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故事|嘉州古城,名人何其多?!

掐指一算,就曉得嘉州名人你就只知道個郭沫若.....

眾所周知,樂山是一塊人傑地靈,名人輩出的風水寶地,但是,依據呢?

向下看,這些歷史名人應該可以給出一個答案。

鱉靈:樂山最早的開發者

先秦傳說人物。古開明氏部落首領。約西元前七世紀率部從荊楚一帶入蜀,定居南安(今樂山),率眾墾荒治田,發展農、牧、漁業。

據此,樂山古稱開明故治。繼而入川西平原,在蜀國杜宇帝(望帝)手下為相,率眾治水“決玉山,民得陸處”。後代杜宇帝位,號從帝,至秦惠王九年(前316)被秦所滅。

鄧通:四川最早的鑄錢者

鄧通與漢武帝

西漢蜀郡南安人(今樂山市中區),因“鄧氏錢布天下”而揚名。

鄧通為黃頭郎(宮內船工),一日漢文帝夢一黃頭郎推船送他上天,夢醒,次日記夢黃頭郎臀有破處命人尋之,見鄧通衣有破處,於是寵倖,封上大夫、賜錢逾萬。鄧事事奉承文帝,帝有癰而吮,其太子景帝都不能,一日有相師謂鄧將來要“貧餓死”,文帝於是賜銅山許鄧鑄錢,於是鄧通錢遍佈神州,其“半兩錢”為四川最早錢幣。景帝接位被貶,銅山被收回,景帝姐館陶長公主濟食亦被收,
繼而貧困死。《樂山縣誌》載:“今銅街子下壩有鄧通墓”。

李心傳(1166-1243)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

少年好學,立志述史。收集高宗建炎(1127)至甯宗嘉泰70多年朝野舊聞,成《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20卷,並據實述嶽飛事,所述事明代輯入《永樂大典》,清代輯入《四庫全書》。

後成《朝野雜記》為前之續集。晚年(1226)由崔與之、許弈、魏了翁推薦,理宗賜進士出身,擔任史館校勘,專修《中興四朝帝記》,後受謗回川,續修《十三朝會要》。今存有《學易編》5卷、《建炎以來系年要錄》200卷,《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20卷,2集20卷等。

徐文華(?—1527)“嘉定四諫”之一

字用先,明代嘉定人。正德三年(1508)進士及第,授大理寺評事,後升監察禦史,巡按貴州。江西按察副使胡世甯揭甯王反而被下獄,文華上書抗救。

延綏總兵馬昂獻以嫁之妹于上,文華又諫,因數諫而罷官。世宗繼位起用,任大理寺少卿,因屢諫而兩次停俸,後因李福達獄起,權臣張璁、桂萼借此下文華於獄中,強加“阿附禦史殺人”之罪發配遼陽。著有《南溪詩話》。文華同故里人安磬、程啟充、彭汝實史稱“嘉定四諫”。

胡世安(1592-1663)峨眉山典籍《譯峨籟》作者

字菊譚,井研人。崇禎元年(1628)進士,選庶起士,授檢討,後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李自成進京受夾刑。清順治被召用,改授翰林侍讀掌院事,國文監祭酒事。胡博群書、通掌故,為清制典章法規,曾主持科舉,加太子太保,後充經筵講官,特進為內閣大學士。繼以英武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太傅兼太子太傅。世安學識廣博,廣涉經、史、子、集。所著《譯峨籟》系第部步全面介紹峨眉山名勝風景之作。

丁佑君(1931-1950)共和國青年女英雄

出生於五通橋鹽商家庭。先後就讀於五通橋私立小學、通材中學、成都女子中學。受哥哥影響,傾向進步。1949年于成都入西康人民革命幹部學校。1950年在西昌調鹽中區任青年幹事。參加征糧,深入宣傳群眾。後被混入革命隊伍的原國民黨參議王正中所騙,由王聯絡土匪高開祥遭綁架。視死如歸,在土匪進攻區公所時,不受土匪威脅喊話,反而鼓勵堅守的同志們堅持抵抗,被土匪殺害,時年19歲。朱總司令曾題詞:“丁佑君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好女兒”。1950年後追任為共產黨員。今“丁佑君紀念館”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熊克武(1885-1970)辛亥革命元老

字錦帆,井研鹽井灣人。1903年去日本學軍事,1905年加入同盟會。與秋瑾一同回國,在上海與于佑任籌集辦學。後護送孫中山乘法國油輪去南洋。1908年從東京購槍支回國發動廣安、嘉定起義。參加黃花崗之役。武昌起義爆發,被上海四川革命黨人推為蜀軍北伐總司令,率部抵重慶,被委為蜀軍一師師長。二次革命組織川軍討袁,被推為司令。後遭通緝與孫中山、黃興等人出走日本。二次討袁被推為招討軍司令,護國運動勝利後為第五師師長鎮重慶。1918年攻克成都後為四川督軍,主政四川。國民黨一大選為執委。孫中山病逝去廣東被扣。抗戰勝利後聯合民主人士反對內戰,1949年與劉文輝商擬起義,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任,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

曹葆華(1906-1978)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翻譯家

樂山市市中區人,畢業于清華外文系,有新詩《寄詩魂》、《落日》、《靈焰》、《無題草》等出版。1939年赴延安,任魯藝教員,後任中宣部俄文翻譯,譯有《馬恩列斯論藝術》,高爾基的《列寧》,史達林的《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並同毛岸青、關其侗、張禮修、徐雲生等人合譯多部經典著作,翻譯出版普列漢諾夫的《論藝術》。一生致力於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文藝理論翻譯介紹工作。並有不少詩作發表。

吳鹿平(1892-1982)鹽化工實業家

何熙曾、郭沫若、吳鹿平(右)

五通橋鹽廠首富吳子春長子。早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應用化學系。回應“實力救國”先後在重慶、樂山興辦肥皂廠、膠廠、火柴廠。在采鹵過程中,大膽使用水泥補“腔”延長鹽井壽命,推動制鹽工藝的一系列改革,促進工藝發展。1949年後去自貢主持鹽場技術工作、培訓工人、選拔人才,並與他人合作建成生產硼、鉀、溴、碘的化工聯合企業,填補了我國不少空白。後升任副總工程師兼自貢化工局副局長。參觀德國後,精心設計“水舉”設備(即抽鹵後灌水入地,以增加鹵水又延長井礦壽命)獲國家科技成果獎。

陳敬容(1917-1989)著名詩人、翻譯家

與陳友蘭

樂山城區人。出身書香門第。1932年受曹保華影響去北平求學,在萬縣被檔回。次年入成都私立中華女中。1934年入清華、北大旁聽,在《晨報》發表散文。在為曹保華改稿、抄稿的同時發表作品,並兼學法文。1936年與曹一同回成都參加文藝界抗敵成都分會。後入重慶《文史雜誌》社工作。1948年與友人杭約赫共同創編《中國新詩》月刊。1949年分配到最高人民檢察署工作,1956年調作協《世界文學》,1965年任《人民文學》詩歌散文編輯。為“九葉”派詩人之一,《老去的是時間》獲二屆作協優秀獎,翻譯有《巴黎聖母院》、《絞刑架下的報告》、《安徒生童話》等經典作品。

賀昌群(1903-1973)著名歷史學家

馬邊人,家境清貧,1913年在成都與陳毅、李一氓同窗數載,後考入上海滬江大學,輟學後入商務書館編譯所,先後在《文學週報》、《語絲》、《東方雜誌》、《小說月報》、《中國青年》上發表文章。利用擔任北京圖書館《圖書季刊》和《大公報圖書副刊》編輯之便,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史,發表《唐代女子服飾考》、《敦煌佛教藝術的系統》等論文。抗戰回樂山任複性書院教務長,撰有《魏晉南北朝史》,後創辦馬邊縣級中學。又去東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任教。學術上重視“客觀史學”力求“又見之往古;驗之當今”。解放後任南京圖書館長,一生發表論著204篇(本)。

郭沫若(1892-1978)傑出作家、詩人

樂山沙灣人,1910年入成都高等學堂,參加反帝運動,1913年赴日本學習,同年入九州帝國醫科大學,受歐洲文藝影響棄醫從文。1921年與成仿吾、郁達夫建立“創造社”以新詩《女神》歌頌“五四”精神。1923年回國後參與文化活動與創作活動,並赴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並參加北伐任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國共分裂有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影響巨大,並參與南昌起義,加入共產黨。後遭通緝旅居日本,從事古代與甲骨文研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抗戰爆發回國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其間有歷史劇《孔雀膽》、《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多種劇本聞世。其《甲申三百年祭》成為延安整風運動必讀書。1949年選為全國文聯主席,歷任政務院、國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一至五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二、三、五屆政協副主席,有《郭沫若文集》存世。

堯茂書(1950-1985)首漂長江的壯士

樂山城區人,1965年為地區印刷廠工人,因喜好繪畫、攝影,1974年調西南交大電教室從事攝影。1980年立志征服長江,開始漂流長江的準備工作,並計畫漂完長江的全程,拍一部電影,出一本影集,寫一本書全面反映長江概貌,並在大渡河、岷江、金沙江試漂上千公里。1985年在三哥陪同下抵西寧,然後乘車11天到格拉丹冬雪峰下開始了舉世壯舉。兄弟二人漂完300公里沱沱河,三哥假期滿而回,共18本膠片與幾十個膠捲由兄長帶回。堯茂書獨自一人向通天河、長江漂去,7月24日在川、藏、靑交界的直達門失蹤,被證實遇難,共計漂33天行程1100公里,成為中國首漂長江第一人。

隆蓮(1909-2006)中國第一比丘尼

樂山城區人,出生書香門第,自幼承家學,上海商務印刷書館函授英語畢業,又從師美籍人學英語,再隨喇嘛學藏文,並習詩作畫立志懸壺濟世,古文學基礎扎實。1931年隨父入成都,為成都縣立女子中學老師,並掛牌行醫,業餘深入三藏,遊心法海。1936年受聘任成都女子師範訓育主任並授語文、數學。40年代尊父參加省縣政人員、普通文官、高等文官考試、三場考試,榮登榜首,有巴蜀才女之稱。後厭其省政府編譯工作,遁入空門,入成都道愛堂,為大和尚取法名“隆蓮”,一生潛心學佛,名播神州,名傳東南亞,參與《藏漢大辭典》編輯和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編撰。全國五、六屆佛教協會副會長,有中國第一比丘尼之稱。

李瓊久(1907-1990)著名國畫家

五通橋人,1932年畢業于成都四川美術專科,後專攻中國畫及書法、金石。後入樂山師院任教。1970年代,因政治原因顛沛流離,但始終追求中國畫的創新,並對樂山漢岩墓有較深研究,書法受岩墓書文影響較大。因《金口河系列》被推薦,在北京引起轟動,隨各地交流。1976年應邀去北京創作,後江南采風《南行記》系列被美術界好評。1980年同劉朝東、楊風等人創嘉州畫派,一時享譽西南,為嘉州畫院首任院長,1981年為人民大會堂作畫,其畫作獨樹一幟,中國美術館、日本美術館都有收藏。曾任文化部歸國華僑聯誼會顧問,人民日報神州書畫院顧問。

遍能(1906-1997)中國當代著名高僧

俗名許指光,樂山人。1920年出家烏尤寺,先後入四川佛學院、北京柏林佛學院、武昌佛學院學習,為傳度和尚嫡傳弟子,歷任全國佛教理事,四川佛協秘書長、副會長,四川尼眾佛學院教務長、寶光寺、烏尤寺方丈。曾師從趙熙習書法。遍能一生勤學不倦,飽讀儒術,精通詩文,擅詩賦詞章與書法,著有《烏尤寺楹聯集釋》、《淩雲烏尤史略》。遍能博覽經史,兼通諸子百家,國學功底深厚,佛學造詣特別對小乘法相《俱舍論》極有研究,在東南亞頗有影響。

張瑞夫(1928-2004)中國半導體專家

樂山悅來鄉人,1946年考入空軍通訊學校,1949年入臺灣工學院電機系。1953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後考取芝加哥普渡大學哲學系,並獲當地李氏華僑的獎學金。1959年改修半導體物理,並獲博士學位。畢業後被貝爾研究所聘為研究員,從事電晶體積體電路研究,主攻平表式晶體製造程式和砷發射極研究。1965年在台促使第一個平表電晶體研究成功。1967年由他發明的不漏電商性能砷發射極晶管體研究成功,使積體電路成為半導體翹楚,至今廣泛運用於電腦,並獲美國程式製造專利。

咎雲龍(1934— )中國核電專家

咎雲龍獲獎照片

樂山城區人,1953年考入四川大學物理系,後選送北大物理系核物專業,畢業後先後在原子能研究所,七院十五所海軍及國防科委工作,從事與核潛艇的研究。大亞灣核電立項後,1983年調廣東核電籌建辦任副主任。1986年任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親自主持了大亞灣核電招標、建設、投入運行。共任經理14年,其間擔任董事長8年,使大亞灣站獲優良品質和安全運行獎,並位列世界5座獲獎站榜首。其綜合實力與美同類106個反應堆相比,排列第7位,生產成本居第8位。

內容源於樂山旅遊

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繫小編刪除

清順治被召用,改授翰林侍讀掌院事,國文監祭酒事。胡博群書、通掌故,為清制典章法規,曾主持科舉,加太子太保,後充經筵講官,特進為內閣大學士。繼以英武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太傅兼太子太傅。世安學識廣博,廣涉經、史、子、集。所著《譯峨籟》系第部步全面介紹峨眉山名勝風景之作。

丁佑君(1931-1950)共和國青年女英雄

出生於五通橋鹽商家庭。先後就讀於五通橋私立小學、通材中學、成都女子中學。受哥哥影響,傾向進步。1949年于成都入西康人民革命幹部學校。1950年在西昌調鹽中區任青年幹事。參加征糧,深入宣傳群眾。後被混入革命隊伍的原國民黨參議王正中所騙,由王聯絡土匪高開祥遭綁架。視死如歸,在土匪進攻區公所時,不受土匪威脅喊話,反而鼓勵堅守的同志們堅持抵抗,被土匪殺害,時年19歲。朱總司令曾題詞:“丁佑君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好女兒”。1950年後追任為共產黨員。今“丁佑君紀念館”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熊克武(1885-1970)辛亥革命元老

字錦帆,井研鹽井灣人。1903年去日本學軍事,1905年加入同盟會。與秋瑾一同回國,在上海與于佑任籌集辦學。後護送孫中山乘法國油輪去南洋。1908年從東京購槍支回國發動廣安、嘉定起義。參加黃花崗之役。武昌起義爆發,被上海四川革命黨人推為蜀軍北伐總司令,率部抵重慶,被委為蜀軍一師師長。二次革命組織川軍討袁,被推為司令。後遭通緝與孫中山、黃興等人出走日本。二次討袁被推為招討軍司令,護國運動勝利後為第五師師長鎮重慶。1918年攻克成都後為四川督軍,主政四川。國民黨一大選為執委。孫中山病逝去廣東被扣。抗戰勝利後聯合民主人士反對內戰,1949年與劉文輝商擬起義,後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任,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

曹葆華(1906-1978)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翻譯家

樂山市市中區人,畢業于清華外文系,有新詩《寄詩魂》、《落日》、《靈焰》、《無題草》等出版。1939年赴延安,任魯藝教員,後任中宣部俄文翻譯,譯有《馬恩列斯論藝術》,高爾基的《列寧》,史達林的《無政府主義還是社會主義》,並同毛岸青、關其侗、張禮修、徐雲生等人合譯多部經典著作,翻譯出版普列漢諾夫的《論藝術》。一生致力於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文藝理論翻譯介紹工作。並有不少詩作發表。

吳鹿平(1892-1982)鹽化工實業家

何熙曾、郭沫若、吳鹿平(右)

五通橋鹽廠首富吳子春長子。早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應用化學系。回應“實力救國”先後在重慶、樂山興辦肥皂廠、膠廠、火柴廠。在采鹵過程中,大膽使用水泥補“腔”延長鹽井壽命,推動制鹽工藝的一系列改革,促進工藝發展。1949年後去自貢主持鹽場技術工作、培訓工人、選拔人才,並與他人合作建成生產硼、鉀、溴、碘的化工聯合企業,填補了我國不少空白。後升任副總工程師兼自貢化工局副局長。參觀德國後,精心設計“水舉”設備(即抽鹵後灌水入地,以增加鹵水又延長井礦壽命)獲國家科技成果獎。

陳敬容(1917-1989)著名詩人、翻譯家

與陳友蘭

樂山城區人。出身書香門第。1932年受曹保華影響去北平求學,在萬縣被檔回。次年入成都私立中華女中。1934年入清華、北大旁聽,在《晨報》發表散文。在為曹保華改稿、抄稿的同時發表作品,並兼學法文。1936年與曹一同回成都參加文藝界抗敵成都分會。後入重慶《文史雜誌》社工作。1948年與友人杭約赫共同創編《中國新詩》月刊。1949年分配到最高人民檢察署工作,1956年調作協《世界文學》,1965年任《人民文學》詩歌散文編輯。為“九葉”派詩人之一,《老去的是時間》獲二屆作協優秀獎,翻譯有《巴黎聖母院》、《絞刑架下的報告》、《安徒生童話》等經典作品。

賀昌群(1903-1973)著名歷史學家

馬邊人,家境清貧,1913年在成都與陳毅、李一氓同窗數載,後考入上海滬江大學,輟學後入商務書館編譯所,先後在《文學週報》、《語絲》、《東方雜誌》、《小說月報》、《中國青年》上發表文章。利用擔任北京圖書館《圖書季刊》和《大公報圖書副刊》編輯之便,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史,發表《唐代女子服飾考》、《敦煌佛教藝術的系統》等論文。抗戰回樂山任複性書院教務長,撰有《魏晉南北朝史》,後創辦馬邊縣級中學。又去東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任教。學術上重視“客觀史學”力求“又見之往古;驗之當今”。解放後任南京圖書館長,一生發表論著204篇(本)。

郭沫若(1892-1978)傑出作家、詩人

樂山沙灣人,1910年入成都高等學堂,參加反帝運動,1913年赴日本學習,同年入九州帝國醫科大學,受歐洲文藝影響棄醫從文。1921年與成仿吾、郁達夫建立“創造社”以新詩《女神》歌頌“五四”精神。1923年回國後參與文化活動與創作活動,並赴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並參加北伐任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國共分裂有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影響巨大,並參與南昌起義,加入共產黨。後遭通緝旅居日本,從事古代與甲骨文研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抗戰爆發回國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其間有歷史劇《孔雀膽》、《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多種劇本聞世。其《甲申三百年祭》成為延安整風運動必讀書。1949年選為全國文聯主席,歷任政務院、國務院副總理,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一至五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二、三、五屆政協副主席,有《郭沫若文集》存世。

堯茂書(1950-1985)首漂長江的壯士

樂山城區人,1965年為地區印刷廠工人,因喜好繪畫、攝影,1974年調西南交大電教室從事攝影。1980年立志征服長江,開始漂流長江的準備工作,並計畫漂完長江的全程,拍一部電影,出一本影集,寫一本書全面反映長江概貌,並在大渡河、岷江、金沙江試漂上千公里。1985年在三哥陪同下抵西寧,然後乘車11天到格拉丹冬雪峰下開始了舉世壯舉。兄弟二人漂完300公里沱沱河,三哥假期滿而回,共18本膠片與幾十個膠捲由兄長帶回。堯茂書獨自一人向通天河、長江漂去,7月24日在川、藏、靑交界的直達門失蹤,被證實遇難,共計漂33天行程1100公里,成為中國首漂長江第一人。

隆蓮(1909-2006)中國第一比丘尼

樂山城區人,出生書香門第,自幼承家學,上海商務印刷書館函授英語畢業,又從師美籍人學英語,再隨喇嘛學藏文,並習詩作畫立志懸壺濟世,古文學基礎扎實。1931年隨父入成都,為成都縣立女子中學老師,並掛牌行醫,業餘深入三藏,遊心法海。1936年受聘任成都女子師範訓育主任並授語文、數學。40年代尊父參加省縣政人員、普通文官、高等文官考試、三場考試,榮登榜首,有巴蜀才女之稱。後厭其省政府編譯工作,遁入空門,入成都道愛堂,為大和尚取法名“隆蓮”,一生潛心學佛,名播神州,名傳東南亞,參與《藏漢大辭典》編輯和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編撰。全國五、六屆佛教協會副會長,有中國第一比丘尼之稱。

李瓊久(1907-1990)著名國畫家

五通橋人,1932年畢業于成都四川美術專科,後專攻中國畫及書法、金石。後入樂山師院任教。1970年代,因政治原因顛沛流離,但始終追求中國畫的創新,並對樂山漢岩墓有較深研究,書法受岩墓書文影響較大。因《金口河系列》被推薦,在北京引起轟動,隨各地交流。1976年應邀去北京創作,後江南采風《南行記》系列被美術界好評。1980年同劉朝東、楊風等人創嘉州畫派,一時享譽西南,為嘉州畫院首任院長,1981年為人民大會堂作畫,其畫作獨樹一幟,中國美術館、日本美術館都有收藏。曾任文化部歸國華僑聯誼會顧問,人民日報神州書畫院顧問。

遍能(1906-1997)中國當代著名高僧

俗名許指光,樂山人。1920年出家烏尤寺,先後入四川佛學院、北京柏林佛學院、武昌佛學院學習,為傳度和尚嫡傳弟子,歷任全國佛教理事,四川佛協秘書長、副會長,四川尼眾佛學院教務長、寶光寺、烏尤寺方丈。曾師從趙熙習書法。遍能一生勤學不倦,飽讀儒術,精通詩文,擅詩賦詞章與書法,著有《烏尤寺楹聯集釋》、《淩雲烏尤史略》。遍能博覽經史,兼通諸子百家,國學功底深厚,佛學造詣特別對小乘法相《俱舍論》極有研究,在東南亞頗有影響。

張瑞夫(1928-2004)中國半導體專家

樂山悅來鄉人,1946年考入空軍通訊學校,1949年入臺灣工學院電機系。1953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後考取芝加哥普渡大學哲學系,並獲當地李氏華僑的獎學金。1959年改修半導體物理,並獲博士學位。畢業後被貝爾研究所聘為研究員,從事電晶體積體電路研究,主攻平表式晶體製造程式和砷發射極研究。1965年在台促使第一個平表電晶體研究成功。1967年由他發明的不漏電商性能砷發射極晶管體研究成功,使積體電路成為半導體翹楚,至今廣泛運用於電腦,並獲美國程式製造專利。

咎雲龍(1934— )中國核電專家

咎雲龍獲獎照片

樂山城區人,1953年考入四川大學物理系,後選送北大物理系核物專業,畢業後先後在原子能研究所,七院十五所海軍及國防科委工作,從事與核潛艇的研究。大亞灣核電立項後,1983年調廣東核電籌建辦任副主任。1986年任廣東核電合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親自主持了大亞灣核電招標、建設、投入運行。共任經理14年,其間擔任董事長8年,使大亞灣站獲優良品質和安全運行獎,並位列世界5座獲獎站榜首。其綜合實力與美同類106個反應堆相比,排列第7位,生產成本居第8位。

內容源於樂山旅遊

如侵犯到您的權益,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