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相傳南詔後裔世居於此,因山路遙遠至今過著傳統的生活

從大理到大倉鎮下車,再往琢木郎村就困難重重了。

我們在路上有幸遇見當地村民,乘坐她們的順風車“摩托小三輪”,沿途不時可以看見穿著彝族傳統服飾的女人,她們或好奇觀望,或低頭勞作,肩上背著碩大的竹簍。這是我對琢木郎村最初的印象,楊姓村民說,現在年輕的姑娘和男人都漢化了,只有中老年婦女平日裡穿著彝族服飾。圖為琢木郎村畢大爺二層閣樓窺視村口,彝族壁畫清晰如也。

畢大爺說,啄木郎村的先人曾是南詔王室後裔,當初國破逃難至此,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因為氣候乾燥,常年只能種植玉米和一些應季節的蔬菜,平日裡都是上山砍柴、挖中草藥,待到趕集日可以拿到大倉鎮上賣,換些錢糧回來。在琢木郎村,幾乎家家戶戶對門敞開,一眼可以望盡裡堂和高掛的玉米棒子。

圖為畢大爺二層閣樓的玉米,這是人畜的主糧,平日裡可以做許多樣式的乾糧,連玉米稈都可以碾碎做牛羊的冬天糧食。

因為地處山坳,幾乎可以從一家俯視或仰視另一家的院景。穿著彝族服飾的婦女從這頭忙碌到另外一頭,整個村落卻因此顯得更加安靜了。

如果靠近看仔細,有些富裕的家庭門頭還有各種精細的木雕和各色臘味。紅紙毛筆字對聯清晰可見,

那是相對傳統的復古情懷,是許多地方看不到的古老景象,在這裡卻隨處可見。

如逢客人,他們則在院落裡供上茶水、果品,該有的都不吝嗇。畢大爺說,琢木郎彝族最熱鬧的不過婚喪嫁娶,這幾種傳統習俗伴隨著打歌、彝族音樂,

熱鬧、復古程度遠勝春節,其中尤以葬禮、火把節最為傳統。

在琢木郎村,還有一種氛圍值得分享:世外的寂靜。在這裡,隨處可以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寂靜之聲,半掩的對稱軸門可以看見院子裡忙碌的彝族婦女與男人,邊忙碌邊聊天。

當我們登高遠眺整個村子,可以看到不少人家的合圍院子。這一幕讓人有一種靜靜歡喜的力量,午後兩位彝族老人在院子裡撥玉米,身後的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好生迷人。

在畢大爺介紹下,我們拍攝了這位彝族老人。她認真的坐著,讓我們拍照,然後給我們點評,哪張照片好哪張照片不好,好不歡喜。

從畢家村仰視楊家村,彝族婦女背著竹簍走山路。

琢木郎村普通的院落都帶著牛羊圈,黃牛通過鐵欄看著門外的風景,它自己也成了我們的風景。

此外,這裡的門窗都非常規則,可以通過視窗看到屋內另一番景象。

當我們登高遠眺整個村子,可以看到不少人家的合圍院子。這一幕讓人有一種靜靜歡喜的力量,午後兩位彝族老人在院子裡撥玉米,身後的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好生迷人。

在畢大爺介紹下,我們拍攝了這位彝族老人。她認真的坐著,讓我們拍照,然後給我們點評,哪張照片好哪張照片不好,好不歡喜。

從畢家村仰視楊家村,彝族婦女背著竹簍走山路。

琢木郎村普通的院落都帶著牛羊圈,黃牛通過鐵欄看著門外的風景,它自己也成了我們的風景。

此外,這裡的門窗都非常規則,可以通過視窗看到屋內另一番景象。