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壇周記|右椎動脈V1、V4段串聯狹窄支架置入治療一例

天壇醫院顱內動脈血管內介入治療團隊周記

(2018.1.22-2018.1.26)

作者:姚亮,蔡江萍,鄧一鳴,孫瑄,馬寧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本周我們彙報一例右椎動脈V1、V4段串聯狹窄血管內介入治療的病例,

診治過程具體如下。

病例詳情

患者,男,60歲,主因“發作性頭暈3個月”入院。3月前患者突發頭暈,呈視物旋轉性,並伴右上肢麻木,持續1分鐘左右緩解。其後反復發作,就診於當地醫院,診為“腦梗死”,治療1周後好轉(具體不詳)。3周前上述症狀再次反復,外院CTA:右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右椎動脈V1段中度狹窄,左椎動脈V1段重度狹窄(圖1)。

圖1

為進一步診治來我院。

既往史: 糖尿病史1年,高脂血症1年,腰椎間盤突出症術後20年。

吸煙30年,未戒;飲酒40年,未戒。

入院神經系統查體陰性。

入院化驗檢查:血脂:LDL-C:3.37mmol/L; 血栓彈力圖:AA:100%,ADP:33.9%。

入院後予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拜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 1 /日+氯吡格雷75mg 1/日)、降脂(阿托伐他汀鈣片40mg 1/日)、降糖等治療。

入院後查頭MRI示右胼胝體壓部、右枕葉亞急性梗死灶,

MRA示右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左椎動脈顱內段未見顯影(圖2)。

圖2

高分辨核磁共振:右椎動脈顱內段管壁增厚強化(圖3)。

圖3

顱內CTA:右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管壁不光滑,雙大腦中動脈M1段輕中度狹窄(圖4)。

圖4

CTP(圖5): 後迴圈區域低灌注。

圖5

DSA:雙大腦中動脈M1段輕中度狹窄,左椎動脈起始段重度狹窄,全程較細,止於PICA,右椎動脈V1段中度狹窄,右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管壁不光滑,局部有擴張。(圖6-9)

圖6

圖7

圖8

圖9

術前討論

1.患者右椎動脈V4段及左椎動脈V1段重度狹窄,近3個月反復發作後迴圈缺血症狀,藥物治療效果差,有介入指征。2.治療策略:右椎動脈V1段中度狹窄,如果導引導管能順利越過右椎動脈V1段,可不處理右椎開口部病變,如導引導管不能順利到位,可以先處理近端(單純球囊擴張或者置入支架),幫助導引導管到位後,再處理遠端病變。

治療過程簡述

全麻下右股動脈穿刺置入8F動脈鞘,左椎開口置入Blue支架(4mm×15mm)支架(圖10)。

圖10

其後8F導引導管+5F Navien導管(115cm) ,6F導引導管均無法通過右椎動脈V1段(圖11)。

圖11

遂經6F導引導管在右椎V1段置入Express支架(5mm×15mm),其後使用球囊輔助技術,試圖跟進6F導引導管越過支架也未成功(圖12)。

圖12

更換7F長鞘(70cm),經長鞘送入5F Navien導管越過支架至右椎動脈V2段(圖13)。

圖13

造影示右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圖14,15)。

圖14

圖15

送入Transend微導絲(0.014in×300cm)至左大腦後動脈P2段,沿微導絲送入賽諾球囊(2.0mm×10mm),預擴一次(圖16)。

圖16

預擴後造影提示殘餘狹窄50%,(圖17)。

圖17

撤出球囊,沿微導絲置入Apollo支架(2.5mm×8mm),其後造影示殘餘狹窄約為10%(圖18,19)。

圖18

圖19

觀察10分鐘後造影同前,無變化遂結束手術。

術後查體同前,術後複查頭CT未見出血(圖20)。

圖20

頭顱CTA:基底動脈近段支架內血流通暢(圖21)。

圖21

CTP(圖22):後迴圈灌注較術前改善。

圖22

討論

本例8F導引導管+5F Navien導管(115cm) ,6F導引導管均無法通過右椎動脈V1段,考慮主要與主動脈角度過大,不能提供有效支撐有關,更換為長鞘後改善了支撐性,故Navien較為順利越過了支架。右椎動脈V4段狹窄,整體斑塊較長,考慮到放置較長的球囊擴張支架或者自膨支架發生穿支風險較大,故我們僅處理狹窄最重的節段。

大家都在看

┣王擁軍教授:中國腦血管病疾病疾病負擔和對策

┣ 高峰教授:顱內動脈狹窄支架成形中的邊支保護技術

┣ 蔡藝靈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時間窗患者的選擇和策略

┣焦力群教授:顱內動脈支架的亞洲發展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培訓班

頸動脈支架植入技術培訓班

顱內動脈狹窄血管內治療培訓班

腦靜脈及靜脈竇病變診斷和治療培訓班

左椎開口置入Blue支架(4mm×15mm)支架(圖10)。

圖10

其後8F導引導管+5F Navien導管(115cm) ,6F導引導管均無法通過右椎動脈V1段(圖11)。

圖11

遂經6F導引導管在右椎V1段置入Express支架(5mm×15mm),其後使用球囊輔助技術,試圖跟進6F導引導管越過支架也未成功(圖12)。

圖12

更換7F長鞘(70cm),經長鞘送入5F Navien導管越過支架至右椎動脈V2段(圖13)。

圖13

造影示右椎動脈V4段重度狹窄(圖14,15)。

圖14

圖15

送入Transend微導絲(0.014in×300cm)至左大腦後動脈P2段,沿微導絲送入賽諾球囊(2.0mm×10mm),預擴一次(圖16)。

圖16

預擴後造影提示殘餘狹窄50%,(圖17)。

圖17

撤出球囊,沿微導絲置入Apollo支架(2.5mm×8mm),其後造影示殘餘狹窄約為10%(圖18,19)。

圖18

圖19

觀察10分鐘後造影同前,無變化遂結束手術。

術後查體同前,術後複查頭CT未見出血(圖20)。

圖20

頭顱CTA:基底動脈近段支架內血流通暢(圖21)。

圖21

CTP(圖22):後迴圈灌注較術前改善。

圖22

討論

本例8F導引導管+5F Navien導管(115cm) ,6F導引導管均無法通過右椎動脈V1段,考慮主要與主動脈角度過大,不能提供有效支撐有關,更換為長鞘後改善了支撐性,故Navien較為順利越過了支架。右椎動脈V4段狹窄,整體斑塊較長,考慮到放置較長的球囊擴張支架或者自膨支架發生穿支風險較大,故我們僅處理狹窄最重的節段。

大家都在看

┣王擁軍教授:中國腦血管病疾病疾病負擔和對策

┣ 高峰教授:顱內動脈狹窄支架成形中的邊支保護技術

┣ 蔡藝靈教授: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時間窗患者的選擇和策略

┣焦力群教授:顱內動脈支架的亞洲發展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培訓班

頸動脈支架植入技術培訓班

顱內動脈狹窄血管內治療培訓班

腦靜脈及靜脈竇病變診斷和治療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