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壇周記|基底動脈重度狹窄球囊擴張術後再狹窄血管內介入治療1例

天壇醫院顱內動脈血管內介入治療團隊周記(2017.11.6-2017.11.10)

作者:董歡歡,李新明,孫瑄,馬寧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單純球囊擴張是顱內動脈狹窄血管內介入治療的干預手段之一,適於較直的局限性狹窄,

在此領域繆中榮教授2011年既有報導(Neuroradiology,2011,53:651-657)。部分病例術後遠期出現再狹窄,如合併症狀可再次進行干預治療。本周我們彙報一例近期完成的基底動脈重度狹窄球囊擴張術後1.5年再狹窄血管內介入治療過程。

病例詳情

患者,男,69歲,主因“基底動脈球囊擴張術後1.5年,發作性頭暈2月”入院。患者1年9個月前(2016-2)出現發作性頭暈,持續數分鐘後緩解,反復發作後遺留頭昏沉感及走路不穩伴行走右偏,就診附近醫院,

MRI示雙側小腦半球多發栓塞(圖1)。

圖1

MRA示基底動脈近段重度狹窄(圖2)。

圖2

予以雙聯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100mg 1/日+氯吡格雷 75mg 1/日)、降脂(阿托伐他汀20mg 1/日)等治療,

仍有症狀反復,遂就診我科。

行頭顱DSA示左椎動脈優勢,左椎動脈V2段迂曲,基底動脈下段重度狹窄;左頸動脈造影見左後交通動脈開放,向雙側大腦後動脈及基底動脈遠段代償(2016-4-11,圖3、4、5)。

圖3

圖4

圖5

高分辨核磁示(圖6):基底動脈斑塊形成,橫斷面可見斑塊內出血。

圖6

考慮到基底動脈下段重度狹窄,斑塊波及範圍雖然較長,但最重處較為局限,故選擇Gateway2.0×9mm球囊對狹窄最重處予以擴張,擴張後造影示殘餘狹窄約30%(2016-4-13,圖7)。

圖7

術後堅持規範服用雙聯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類藥物,

未再發頭暈。患者術後3個月及術後1年複查CTA及灌注CT(圖8,9)提示:基底動脈下段狹窄,後迴圈區域可見低灌注。

圖8

圖9

術後CTA雖提示狹窄程度加重,但患者無新發症狀,改為單抗繼續保守治療。

患者2月前(2017-8)活動後出現頭暈,伴有雙下肢無力,短期內發作4-5次,每次持續1-2分鐘緩解。外院頭顱MRI未見新發梗死,改為雙抗治療後仍未緩解,遂再次收住院。

既往 “冠心病”病史2年。

入院神經系統查體無陽性定位體征。

入院後給予雙聯抗血小板及降脂治療。

LDL:2.14mmol/L 血栓彈力圖:AA100% ADP50.9%。

入院後頭顱CTA+CTP示(圖10,11):基底動脈近段狹窄程度同前,中段狹窄程度進展,與近端狹窄形成串聯狹窄。後迴圈低灌注較前有加重。

圖10

圖11

高分辨核磁示(圖12):基底動脈多發管壁不均勻偏心性增厚,增強呈局部不均勻強化,Mprage提示斑塊內出血。

圖12

術前討論

1.患者基底動脈狹窄球囊擴張術後再狹窄,伴發新症狀,有血管內介入治療指征。2.本次病變為串聯病變,擬選用稍長的球囊擴張,再放置自膨支架。3.主要風險:穿支損傷。4.血管整體較為迂曲,球囊或者支架輸送系統有到位困難的可能。

治療過程簡述:

全麻下右股動脈入路,放置7F長鞘(70cm)置於左鎖骨下動脈近端,沿長鞘送入5F Navien導管(115cm)至左椎動脈V2段遠端(圖13)。

圖13

造影示基底動脈中下段重度狹窄,近端狹窄可見局部斑塊掀起,類似夾層樣改變(圖14)。

圖14

路徑圖下將Traxcess微導絲(0.014”,200cm)在Echelon-10輔助下放置在右大腦後動脈P2段,交換送入Transend微導絲(0.014”,300cm),沿微導絲送入Gateway(2.0mm×15mm)球囊預擴張(圖15)。

圖15

後更換Select Plus微導管至右側大腦後P2段,沿微管送入Enterprise自膨式支架(4.5mm×37mm),到位後釋放,造影示:支架貼壁良好,前向血流TICI3級,殘餘狹窄約30%(圖16)。

圖16

術後查體同前,術後即刻複查頭顱CT未見出血。術後複查頭顱CTA示基底動脈支架內通暢(圖17)。

圖17

灌注CT示後迴圈低灌注區較前改善(圖18)。

圖18

討論

1. 對於短且較直的顱內狹窄,單純球囊擴張是風險較小的臨床操作,但要考慮到如形成夾層或者明顯擴張後彈性回縮,需要置入支架補救。對於本例患者在第一次干預治療時,儘管斑塊波及範圍較廣,但狹窄最重處較為局限,所以選擇短球囊單純擴張治療。2.第二次干預治療選擇放置支架是因狹窄程度加重,局部斑塊掀起,單純球囊擴張有可能會造成斑塊進一步撕裂,針對類似病變擴張後置入支架可能會更安全。3.兩次干預都選擇2mm的球囊,主要是避免過大球囊損傷邊支和穿支動脈的風險,但也遺留一定程度的殘餘狹窄,第二次治療的遠期療效還待未來隨訪觀察。

圖9

術後CTA雖提示狹窄程度加重,但患者無新發症狀,改為單抗繼續保守治療。

患者2月前(2017-8)活動後出現頭暈,伴有雙下肢無力,短期內發作4-5次,每次持續1-2分鐘緩解。外院頭顱MRI未見新發梗死,改為雙抗治療後仍未緩解,遂再次收住院。

既往 “冠心病”病史2年。

入院神經系統查體無陽性定位體征。

入院後給予雙聯抗血小板及降脂治療。

LDL:2.14mmol/L 血栓彈力圖:AA100% ADP50.9%。

入院後頭顱CTA+CTP示(圖10,11):基底動脈近段狹窄程度同前,中段狹窄程度進展,與近端狹窄形成串聯狹窄。後迴圈低灌注較前有加重。

圖10

圖11

高分辨核磁示(圖12):基底動脈多發管壁不均勻偏心性增厚,增強呈局部不均勻強化,Mprage提示斑塊內出血。

圖12

術前討論

1.患者基底動脈狹窄球囊擴張術後再狹窄,伴發新症狀,有血管內介入治療指征。2.本次病變為串聯病變,擬選用稍長的球囊擴張,再放置自膨支架。3.主要風險:穿支損傷。4.血管整體較為迂曲,球囊或者支架輸送系統有到位困難的可能。

治療過程簡述:

全麻下右股動脈入路,放置7F長鞘(70cm)置於左鎖骨下動脈近端,沿長鞘送入5F Navien導管(115cm)至左椎動脈V2段遠端(圖13)。

圖13

造影示基底動脈中下段重度狹窄,近端狹窄可見局部斑塊掀起,類似夾層樣改變(圖14)。

圖14

路徑圖下將Traxcess微導絲(0.014”,200cm)在Echelon-10輔助下放置在右大腦後動脈P2段,交換送入Transend微導絲(0.014”,300cm),沿微導絲送入Gateway(2.0mm×15mm)球囊預擴張(圖15)。

圖15

後更換Select Plus微導管至右側大腦後P2段,沿微管送入Enterprise自膨式支架(4.5mm×37mm),到位後釋放,造影示:支架貼壁良好,前向血流TICI3級,殘餘狹窄約30%(圖16)。

圖16

術後查體同前,術後即刻複查頭顱CT未見出血。術後複查頭顱CTA示基底動脈支架內通暢(圖17)。

圖17

灌注CT示後迴圈低灌注區較前改善(圖18)。

圖18

討論

1. 對於短且較直的顱內狹窄,單純球囊擴張是風險較小的臨床操作,但要考慮到如形成夾層或者明顯擴張後彈性回縮,需要置入支架補救。對於本例患者在第一次干預治療時,儘管斑塊波及範圍較廣,但狹窄最重處較為局限,所以選擇短球囊單純擴張治療。2.第二次干預治療選擇放置支架是因狹窄程度加重,局部斑塊掀起,單純球囊擴張有可能會造成斑塊進一步撕裂,針對類似病變擴張後置入支架可能會更安全。3.兩次干預都選擇2mm的球囊,主要是避免過大球囊損傷邊支和穿支動脈的風險,但也遺留一定程度的殘餘狹窄,第二次治療的遠期療效還待未來隨訪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