的‘中國龍’”。他至今難忘在太空玩“空中特技”時的情景。天宮艙內,他半蹲在座椅上,用雙手撐住座椅的邊緣,然後輕輕一翻,完成了中國人在太空中的第一個滾翻。望著正為自己拍照的聶海勝,費俊龍又調皮地翻了3個筋斗。這4個筋斗,大約用了3分鐘,以當時飛船的飛行速度計算,這條“中國龍”一個筋斗“翻”了約351公里。

費俊龍完成中國人在太空中的第一個滾翻

費俊龍在飛行中抓攝的我國內蒙古地區的巴丹吉林沙漠

對於所有太空人來說,每一次太空飛行都是一個新的開始,都將面臨生死考驗。2008年9月25日,同年出生、同年招飛、同進大隊的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3人,乘坐神舟七號飛船再次出征。但這次任務中的一次險情,至今提起他們仍心有餘悸。

“神七”太空人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出征前訓練

9月27日16時,飛船正環繞地球平穩飛行。按照指令,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太服的翟志剛,在劉伯明協助下準備執行中國首次太空出艙活動任務。就在準備出艙那一刻,飛船突然報起火警。他們深知,艙外航太服一旦著火,後果將不堪設想。劉伯明當即報告地面,並認真檢查艙內電路,卻未查出原因。

“出艙!”危急關頭,顧不上猶豫,翟志剛果斷作出決定。在劉伯明的配合下,只見他鎮定自若,邁出艙門,緊抓扶手,緩緩轉身,頭部貼著船體,身子在太空上下飄浮,呈現“倒立”姿態。這時,翟志剛用洪亮的聲音向地面報告:“神舟七號已出艙,身體感覺良好,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候!”

2008年9月27日16時39分,翟志剛執行中國首次太空出艙活動任務

緊接著,翟志剛接住劉伯明遞出的國旗,用力揮動。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組成的美麗背景下,五星紅旗在太空徐徐飄揚,顯得更加鮮豔奪目。約20分鐘後,翟志剛成功返回軌道艙。此時,飛船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運動。這意味著,翟志剛“走”過了9000余公里,成為中國“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神七”3名太空人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凱旋

後經查,火警是因煙火敏感器對高真空環境適應性不好所致。在清華大學的一場報告會中,當有學生問起“擔不擔心回不來”時,劉伯明的回答撼動人心:“我們是太空人,更是共產黨員。党和祖國培養了我們,即便是死,我們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航太夢,需要希冀,更須耕耘。神舟飛船一次次出征,中國太空人一個個飛向太空,中華民族的航太夢也一次次被托舉。2012年6月16日,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太空人,搭乘神舟九號飛船再次升空。

2012年6月16日,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太空人搭乘神舟九號飛船出征

歷史驚人的相似。1963年6月16日,蘇聯人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成為世界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49年後,同樣是6月16日,34歲的劉洋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性。

劉旺完成中國首次太空中手控交會對接

這次出征,對於43歲的劉旺來說更是意義重大,因為他是14年備戰、一朝夢圓。110米,80米,60米,30米,10米……在首次實施飛船與天宮一號手控交會對接時,劉旺果敢冷靜,瞄準靶標,精准操作,不出所料地打出一個“太空十環”,交會對接成功。這次對接,比自動對接精度更高、燃料更省、時間更短,僅用時7分鐘,比自動對接縮短了3分鐘。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手控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向建設空間站邁出了關鍵性一步。為了這一天,劉旺準備了14年;為了這一刻,他在地面完成1500餘次手控交會對接訓練之後,成功率保持在100%。

手動交會對接成功後,進入天宮一號的景海鵬、劉旺和劉洋

這時,興奮之中的劉洋在紙上寫下四個大字“師兄,真棒”,一邊向劉旺揮動,一邊豎起大拇指。很少喜形於色的劉旺,喜極而泣,振臂歡呼。至今想起,他仍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說:“興奮,太興奮了!當時因處於失重狀態,眼淚在眼眶裡打著轉,卻怎麼也掉不下來,眼前一片模糊。”

天宮一號內,劉洋“躺”在固定在艙壁的睡袋裡準備休息

從天宮一號撤離的前夜,住了10多天的“太空之家”,突然令劉旺十分留戀。他“游”來“遊”去,看看這裡,摸摸那裡,每一寸空間,每一個物件,他都想一一珍藏心底。臨走前,他還寫下對下一個太空人乘組的祝福:歡迎你們來到天宮一號!

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太空人劉洋凱旋

3名太空人歸隊那天,戰友們在營院內集體列隊迎接。當看到劉洋出現在人群中時,作為劉洋此次飛天備份的王亞平沒有感到遺憾,反而特別欣慰,眼淚一個勁地順著臉頰往下流。她沖上前去,給了劉洋一個深深的擁抱。王亞平說:“那一刻,我是真心為劉洋感到驕傲!我們太空人大隊就像個溫暖的大家庭,不管誰飛,都代表大家,我們都會為他們祝福、鼓勁。”

築 夢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太事業,建設航太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太夢。”在2016年4月首個“中國航太日”到來之際,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令廣大航太人心潮澎湃。

首個“中國航太日”主題活動在北航啟動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築夢征程任重道遠。按照我國載人航太“三步走”戰略,目前前兩步已經完成。第三步,中國將於2019年至2022年前後進行中國空間站的組裝建造,期間會根據需要安排若干次的載人飛行,等空間站完全建成後,太空人將長期在太空駐留。2024年,國際空間站的壽命將終結,屆時中國的空間站可能會成為太空唯一的空間站。於是,建設空間站成為廣大航太人“太空築夢”的重要目標,這也將是中國建設航太強國的又一標誌。

“神十”太空人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出征前

夢想照進現實。2013年6月11日17:38分,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搭乘神舟十號飛船穿越大氣層,環遊外太空。這次任務,飛船將在太空飛行15個日夜,這是中國飛往太空的第十艘神舟飛船,也是中國建立空間站的一次重要飛行。在楊利偉首飛成功之後,10年間中國太空人12人次飛往太空,一次次讓世人仰望,一次次創造奇跡。

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神十”返回艙中送來太空的祝福

神箭沖天起,九霄會天宮。神舟十號依然以靚麗的身姿,贏得全球矚目。首次飛天的王亞平時不時透過舷窗,從各個角度遙望地球,她不禁感慨道“地球,你真的好美!”正是這次飛天,使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由她實施的第一次“太空授課”,令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2013年6月20日上午,王亞平在太空授課中演示失重下的水球

“失重下的水球是啥樣?”“陀螺在太空中如何旋轉?”“小球在失重條件下的圓周運動是啥狀態?”等,這些具有足夠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太空實驗,讓全國青少年乃至世界人民大開眼界。40餘分鐘的太空授課,全國8萬所中學共6000萬名師生坐在電視機前同步收看了直播。

中小學生正在通過電視同步收看王亞平實施的中國首次“太空授課”

為完成這次太空授課,王亞平在地面上不知想了多少辦法、練過多少遍。她說:“整整兩個月,我滿腦子都是授課、實驗,連做夢都在講課,幾次因夢見課堂上忘詞、冷場被驚醒。一句話,壓力山大!”王亞平還用“三個沒想到”形容授課後的心情:第一次講課,沒想到講臺竟然設在天上,沒想到被全程直播,沒想到有這麼多“學生”聽課。

“神十”的完美表現,不僅令國人驕傲,還引發全球關注。飛天前,世界首位在太空授課的美國女教師芭芭拉·摩根表示,非常期待通過互聯網聆聽王亞平的太空授課。飛行中,62歲的摩根通過互聯網向33歲的王亞平發去問候:“我代表全世界的教師和學生,向你致以榮耀和愛的問候,我們為你驕傲!”王亞平回復道:“謝謝您的關心和祝福!我們願與您一道,為開啟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夢想而共同努力。”

然而,“神十”在太空飛行了15天,王亞平的家人卻擔心焦慮了15天。那段日子,父母每天只想做一件事:盯著電視看飛天直播。看見女兒畫面時開心,看不見時揪心。父親經常半夜驚醒,一身冷汗,坐在床上自言自語道:“我女兒還在天上呢!”然後,就再也睡不著了。王亞平凱旋回家那天,看到父母憔悴的樣子十分心疼,當即問道:“今後若再有飛天任務,你們還讓我上嗎?”父親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當然讓你上。你現在不光是我們的女兒,更是黨的人、國家的人。只要黨和國家有需要,我們就支援!”

為了走向更深太空,中國航太人的腳步從未停止,也永不停止。3年後,2016年10月17日,景海鵬和陳冬搭乘神舟十一號飛船再次造訪“天宮”,執行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任務。這一次,他們飛得更久、任務更重,共飛33天。

“爽不爽?”飛船一入軌,第3次飛天的景海鵬就問身旁的陳冬。“美,很美!”正通過舷窗凝望地球的陳冬答非所問。“我是問你‘爽不爽’,沒問你‘美不美’。”兩人無意中的一個玩笑,使原本緊張的氣氛變得輕鬆下來。

景海鵬和陳冬入住新的“太空家園”——天宮二號

對於首次飛天的年輕太空人陳冬來說,一切都很新鮮、很刺激;但對於景海鵬而言,卻似乎在享受飛行。“神十一”與天宮二號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後,景海鵬和陳冬進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這個新“太空家園”的30天裡,他們做實驗、記參數、拍影像,聽音樂、看電影、寫日記,工作生活井然有序。

陳冬拍攝的景海鵬正在天宮二號艙內展示五星紅旗

50歲的景海鵬,還在飛行中迎來他的第一個“太空生日”。其間,他經常望著美麗的地球陷入沉思:我們之所以能一次次飛天,並不是我們自己力量有多大,這一切都是用祖國航太事業60年的發展成果和無數航太人的默默奉獻換來的。若完成不好任務,就對不起一代代航太人的辛勤付出,更對不起黨和國家的培養。

“我聽說,你是在天上過的生日,這可是個‘高水準’的生日啊。你三次上太空,而且是將軍上太空,希望你繼續努力,不斷做出新的貢獻!”2016年12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會見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及參研參試人員時對景海鵬說出的這番話,至今令他熱血沸騰。

2017年4月20日,又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這一天,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飛往太空。這艘被喻為“快遞小哥”的貨運飛船不辱使命,成功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正式宣告中國航太邁入“空間站時代”。

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成功發射,並成功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實驗

據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研究員楊宇光介紹,天舟一號飛行任務的成功,為中國航太探索更深遠的太空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大膽設想:“只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太空貨物運輸補給能力,建設月球基地甚至火星基地將成為可能。”

談起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楊利偉如數家珍。他興致勃勃地介紹說:“太空人們習慣將我乘坐的‘神五’返回艙比作太空中的‘一居室’,將‘神六’的返回艙和軌道艙比作‘兩居室’,將天宮一號和同等大小的天宮二號比作‘套房’,將未來的空間站比作中國人的‘太空別墅’。”他還說道:“當空間站裡的中國太空人超過一定數量,將來可能還要成立黨支部、過組織生活,那將是全中國最‘高’的黨支部!”對於中國航太的未來,楊利偉信心十足,他說:“如果有機會,我想去月球!”

11名太空人在今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按下手模

“要胸懷航太強國夢想,強化使命擔當,加強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2017年6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視察駐晉部隊某基地時的重要講話,再次點燃航太人新的夢想。廣大太空人表示:“我們一定要牢記習主席的囑託,在建設航太強國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奮進,以共產黨員永遠衝鋒的昂揚鬥志,繼續奔向太空更深處!”

楊利偉正在閱讀《黨建》雜誌並通過《黨建》雜誌、党建網向全國人民敬禮

本文作者孫進軍正在採訪航太英雄楊利偉

本文作者孫進軍採訪“八一勳獎”獲得者、曾三次飛天的英雄太空人景海鵬

由11名太空人簽名的明信片

作者 | 孫進軍

來源 | 黨建網

本期編審:王士彬

25年前,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立項。回望一甲子,中國航太事業無不是在困難中實現跨越,在挑戰中鑄就輝煌。

1998年1月,從全軍數千名優秀飛行員中選拔出的首批14名太空人進駐航太城,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正式成立。這裡,從此便成為中國太空人實現飛天夢的出發地。

走進中國太空人科研訓練中心模擬器訓練大廳,迎面懸掛的“從這裡走向太空”7個大字十分醒目。

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科研訓練中心

太空人出艙活動程式訓練室

“天上一日,地上數年。想成為宇航員,除在空軍飛行部隊具備1000小時以上的飛行時間外,還要具備過硬的身體素質和特定的心理素質;想實現飛天夢,至少要經過3年以上百余項嚴苛的‘魔鬼化訓練’,並能經受住393公里空間距離的種種考驗。”中國人民解放軍太空人大隊大隊長聶海勝介紹說。

太空人野外生存訓練

太空人正在模擬失重水槽訓練

“轉椅+秋千”訓練,是擺在每名太空人面前的第一道關。記者在現場看到,一間四面封閉的狹窄房子,一張每分鐘轉速24圈的轉椅,呈180度順時針和逆時針快速運轉,以此檢驗人體對眩暈的耐受能力;前後甩動幅度15米的電動秋千,用來測試飛船入軌時可能使人體突發的空間運動病等。

太空人正在進行轉椅訓練

離心機訓練,是太空人訓練最多、最痛苦的訓練項目,主要檢測人體適應加速度帶來的超荷載。這是一種巨大的旋轉裝置,當離心機開動時,被固定在座艙裡的太空人,面部肌肉嚴重變形,頭暈噁心,呼吸困難,痛苦程度無以言表。這時,太空人不僅要重複各種抗負荷動作,同時還要判斷信號答題。聶海勝介紹說:“通過高速離心機旋轉,太空人承受的荷載通常能達到8個G,這相當於一個人自身8倍的體重壓在自己身上!”

太空人正在進行離心機訓練

但是訓練再苦,太空人們也無一人退縮。聶海勝驕傲地說:“離心機訓練中有兩個按鈕,左手紅色按鈕為暫停,右手藍色按鈕為應答。自大隊成立至今已近20年,從無一人次在訓練時按過紅色按鈕,暫停按鈕純粹成了擺設。”

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力量。李慶龍、吳傑,兩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卻是新時期中國最早取得資格證的“飛天追夢人”。兩人曾在莫斯科深造並同時拿到“國際宇航員證”,之前世界上僅有26人獲得此證。可後來,備戰10餘年的兩人均因種種因素,最終與飛天失之交臂。

擁有教練員和太空人雙重身份的李慶龍(左一)正在教學和訓練中

“我是共產黨員,更是一名軍人,若能飛天,哪怕是死,我也決不退縮。倘若不能飛天,我同樣會履行好一個航太人的神聖職責!”熱愛航太勝過自己生命的李慶龍這樣說道。曾一起出生入死的隊友吳傑也常說:“為了飛天,我會堅持到最後一刻!”然而,他們始終未能等來這一刻。

“一人飛天,無數人托舉。許多像李慶龍、吳傑一樣優秀的太空人,準備多年卻因種種因素未能圓夢,但他們的貢獻是我們必須永遠銘記的。飛天的榮光,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他們!”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楊利偉說道。

瞭解航太的人都知道,太空人的選拔程式極其嚴格,執行飛天任務的太空人選拔更為嚴格、甚至殘酷。“用15年的準備換來15天飛行”的張曉光曾說過,他的飛天之路是用汗水和淚水鋪就成的。

從“神五”“神六”到“神七”太空人選拔的前後十幾年間,張曉光一次次拼搏,換來的卻是一次次落選。他永遠記得,當楊利偉告訴他“神七”太空人初選落選的消息時,他幾乎瞬間被擊垮,站在院子裡,眼淚止不住地流。鎮定下來後,他擦乾眼淚,掏出手機,撥通妻子張繼的電話哽咽著說:“老婆,這次‘神七’選拔,我又落選了。”話音未落,張曉光已泣不成聲。

刻苦訓練中的張曉光

“曉光,別難受!這些年,知道你盡力了。不管飛不飛,在我心裡你永遠是最優秀的,永遠是我的好老公。我相信,你是不可戰勝的!”電話那頭,妻子的安慰再次給了他無窮的力量。“是啊,太空人首先是黨員、是軍人,共產黨員和中國軍人都是不可戰勝的!”振奮起來的張曉光,調整心態,科學訓練,挑戰極限,各項成績都取得明顯進步,夢想與現實也拉得越來越近。

劉洋正在刻苦訓練中

為夢圓太空,劉洋自進入太空人大隊後,幾乎放棄了一切休息和娛樂活動,一門心思撲在學習訓練上,就連航太城大門都很少邁出過。她自嘲道:“在北京我是個典型的‘路盲’!”有一次,劉洋跟隨一名機關幹部乘車外出執行任務。路過王府井時,看到寬闊的馬路和兩側矗立的高樓,她忍不住問:“這是哪兒呀?”“王府井啊,還有不知道王府井的北京人嗎?”頓時引來一陣大笑。劉洋說:“來北京7年,我就知道兩個地方,一個是航太城,另一個是航太橋。因為它們都與航太有關。”

圓 夢

追夢之路,從來不缺少挫折與挑戰,甚至要經歷生死考驗。飛天之路,更是如此。

回顧世界航太歷程,一次次重大意外事故觸目驚心:1971年6月6日,俄羅斯“聯盟11號”飛船返回艙返回途中,因空氣洩漏導致3名宇航員急性缺氧死亡;1986年1月28日,搭載6名宇航員的美國“挑戰者”號飛船發生爆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飛行中解體,7名宇航員不幸遇難……

心懷報國志,生死何所懼。這一切,沒有嚇倒英雄的中國太空人。經過一代代航太人的接續努力,2003年10月15日,中華民族終於迎來飛天夢圓的一天。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時,神舟五號飛船搭乘新型長征二號火箭成功發射

這一天,38歲的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環繞地球飛行14圈,歷時21小時23分,圓滿完成中國首次載人航太飛行任務,成為第一位踏入浩瀚太空的中國訪客,也是中國實現飛天夢的第一人。從此,標誌著中國已經成為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獨立自主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為此,美國試驗過8次,蘇聯試驗過5次,中國只試驗了4次。

“神五”飛行中,火箭拋掉逃逸塔後,發動機與箭體產生共振形成強烈振動。楊利偉至今還記憶猶新,他回憶道:“當時明顯覺著自己快頂不住了,在幾十秒內有死亡的感覺。”期間,他還有過180度上下顛倒的錯覺,這是失重後90%以上的太空人都會遇到的情況。“那種痛苦,簡直難以忍受!”楊利偉說。

2003年10月15日,飛行中的楊利偉在當日傍晚的自拍照,這也是中國太空人的第一張“太空自拍”

當時的北京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內鴉雀無聲、氣氛凝重,當楊利偉的畫面從螢幕上一閃而過時,突然有人喊道:“他的眼睛在動,他還活著!”昏眩中的楊利偉,通過耳機隱約聽到陣陣掌聲和歡呼聲。這時,他才意識到:“我還活著。”

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中國進入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凱旋

待返回艙著陸後,楊利偉探出頭來,向著人群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我為祖國感到驕傲!”他後來說道:“當我把名字寫在國旗上的時候,我就意識到:中國太空人是榮譽、是責任,更是使命。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為了党和人民的重托去挑戰風險,對於我和我的祖國都意義重大!”

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繞地球飛行期間拍攝的攝影作品《地月同輝》

夢想於心,勵志於行。2005年10月12日,是費俊龍和聶海勝圓夢的日子。這一天,他們乘坐神舟六號飛船飛向太空,在軌飛行5天5夜後,平安返回地面。

2005年10月12日,“神六”2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整裝待發

“神六”凱旋後,費俊龍被人們稱作“太空歸來的‘中國龍’”。他至今難忘在太空玩“空中特技”時的情景。天宮艙內,他半蹲在座椅上,用雙手撐住座椅的邊緣,然後輕輕一翻,完成了中國人在太空中的第一個滾翻。望著正為自己拍照的聶海勝,費俊龍又調皮地翻了3個筋斗。這4個筋斗,大約用了3分鐘,以當時飛船的飛行速度計算,這條“中國龍”一個筋斗“翻”了約351公里。

費俊龍完成中國人在太空中的第一個滾翻

費俊龍在飛行中抓攝的我國內蒙古地區的巴丹吉林沙漠

對於所有太空人來說,每一次太空飛行都是一個新的開始,都將面臨生死考驗。2008年9月25日,同年出生、同年招飛、同進大隊的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3人,乘坐神舟七號飛船再次出征。但這次任務中的一次險情,至今提起他們仍心有餘悸。

“神七”太空人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出征前訓練

9月27日16時,飛船正環繞地球平穩飛行。按照指令,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太服的翟志剛,在劉伯明協助下準備執行中國首次太空出艙活動任務。就在準備出艙那一刻,飛船突然報起火警。他們深知,艙外航太服一旦著火,後果將不堪設想。劉伯明當即報告地面,並認真檢查艙內電路,卻未查出原因。

“出艙!”危急關頭,顧不上猶豫,翟志剛果斷作出決定。在劉伯明的配合下,只見他鎮定自若,邁出艙門,緊抓扶手,緩緩轉身,頭部貼著船體,身子在太空上下飄浮,呈現“倒立”姿態。這時,翟志剛用洪亮的聲音向地面報告:“神舟七號已出艙,身體感覺良好,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人民問候!”

2008年9月27日16時39分,翟志剛執行中國首次太空出艙活動任務

緊接著,翟志剛接住劉伯明遞出的國旗,用力揮動。在黑色天幕和藍色地球組成的美麗背景下,五星紅旗在太空徐徐飄揚,顯得更加鮮豔奪目。約20分鐘後,翟志剛成功返回軌道艙。此時,飛船以7.8公里/秒的速度,在距地球343公里的太空高速運動。這意味著,翟志剛“走”過了9000余公里,成為中國“飛得最高、走得最快”的人。

“神七”3名太空人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凱旋

後經查,火警是因煙火敏感器對高真空環境適應性不好所致。在清華大學的一場報告會中,當有學生問起“擔不擔心回不來”時,劉伯明的回答撼動人心:“我們是太空人,更是共產黨員。党和祖國培養了我們,即便是死,我們也要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

航太夢,需要希冀,更須耕耘。神舟飛船一次次出征,中國太空人一個個飛向太空,中華民族的航太夢也一次次被托舉。2012年6月16日,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太空人,搭乘神舟九號飛船再次升空。

2012年6月16日,景海鵬、劉旺、劉洋3名太空人搭乘神舟九號飛船出征

歷史驚人的相似。1963年6月16日,蘇聯人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成為世界首位進入太空的女性。49年後,同樣是6月16日,34歲的劉洋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中國女性。

劉旺完成中國首次太空中手控交會對接

這次出征,對於43歲的劉旺來說更是意義重大,因為他是14年備戰、一朝夢圓。110米,80米,60米,30米,10米……在首次實施飛船與天宮一號手控交會對接時,劉旺果敢冷靜,瞄準靶標,精准操作,不出所料地打出一個“太空十環”,交會對接成功。這次對接,比自動對接精度更高、燃料更省、時間更短,僅用時7分鐘,比自動對接縮短了3分鐘。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手控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向建設空間站邁出了關鍵性一步。為了這一天,劉旺準備了14年;為了這一刻,他在地面完成1500餘次手控交會對接訓練之後,成功率保持在100%。

手動交會對接成功後,進入天宮一號的景海鵬、劉旺和劉洋

這時,興奮之中的劉洋在紙上寫下四個大字“師兄,真棒”,一邊向劉旺揮動,一邊豎起大拇指。很少喜形於色的劉旺,喜極而泣,振臂歡呼。至今想起,他仍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他說:“興奮,太興奮了!當時因處於失重狀態,眼淚在眼眶裡打著轉,卻怎麼也掉不下來,眼前一片模糊。”

天宮一號內,劉洋“躺”在固定在艙壁的睡袋裡準備休息

從天宮一號撤離的前夜,住了10多天的“太空之家”,突然令劉旺十分留戀。他“游”來“遊”去,看看這裡,摸摸那裡,每一寸空間,每一個物件,他都想一一珍藏心底。臨走前,他還寫下對下一個太空人乘組的祝福:歡迎你們來到天宮一號!

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太空人劉洋凱旋

3名太空人歸隊那天,戰友們在營院內集體列隊迎接。當看到劉洋出現在人群中時,作為劉洋此次飛天備份的王亞平沒有感到遺憾,反而特別欣慰,眼淚一個勁地順著臉頰往下流。她沖上前去,給了劉洋一個深深的擁抱。王亞平說:“那一刻,我是真心為劉洋感到驕傲!我們太空人大隊就像個溫暖的大家庭,不管誰飛,都代表大家,我們都會為他們祝福、鼓勁。”

築 夢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太事業,建設航太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太夢。”在2016年4月首個“中國航太日”到來之際,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令廣大航太人心潮澎湃。

首個“中國航太日”主題活動在北航啟動

太空探索永無止境,築夢征程任重道遠。按照我國載人航太“三步走”戰略,目前前兩步已經完成。第三步,中國將於2019年至2022年前後進行中國空間站的組裝建造,期間會根據需要安排若干次的載人飛行,等空間站完全建成後,太空人將長期在太空駐留。2024年,國際空間站的壽命將終結,屆時中國的空間站可能會成為太空唯一的空間站。於是,建設空間站成為廣大航太人“太空築夢”的重要目標,這也將是中國建設航太強國的又一標誌。

“神十”太空人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出征前

夢想照進現實。2013年6月11日17:38分,聶海勝、張曉光和王亞平搭乘神舟十號飛船穿越大氣層,環遊外太空。這次任務,飛船將在太空飛行15個日夜,這是中國飛往太空的第十艘神舟飛船,也是中國建立空間站的一次重要飛行。在楊利偉首飛成功之後,10年間中國太空人12人次飛往太空,一次次讓世人仰望,一次次創造奇跡。

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在“神十”返回艙中送來太空的祝福

神箭沖天起,九霄會天宮。神舟十號依然以靚麗的身姿,贏得全球矚目。首次飛天的王亞平時不時透過舷窗,從各個角度遙望地球,她不禁感慨道“地球,你真的好美!”正是這次飛天,使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太空教師”,由她實施的第一次“太空授課”,令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2013年6月20日上午,王亞平在太空授課中演示失重下的水球

“失重下的水球是啥樣?”“陀螺在太空中如何旋轉?”“小球在失重條件下的圓周運動是啥狀態?”等,這些具有足夠趣味性和吸引力的太空實驗,讓全國青少年乃至世界人民大開眼界。40餘分鐘的太空授課,全國8萬所中學共6000萬名師生坐在電視機前同步收看了直播。

中小學生正在通過電視同步收看王亞平實施的中國首次“太空授課”

為完成這次太空授課,王亞平在地面上不知想了多少辦法、練過多少遍。她說:“整整兩個月,我滿腦子都是授課、實驗,連做夢都在講課,幾次因夢見課堂上忘詞、冷場被驚醒。一句話,壓力山大!”王亞平還用“三個沒想到”形容授課後的心情:第一次講課,沒想到講臺竟然設在天上,沒想到被全程直播,沒想到有這麼多“學生”聽課。

“神十”的完美表現,不僅令國人驕傲,還引發全球關注。飛天前,世界首位在太空授課的美國女教師芭芭拉·摩根表示,非常期待通過互聯網聆聽王亞平的太空授課。飛行中,62歲的摩根通過互聯網向33歲的王亞平發去問候:“我代表全世界的教師和學生,向你致以榮耀和愛的問候,我們為你驕傲!”王亞平回復道:“謝謝您的關心和祝福!我們願與您一道,為開啟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夢想而共同努力。”

然而,“神十”在太空飛行了15天,王亞平的家人卻擔心焦慮了15天。那段日子,父母每天只想做一件事:盯著電視看飛天直播。看見女兒畫面時開心,看不見時揪心。父親經常半夜驚醒,一身冷汗,坐在床上自言自語道:“我女兒還在天上呢!”然後,就再也睡不著了。王亞平凱旋回家那天,看到父母憔悴的樣子十分心疼,當即問道:“今後若再有飛天任務,你們還讓我上嗎?”父親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當然讓你上。你現在不光是我們的女兒,更是黨的人、國家的人。只要黨和國家有需要,我們就支援!”

為了走向更深太空,中國航太人的腳步從未停止,也永不停止。3年後,2016年10月17日,景海鵬和陳冬搭乘神舟十一號飛船再次造訪“天宮”,執行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任務。這一次,他們飛得更久、任務更重,共飛33天。

“爽不爽?”飛船一入軌,第3次飛天的景海鵬就問身旁的陳冬。“美,很美!”正通過舷窗凝望地球的陳冬答非所問。“我是問你‘爽不爽’,沒問你‘美不美’。”兩人無意中的一個玩笑,使原本緊張的氣氛變得輕鬆下來。

景海鵬和陳冬入住新的“太空家園”——天宮二號

對於首次飛天的年輕太空人陳冬來說,一切都很新鮮、很刺激;但對於景海鵬而言,卻似乎在享受飛行。“神十一”與天宮二號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後,景海鵬和陳冬進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這個新“太空家園”的30天裡,他們做實驗、記參數、拍影像,聽音樂、看電影、寫日記,工作生活井然有序。

陳冬拍攝的景海鵬正在天宮二號艙內展示五星紅旗

50歲的景海鵬,還在飛行中迎來他的第一個“太空生日”。其間,他經常望著美麗的地球陷入沉思:我們之所以能一次次飛天,並不是我們自己力量有多大,這一切都是用祖國航太事業60年的發展成果和無數航太人的默默奉獻換來的。若完成不好任務,就對不起一代代航太人的辛勤付出,更對不起黨和國家的培養。

“我聽說,你是在天上過的生日,這可是個‘高水準’的生日啊。你三次上太空,而且是將軍上太空,希望你繼續努力,不斷做出新的貢獻!”2016年12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會見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及參研參試人員時對景海鵬說出的這番話,至今令他熱血沸騰。

2017年4月20日,又一個激動人心的日子。這一天,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飛往太空。這艘被喻為“快遞小哥”的貨運飛船不辱使命,成功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正式宣告中國航太邁入“空間站時代”。

中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成功發射,並成功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完成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實驗

據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研究員楊宇光介紹,天舟一號飛行任務的成功,為中國航太探索更深遠的太空奠定了堅實基礎。他大膽設想:“只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太空貨物運輸補給能力,建設月球基地甚至火星基地將成為可能。”

談起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楊利偉如數家珍。他興致勃勃地介紹說:“太空人們習慣將我乘坐的‘神五’返回艙比作太空中的‘一居室’,將‘神六’的返回艙和軌道艙比作‘兩居室’,將天宮一號和同等大小的天宮二號比作‘套房’,將未來的空間站比作中國人的‘太空別墅’。”他還說道:“當空間站裡的中國太空人超過一定數量,將來可能還要成立黨支部、過組織生活,那將是全中國最‘高’的黨支部!”對於中國航太的未來,楊利偉信心十足,他說:“如果有機會,我想去月球!”

11名太空人在今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按下手模

“要胸懷航太強國夢想,強化使命擔當,加強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2017年6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視察駐晉部隊某基地時的重要講話,再次點燃航太人新的夢想。廣大太空人表示:“我們一定要牢記習主席的囑託,在建設航太強國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奮進,以共產黨員永遠衝鋒的昂揚鬥志,繼續奔向太空更深處!”

楊利偉正在閱讀《黨建》雜誌並通過《黨建》雜誌、党建網向全國人民敬禮

本文作者孫進軍正在採訪航太英雄楊利偉

本文作者孫進軍採訪“八一勳獎”獲得者、曾三次飛天的英雄太空人景海鵬

由11名太空人簽名的明信片

作者 | 孫進軍

來源 | 黨建網

本期編審:王士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