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壇周記|右大腦中動脈M1段極重度狹窄支架置入術後半年隨訪1例

作者:吳岩峰,王現旺,李紅閃,韓明,李強,楊海華,霍曉川,李曉青,馬寧

顱內動脈狹窄的遠期療效如何,除了和持續抗血小板和控制危險因素有關,還與再狹窄關係密切。既往天壇周記病例都陸續進行了隨訪,

我們適時將這些隨訪情況予以彙報。本周介紹1例右大腦中動脈M1段次全閉塞支架置入術後半年隨訪情況。

病例詳情

病情資訊

患者,男性,65歲,主因“反應遲鈍伴記憶力減退及頭部昏沉不適1月余”於2016年11月15日入住我科,後行右大腦中動脈M1段支架置入術(具體見天壇周記第8期 天壇周記 | 右大腦中動脈M1段狹窄Enterprise支架治療一例)。

術前DSA示右側大腦中動脈極重度狹窄,

動脈早期類似閉塞改變,前向血流減慢,動脈晚期接近實質期可以見病變遠端顯影(圖1)。

圖1

同側大腦後動脈及大腦前動脈提供的軟腦膜動脈側支代償欠佳(圖1及圖2)。

圖2

術中於右大腦中動脈M1段置入無Tip的Enterprise支架(4.5 mm×22 mm)1枚,釋放後顯示狹窄明顯改善,前向血流3級(圖3)。

圖3

術後患者持續予以雙抗(3個月,3個月後改為單抗),控制危險因素治療。半年隨訪患者無既往不適,自覺記憶力改善。

神經系統查體無明顯陽性定位體征。MMSE26分。

半年後複查DSA示右側大腦中動脈支架內血流通暢,前向血流3級(圖4)。

圖4

對比術後半年和術前及術後第二天的TCD顯示(圖5):原右大腦中動脈血流低平,頻譜圓鈍;術後第二日血流速度較術前明顯增快,搏動指數增高,

頻譜形態未見明顯異常;術後半年顯示右大腦中動脈血流速度及頻譜形態基本正常。

圖5

討論

對於顱內動脈狹窄血管內介入治療患者仍需術後抗血小板及控制危險因素治療,在遠期療效仍不確切的情況下,進行影像學特別是血管造影複查還是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個案說明不了臨床問題,開展針對顱內動脈狹窄血管內介入治療的登記研究或者隨機對照研究有助於最終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