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比“桃園三結義”更狠的,是“監獄三結義”!

範文程奏稿

《三國演義》中,有個婦孺皆知的“桃園三結義”故事:末世東漢,

劉備意欲幹一番大事,與張飛、關羽在張飛莊後的桃園焚香禮拜,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次之做了老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三個人結為“兄弟”,就此打開“三國鼎立”的局面。

“桃園三結義”顯然的意義顯然不同凡響,但畢竟只形成了“三國鼎立”。明末則有一個“監獄三結義”,直接導致了明亡清興,比起“桃園三結義”那就狠多了。

“監獄三結義”中的主角,一個是範文程,

一個是洪承疇,一個是皇太極。三人當中,皇太極年齡最大,範文程年齡最小,按照道理皇太極是老大,洪承疇是老二,範文程是小弟。但是,這三人監獄相遇是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愛新覺羅·皇太極早襲承汗位,跟皇帝稱兄道弟誰敢啊?所以,“監獄三結義”的事就沒人敢提了。“監獄三結義”的後果非常嚴重——這是強強聯手,也是一個黃金搭檔,否則大明朝被拿下,根本就沒後來那麼容易。

範文程款書法

範文程(1597—1666),字憲鬥,號輝岳,遼東瀋陽人。範文程少時好學,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18歲的範文程考取了秀才。三年後,後金攻下撫順,範文程便投奔了見努爾哈赤。凡討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員、進攻朝鮮、撫定蒙古、國家制度的建設等,範文程都是重要的決策參與者。

因為有範文程,大清與大明的智力距離一下子位近了。範文程曆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是清朝重要的開國元勳,更被視為清朝的“文臣之首”。範文程去世時,康熙皇帝親撰祭文,並親書“元輔高風”。

洪承疇奏摺

洪承疇(1593—1665),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洪承疇靠平定“流民”起事起家,明末的“流寇”還真的差點被他給滅了。但是,外擾比內亂更嚴重,洪承疇由平內亂改到了更重要的抗外敵。崇禎時他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可惜的是,崇禎十五年“松錦之戰”大敗,洪承疇被俘。

洪承疇並非貪生怕死之輩,淪為階下囚,洪承疇絕食救死,拒不肯降。

可後來怎麼又投降了呢?說法挺多。

最八卦的說法是美人計——皇太極讓自己的妃子莊妃,即後來的孝莊太后前去誘惑洪承疇。莊妃太漂亮,洪承疇經不起誘惑,倒在了莊妃的石榴裙下,歸順了皇太極。

洪承疇並不是沒見過世面的人,“美人計”在普通人身上才會湊效,對付洪承疇有點“小兒科”。《清史稿》記載:“上欲收承疇為用,命範文程諭降。承疇方科跣謾駡,文程徐與語,泛及今古事,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上自臨視,解所禦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歎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洪承疇降清,主要原因源於他的“天命論”。天命不可違,洪承疇作出了新的選擇。而將其看破的,則是範文程。否則,以皇太極脾氣,說不定一氣之下,就將洪承疇給殺了。

範文程奉命勸降,受到了洪承疇的辱駡,並沒有直接結果。但是,範文程的高明之處,是他超常的洞察力:洪承疇辱駡範文程時,監獄梁上落下一塊灰塵,洪承疇一邊罵人一邊“屢拂拭之”。範文程“無功而返”後,向皇太極斷言:“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認為這極有道理,下定決心爭取洪承疇以為己所用。皇太極親見洪承疇,洪立而不跪。皇太極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對其關懷備至。洪承疇由此感動而“叩頭請降”,也是洪承疇從細節當中看到天下大勢。

清代匾額

對明朝而言,洪承疇降清絕對比吳三桂當漢奸影響更大。洪承疇與範文程異曲同工,都是建議滿洲統治集團“習漢文,曉漢語”,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在王朝更迭的過程中,洪承疇與範文程的貢獻更不可以狹隘的觀點作出斷言……

梁間塵偶落,著承疇衣,承疇拂去之。文程遽歸,告上曰:‘承疇必不死,惜其衣,況其身乎?’上自臨視,解所禦貂裘衣之,曰:‘先生得無寒乎?’承疇瞠視久,歎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洪承疇降清,主要原因源於他的“天命論”。天命不可違,洪承疇作出了新的選擇。而將其看破的,則是範文程。否則,以皇太極脾氣,說不定一氣之下,就將洪承疇給殺了。

範文程奉命勸降,受到了洪承疇的辱駡,並沒有直接結果。但是,範文程的高明之處,是他超常的洞察力:洪承疇辱駡範文程時,監獄梁上落下一塊灰塵,洪承疇一邊罵人一邊“屢拂拭之”。範文程“無功而返”後,向皇太極斷言:“承疇不死矣。承疇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皇太極認為這極有道理,下定決心爭取洪承疇以為己所用。皇太極親見洪承疇,洪立而不跪。皇太極見洪承疇衣服單薄,當即脫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疇的身上,對其關懷備至。洪承疇由此感動而“叩頭請降”,也是洪承疇從細節當中看到天下大勢。

清代匾額

對明朝而言,洪承疇降清絕對比吳三桂當漢奸影響更大。洪承疇與範文程異曲同工,都是建議滿洲統治集團“習漢文,曉漢語”,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在王朝更迭的過程中,洪承疇與範文程的貢獻更不可以狹隘的觀點作出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