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天壇周記|基底動脈近期閉塞後血管內介入治療1例

作者:李新明,姜波,宋立剛,馬寧

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

天壇醫院顱內動脈血管內介入治療團隊周記

(2018.4.16-2018.4.20)

導·讀

本周我們彙報一例基底動脈近期閉塞後血管內介入治療,具體如下。

病例詳情

患者,女性,65歲,因“反復發作性頭暈3年,加重20天”入院。

患者于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發作性頭暈,伴視物旋轉,

頭暈時不敢行走,每次持續約2分鐘。若頭暈及視物旋轉緩解後仍會持續一段時間的暈沉感。每週發作2-3次,未正規診治。20天前患者自感上述症狀發作頻繁,每天均有發作,伴有視物模糊,至當地醫院就診,行頭顱MRI未見梗死病灶(圖1)。

圖1

頭顱MRA示椎基底動脈未見顯影(圖2)。

圖2

頭頸CTA示基底動脈狹窄(圖3-5)。

圖3

圖4

圖5

診斷為基底動脈狹窄,給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及降壓等治療,症狀無明顯緩解。為進一步診治就診我院。

既往史: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病史。

查體:NS(-)。

化驗檢查:血栓彈力圖AA96.6%,ADP34.9%;LDL-C:1.06mmol/L。

入院後給予雙聯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100mg 1 /日+氯吡格雷75mg 1/日)、降脂(可定10mg 1/日)及降壓等治療。

CTA∶基底動脈中遠段狹窄(圖6)。

圖6

CTP:腦幹及雙側小腦低灌注(圖7)。

圖7

DSA:左椎動脈開口低,全程纖細;右椎動脈為優勢椎動脈。基底動脈發出AICA以遠閉塞。右後交通動脈開放,經其可見基底動脈上段顯影。(圖8-10)。

圖8

圖9

圖10

術前討論

1.患者有後迴圈缺血症狀,2月前CTA提示基底動脈重度狹窄,入院後查DSA提示基底動脈中段閉塞,基底動脈病變進行性加重,後迴圈灌注提示相關區域低灌注,有介入治療指征。

2.治療策略:基底動脈重度狹窄,近期閉塞,擬微導絲+微導管先通過閉塞處,再選用球囊擴張及放置支架。

3.相關風險:穿支閉塞;夾層、破裂;急性、亞急性血栓形成;開通失敗等。

治療過程簡述

全麻下右股動脈入路, 6F Guiding 導引導管至右椎動脈V2段遠端,術中造影示基底動脈中段閉塞(圖11)。

圖11

路徑圖下沿導引導管送入Tracess微導絲(0.014″,200cm)攜Echelon-10微導管, Tracess微導絲越過閉塞段,但微導管不能跟進至閉塞遠端(圖12,13)。

圖12

圖13

遂更換Transcend微導絲(0.014″,300cm)至右小腦上動脈,交換撤出微導管後使用Gateway球囊(1.5mm×9.0mm)對基底動脈閉塞段預擴張兩次,第二次擴張時將微導絲調整至右大腦後動脈(圖14,15)。

圖14

圖15

最後置入自膨式Neuroform EZ支架(3.0 mm×20mm),造影提示支架釋放後支架貼壁良好,前向血流TICI 3級(圖16,17)。

圖16

圖17

術後查體同前,術後立即複查頭CT見腦幹、小腦高密度影,考慮造影劑滯留(圖18)。

圖18

4小時後複查頭CT見腦幹、小腦高密度影明顯縮小,證實高密度影為造影劑滯留(圖19)。

圖19

術後CTA提示基底動脈支架通暢(圖20)。

圖20

後迴圈灌注較術前改善(圖21)。

圖21

患者自述頭暈症狀明顯改善。

討論

短期內(一般3個月內)閉塞的顱內疾患,如果閉塞段相對較短,遠端存在正常血管床,可以考慮開通治療。治療過程中在穿越閉塞段時,注意力量控制,遇有阻力切忌強力跟進微導絲或者微導管,避免微導管及微導絲進入內膜下,我們體會這是提高操作成功率和減少穿支併發症的關鍵。

大家都在看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培訓班

頸動脈支架置入技術培訓班

顱內動脈狹窄血管內治療培訓班

腦靜脈及靜脈竇病變診斷和治療培訓班

1.患者有後迴圈缺血症狀,2月前CTA提示基底動脈重度狹窄,入院後查DSA提示基底動脈中段閉塞,基底動脈病變進行性加重,後迴圈灌注提示相關區域低灌注,有介入治療指征。

2.治療策略:基底動脈重度狹窄,近期閉塞,擬微導絲+微導管先通過閉塞處,再選用球囊擴張及放置支架。

3.相關風險:穿支閉塞;夾層、破裂;急性、亞急性血栓形成;開通失敗等。

治療過程簡述

全麻下右股動脈入路, 6F Guiding 導引導管至右椎動脈V2段遠端,術中造影示基底動脈中段閉塞(圖11)。

圖11

路徑圖下沿導引導管送入Tracess微導絲(0.014″,200cm)攜Echelon-10微導管, Tracess微導絲越過閉塞段,但微導管不能跟進至閉塞遠端(圖12,13)。

圖12

圖13

遂更換Transcend微導絲(0.014″,300cm)至右小腦上動脈,交換撤出微導管後使用Gateway球囊(1.5mm×9.0mm)對基底動脈閉塞段預擴張兩次,第二次擴張時將微導絲調整至右大腦後動脈(圖14,15)。

圖14

圖15

最後置入自膨式Neuroform EZ支架(3.0 mm×20mm),造影提示支架釋放後支架貼壁良好,前向血流TICI 3級(圖16,17)。

圖16

圖17

術後查體同前,術後立即複查頭CT見腦幹、小腦高密度影,考慮造影劑滯留(圖18)。

圖18

4小時後複查頭CT見腦幹、小腦高密度影明顯縮小,證實高密度影為造影劑滯留(圖19)。

圖19

術後CTA提示基底動脈支架通暢(圖20)。

圖20

後迴圈灌注較術前改善(圖21)。

圖21

患者自述頭暈症狀明顯改善。

討論

短期內(一般3個月內)閉塞的顱內疾患,如果閉塞段相對較短,遠端存在正常血管床,可以考慮開通治療。治療過程中在穿越閉塞段時,注意力量控制,遇有阻力切忌強力跟進微導絲或者微導管,避免微導管及微導絲進入內膜下,我們體會這是提高操作成功率和減少穿支併發症的關鍵。

大家都在看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培訓班

頸動脈支架置入技術培訓班

顱內動脈狹窄血管內治療培訓班

腦靜脈及靜脈竇病變診斷和治療培訓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