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壇周記|右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支架治療術後高灌注出血一例

作者:吳岩峰,王現旺,李紅閃,李強,韓明,楊海華,霍曉川,李曉青,馬寧

顱內動脈狹窄支架治療後有高灌注出血風險。SAMMPRIS試驗報導的30天出血卒中發生率為4.5%,中國多中心症狀性顱內動脈狹窄支架治療登記研究中報導發生率為0.3%。

本周我們在治療過程中1例右椎動脈V4段支架術後出現高灌注出血,現將診治過程彙報如下。

病例詳情

病情資訊

患者,男性,51歲,主因“發作性頭暈、行走不穩6月”入院。6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頭暈、行走不穩,間斷發作,每次持續2-3分鐘可自行緩解,無其他伴隨症狀,後至當地醫院就診,查頭顱MR示右側顳葉內側新發梗死(圖1)。

圖1

顱內CTA示右椎動脈優勢,右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圖2)。

圖2

給予“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類”等藥物治療後症狀仍有發作。現為求進一步血管內治療收住我科。

既往有高血壓病、脂蛋白代謝紊亂病史,有長期吸煙史。

入院查體:BP140/90mmHg。神經系統查體無陽性定位體征。

血栓彈力圖:AA 100% ADP 66.1%。

入院後給予雙聯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100mg 1/日+波立維 75mg 1/日)、降脂(立普妥 20mg 1/日)、降壓治療。

入院後複查頭顱CT示雙側椎動脈顱內段、基底動脈未見明顯鈣化(圖3)。

圖3

CTA(圖4):後迴圈示左椎動脈細,右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

圖4

高分辨核磁(圖5):右椎動脈顱內段局部管壁偏心性增厚,呈等T1等PD信號,MPRAGE未見異常高信號,管腔狹窄。增強後局部呈點狀強化。考慮右椎動脈顱內段局部斑塊形成。

圖5

入院後DSA(圖6、7、8):右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左椎動脈弓上起源,止于左小腦後下動脈,左小腦後下動脈通過腦膜支代償左小腦前下動脈。未見前迴圈向後迴圈代償。

圖6

圖7

圖8

術前討論

1.患者左椎動脈V4段閉塞,右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雙聯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後仍有症狀發作,有介入治療指征。

2.病變狹窄程度重,但病變較直,狹窄段遠端略有成角,擬用小球囊預擴張基礎上用球擴式支架。

3.單側椎動脈供血,對側椎動脈顱內段閉塞,術中術後需嚴格控制血壓。

4.其他風險:穿支卒中。

治療過程簡述

全麻下右股動脈穿刺置入6F動脈鞘, 6F導引導管置於右椎動脈V2段遠端,Pilot(0.014″,190cm)微導絲通過狹窄段,置於右側大腦後動脈P1段,Sprinter Legend球囊(2.5mm×15mm)預擴後放置Apollo支架(3.0 mm× 13mm),球擴釋放後支架貼壁良好,前向血流TICI3級(圖9、10、11)。

圖9

圖10

圖11

術後病情變化

術後查體:血壓140/85mmHg,神經系統查體陰性。

術後即刻頭顱CT示右側小腦半球高密度影(圖12)。

圖12

術後3小時,患者訴頭痛,伴噁心嘔吐一次,為胃內容物,無噴射性吐。 BP:160/90mmhg。

神經系統:神志清,言語流利,雙側瞳孔等大正圓,對光反射靈敏,雙眼各向活動無受限,無複視及眼震,示齒口角無偏斜,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共濟試驗尚可,雙側肢體痛溫覺對稱,四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急查頭顱CT示右側小腦半球片狀高密度影,較前片有所擴大,結合血管造影考慮出血區域位於右小腦下前動脈供血區域(圖13)。

圖13

轉入神經重症進一步治療,暫時停用抗血小板藥物,予脫水降顱壓、嚴格控制血壓等治療。請神經外科王嶸主任會診後,建議暫行內科保守治療。

術後12小時,患者仍訴頭痛,噁心嘔吐一次。神經系統查體:嗜睡,言語欠流利,余神經系統查體陰性。複查頭顱CT示右側小腦半球片狀高密度影較前片大致相同(圖14)。

圖14

術後第二日,患者訴頭痛好轉,無噁心嘔吐,言語略含糊。神經系統查體:嗜睡,言語欠流利,余神經系統查體陰性。

複查頭顱CT示右側小腦半球血腫,小腦扁桃體下疝可能性大(圖15)。

圖15

術後第三日,患者病情平穩,頭痛減輕,無噁心嘔吐,偶有呃逆。加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療。神經系統查體:神志清,言語欠流利,雙眼水準眼震,右側肢體共濟稍差,余神經系統查體陰性。複查頭顱CT示右小腦半球血腫,較前無明顯變化(圖16)。

圖16

術後第五日,患者病情平穩,無頭痛,無噁心嘔吐。神經系統查體:神志清,言語欠流利,雙眼水準眼震,右側共濟稍差,余神經系統查體陰性。複查頭顱CT示右小腦半球血腫,較前無明顯變化(圖17)。

圖17

總結

本例患者發生術後出血的原因考慮為高灌注,雖然後迴圈的高灌注較前迴圈發生率低,但也不能忽視其存在,術中術後應該嚴格控制血壓。對於後迴圈幕下高灌注出血的處理,暫時停用抗血小板藥物,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是否去骨瓣減壓或者腦室穿刺引流。本例患者因血腫沒有繼續增大,我們採用保守治療,目前病情尚平穩。本例患者情況我們後續會繼續彙報。

2.病變狹窄程度重,但病變較直,狹窄段遠端略有成角,擬用小球囊預擴張基礎上用球擴式支架。

3.單側椎動脈供血,對側椎動脈顱內段閉塞,術中術後需嚴格控制血壓。

4.其他風險:穿支卒中。

治療過程簡述

全麻下右股動脈穿刺置入6F動脈鞘, 6F導引導管置於右椎動脈V2段遠端,Pilot(0.014″,190cm)微導絲通過狹窄段,置於右側大腦後動脈P1段,Sprinter Legend球囊(2.5mm×15mm)預擴後放置Apollo支架(3.0 mm× 13mm),球擴釋放後支架貼壁良好,前向血流TICI3級(圖9、10、11)。

圖9

圖10

圖11

術後病情變化

術後查體:血壓140/85mmHg,神經系統查體陰性。

術後即刻頭顱CT示右側小腦半球高密度影(圖12)。

圖12

術後3小時,患者訴頭痛,伴噁心嘔吐一次,為胃內容物,無噴射性吐。 BP:160/90mmhg。

神經系統:神志清,言語流利,雙側瞳孔等大正圓,對光反射靈敏,雙眼各向活動無受限,無複視及眼震,示齒口角無偏斜,伸舌居中,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共濟試驗尚可,雙側肢體痛溫覺對稱,四肢腱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 急查頭顱CT示右側小腦半球片狀高密度影,較前片有所擴大,結合血管造影考慮出血區域位於右小腦下前動脈供血區域(圖13)。

圖13

轉入神經重症進一步治療,暫時停用抗血小板藥物,予脫水降顱壓、嚴格控制血壓等治療。請神經外科王嶸主任會診後,建議暫行內科保守治療。

術後12小時,患者仍訴頭痛,噁心嘔吐一次。神經系統查體:嗜睡,言語欠流利,余神經系統查體陰性。複查頭顱CT示右側小腦半球片狀高密度影較前片大致相同(圖14)。

圖14

術後第二日,患者訴頭痛好轉,無噁心嘔吐,言語略含糊。神經系統查體:嗜睡,言語欠流利,余神經系統查體陰性。

複查頭顱CT示右側小腦半球血腫,小腦扁桃體下疝可能性大(圖15)。

圖15

術後第三日,患者病情平穩,頭痛減輕,無噁心嘔吐,偶有呃逆。加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療。神經系統查體:神志清,言語欠流利,雙眼水準眼震,右側肢體共濟稍差,余神經系統查體陰性。複查頭顱CT示右小腦半球血腫,較前無明顯變化(圖16)。

圖16

術後第五日,患者病情平穩,無頭痛,無噁心嘔吐。神經系統查體:神志清,言語欠流利,雙眼水準眼震,右側共濟稍差,余神經系統查體陰性。複查頭顱CT示右小腦半球血腫,較前無明顯變化(圖17)。

圖17

總結

本例患者發生術後出血的原因考慮為高灌注,雖然後迴圈的高灌注較前迴圈發生率低,但也不能忽視其存在,術中術後應該嚴格控制血壓。對於後迴圈幕下高灌注出血的處理,暫時停用抗血小板藥物,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是否去骨瓣減壓或者腦室穿刺引流。本例患者因血腫沒有繼續增大,我們採用保守治療,目前病情尚平穩。本例患者情況我們後續會繼續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