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頸內動脈內膜切除治療右側頸內動脈重度狹窄

患者高XX,男,51歲。主因發作性左上肢無力半年入院。既往“高血壓病”史3年,血壓最高達220/140mmHg。“腦梗死”病史半年。查體:Bp 127/86mmHg 神清,語利。雙瞳孔正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鼻唇溝對稱,伸舌居中。四肢肌力5級,

肌張力正常。雙側Babinski's征(-)。

輔助檢查:

1.頭CT:右額頂葉腔隙性腦梗死(圖1)。

圖1

2.頭MRI: Flair像示右額頂葉缺血灶(圖2)。

圖2

3.頸部MRA: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圖3)。

圖3

4.頸動脈彩超: 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斑塊,管腔重度狹窄(70%-99%)(圖4、圖5)。

圖4

圖5

入院診斷:

1.右頸內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

2.右額頂葉陳舊性腦梗死

3.3級高血壓 很高危

治療策略:

1.口服辛伐他汀,穩定斑塊。

2.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療。

3.調整降壓藥,穩定血壓。

4.儘早行右側頸內動脈內膜切除術。

手術適應證:

1.患者有左側肢體無力症狀。頭MRI所示顱內缺血灶與該症狀存在定位關係。

2.頸動脈彩超顯示右側頸內動脈重度狹窄(>70%);頸部MRA也顯示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重度狹窄。

狹窄與患者的顱內缺血灶及肢體症狀有因果關係。

3.儘管影像學檢查提示患者為陳舊性腦梗死,且梗死面積不大。但患者肢體症狀反復發作,說明患者目前右側頸內動脈的供血區仍有灌注不足。因此應該儘早行頸內動脈內膜切除術。

術前評估(DSA):

1.右頸動脈造影示:右頸內動脈狹窄部位位於球部以遠,

狹窄遠端管腔明顯變細(圖6、圖7)。狹窄段遠端平下頜角及C2/3椎間盤水準(圖8)。提示位置較高,操作難度較大。縫合時需精細操作,避免管徑丟失,術後管腔狹窄。

圖6

圖7

(圖8)

2.右頸內動脈顱內段造影示:右大腦前動脈不顯(圖9)。

圖(9)

3.左頸動脈造影示:左頸內動脈起始部輕度狹窄(圖10)。

圖10

4.左頸內動脈顱內段造影示:左側大腦前動脈A1段供應雙側A2,前交通動脈開放(圖11)。

(圖11)

5.椎動脈顱內段造影示:右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顯影,提示後交通動脈開放(圖12)。

(圖12)

術中監測:

圖13

(超聲科 王運濤執行)

手術過程:

1.顯露頸動脈球部,標記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紅)、頸外動脈(藍)、甲狀腺上動脈及舌下神經(黃)(圖14)。

圖14

2.用剝離子剝離增厚的內膜(圖15)。

圖15

3.完整剝離內膜斑塊(圖16)。

圖16

4.嚴密縫合動脈切口(圖17)。

圖17

圖18 切除的動脈斑塊,部分管腔幾乎閉塞。

手術療效:

1.術中TCD即時評價:

視頻顯示:術中頸動脈血流再通後,TCD監測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血流明顯改善。

2.術後頸部CTA(圖19):

圖19 頸內動脈起始部狹窄消失,管徑恢復正常。

3.患者臨床表現:

左側肢體無力症狀消失,自覺頭腦反應較前敏捷,視物更加清晰。

圖10

4.左頸內動脈顱內段造影示:左側大腦前動脈A1段供應雙側A2,前交通動脈開放(圖11)。

(圖11)

5.椎動脈顱內段造影示:右側大腦中動脈供血區顯影,提示後交通動脈開放(圖12)。

(圖12)

術中監測:

圖13

(超聲科 王運濤執行)

手術過程:

1.顯露頸動脈球部,標記頸總動脈、頸內動脈(紅)、頸外動脈(藍)、甲狀腺上動脈及舌下神經(黃)(圖14)。

圖14

2.用剝離子剝離增厚的內膜(圖15)。

圖15

3.完整剝離內膜斑塊(圖16)。

圖16

4.嚴密縫合動脈切口(圖17)。

圖17

圖18 切除的動脈斑塊,部分管腔幾乎閉塞。

手術療效:

1.術中TCD即時評價:

視頻顯示:術中頸動脈血流再通後,TCD監測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血流明顯改善。

2.術後頸部CTA(圖19):

圖19 頸內動脈起始部狹窄消失,管徑恢復正常。

3.患者臨床表現:

左側肢體無力症狀消失,自覺頭腦反應較前敏捷,視物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